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检查化验
骨髓炎检查化验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
2.x线检查
x线改变晚于临床,初期仅有软组织改变,发病2周后,病变部位有骨质改变:a骨质破坏:早期表现为局部骨质疏松,骨小梁模糊,消失,病变迅速发展,骨破坏呈多发性虫蚀状改变,边缘模糊,骨皮质破坏,显示皮质连续中断或有不规则密度减化区。b骨膜反应:表现为分层状,花边状或不规则改变。c死骨形成:死骨密度增高,死骨周边为肉芽组织和脓液,构成环绕死骨的密度减低区,形成明显分界。d骨质增生:早期骨破坏的同时,常伴有新生骨的形成,以骨破坏区边缘增生明显。
3.ct检查
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
4.活检
对于骨折和肿瘤,可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5.碘油造影
为了明确死骨或骨腔与窦道的关系,可用碘油或12.5%碘化钠溶液作窦道造影。
肝炎的化验检查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它包括甲型(A型)、乙型(B型)、丙型(C型)、丁型(D型)、戊型(E型)等。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又分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种)、慢性肝炎(又分轻度、中度、重度三型)、重型肝炎(2K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淤胆型肝炎、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等,其临床表现不同。[3]
(1)血常规检查: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WBC)总数正常或略高,不超过10×109/升(/L);黄疸期,WBC减少,且以淋巴细胞(L)、大单核细胞(M)升高为主。
(2)尿常规检查:深度黄疸或发热者,尿中可出现WBC、红细胞(RBC)或管型等。
(3)血清酶测定:急性病毒性肝炎时,黄疸出现前3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升高;慢性肝炎时,ALT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患者,如黄疸迅速加深时,ALT迅速下降,表明肝细胞大量坏死。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的意义同ALT,但特异性较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显著升高,有助于肝外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从而有助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急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1,好发于青少年儿童。
2,起病急,起病之后马上出现高热寒战,然后局部有皮肤发红、支撑肿胀、皮肤发热,有疼痛和按压痛,然后化验可以看到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血培养是阳性的,辅助检查两周之内有时候X光片拍不出来,但是磁共振肯定能看出来,然后两周之后,主要就出现以骨破坏为主的骨质改变,CT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也起很重要作用,它能在早期发现骨内小的侵蚀破坏和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者是脓肿;慢性骨髓炎通常就没有全身的症状,它都有局部的症状,局部有不同的骨质破坏,有不同的骨膜反应,局部可以有局部的肿胀、酸痛,有些还有窦道和脓肿的形成,而且窦道是经久不愈的。
硬化性骨髓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硬化性骨髓炎是一种低毒力感染引起的以髓腔密度增高、闭塞,骨质硬化为特征的慢性骨感染,临床上的检查方法主要是应用X线检查,在X线片上就可以看到,多量骨密质增生,大片浓白阴影,难以看出狭窄的骨髓腔与小透亮区。
临床上创伤性气胸的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发病年龄,部位,临床表现一般都可以做出大概诊断。但如想确诊,还需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来确诊,以利于治疗。以下就是关于硬化性骨髓炎的检查方法。
1、实验室检查
急性发作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可增快。
2、辅助检查
X线片可见骨干局部呈梭形变粗,骨密度增高。因X线片表现为大片浓白阴影,所以难以看出狭窄的骨髓腔与小透亮区,或呈现不规则的骨密度减低区。分层摄片与CT检查可以探查出普通X线片难以辨出的小透亮区。
骨髓炎检查有五法
骨髓炎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由血源性引起,也多由外伤或手术感染引起,多由疖痈或其他病灶的化脓菌毒进入血液而达骨组织。四肢骨两端最易受侵,尤以髋关节为最常见。
骨髓炎临床上常见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的病例,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急性骨髓炎起病时高热、局部疼痛,若诊断不及时转为慢性骨髓炎时会有溃破、流浓、有死骨或空洞形成。重症患者常危及生命,有时不得不采取截肢保命的应急办法,使患者落下终生残疾。
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限性骨痛,发热和不适则提示骨髓炎可能。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可见骨破坏,软组织肿胀,软骨下骨板侵蚀。椎间盘间隙变窄和骨质破坏伴椎骨变短。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
骨髓炎为一种骨的感染和破坏,由需氧或厌氧菌,分枝杆菌及真菌引起。骨髓炎好发于椎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或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的穿透性骨损伤部位。儿童最常见部位为血供良好的长骨,如胫骨或股骨的干骺端。
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骨折和肿瘤,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骨髓炎的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
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骨的感染伴发血管阻塞时,会引起骨坏死和局部感染扩散。感染可穿过骨皮质播散至骨膜下,并形成皮下胀肿,后者会自发性穿透皮肤引流。
骨髓炎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几乎总是增高。
2、X线检查
X线变化在感染后3~4周出现,表现为骨质不规则增厚和硬化,有残留的骨吸收区或空洞,其中可有大小不等的死骨,有时看不到骨髓腔。小骨腔和小死骨在硬化骨中有的不能显影,所以实际存在的数目往往比照片上所显示的多。
3、CT检查
若X线表现不明确,可行CT检查以确定病变骨及显示椎旁脓肿的形成,放射骨扫描在病变早期即有反映,但无法区别感染。
4、活检
对于骨折和肿瘤,可通过椎间盘间隙或感染骨的穿刺活检和手术活检。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从窦道取到的标本培养结果对诊断骨髓炎是不可靠的。
5、碘油造影
为了明确死骨或骨腔与窦道的关系,可用碘油或12.5%碘化钠溶液作窦道造影。
骨髓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骨髓炎检查什么
除了临床表现和查体之外,骨髓炎还要做一些辅助检查。
第一点是需要做些化验,包括是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
第二需要做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第三需要拍X光片;第四有些骨髓炎的病人,需要做CT或者磁共振的检查。
基本上做了以上化验之后,病人的病情就能得到基本上的确诊,剩下的就是治疗了。
骨髓炎拍片看的出吗
骨髓炎可以通过拍片发现,一般是病灶周围皮质的变薄,然后可以有反应骨的增生,还有髓腔内死骨的形成,这些通过X线片都能看到,但是,确诊骨髓炎还是需要病理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测来判断是否有骨髓炎的出现,而且这个辅助检查化验、创面的培养也是必须要做的。
骨髓纤维化的检查
1.血象
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均有轻重不等的贫血,晚期可有严重贫血,贫血通常属正细胞正色素型。红细胞的形态有明显的大小不一及畸形,网织红细胞2%~5%。外周血出现泪滴样红细胞、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或巨大血小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2.白细胞计数
早期大部分患者增多,一般在10×10[9] ~20×10[9] /L,很少超过50×10[9] /L,分类中以成熟嗜中性粒细胞为主,也可见到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少数可见5%以下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可轻度增多,70%患者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增高。
3.血小板计数和功能
均有异常,早期血小板可增加,个别可达个别达10×10[11] /L,血小板随病情进展逐渐减少。外周血中可见到大而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4.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
骨髓穿刺术出现“干抽现象”是本病的一个特点,骨髓涂片早期可为增生象,中晚期出现有核细胞增生低下,转为白血病时,原始细胞明显增多。骨髓活检可见到大量网状纤维组织为诊断本病的依据,根据骨髓中保留的造血组织和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不同,骨髓病理改变可分为三期:①早期全血细胞增生伴纤维组织增生。②中期骨髓萎缩与纤维化。③晚期骨髓纤维化和骨质硬化。
化脓性骨髓炎辅助检查有哪些
骨髓炎疾病的辅助检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第一,骨髓炎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疾病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如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穿刺抽得脓液、混浊液或血性液体且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即可确诊。应作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选用有效药物。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达(20~40)×10。/L,一般有贫血。血沉增高,但无特异性。
第二,骨髓炎疾病的X线检查。x线平片在起病2周内多无明显异常表现,故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急性骨髓炎疾病。2周后,骨髓腔内脓肿形成,骨松质内可见微小的斑片状骨质破坏区,进而累及骨皮质甚至整个骨干。因骨膜被掀起,可出现骨膜反应及层状新骨形成。
第三,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早期诊断骨髓炎疾病有重要价值。常用的骨显像剂为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DP)。应结合“血流相”(blood flow phase)图像解释骨髓炎疾病病变。“血流相”图像系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后1秒和注射后3~4小时获得的图像。尽管骨扫描有其实用价值,但其应用仍受到许多限制,有时阴性骨扫描不能排除骨髓炎疾病的诊断。
骨髓炎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1、 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主要是由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如有感冒或轻微的皮肤擦伤导致化脓性细菌由血液进入骨内所引起的炎症,感染部位一般无明显的外伤史。本病多见于儿童发病后可见高烧39度以上,血沉加快,白细胞化验多在15000-30000之间,x线视有骨膜反应,局部皮肤温度 过高,并有深压痛。
2、 创伤性骨髓炎
创伤性骨髓炎是由身体创伤所引起骨外露(如开放性骨折等)或皮肤破裂引起的肌肉组织深部感染(如失神经性的骨外露)后,细菌通过血液潜入骨组织所引起的骨感染,本病一般表现为局部有流脓窦道,伤口皮温过高,血化验表现为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X线视有明显骨破坏。
3、 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是一种广义上的创伤性骨髓炎,它是医院在做骨科手术过程中,由于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意识淡漠所引起的骨感染。它虽然是骨科手术中少见的病历,但是它却是 骨感染的三大途径之一。其症状与创伤性骨髓炎一样。
中医认为 骨髓炎 是由人体正气不足,肝肾阴亏,邪毒蕴盛,阴液亏损,抗邪能力低下,此时再感外邪的侵犯,蕴滞于内,化热成脓,从而导致骨质的破.骨髓炎在保守治疗无效后,应及时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的质量是治疗的 前提,而术后护理和术后大量应用中药是治疗的关键,治愈后按期使用抗 复发中药是治疗的保障。如果能够作到以上三点,特别 是抗复发中药的 应用,那么骨髓炎的终身治愈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