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食物不耐受当作过敏
莫把食物不耐受当作过敏
细说婴幼儿最常见的乳糖不耐受
对于婴幼儿来说,食物不耐受中最多见的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包括:先天性乳糖酶异常、获得性乳糖酶异常、继发性乳糖酶异常。先天性乳糖酶异常是指有的孩子从出生就具有乳糖酶缺陷和异常,例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这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宝宝出生后,父母要注意选择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直至正常饮食后停掉乳类食品。
还有一些孩子由于肠道疾患,例如长期腹泻,造成小肠绒毛损害,而造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乳糖酶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顶端,凡是能够引起小肠绒毛受损的疾病,都可以继发乳糖酶缺乏,而且病变严重、广泛,严重地影响了乳糖的吸收。
小肠不能降解乳品中的乳糖,累积到小肠末端,并由肠道菌群发酵生成大量的气体和有机酸。肠道中高浓度的糖及其代谢产物造成渗透压增高,在肠腔内吸附了大量的水分,不仅使大便含有糖分和呈酸性,导致腹胀、腹泻以及放屁等症状而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这样的患儿如果继续吃含有乳糖的奶粉会腹泻不止,久治不愈。
如果孩子只要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就引起腹泻,且体重迅速降低,则可能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以去医院化验确诊。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如果是母乳喂养,可以在喂母乳前口服乳糖酶制剂,10分钟后再进食母乳。如果吃配方奶,则需要停掉含有乳糖的奶类,改吃不含乳糖的腹泻奶粉,待大便正常后再继续进食腹泻奶粉2~4周,再逐渐改回原来的母乳或配方奶。因为乳糖酶的恢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此外,乳糖酶活性随年龄逐渐降低,新生儿期的乳糖酶的活力比周岁的幼儿约高2~4倍,3岁以后更是明显下降,至青春发育期则仅有出生时水平的5%~10%。成人易发生的乳糖不耐受,为获得性异常,又称为“迟发型乳糖不耐受”,所以一些成人吃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就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医师提醒父母们
在恢复不耐受的食物时,先恢复营养价值高,但不耐受程度低的食物。应先选择这种食物的一种简单制品,每次只能恢复进食一种不耐受的食物,确定没有不良反应时才能再加下一种。
过敏原检测方法
可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
一、体内试验
体内试验就是将过敏原通过皮试或点刺等方法应用于人体,观察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确定患者是否对这些过敏原过敏;体外试验就是取患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进行离体检测,过敏原并不直接应用于人体。
1、皮内试验:通过皮内注射过敏原,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的反应,根据皮肤反应的情况确定是否对这种过敏原过敏。
2、点刺试验: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皮内试验,其方法是先将点刺皮试液滴在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穿过液滴,刺入皮内。皮肤的点刺液仅为皮内试验的万分之一,安全性较高。
3、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接触性皮炎的检查。具体方法是将试剂贴在皮肤上观察一段时间后,根据皮肤对接触物的反应判断是否对这种物质过敏。
4、化妆品过敏检测:通过封闭式斑贴法、光斑贴法、水疱疱液检测法、划破实验法等准确检测出过敏原与过敏的化妆品,并指导患者选择适合的化妆品。
二、体外试验
1、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是一技术先进,具有创意的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它将科研用途的免疫印迹技术应用于实验室日常诊断,使用针对不同疾患的过敏原特殊组合。可进行众多疾病抗体的筛选检测,系统方法可信,特异性与皮试相近,并与常规体外单项过敏原检测试验结果相符。主要针对I型变态反应检测IgE,只需要一滴血清就可以轻松的检测出过敏原。其特点是准确率高。
2、食物不耐受检测:临床证明许多慢性疾病都与食物有关,在去除有问题的食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检查也是唯一针对食物过敏的迟发反应(IgG)检测手段。腹泻、口腔溃疡、荨麻疹、痤疮、偏头痛、易疲劳、忧郁、气喘、睡眠障碍、磨牙等慢性症状,如查不出病因,都应做食物不耐受检测,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
吃海鲜之后吃梨拉肚子是食物中毒吗
海鲜和梨一起吃并不会食物中毒,传说水果中有维生素 C,海鲜里有五价砷。它俩一起吃,维生素 C 能把五价砷还原成剧毒的三价砷(砒霜)。实际上,海产品所含的绝大部分是稳定的有机砷,里面极其微量的无机砷在体内两天就可以代谢出去。
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的:
1.食物不干净,例如加热杀菌不彻底;
2.食用方式不当,例如豆角没做熟;
3.食物不耐受或过敏,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会腹泻;
4.肠易激综合征,例如稍微有点刺激就拉肚子。
麻疹是怎么来的
引起麻疹的原因有很多,但并非所有原因都常见。常见的病因容易找到,不常见的病因不容易找到。医生表示,饮食与麻疹的出现有一定关系,病毒感染也与麻疹的出现有一定关系。食用了自己不耐受的食物,或者接触了患者的衣物,感染病毒,疾病就可能被诱发。以下是容易致病的食物和药物。
食物
麻疹患者病情不同,病因不一样。一般说来,因食物过敏引起麻疹,非常常见。致病的食物有鱼虾蟹、蛤蜊肉、毛蚶等水产品。猪肉、羊肉、狗肉也可引起过敏。每个人不耐受的食物不一样,有的人甚至对胡桃、白果、鸡蛋、蘑菇、香菇等食物也不耐受。当人食用不耐受食物后,短时间内就会并发,四肢和面部出现灰白色不规则的丘疹。
药物
部分药物含有副作用,不利于人体健康,若人误食,会过敏。可致过敏的药物有青霉素、痢特灵、阿司匹林、维生素B1等。这些药物含有能使肥大组织释放组织胺的成分,影响健康,诱发疾病。
肚子胀怎么回事 食物不耐受
当肠道内有机体不耐受的食物的时候,食物产生的气体被困在肠道中不能有效的排出,食物又会产生更多的气体,就可引起食物不耐受性腹胀。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主要有小麦、面筋及奶制品。对付这种食物不耐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吃或者不吃这类食物。可以记录几周饮食日记,看看你吃什么东西后会腹胀,然后尽量避免摄入。
测脉搏可测食物不耐受
陕西榆林蒙牛学生奶事件让很多人知道了一个名词:乳糖不耐受。不过,很多人对食物不耐受仍是一头雾水,很多食物不耐受引起的各种症状被归罪于食物过敏。专家指出,其实大部分的食物不耐受都是可以通过少量长期的逐渐食用来适应和改善的。
食物不耐受属变态反应疾病
许多人喝了牛奶就胀气腹泻,喝了豆浆后感觉腹胀和疲乏,还有人一吃海鲜就长湿疹,一吃菠萝就浑身红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指出,这就是食物不耐受。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某些食物有可能带来过敏和不耐受反应。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思莱指出,目前一部分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大多数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因为体内缺乏消化一些食物相应的酶,而导致一些食物成分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进入肠道被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
尽管专家们对食物不耐受产生的机理认识并未统一,但是他们都一致认为食物不耐受属于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
很多人都将食物不耐受误认为过敏,张思莱告诉记者,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是不同的,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前者发病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后者症状隐蔽,属于慢性病,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在临床通常以调整饮食治疗为主。
范志红表示,食物不耐受不仅限于胃肠道不适,还影响到人的精神和思维。除了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部疼痛、打嗝外,还可能带来五官症状,如眼睛有沙粒感、发红、黑眼圈、耳朵痒、流鼻涕、鼻炎、口腔溃疡、恶心、打喷嚏等。甚至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攻击性行为、易怒、情绪波动或不明原因的异常疲劳感、哮喘、皮疹等。
范志红提醒,出现以上这些症状,如果同时存在多项,而又找不到其它任何原因,就要怀疑是否是食物不耐受惹的祸。不过,这些症状的发生一般并不是在吃东西之后的一两个小时之内出现,而可能晚至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多个小时之后才出现,所以容易让人忽略那个引起麻烦的食品。
五大食品易不耐受
哪些食品容易引起不耐受呢?范志红告诉记者,最常见的嫌疑食品有5种,而其它可能引起不耐受反应的食品多达几十种。第一位的是乳制品,如牛奶,因为一些人不能充分消化乳糖,乳糖刺激肠道引起腹泻和腹痛;乳糖被微生物发酵,大肠产生气体,带来腹胀和胀气的感觉;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含面筋食品,包括各种面食品、燕麦、黑麦、大麦食品等;第三位的是豆类,很多人吃了大豆后发生腹胀、产气、消化不良等不适感觉;第四位的是精制糖,包括糖果、甜食、甜饮料等;第五类是酵母,包括面包、馒头等。另外,苹果、柑橘类水果、茄子、绿菜花、腰果、花生、豌豆、小扁豆、鸡蛋、猪肉等也都可能引起食物不耐受。
范志红提醒,食物必须与体质相合。不合适的食物,即便其营养价值再高,也不能大量食用。
测脉搏可辨不耐受
怎样能知道自己对食物有不良反应?范志红指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脉搏测试,吃了引起不耐受的食品脉搏会加快。测定每次只需一分钟,一天当中测定11次:早起在床上坐着测一次,早、午、晚三餐刚吃完、30分钟、60分钟各测一次;晚上休息时再测一次。测时为坐姿放松状态。如果测定数值比最低值高12次以上,那么可能存在食物不耐受反应。这一天要详细记录吃了哪些东西,而且验证时每餐最好只吃一种东西。此外,还可采取食物排除法,在食物中排除掉常见的5种可能引起不耐受的食品。一个月后再观察。如果不适症状少了,可能嫌疑食品就在这5种当中。再每周引入一种食物,观察自己的变化。如果重新引入某种食品引起症状的再次发生或恶化,那么很可能就是这种食品在作怪了。
最简单的方法是去开设食物不耐受门诊的相关医院或咨询中心,做一个血液IgG的测试。
细嚼慢咽可防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出现最多的就是婴幼儿,因此一些家长给孩子“忌口”来避免食物不耐受。
张思莱提醒,这种做法易导致孩子营养不良。通过饮食调整,大部分食物不耐受是能改善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少量添加、慢慢增加分量,逐渐来适应某种食物。
范志红也提醒,细嚼慢咽可减少食物不耐受危险,吃东西不要太快,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另外,不要大量吃同一种食品,尽量保持食物的多样化。每天的主食、肉类和蔬菜都要进行调整。种类越多,则营养不良的危险越小,同时长期发生食物不耐受的危险也会减小。如果有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要积极治疗,最好采用饮食治疗或中医治疗方式,少用抗生素,避免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
常见食物也引发过敏
食物不耐受又称慢性食物过敏。由于食物不耐受不像急性食物过敏症状明显,自我诊断比较困难。磨牙、口臭、头痛、注意力不集中,都有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
50%以上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不耐受,而有关的食物可能就是牛肉、玉米、牛奶、大米等常见食物,凡是亚健康人群和其他治疗方法疗效不好的患者,都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预防疾病的发生。
口腔溃疡食物不耐受检查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英国对2567个怀疑有食物不耐受的英国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44%的人出现慢性腹泻、腹痛、溃疡、消化不良。其中溃疡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口腔溃疡。
食物不耐受检查是目前临床中唯一针对食物过敏的迟发反应检测手段。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持续数年甚至十几年未愈,应怀疑由食物引起,可到大型医院做食物不耐受检查,找出不耐受食物。
一般的口腔溃疡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目的是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病程以及减少复发次数,而食物不耐受引起的口腔溃疡并不需要使用药物,只需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引起口腔溃疡的不耐受食物,一般1-6个月就可完全摆脱口腔溃疡困扰。
Tips:食物不耐受检查目前最多可作出多达90余种物质的食物检测,其中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和小麦等14个项目在诊断口腔溃疡方面较为常用。
别把食物不耐受误认为过敏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带上了“过敏”的帽子,食物过敏问题逐年扩大,不仅体现在过敏人数的增长上,也体现在食物致敏原的增加上。1999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23次会议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包括8种常见的和160种较不常见的过敏食品。
临床上90%以上的过敏反应由8类高致敏性食物引起,这些食物包括: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其他食品如猪肉、牛肉、鸡、玉米、番茄、胡萝卜、芹菜、蘑菇、大蒜、甜辣椒、桔子、菠萝、猕猴桃、芥末……几乎所有新引进的食物,包括水果都可能让一部分孩子出现过敏症状,而成分复杂的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更让人感觉过敏防不胜防。这些患上综合过敏症状的孩子,人数是越来越多,而且引起孩子过敏的食物谱系越来越宽泛。因此常常被终身限制不能吃这种食物,不能用那种物品。
可怜巴巴的孩子只能对这些美味的食品垂涎三尺却无福享受。很多的孩子出生后(或者添加辅食后)表现出对某些食物不适应,出现湿疹、红斑、皮肤瘙痒以及不同程度的腹痛,便秘、腹泻及腹部饱胀等肠易激综合症。于是家长和医生往往就给孩子扣上一顶过敏体质的帽子,对可疑食品退避三舍,家长小心翼翼、备加呵护,唯恐触动这颗埋藏着的隐形炸弹。饮食上无形的枷锁使得孩子的食谱过于单调,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具备所有的营养素,因此孩子摄入的营养素大大减少。
如果家长食品制作的水平再不高,不但不能让孩子享受更多的美味,让吃成为人生中的一大乐趣。而且对于患有食物过敏症的孩子随之而来的是营养不良,严重的影响了生长发育。
其实这些孩子并非是对某种食物过敏,而是与过敏同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理并不相同的“食物不耐受”。对于食物不耐受发生原理一部分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人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大多数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因为体内缺乏消化一些食物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其他分子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人体作为外来物质识别,从而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产生食物特异性的IgG抗体。但是尽管对食物不耐受产生的机理认识是不一致的,但是都一致认为食物不耐受属于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很多人在进食牛奶或奶制品后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腹泻、腹痛等,便是乳糖的不耐受引发的病症反映。食物不耐受还会导致皮炎和食物过敏。
食物不耐受的患者可以出现与过敏相同的一些症状,在临床上难以区分,营养学家曾对2567个怀疑有食物不耐受的人调查发现:其中44%的人出现慢性腹泻、腹痛、溃疡、消化不良;16%的人皮肤出现皮疹、红斑、皮肤搔痒;12%的人有偏头痛,失眠;10%的人患哮喘;7%的人出现肌肉骨骼症状关节痛。英国过敏协会也统计得出:人群中有高达45%的人对某些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婴儿与儿童的发生率比成人还要高。因此有理由相信在诊断为对某种食物过敏的儿童中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因此,通过检测这种特异性IgG抗体,可以判断人体是否食物不耐受,找出疾病的真正原因。
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E相关,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G相关。前者发病来得快,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后者症状比较隐蔽,属于慢性病,在平时,人们通常认识不到它的存在,因此被称为人体健康的隐性“杀手”,在临床通常以调整饮食治疗为主。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6个月时再开始添加辅食并且推迟鸡蛋的添加,以预防过敏性疾病。因为小婴儿肠道通透性大,食物可疑通过肠道直接进入血液中而被当作异物专家建议,对于那些拥有过敏家族背景的婴儿,如果出现湿疹、持续腹泻等过敏症状,并被确诊为蛋白过敏后,父母要在严格避免“食物致敏原”的同时,采用合适的替代食物以保证婴幼儿的营养需要。
比如,对0至1岁牛奶过敏的宝宝,可对其饮食配方进行调整,选择可替代牛奶配方的食物或无致敏蛋白的特殊配方营养粉。目前医学界推荐的可用于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特殊配方营养粉是游离氨基酸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由于其不含牛奶蛋白,且营养成分能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以作为婴幼儿食物过敏饮食治疗的替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儿童可能会自然脱敏,即对某种食物不再起过敏反应。不过当家长向儿童提供食物时还应该慎重。建议应从少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后再逐渐增加,以免旧病复发。此外,家长还要密切注意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如哮喘、鼻炎等其它过敏症状。
此外,专家建议对于食物过敏的诊断也不可凭借家长的主观臆断,建议及早带儿童前往专科医院接受严格监测。专家机构对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断包括询问详细的家族史及喂养史,皮肤点刺试验和特异性血清IgE检测。对那些特异性血清IgE检测呈阴性的患儿,还可以进一步做斑贴试验。通过专业诊断和定期评估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儿童食物过敏的内因,确保儿童免受过敏症状的困扰。
有些孩子时常咳嗽(过敏气喘体质);晨起时打喷嚏、流清鼻水(过敏性鼻炎);脸颊、颈部、四肢关节弯曲内侧处,有粗糙和瘙痒感(异位性质皮肤炎),以上几种症状常见于有过敏体质的儿童。
饮食是引起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喂牛奶的小孩出现过敏症的机会是喂母奶的四倍。有一些父母在婴儿早期食品中,除一开始就用牛奶喂食外,又添加鸡蛋、虾等动物性蛋白质。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不够健全,因而未能完全地消化动物性蛋白,而不完全消化的动物性蛋白,会使有过敏体质的婴儿增加过敏的几率。
过敏有遗传性,通常父亲有过敏体质的,其小孩百分之三十会有过敏,若父母亲均过敏,则小孩百分之七十会过敏。
比较简便的方法是长时间连续对小孩的饮食进行逐项登记,同时记录是否有过敏症状,以确定孩子对何种食物过敏。常引起小孩过敏的食物以牛奶、蛋类为多,其他有贝壳类、大豆油、坚果(花生、腰果)、巧克力、香菇、竹笋、芒果、草莓、桔子、牛肉等。
咳嗽不愈的过敏小孩,常因吃冰冷的食品或饮料而使症状加剧。因此因过敏而气喘的小孩应禁忌冰冷的食品或饮料。家中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家长应和医师常联系,正确进行饮食指导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婴幼儿食物不耐受及应对方法
1发生食物不耐受的原因
对于食物不耐受发生的原因,一部分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可能引起所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和疾病。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食物不耐受是体内缺乏消化某些食物的消化酶,或者酶的活性低,而导致某些食物不被人体肠道完全消化,产生的食物不良反应。它虽然属于食物不耐受,但它不涉及免疫反应。例如,有的人进食牛奶或奶制品后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腹泻、腹痛等,就是因为体内缺乏乳糖酶或者乳糖酶活性低引起上述症状,这便是乳糖不耐受。
2食物不耐受具有时效性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的应激反应是有时效性的,去掉外来刺激(即禁食不耐受的食物)后,机体中的特异性抗体会慢慢消失,从而使身体逐步恢复正常。大多数人在经过6个月以上的禁食,待症状完全消退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大部分食物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重新接受,只有极少部分的孩子仍然存在不耐受症状。
恢复不耐受的食物时,先恢复营养价值高但不耐受程度低的食物。应先选择这种食物的一种简单制品,每次只能恢复进食一种不耐受的食物,确定没有不良反应时才能再加下一种。
因此必须区分是食物过敏还是不耐受,因为食物过敏的孩子对过敏的食物可能需要终生禁食,而食物不耐受有可能重新恢复,重新接纳不耐受食物的摄入。
3乳糖不耐受
对于婴幼儿来说,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也是多见的,例如对乳糖不耐受。人类的小肠绒毛有很多水解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这些消化酶需要到孩子2岁才发育完善。其中最多见的是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包括:
(1)先天性乳糖酶异常
有的孩子从出生就具有乳糖酶缺陷和异常,例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这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获得性乳糖酶异常
乳糖酶活性随年龄逐渐降低,新生儿期的乳糖酶的活力比周岁的幼儿约高2~4倍,3岁以后更是明显下降,至青春发育期则仅有出生时水平的5%~10%。成人易发生的乳糖不耐受,为获得性异常,又称为“迟发型乳糖不耐受”,所以一些成人吃了含有乳糖的牛奶就会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继发性乳糖酶异常
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的是婴幼儿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一些孩子由于肠道疾患,例如长期腹泻,造成小肠绒毛损害。乳糖酶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顶端,凡是能够引起小肠绒毛受损的疾病,都可以继发乳糖酶缺乏,而且病变严重、广泛,严重地影响了乳糖的吸收。小肠不能降解的乳品中的乳糖,累积到小肠末端,并由肠道菌群发酵生成大量的气体和有机酸。肠道中高浓度的糖及其代谢产物造成渗透压增高,在肠腔内吸附了大量的水分,不仅使大便含有糖分和呈酸性,导致腹胀、腹泻以及放屁等症状而发生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而且,这样的患儿如果继续吃含有乳糖的奶粉就会腹泻不止,久治不愈。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患儿从开始治疗到完全恢复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患儿出生后就要选择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直至正常饮食后停掉乳类食品。在治疗上也可以服用乳糖酶制剂。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患儿也需要停掉含有乳糖的奶类(母乳或含有乳糖的配方奶),改吃不含乳糖的腹泻奶粉,待大便正常后需要继续进食腹泻奶粉2~3周,也可以延至1个月后再逐渐改回原来的母乳或配方奶。因为乳糖酶恢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可以通过临床化验确诊。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大便的pH<56,还原糖定性阳性,同时还要结合临床症状。
孩子只要进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就会引起腹泻,且体重迅速降低,则可能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根据检验IgG的结果,可以做出这些处理:<50u为正常;﹢尽量少吃不耐受的食品或者在正常进食情况下减少吃的次数;﹢﹢轮换进食或间隔一段时间后可以进食不耐受的食物;﹢﹢﹢严格禁食,半年后再次检测IgG,根据检测情况考虑是否可以进食不耐受的食物。
肚子胀气是什么原因 食物不耐受
当肠道内有机体不耐受的食物的时候,食物产生的气体被困在肠道中不能有效的排出,食物又会产生更多的气体,就可引起食物不耐受性。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主要有小麦、面筋及奶制品。对付这种食物不耐受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吃或者不吃这类食物。可以记录几周饮食日记,看看你吃什么东西后会肚子胀气,然后尽量避免摄入。
吃羊肉过敏是什么原因
食物过敏症主要是由机体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产生免疫反应而引起的疾病,生活中人们总以为自己对某些食物过敏才会出现过敏的症状,但其实事实上只是对这种食物不耐受,是对某种食物产生了不良反应,而不是食物过敏症。
因此吃羊肉过敏可能只是对这种食物不耐受导致的,而不是真正过敏于这种食物,所以吃羊肉过敏要通过实际,辩证的看待。
宝宝吃三文鱼呕吐是怎么回事
大部分宝宝不是很挑食物的味道,但是吃到不耐受的食物有可能会出现呕吐或者是腹泻的情况,因此宝宝吃三文鱼呕吐可能是食物不耐受。
也有一些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挑选味道了,吃到不喜欢的食物,也会吐出来,因此有可能是不喜欢吃三文鱼。
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出现过敏的情况会有各种表现,有时候过敏的话也会出现呕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