如何诊断老年性痴呆
如何诊断老年性痴呆
早老性痴呆症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医学难题,早老性痴呆症是由于人的大脑细胞逐渐萎缩受损而造成的。目前,早老性痴呆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出现早老性痴呆症的患者其大脑内部分区域会出现代谢失常,并最终导致脑功能的异常。虽然早老性痴呆症真正出现痴呆症状一般多见于老年人,但是早老性痴呆症有可能在一个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早老性痴呆症的发病潜伏期可能会很长。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的人会出现语言、智力等方面的障碍。据统计,8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3成的人患有早老性痴呆症,但对它的治疗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认为对早老性痴呆症最好和最有效的治疗是提前作出诊断,以便及时修补大脑的受损部位。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的新诊断技术,是利用体外大脑扫描技术作为手段以便在早老性痴呆症出现症状之前作出对早老性痴呆症的诊断。研究人员首先给试验病人注射一种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名叫FDBNP的新药,这种药物可以通过血液迅速进入大脑,找到大脑中的病变组织并沉积在哪里。同时,再在体外使用PET(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对大脑进行逐层扫描,这样那些大脑发生病变组织就会在屏幕上呈现出特有的颜色,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找到大脑的病变受损部位。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的乔治巴里奥医生乐观地表示,这种技术完全能够帮助人们及早地知道大脑的受损部位,而不必等到发病以后才能确定病变的位置。目前这种诊断方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如果试验成功的话,医生就可以利用这一最新的诊断技术在大脑组织受损较轻的时候及时对早老性痴呆症患者进行治疗了。
Florbetaben作为未来的临床工具得到应用,也会是另人激动的事情,未来的临床研究目标将关注于如何减少脑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这项研究得到了伯林的贝耳健康公司的资助。
老年痴呆中期症状能活多久
在早期的时候,老年性痴呆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下降,尤其是新近事物记忆的障碍。比如,患者经常会突然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事情做了一半突然就愣住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忘记之前承诺答应过的事情。记不住刚认识的人,及时刚介绍过也很难记住。做饭忘记放作料,忘关煤气等等。在这个阶段,由于记忆力的下降,患者的与人相处社会功能减退,但此时老年性患者仍保持基本的生活技能,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相对完整,因此早期病人因为痴呆而死亡的并不多,此阶段大约持续3年。
到了中期,随着病情进展,老年性痴呆患者记忆力进一步下降,表现为前事后忘,并记不住自己或亲人的名字,认不出身边的亲人,也记不住自己家的地址,因此常常迷路。患者逐渐丧失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洗脸、洗澡、穿衣、上厕所等,并且出现明显的性格的改变,出现一系列的严重的精神病症状,如猜疑、妄想、幻觉、攻击行为等,此时患者已基本无法独立生活,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意外及肺炎、褥疮等并发症而死亡,此阶段大约持续2年。本文来自治痴呆网
晚期,由于大脑功能的严重衰退,老年性痴呆患者各种行为发生退化,终日卧床,语言能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甚至进食亦困难,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褥疮、营养不良等随之而来,加之老年人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差,因此大部分病人进入晚期后在1~2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
综上,根据老年性痴呆病程进展的特点,患者在确诊老年性痴呆后至死亡的病程大约为3~7年,但是,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还有个诊断时间的问题,由于受目前老年性痴呆诊断手段及患者及家属疾病意识的限制,许多患者确诊老年性痴呆时,已经进入了疾病中期,甚至晚期,因此,回答老年性痴呆病人能活多久这个问题,也许还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随着人们对早期痴呆识别能力及护理水平的提高,部分老年性痴呆的病程已可以达到10年以上。对治疗脑类疾病有独特疗效。专家说:得了老年性痴呆疾病不要自暴自弃,认为没有救了。在及时发现的前提下,送往医院救治。根据病情时段制定出专业疗法,对延长病人寿命减轻病人痛苦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患者家属一定要理性对待老年性痴呆!
老年痴呆的诊断鉴别
老年性痴呆在诊断过程中容易与一些症状相似的疾病混淆,此时鉴别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多见于老年人群,仅有记忆障碍,无其他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表现。
抑郁症:早期老年性痴呆可与抑郁症相似,如抑郁心境、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记忆障碍、失眠易疲劳或无力等。迅速出现智力障碍,病程很少有进展或完全不进展,有明显的个人或家庭的抑郁病史,仔细检查记忆力比患者自己所诉说的要好得多,发病前有明显诱发因素等特征特征有助于诊断老年期抑郁症。
额颞痴呆或Pick病:早期出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和言语障碍,典型者出现Kluver-Bucy综合征,空间定向及记忆保存良好。神经影像学显示额颞叶萎缩明显,而老年性痴呆表现为广泛脑萎缩。
路易体痴呆:以进行性痴呆并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反复发作的视幻觉和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等为特征,不难与老年性痴呆相鉴别。
其他类型痴呆:多梗死性痴呆以反复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后出现痴呆为特点;帕金森病痴呆早期先出现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症状,多巴胺治疗有效,认知障碍晚期出现;Creutzfeldt-Jakob病除表现快速进展的痴呆外,晚期见肌阵挛和特征性三相波脑电图改变。
年轻人也可患老年痴呆
年轻人也可患老年痴呆
医学中老年痴呆亦称为老年期痴呆,其中有50多种类型的痴呆,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老百姓口中的‘老年痴呆’其实是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痴呆是由于脑内代谢减慢、脑内介质分泌减少导致的,目前病因不是特别清楚。
此外,如果脑血管病导致的理解力、记忆力等症状不能在3个月内自动修复,那么脑血管病患者也会得老年期痴呆。曾经有20多岁的年轻人因心脏问题抢救回来后得了老年期痴呆,这样的痴呆属于血管性痴呆,由脑血管堵塞等所致。
临床中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比老年性痴呆患者多,血管性痴呆治愈的几率大,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性治疗,保证血管畅通,改善血循环,同时营养脑细胞来治愈。
老年性痴呆难治愈 早期发现是关键
目前世界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效果都不理想,特别是中晚期老年性痴呆很难治愈,所以早期发现症状并阻断病情发展成为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关键。如果发现家中老人经常忘记东西、丢三落四、记忆力下降等行文就要警惕是不是早期老年性痴呆的症状,最好到医院神经科进行检查。
打麻将会预防老年痴呆吗
有传言,打麻将可以防老年痴呆,是这样吗?专家指出,虽然打麻将会可以帮助老年人用脑,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建议高血压病人不要参与麻将活动。
随着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人健康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近年老年痴呆已成为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威胁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有老年性痴呆患者达500万人,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每年平均约有30万新发病例,如何预防老年痴呆成为中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通过上文的讲述,相信大家对“年轻人会患老年痴呆吗”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了。专家提醒:老年痴呆疾病的产生,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积极预防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一旦察觉到患病了,及时治疗也很关键。
痴呆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老年痴呆症与痴呆
老年痴呆症是由神经退行性变、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疾病所导致的一组症候群,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力和记忆力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及行为障碍。老年痴呆症只在老年中发病,病情为进行性发展,最终将导致患者死亡。老年痴呆症是导致老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生时应该进行积极的治疗,改善预后。
痴呆是指由精神原性的或脑损害的疾病,如脑组织变性、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脑肿瘤等疾病,这与能引发老年痴呆症的疾病相同,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智力下降,如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等,与老年痴呆症有一些相同之处。但痴呆可以任何成年人中发生,病情可进行性发展或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停止恶化,不一定会导致患者死亡。对于一些痴呆患者,通过一定的治疗,病情是可以得到好转的。
鉴别诊断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以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判断力、定向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辨别能力的降低;患者可出现精神及行为异常表现,如情感淡漠、抑郁、焦虑不安、无目的徘徊、突发尖叫、举止不得体等,并伴有失眠及攻击行为;病变严重时,患者仅存片段记忆,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及肢体僵直,导致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血管性痴呆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如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高血压脑病等。症状具有波动性,病初以“脑衰弱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如持续性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睡眠障碍、耳鸣等,可伴有记忆力轻度受损;中后期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情感脆弱而哭笑无常、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幻觉等,并伴有尿失禁及肌麻痹。
鉴别诊断老年痴呆与老年抑郁症
抑郁症常以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对生活无兴趣为主要症状,并同时有许多身体不适,如全身无力、头晕、心慌等。常有自杀企图。痴呆病人虽然也可有抑郁情绪,但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定向力不佳。
痴呆患者会尽自己的能力回答问题,简单的题目可能做对,但较复杂的则不会,做错了也自认为是对的。而抑郁症患者则无兴趣做这些题目,不主动回答问题,对患者劝说后,可能做一些题目,测查的结果分数很低,但可以发现,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回答正确,反而简单的题目常回答错误。
鉴别诊断良性老年性遗忘与老年痴呆症
良性老年性遗忘发病机理是生理性增龄过程;非进行性病程(持续多年不会明显加重,一般认为4~5年内无进展者大致确定为正常老化);主要症状是记忆力减退,不能回忆细节和近事遗忘;无定向力障碍、无社会活动障碍、无人格改变、无幻觉和妄想;自知力良好,能意识到自己的记忆问题,并认为不会发展为痴呆。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理是脑病病理性过程;进行性病程;主要症状是记忆力减退,不能回忆既往学过的东西和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受损,同时伴有智力障碍;有定向力障碍、有社会活动障碍、有人格改变、有幻觉和妄想;自知力有障碍。
老年痴呆与老年性痴呆到底有哪些区别
老年痴呆
是指老年时期发生的痴呆,是老年人脑功能障碍导致的认知、行为和人格变化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老年人口中痴呆的患病率占总人口的4%-5%,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占17%-20%。近年来,国内关于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痴呆的患病率为0.75%-4.6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国内痴呆患者迅速增加,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老年痴呆按病因可分为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
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的大脑变性疾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3型:早发型(65岁以前)、晚发型(65岁以后)、非典型或混合型。
据统计,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在65岁以上是5%,在70岁以上是10%,在80岁以上是20%-30%,在85岁在上便是30%-40%。
这就是老年痴呆和老年性痴呆的区别了,是否很是简单易懂区分开老年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对于治疗老年痴呆,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在针对病因,对症治疗上是非常关键的。同时,我们也更加的了解了,这两个概念上的不同。
阿尔茨海默的诊断标准
虽然老年性痴呆患者脑组织有其病理特征,但生前尚无可靠的诊断标志,故目前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符合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征,结合CT、MRI等辅助证据综合分析,排除可引起痴呆的其他躯体和脑的疾病,如血管性痴呆、脑炎后遗症性痴呆、脑外伤后遗症性痴呆等。
目前常采用的关于老年性痴呆的国际疾病诊断标准:
(1)存在痴呆。
(2)潜隐起病,缓慢变化,通常难以指明起病的时间,但他人会突然察觉到症状的存在。在进行性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一个相对稳定期。
(3)无临床依据或特殊检查的结果能够提示精神障碍是由其他可引起痴呆的全身性疾病或脑的疾病所致(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钙、维生素B12缺乏、烟酸缺乏、神经梅毒、正常压力脑积水或硬膜下血肿)。
(4)缺乏突然性、卒中样发作,在疾病早期无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如肢瘫、感觉丧失、视野缺损及运动协调不良(但这些症状会在疾病晚期出现)。
老年性痴呆尚可通过各种痴呆量表如MMSE、HDS、HIS以及ADL,并结合临床表现确定是否存在痴呆或可疑痴呆,是阿尔茨海默型痴呆还是血管性痴呆?痴呆的程度?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
滴血可鉴定老年痴呆吗
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手段或能提前确诊老年痴呆症,甚至在最早的症状出现以前,从而给预防痴呆提供了可能性。
2010年十大医学突破,其中一项就是“滴血鉴定”老年痴呆。据说这种颇具前景的新型血液检测手段或能提前确诊老年痴呆症(阿兹海默症),甚至在最早的症状出现以前,从而给预防痴呆和智力衰退提供了可能性。新的检测手段通过分析血液中二十多种蛋白,诊断老年性痴呆症的准确率高达80%。提前确诊可以帮助患者充分利用行为干预手段,如保持社会接触和学习新事物以保持大脑活跃,从而减缓老年性痴呆症造成的智力衰退。
在2007年,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从血浆中分离鉴别出了18个信号蛋白,被证明是可以用于阿兹海默症诊断的生物标记蛋白组合,这一研究成果当年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这提示不远的将来通过“滴血鉴定”作为阿兹海默症重要生物学标志物时代的到来。
确诊阿兹海默症脑脊液检测为有创性操作,多数患者不愿意接受;而PET检测高达数千元的费用也不可能广泛应用到诸多患者中去。
一些临床专家指出,阿兹海默症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其他因素包括急性心脑血管病、全身麻醉等可以导致临床症状的早期出现;而高教育水平、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及缺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具有较强的“脑功能储备”,可以延缓认知损害症状的出现时间。因此,只有将患者的临床评估和多个生物标志物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分级。
老年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老年性痴呆的鉴别诊断 老年性痴呆还应与老年抑郁症性假性痴呆鉴别。老年抑郁症的某些表现与器质性痴呆很相似。在情绪低落的基础上,呈现精神运动性迟钝,对环境兴趣减少,注意不集中,有明显近记忆减退。由于衰老,患者体重减轻,行为懒散,生活不能自理,步行时战战兢兢,跨步艰难,给人以强烈的痴呆印象。患者多诉述其躯体不适,而忽略其情感体验,容易导致误诊。一般情况睛,内源性抑郁症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仔细询问病史常能发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患者有痛苦的内心体验,而无记忆和智能的显著衰退。有情感障碍的家族史,以及抗抑郁治疗有效,对抑郁症的诊断很有帮助。
此外,正常压力脑积水、额叶肿瘤、麻痹痴呆、B族维生素缺乏、症状隐蔽的脑梗塞等器质性痴呆也应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相应的实验检查,加以排除。若无颅内占位病变或颅压增高,脑脊液应列入常规检查;脑超声波,脑电图均有利于发现局灶性病变。在无CT检查条件时,放射性核素脑扫描,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仍可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老年性精神障碍的处理 宜采取以下综合措施:①良好的家庭照顾;②舒适的休养环境;③支持性心理治疗;④鼓励参加文娱治疗活动;⑤保证足够的营养;⑥预防感染等躯体合并症和走失等意外;⑦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激动不安,有幻觉、妄想的患者可使用舒必利、奋乃静、氟哌啶醇或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为了夜间镇静,可加用水合氯酫、异丙嗪、安定或氯硝基安定等。有情绪抑郁或焦虑者,可分别采用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或安定等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延缓衰老过程,改善记忆和智力的特效药物,仍在探索之中。血管扩张药、抗凝血药、高效维生素、中枢神经兴奋药、核糖核酸、卵磷脂、氢化麦角碱、脑复新、氯酯醒、高压氧等均曾试用于老年性痴呆患者,其疗效尚难肯定。
老年人健忘不代表痴呆
记忆力减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忘。虽然老年性痴呆的外在表现也有记忆力减退,但是其同时也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注意力很难集中,认知功能减退,对于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减退。而健忘的老年人判断力和理解力是没有问题的。另外,老年性痴呆还伴有社会功能的受损,通常说法就是平常习惯做的事情都做不好了,但是正常健忘并没有这一方面的表现。
老年性痴呆还会有思维上的问题,表现为思维贫乏,严重时会有幻觉、妄想。老年性痴呆在早、中期时,表现得更为明显的症状是近记忆力的减退,严重时远记忆力也会减退。健忘可能也有这种表现,但是并不明显。专家提醒,有一点特别要注意的是老年性痴呆会伴有明显的个性改变,而正常健忘的人并不一定有这一变化。虽然健忘与老年性痴呆有如此多的区别,但是在老年性痴呆早期,与正常的老年健忘还是很难区分的。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患了老年性痴呆,不要在家中胡思乱想,可以去医院精神心理科做一下早期痴呆筛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脑萎缩是不是老年性痴呆
脑神经细胞老化死亡后,脑的重量变轻、体积变小,CT检查显示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回变细,脑室扩大,这就是脑萎缩。人到老年,体内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人脑尤其明显。这种正常的老化也影响老年人的记忆力。多数老人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没有以前好,如记不起熟悉人的名字、遗忘性大等,但往往程度较轻,不影响老年人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性痴呆的脑萎缩程度比正常老年人严重得多,尤其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部一个叫“海马回”的部位更加明显。仅从脑萎缩的程度上,不能够区别正常老年人和老年性痴呆患者。脑萎缩严重的老人并没有痴呆症状,而脑萎缩较轻,甚至没有脑萎缩的老人却有明显的痴呆症状。因此,CT检查只是作为辅助检查,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的记忆减退是其主要症状,如前讲后忘、迷路、忘记物品放置的地方、不认识家人、不能简单计算等,严重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像刚出生的小孩;有时吵吵闹闹、打人骂人、撕衣毁物等精神症状。因此,有特殊的遗忘症状又有CT检查脑萎缩存在时,才能诊断为老年性痴呆。
老年人中发生痴呆的有多少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严重痴呆占5%,轻到中度痴呆占10%,欧美l/5~l/4的老年人患有老年性痴呆,发达国家老年性痴呆已上升为常见死亡原因第4位或第5位,不少国家或地区正面临着痴呆的流行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医学教育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老年性痴呆中阿尔茨海默病占50%~60%,血管性痴呆15%,混合性痴呆(老年性+血管性痴呆)10%,其他15%~25%。东西方国家各种类型痴呆的患病率也不同。据欧美统计,老年性痴呆占50%,血管性痴呆占15%~20%,混合性痴呆占15%~20%。在日本,老年性痴呆占33.7%,血管性痴呆占36.3%,混合性痴呆占19.5%,其他10.5%。而国内报道,老年性痴呆占63.196,血管性痴呆占24.6%,混合性痴呆占4.1%。根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50例统计结果,老年性痴呆占46%,血管性痴呆占32%,,混合性痴呆占20%,其他296。年龄越大痴呆发病率越高,根据长谷川在东京调查,老年性痴呆发病率为4.5%,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65—69岁为1.9%,70—74岁为2.6%,75—79岁为6.1%,80—84岁为13.7%,85岁以上26.8%。
从上述各方面统计显示,老年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人突出的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积极开展老年性痴呆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脑萎缩等于老年性痴呆吗
日常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做CT检查时发现有脑萎缩就断定自己得了老年性痴呆,其实不必自己吓自己脑萎缩与老年性痴呆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脑萎缩是老年人正常的老化,不是老年性痴呆。许多老年人对这两种病了解不够,因而会为此紧张、焦虑、抑郁,盲目求医,乱服药物。
脑神经细胞老化死亡后,脑的重量变轻、体积变小,CT检查显示脑体积缩小,脑沟变宽,脑回变细,脑室扩大,这就是脑萎缩。人到老年,体内各器官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人脑尤其明显。这种正常的老化也影响老年人的记忆力。多数老人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没有以前好,如记不起熟悉人的名字、遗忘性大等,但往往程度较轻,不影响老年人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性痴呆的脑萎缩程度比正常老年人严重得多,尤其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部一个叫“海马回”的部位更加明显。仅从脑萎缩的程度上,不能够区别正常老年人和老年性痴呆患者。脑萎缩严重的老人并没有痴呆症状,而脑萎缩较轻,甚至没有脑萎缩的老人却有明显的痴呆症状。因此,CT检查只是作为辅助检查,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严重的记忆减退是其主要症状,如前讲后忘、迷路、忘记物品放置的地方、不认识家人、不能简单计算等,严重时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像刚出生的小孩;有时吵吵闹闹、打人骂人、撕衣毁物等精神症状。因此,有特殊的遗忘症状又有CT检查脑萎缩存在时,才能诊断为老年性痴呆。
P物质与老年痴呆
现在,仅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就已超过10%,已进入了老龄社会。在老年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2%~18%,而老年性痴呆则是中年以上人群痴呆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占总发病原因的70%~80%。事实上,老年性痴呆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科学界,特别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人们对于老年性痴呆的研究,从最初发现脑中所含的β-淀粉样蛋白,至今已进展至有多种功能的神经介质——p物质,并由于它在中枢神经系统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认为它是一种老龄化物质。
尽管研究者对老年性痴呆这种中枢神经退行症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过程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但在老年性痴呆神经化学研究中,他们对p物质是否与老年性痴呆存在相关性,特别是与目前发现的老年性痴呆主要神经毒物质β-淀粉样蛋白是否存在相关性产生了浓厚兴趣。
p物质是人们发现最早的神经肽之一,它在1931年被发现,并在1971年被确定了结构组成。p物质与人们已知的速激肽有相关结构,因此一般认为它是这个家族的成员。最初,人们发现,当初级传入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广泛分布于这些神经纤维内的p物质,就在中枢和外周末梢被释放。因此,它被认为仅是一种神经递质或调质在神经中枢和外周起作用。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人们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大量的p物质,尤其是在黑质、下丘脑和松果体等部位。更重要的是,人们新近发现,p物质还是调节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在神经系统内,它是神经源性炎症和免疫调节活动的主要神经递质。因此,p物质作为一种能被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识别的信号物质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注意。
老年性痴呆的重要病理所见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老年斑,其斑内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研究已证实,β-淀粉样蛋白的神经毒能损伤和杀死神经元。同时,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在老年性痴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老年斑内存在p物质,并随老年性痴呆的病理进程发生变化。例如,国内有研究者报告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以兴奋性毒素鹅膏蕈氨酸定位损伤老化大鼠脑右侧端脑基底核,建立在行为学改变、神经递质变化和脑病理改变等方面均类似于老年性痴呆病人表现的模型动物,然后用y型迷宫法观察模型动物学习能力改变,并用分光光度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模型动物p物质等的表达情况。其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动物组经用鹅膏蕈氨酸和β-淀粉样蛋白共同损伤鼠脑时,老化大鼠的学习能力及脑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并显示鼠脑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而且脑皮质区p物质过表达,而单独用鹅膏蕈氨酸注射则无此损伤作用。
最近,研究者在明确了p物质与老年性痴呆及β-淀粉样蛋白存在密切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p物质对老年性痴呆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包括它对β-淀粉样蛋白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实验已证明,把p物质与β-淀粉样蛋白同时注入动物的脑皮质,可防止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所产生的神经元缺失和某些蛋白基因的表达。最近,国内研究者向公众介绍了两项国外著名的实验,从一个重要角度阐述了p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调节和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及其途径。一项是,在人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实验中,p物质可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白介素-6和某些前列腺素的表达,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p物质能明显增强星形胶质细胞的免疫调节和神经营养功能。另一项实验结果也证实,在人星形胶质瘤细胞中,p物质、某些白介素β因子和组织胺均能诱导白介素-6的合成。
至今,已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了p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同时向人们提示了p物质对老年性痴呆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潜在的防治价值。
尽管现阶段p物质作为老年性痴呆的防治药物或手段还仅仅是人们的假设和期望,但研究者又发现了p物质在广义的老年性痴呆诊断范畴中所显示的作用。最近,国外研究者在一份世界著名的学术期刊中报告了一项研究,即应用敏感、特异的酶免疫测定方法对已确诊的老年性痴呆病人、非老年性痴呆的痴呆病人、没有认知损害的中枢神经系统病人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对照者,分别进行了腰穿脑脊液样本中的p物质、白介素-6、β-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e和总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虽然上述各组脑脊液样本中的p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年龄的老年性痴呆病人之间却显示出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晚期发病即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性痴呆病人腰穿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早期发病即年龄小于65岁的老年性痴呆病人和对照组。同时,在老年性痴呆病人组腰穿脑脊液样本中白介素-6、载脂蛋白e、总蛋白的含量均较其他病人组和对照组显著增高。不久,这些研究者在另一份世界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对上述实验结果以及进一步实验研究进行了更详细的报告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是人们首次应用酶免疫测定方法对脑脊液中浓缩p物质进仔细观察研究。他们在进一步实验观察中,重点关注了已确诊的老年性痴呆病人、非老年性痴呆的痴呆病人和没有认知损害的中枢神经系统病人腰穿脑脊液样本与死后脑室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他们得到了6个方面的实验结果:第一,所有死后脑室脑脊液样本中的p物质含量均低于腰穿脑脊液样本,不同疾病组及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第二,老年性痴呆组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与其他疾病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第三,在对照组中,年轻者的腰穿和脑室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与年老者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第四,在老年性痴呆组内,晚期发病者腰穿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早期发病者;第五,在相同疾病组中,伴有疼痛者的腰穿和脑室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与不伴有疼痛者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第六,精神失常病人的腰穿和脑室脑脊液样本中p物质含量与其疾病无关联。据此,他们认为: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水平不是人体自身老化的指标之一;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检测不适用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但晚期发病者的显著变化反映了其中枢神经系统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的活动。为此,上述研究提示了一个令科学界关注的可能性:即脑脊液中p物质含量检测,很有可能成为诊断晚期发病老年性痴呆以及观察其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