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寒湿困脾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1、苏砂平胃散
不分剂次,总以不呕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各家论述:平胃散一方原为满闷呕泄设,盖以阴气不积胸中不得满闷,寒不侵胃不呕,湿不困脾不泄,故方中有苍术、厚朴、橘红、生姜之辛温,以消阴邪;甘草、大枣之甘平,以益脾胃,合为辛甘通阳之剂,使阳复则阴消,而满闷自除,呕泄自止。兹寒湿伏邪发喘于膜原,而为胸中不乐,头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呕,较之满闷呕泄,虽异派而同源,故就原方加紫苏、砂仁。
2、苍术丸
小茴香(炒)各30克厚朴90克(姜汁炒)真茅山苍术240克(米泔浸一宿,切,炒)破故纸(酒浸一日,晒干,稍香)120克制法:上药研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祛寒化湿,健脾止泻。主寒湿困脾,泄泻久不愈者。用法用量:空腹时用清汤送下70~80丸。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苍术丸:处方:制苍术2斤,神曲1斤。
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怎么回事 寒湿
如果是寒湿困脾证,则除了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外,还可能有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等症状。
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1.茯苓饮:茯苓30 克,用清水文火煮30分钟后,加入6 克白蔻,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热饮。
2.薏米粥:生薏米30 克,以文火炖煮40 分钟后,加入葡萄千10 克,煮熟烂后热服。
腹泻拔罐拔哪里
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
配穴: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肠腑湿热者加下巨虚,手三里,合谷;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肝郁气滞者加期门;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脾气下陷者加关元,气海;肾阳亏虚者加肾俞,关元。
疗程:每日1次,每次留罐10-15分钟,3天为一疗程。
为什么会湿困脾阳嗜睡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
1.寒湿困脾又湿阻
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2.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
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怎样判断脾虚
脾胃是否健康,可以通过一些身体表现来判断。脾胃的问题,最常见的有虚实两种表现,可以分为脾气亏虚型、痰湿困脾型,分别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
脾气亏虚型表现为:
面色淡白、萎黄;
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
大便溏薄,腹部怕冷,一受凉就腹泻;
胃口不佳,食欲差;
舌头淡胖,边上有齿痕,舌苔白;
脉象虚弱缓慢。
痰湿困脾型表现为:
体形偏胖;
容易疲劳,身体有种很沉重的感觉,头重如裹;
舌胖大,苔白而厚腻;
胃脘部痞满胀闷,特别是食后出现胃部胀满的感觉;
大便不爽,有解不干净的感觉,并且大便不成形。
另外,痰湿困脾型还有寒湿蕴脾、湿热中阻之分。
支气管扩张中药方剂
1、支气管扩张中药方剂有清化止血汤
桑白皮10克、象贝母10克、光杏仁10克、竹沥10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阿胶10克、黄芩12克、全瓜蒌12克、仙鹤草15克、栀子10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功效清肺化痰,止咳敛血。支气管扩张咯血(痰热壅肺型)。咳嗽气急,痰多,质粘厚或稠黄或有腥味,咯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脉滑数。
2、支气管扩张中药方剂有清肝泻肺止血汤
牡丹皮8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阿胶10克、紫菀10克、仙鹤草15克、钟乳石3克、小蓟12克、柴胡12克、生地12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功效清肝泻火,止血镇咳。支气管扩张咯血(肝火犯肺型)。咳嗽气逆,咯血鲜红,肋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3、支气管扩张中药方剂有滋阴降火止血汤
仙鹤草15克、牡丹皮6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泽泻10克、黄芩炭6克、山茱萸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功效滋阴降火,潜阳止血。支气管扩张咯血(阴虚火旺型)。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阳虚体质会导致腹泻吗
阳虚体质的人比较胃寒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最容易受凉,而且阳虚体质人的四肢总是处在寒冷的状态之中。
阳虚体质者体内阳气虚微,寒邪极易侵入身体,并对脾胃造成损伤,导致阳虚体质的人频繁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腹胀、胃痛等情况,特别是在冬季,这种身体现象会非常明显。
首先应先分清自己的腹泻是哪种类型,一般将腹泻导致原由分为寒湿困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这些原由都是与阳虚有着极大的关联,但是治疗的起来又稍不同。
寒湿困脾导致的腹泻,其症状是排泄物较为清稀,有时候甚至呈水样,并伴有腹痛肠鸡,食欲不佳。治疗办法是散寒化湿。
寒湿困脾证的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寒湿困脾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茯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针灸治疗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泄泻的病机主要在子脾胃的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湿盛则濡泻”。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中医分为六大症型:1、寒湿困脾 2、 肠腑湿热 3、食滞胃肠 4、 肝郁气滞 6、脾气虚弱 6、肾阳亏虚(五更泻)。西医检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见脓细胞、致病菌等。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癌变、息肉等病变。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选穴: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