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1)实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①外寒内饮:
证候: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②痰湿内聚:
证候: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
证候分析: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③燥热伤肺:
证候: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2)虚证(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缓解期)
①脾肺两虚:
证候: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
证候分析: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②肺肾两虚:
证候:咳喘久作,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痰稀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苔白而滑,脉细无力。偏肾阴虚者,则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咳嗽久作,肺病及肾,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动则耗气,
故喘息更甚;肾阳虚不能蒸化水饮,聚而生痰,故痰稀色白;阳虚不能温养于外,故畏寒肢冷。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亦属阳衰饮聚之征。若真阴不足,阴不敛阳,气失摄纳,故见一派阴虚之象。
慢性支气管炎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以药物治疗方式为主,药物治疗方式分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这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应用的最为普遍,效果也较为理想。
1、解痉平喘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常选用的解痉平喘药物如氨茶碱(0.1--0.2,3次/日、美喘清(50μg,2次/日)、 博利康尼(2.5mg,3次/日)等,如有可逆性阻塞者应常规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溴化异丙托品(爱喘乐)、博利康尼都保等气雾剂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痉挛,采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可改善症状,有利于痰的清除。
2、抗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一般病例可按常见致病菌为用药依据,可选用SMZ、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胞克洛、亦可选用罗红霉素。鱼腥草等,抗菌治疗一般为7--10天,反复感染的病例可适当延长,经治疗三天后,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未见好转者,应根据痰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严重感染时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
3、祛痰镇咳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合理使用镇咳祛痰药物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一般咳嗽药水如氯化铵、棕色合剂,鲜淡竹沥每次10~20ML,每日2~3次。此外,止咳可用咳必清25MG;咳美芬10MG一日3次。
支气管炎致病原因
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这是很多患者所疑惑的事情,专家指出急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它由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而致病,这些因素包括: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气象因素、过敏及免疫功能降低等。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详细的讲解。
1、物理、化学性刺激:长期吸烟及空气被化学毒物、粉尘或有害的工业废气污染,对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损害了粘膜正常的清扫和防御功能,便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据普查统计,长年吸烟的比不吸烟的患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率高2.8倍,而且吸烟量越大,发病率越高。
2、过敏:特别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过敏关系密切。如对尘埃、尘螨、真菌、寄生虫、花粉及化学气体过敏,便可使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和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咳嗽和喘息。
3、感染: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个常见的重要原因。支气管炎初起多因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这些病毒侵入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并在内大量繁殖,破坏粘膜和上皮细胞,使其失去保护作用,这使原来存在于呼吸道中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便有了致病作用。
4、免疫功能下降:本病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这与老年人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性激素分泌减少,使呼吸道粘膜萎缩,肺组织储备能力降低,肺组织弹性减退。这些均是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反复发作的原因。
5、气象因素:寒冷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诱因。许多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冬季发病,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纤毛运动减弱,气管痉挛、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而易受感染等。此外,寒冷使粘膜腺分泌增加,吸入气体湿化不足,痰液粘稠,呼吸道不畅,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诱发因素。
中国中医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医疗法磁药叠加调节免疫疗法特别显示出中医呼吸科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传统祖国医药学在呼吸科中,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西方医药学无可替代的、甚至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呼吸科是中国呼吸科的创新和发展,在呼吸科发展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
温馨提示:对于急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我们就为您讲解到这里了,相信您一定有所了解,此外,也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在积极治疗的疾病的同时不要忘记预防,这样才会及早的将疾病治愈。
宝宝睡觉时张口呼吸是为什么
小儿支气管炎可发展成哮喘
郭振武介绍,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婴幼儿不会咯痰,多经咽部吞下。咳嗽一般延续7~10天,有时迁延2~3周,或反复发作。身体健壮的孩子很少出现并发症,但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呼吸道畸形、慢性鼻咽炎、佝偻病等小儿中,不但易患支气管炎,且易并发肺炎、中耳炎、喉炎及副鼻窦炎。经久不愈也可发展成为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小儿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症。
人们常说“老慢支”,而郭振武介绍,小儿也会得“小慢支”。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若咳嗽、咯痰超过2-3周即可考虑进入慢性过程。近年有不少专家提出应将持续性咳嗽伴或不伴咯痰超过3个月定为慢性支气管炎较为适宜。
小儿慢性支气管炎除反复咳嗽、咯痰不愈表现外,几乎都伴有经常性的流涕、鼻塞、夜间张口呼吸症状。另有约40%患儿肺部听到哮鸣音。
切忌一味地应用抗生素治疗
小儿慢性支气管炎并非单一病因所致,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支气管异物及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郭振武介绍,一旦遇到疑似慢性支气管炎的患儿,应从上述常见因素考虑,结合免疫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以明确病因,切忌笼统地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一味地应用抗生素盲目治疗。建议采用中医中药清肺止咳化痰。
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常用中成药有:抗感合剂、天贝止咳汤、养阴润肺合剂、止嗽灵、咳喘灵等。
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常用中草药有:麻黄、杏仁、甘草、荆芥、前胡、川贝、半夏、桔梗、石膏、黄芩、连翘、芦根、茯苓等。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不能吃什么
大家都知道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很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对于老人来说患上这种病是非常难受的那么在饮食上患有这样疾病的老人需要注意什么呢?那么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不能吃什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食温补食物
慢性支气管炎常由外邪引起,因此,急性期禁止食用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鹿肉、公鸡肉、麻雀、荔枝等。另外,要忌食刺激带有温补性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蒜、葱、韭菜等辛辣之物。这些食物均能刺激呼吸道使症状加重,菜肴调味亦不宜过咸、过甜,冷热要适度,更不要吸烟。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食油炸食物
中医认为,油炸食物不易消化,食后妨碍脾胃运化,主热胀气,煎耗津液,助湿生痰,能使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症状加重。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食寒凉食物
中医认为,气管炎患者病程较长,大多属脾、肺、肾的阳气不足,对寒凉食物较为敏感。因为“寒性凝滞,寒主收引”,过度食寒凉食品可使气管痉挛,不利于分泌物的排泄,从而加重咳喘,使痰不易咳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宜食海鲜
气管炎禁忌食用蚌肉。蚌肉性大凉,味甘咸,慢性支气管炎咳痰色白多沫,多为寒痰伏肺,寒性食物均当忌之。正如《本草衍义》所言:多食发风,动冷气。气管炎禁忌食用蚬肉。蚬肉为性寒之物。《本草拾遗》中指出:多食发嗽及冷气。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虽然让老人因为干咳等症状而不断的消瘦,但是仍然不适合吃一些过于大补的东西,如狗肉、荔枝一类都是需要忌口的。同时因为气管比较敏感,也不适合吃油炸食品和海鲜一类。
小儿急性气管炎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区别
1、病史;急性支气管炎一般在发病前无支气管炎的病史,即无慢性咳嗽、咳痰及喘息等病史。而慢性支气管炎既往均有上述呼吸道病史。
2、病程及症状: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快,开始为干咳,以后咳粘痰或脓性痰。常伴胸骨后闷胀或疼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多在3~5天内好转,但咳嗽、咳痰症状常持续2~3周才恢复。而慢性支气管炎则以长期、反复而逐渐加重的咳嗽为突出症状,伴有咳痰。咳痰症状与感染与否有关,时轻时重。还可伴有喘息,病程迁延。
3、并发症:急性支气管炎多不伴有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而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伴有上述疾病。 中医调理。中医们认为,像支气管炎这一类的慢性疾病,它的标在肺,基要在肾。也就是说,看上去咳嗽像是肺部的一个疾病,但是从本质上面来说是肾虚,肺控制呼,肾控制吸,肺控制宣发,肾控制纳气。
慢性气管炎不宜吃哪些食物
香蕉
香蕉为产气食品,慢支人群应少吃产气的食品,以防胃肠胀气,妨碍膈肌运动,消弱腹肌呼吸。
柑
中医认为柑子性凉,寒性体质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少吃,以免加重病情。
榴梿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榴莲会令气管敏感者病情恶化,慢支者多气管敏感,因此慢支者应小心食用。
苦瓜
苦瓜性凉,多食易伤脾胃,寒性体质的慢性支气管炎要少吃,以免引起气血不足而加重病情。
空心菜
空心菜性寒滑利,多食易损伤阳气,故体质虚弱、脾胃虚寒、体虚寒湿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少吃。
土豆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于体虚寒症,多食土豆容易引起气血不足而加重病情,故性凉的土豆要少吃。
虾
中医认为虾是发物,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者不宜吃虾。
河蚌
河蚌性寒,多食易伤阳气,患脾胃虚寒、腹泻便溏等病症者不宜食用。
荞麦
中医认为荞麦具有降气的作用,脾胃虚寒、消化功能不佳、经常腹泻的人、体质敏感之人不宜食用。
绿豆
绿豆性寒凉,能祛火,但是多吃易伤阳气,寒性体质的慢性支气管炎要少吃,以免引起气血不足而加重病情。
支气管炎偏方
有痰咳(包括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儿童气管炎):白萝卜二两,鸭梨二两,一起切碎加水一碗煮熟加适量冰糖食用,一日二次连用3天。清热化痰。可与下条同用。 长期咳嗽(肺气肿及气管炎等引起咳嗽):明矾一两,研成粉用醋调成糊状,每晚睡前取黄豆大一团敷足心(涌泉穴,两足都敷),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7天有特效。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属于中医学“咳嗽”的范畴。急性支气管炎多属于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多属于内伤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多由急性支气管炎未能及时治疗转变而成,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
支气管炎痰多怎么办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支气管炎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当气温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也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黏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黏液分泌增多有利感染;过敏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痰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它又作为病因导致各种痰病。现代医学所指的痰是气管、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
痰将包含尘埃、病毒、过敏原等异物,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吸烟都可能是痰的成因,生活中,长期反复咳痰者以慢性支气管炎最为常见。
慢性支气管炎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咳、喘、痰为主要症候,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由外感、内伤等因素致肺失宣降、痰饮内生、肺不纳气所致。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痰多怎么办?中医认为痰不仅可以停留在肺,也可以停留在人体的其他部位,因此痰所致的病证很多,祛痰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由于西药在治疗慢性支气管都是同一用药的,所以缺乏个体性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灵活性是西药无法比拟的,中医常用治疗原则为:解表散寒、宣肺化饮;温阳健脾,化痰平喘;辛凉清肺,润燥化痰等。
9种类型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没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名,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类似,比如咳嗽、喘证、痰饮等,故此从中医施治的角度看,中医把慢性支气管炎归属于“痰饮”、“喘证”、“咳嗽”等范畴。而且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很早就有了研究,汉代着名医家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中对此已有记载。中医根据慢性支气管炎的不同症状表现,划分成不同的证型,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疗。
风寒郁闭型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恶寒、头痛及胸闷等,中医的治疗原则为散寒宣肺、平喘化痰。
外寒内热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证候为咳嗽、气喘、恶寒,发热、胸闷、口渴、大便干燥及咳痰黏稠不爽,苔黄白等。中医治疗以清肺热、化痰平喘为主要原则。
外寒内饮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证候为咳嗽、气喘、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及痰稀多泡,苔白润等。中医认为该类型在治疗上应以解表散寒、化痰平喘为原则。
湿热痰郁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证候为咳嗽、气喘、发热、胸满口苦,渴不思饮,尿黄及痰黄黏,舌苔白黄厚腻等。中医在治疗以宣肺化湿,清热平喘为主要原则。
痰浊壅肺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证候为咳嗽气逆,喘不得卧,咳痰不利及咳吐白色泡沫痰或黏稠痰,舌苔腻等。在治疗上,主要采取化痰平喘止咳为主要的原则。
痰饮凌肺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证候为咳嗽、气喘、胸闷及咳吐清晰白色泡沫痰,舌淡红,苔薄白等。治疗上以温阳化饮,止咳平喘为主要原则。
肺脾气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证候为咳嗽反复发作,气喘,痰白食少,便溏及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等。治疗主要以健脾化痰,温阳化饮,敛肺止咳为主要原则。
肺阴不足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证候为干咳、少痰、气喘、咽燥及口苦心烦,舌红少苔或无苔等。中医治疗主要以宣肺清热平喘为主。
肺肾气虚型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证候为喘不得卧,痰黏胸闷及日轻夜重,苔薄黄等。治疗主要以滋阴补肾,助阳纳气,宣肺平喘为主。
治疗支气管炎的中成药
(1)固本咳喘丸,40粒,每日2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咳喘者。
(2)四佛合剂,20m1,每日3次,1月为1疗程。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的治疗。
(3)十味贝砂散,5g,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
(4)化痰平喘片5片,每日3次,7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
(5)复方蛤蚧散,8g,每日2次,分别在秋末、春初服用。主要用于喘息型老年性支气管炎。
(6)百合固金丸,1丸,每日2次,适用慢性支气管炎,肺肾两虚者。
(7)消咳喘,20ml,每日3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息喘平胶丸,6~8粒,每日3次,适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8)安喘舒片,4~5片。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控制后,病人体虚。
(9)瓜蒌仁20g、川贝10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6g、桑叶心、麻黄各10g,水煎服。适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咳嗽气喘痰多者。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药量等都会有所不一样。因此,小编建议各位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一下中医。
最后,就介绍一些支气管炎药给大家,购买使用的决定权始终在您手中。
百令胶囊:用于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腰背酸痛;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治疗。
喘舒片:温肾纳气,化痰定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尤适用于喘息性气管炎。
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适用于急、慢性鼻窦炎和支气管炎。亦适用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真菌感染、肺结核、矽肺等.可在支气管造影术后使用,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等。 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变化。老年人中发病率甚高,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0%~15%。本病主要与大气污染、吸烟、感染、过敏及气候变化等有关,但许多因素迄今还不完全清楚、但现代医学对本病的防治尚缺乏叫理想的方法。
慢支归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金不及……其发咳喘,其脏肺……其病喘。”指出了咳喘之疾,其病在肺,而肺之虚实皆可导致咳喘。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篇论述指出“病疾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并创制了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也有较详细的阐述,并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慢支的临床经验。
现代中医对慢支防治的临床研究,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应用中草药、针灸疗法防治本病的工作,同时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并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展。80年代对慢支的研究虽然没有像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那样有大量报道,但研究更为深入扎实,辨证分型渐趋规范,处方用药日臻成熟。临床观察中除内服中药外,还对针灸、敷贴等作了大量观察,并提出了各种冬病夏治方法。实验研究除了继续进行药理研究外,还涉及更多的方面。如肺气肿与肺血流图的关系,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肺的微循环,增加肺血流量的作用。又如对慢支虚证者的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测定,观察到气虚和阳虚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临床疗效上,据对几千例慢支资料分析、比较、有效率从70%上升至90%以上,显效率从20%上升至50%以上,表明中医药治疗本并的疗效是肯定的。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慢支的预防还缺乏有效的方药,临床治愈率有待再进一步提高。 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此外,起居失调、批叫、烟酒刺激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均可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出现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及肾不纳气等病理变化。而其中脾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外邪侵袭 冬春季节寒冷或气候突然变化,外邪从口鼻而入或侵袭皮毛,内舍于肺,肺气不宜,肃降失调,引起咳嗽。如迁延不愈,久咳伤肺,肺气上逆,卫外不固,反复发作,脾肾收损,逐渐形成慢性咳喘。
痰饮内聚 脾失健运,水湿留阻,痰引内聚,上渍于肺,留滞肺络,阻塞气道,肺有停痰宿饮,易受外邪诱发,致使咳喘反复不愈。
肾虚失纳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经久,必累及肾,肾气不能摄纳,以致肺气不能归根于肾,故气短而喘,动则尤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衰老,症情日趋严重。
综上所述,本病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衰为本,痰饮、寒邪为标。本虚而标实致成本病。而起居是、劳倦,烟酒为本病之诱发因素,均可导致咳喘的发作或加重。
临床辨证时,首辩外感内伤确定病因,次辩本脏他脏知道病位,再次辩咳嗽、痰饮、哮喘抓住主证,四辩寒热虚实了解病情,最后辩标本缓急。本病具体分型,根据现代各家辨证意见归纳为以下六型:
痰湿恋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胸脘满闷,腹胀纳呆,四肢酸困,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
外寒内饮 咳嗽气喘,痰白多泡沫,形寒怕冷,身痛沉重,口淡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苔白滑,脉弦紧。
痰热蕴肺 咳嗽喘促,咽痛,痰黄粘稠,胸满气粗,口渴喜饮,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肺脾气虚 咳嗽多痰,气短,喘息,恶风自汗,纳差体倦,便溏,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无力。
肺肾阴虚 以干咳为主,咯痰量少或干咳无痰,痰粘牵死,不易咯出,口鼻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舌面少津,脉细数。
脾肾阳虚 咳嗽时作,痰涎清稀,喘而气短,动则尤甚,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舌胖大,苔白滑,脉沉细。
慢支由于病程长短不同,症状轻重各异,以上六种证型,为一般常见分型,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等复杂症象,故必须根据病情仔细申辩,不可拘泥于此。
临床控制:咳、痰、喘、炎等主要症状基本控制,病情稳定,无复发者。
显效:病情相对稳定,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轻,一般情况(包括饮食、睡眠、体力等)有明显改善者。
有效:病情欠稳定,但发作次数及程度减轻,一般情况好转者。
无效:发作次数、程度及一般情况无改善或加重者。
(1)痰湿恋肺
治法:燥湿化痰。
处方:半夏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茯苓、苏子各10克,苍术、生姜各6克、大枣5枚。
加减:喘者加麻黄、杏仁;纳差者加鸡内金;腹胀甚者加大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湿恋肺型222例,显效92例,占41.4%,有效109例,占49.1%,无效21例,占9。5%,总有效率90.5%
常用成方:二陈汤合平胃散。
(2)外寒内饮
治法: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杏仁、紫苑、冬花各10克,射干15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干姜3克。
加减:喘息甚加罂粟壳;咳甚加川贝母、枇杷叶;痰多加半夏。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300毫升,分3次温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外寒内饮型106例,显效40例,占37.7%,有效58例,占54.7%,无效8例,占7.5%,总有效率92.4%。
常用成方:小青龙汤加减。
(3)痰热蕴肺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处方:麻黄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生煎)、银花、鱼腥草、蚤休各30克,甘草10克。
加减:热甚痰黄加黄苓、浙贝母;痰不易咯出加桔梗、枇杷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痰热蕴肺型202例,显效45例,占22.3%,有效145例,占71.8%,无效12例,占5.9%,总有效率94.1%。
常用成方: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或二陈汤合银翘解毒散。
(4)肺脾气虚
治法:补肺益气,健脾扶中。
处方:党参30克,麦冬、五味子、橘红、当归、炒白术、半灸草各10克,茯苓15克。
加减:气虚甚加黄芪、山药;纳呆加砂仁、木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肺脾气虚型104例,显效28例,占26.9%,有效67例,占64.4%,无效9例,占8.7%,总有效率91.3%。
常用成方:六君子汤。
(5)肺肾阴虚
治法:滋补肺肾,润燥止咳。
处方:生地、马兜铃、灸枇杷叶各12克,沙参、麦冬、瓜蒌各15克,乌梅、桃仁各9克,红花6克。
加减:咳甚加罗汉果;咳血加白茅根、阿胶珠;咽痒加桑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肺肾阴虚型157例,显效58例,占36.94%,有效83例,占52.87%,无效16例,占10.19%,总有效率89.81%。
常用成方: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汤或金水六君煎。
(6)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纳气平喘。
处方:茯苓15克,厚朴、杏仁、补骨脂各10克,肉桂、五味子、半夏、白前、远志、党参、细辛、干姜、陈皮、灸甘草各6克。
加减:实喘甚加川椒目;虚喘甚加黑锡丹;咳甚加灸冬花或灸百部;痰多加灸紫苑;有热加鱼腥草;便溏加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治疗本病脾肾阳虚型132例,显效61例,占46.21%,有效62例,占46.97%,无效9例,占6.8%,总有效率93.2%。
常用成方:金匮肾气丸。
如前所述慢支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往往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因此治疗上决不能拘泥于上述6种证型,机械地割裂开来,而要综合分析,随证应变,才能提高疗效。
(1)固本止咳夏治片
组成:黄芪、黄精、陈皮、沙苑子、补骨脂、百部、赤芍。
用法:每片含生药0.94克,每于夏季伏天开始服用,每日3次,每次4~6片,连续服药40~6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1018例,显效率40.7%,有效率42.2%,总有效率82.9%。
(2)痰灵糖浆
组成;淡竹沥、鱼腥草。制成糖浆剂。
用法:每次30毫升,早晚各服用1次,7天为一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
疗效;共观察104例,第一个疗程显效5例,占4.81%,有效84例,占80.77%,无效15例,占14.42%,总有效率85.6%;第二个疗程显效22例,占21.2%,有效80例,占76.9%,无效2例,占1.9%,总有效率98.1%。
孙一民医案
霍××,女,68岁。1980年1月14日初诊。慢性支气管炎4年之久。现咳嗽、喘促、咯痰稠粘,胸闷,1979年入冬以来整夜不能平卧,深以为苦,舌质红,脉弦数有力。乃风寒引动宿疾,肺失宣降,发为咳喘。治拟化痰降气,止咳平喘。
处方;葶苈子、苏子、杏仁、牛蒡子、化橘红、前胡、白前、川贝母各9克,莱菔子、款冬花、海浮石、枇杷叶各12克,苇根15克,大枣5枚(去核),甘草3克。水煎服。
连续服上方12剂后,各症均好转,已能平卧,唯有轻微咳嗽,继续服葶苈五子汤以根治之。
按:慢支,多由经常受外邪侵袭,咳嗽反复发作所郅;或年老体衰,脾肺气虚而致痰饮内聚,若感外邪,引动痰浊,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而发哮喘。发作期病多属实证,症状表现往往以痰为主。痰多者病较重,痰量减少病每减轻。所以发作期治疗重在祛邪(祛痰)。本例以化痰降气的葶苈五子汤为主,并加部分咳药,通过利痰,改变病变内在环境,有利炎症消散,则咳喘自止。病情缓解期,应注意扶正固本,多治以益肺健康,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表现有肾虚者,应加固肾药,以图根治。
得了慢性支气管炎怎么治疗效果好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阿莫西林2~4g/d,分2-4次口服;头孢拉定1~2g/d,分2~4次口服;琥乙红霉素0.75~1.0g/d,分3-4次口服;罗红霉素0.15g/次,每日2次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头孢克罗(希刻劳)0.25g/次,每日3次;头孢呋辛(西力欣)0.25g/次,每日3次。
2、祛痰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溴己新(必嗽平)8-16mg/次,每日3次;盐酸氨溴索(沐舒痰),30mg/次,每日3次;稀化粘素(吉诺通)0.3g/次,每日3次。
3、平喘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如溴化异丙阿托品(爱喘乐),40-80µg,每天3~4次;特布他林(喘康速)每次100-200µg,每24h不超过8~12喷;沙丁胺醇(喘乐宁),每次100-200µg,每24h不超过8~12喷;氨茶碱0.1g,每日3次;茶碱控释剂葆乐辉,200~400mg/d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主要是加强体质锻炼,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也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及其他中医中药也可试用,在部分人可见效。金水宝(冬虫夏草)胶囊4粒/次,每日3次;百令(冬虫夏草)胶囊,2粒/次,每日3次;刺五加黄芪片,4片/次,每日3次;斯奇康注射液1ml/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每次肌注2ml,开始1月隔日1次;以后每周2每周2~3次,连用3个月。免疫调节剂对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尚未得到确证,不推荐作常规使用。
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慢支归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金不及……其发咳喘,其脏肺……其病喘。”指出了咳喘之疾,其病在肺,而肺之虚实皆可导致咳喘。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篇论述指出“病疾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并创制了苓桂术甘汤、肾气丸、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方剂。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防治等方面也有较详细的阐述,并有所发挥,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整套中医中药防治慢支的临床经验。
现代中医对慢支防治的临床研究,早在5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全面开展了应用中草药、针灸疗法防治本病的工作,同时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药理研究,并召开了全国性学术会议,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发展。80年代对慢支的研究虽然没有像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那样有大量报道,但研究更为深入扎实,辨证分型渐趋规范,处方用药日臻成熟。临床观察中除内服中药外,还对针灸、敷贴等作了大量观察,并提出了各种冬病夏治方法。实验研究除了继续进行药理研究外,还涉及更多的方面。如肺气肿与肺血流图的关系,发现应用活血化瘀法,能改善肺的微循环,增加肺血流量的作用。又如对慢支虚证者的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测定,观察到气虚和阳虚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在临床疗效上,据对几千例慢支资料分析、比较、有效率从70%上升至90%以上,显效率从20%上升至50%以上,表明中医药治疗本并的疗效是肯定的。
总之,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慢支的预防还缺乏有效的方药,临床治愈率有待再进一步提高。 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此外,起居失调、批叫、烟酒刺激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密切关系,均可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而出现脾失健运、肺失肃降及肾不纳气等病理变化。而其中脾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现分述如下:
外邪侵袭 冬春季节寒冷或气候突然变化,外邪从口鼻而入或侵袭皮毛,内舍于肺,肺气不宜,肃降失调,引起咳嗽。如迁延不愈,久咳伤肺,肺气上逆,卫外不固,反复发作,脾肾收损,逐渐形成慢性咳喘。
痰饮内聚 脾失健运,水湿留阻,痰引内聚,上渍于肺,留滞肺络,阻塞气道,肺有停痰宿饮,易受外邪诱发,致使咳喘反复不愈。
肾虚失纳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病经久,必累及肾,肾气不能摄纳,以致肺气不能归根于肾,故气短而喘,动则尤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衰老,症情日趋严重。
综上所述,本病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衰为本,痰饮、寒邪为标。本虚而标实致成本病。而起居是、劳倦,烟酒为本病之诱发因素,均可导致咳喘的发作或加重。
急慢性支气管炎应该怎么治疗呢?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期间,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平时关于休息、饮食,或者是居住环境的温度、湿度一定要进行调整,才能减少不良因素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响,这一点知识我们要知道才是最重要的。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但应避免给药过量以致抑制分泌物的咳出。当急性支气管炎发生痉挛而致呼吸困难时,轻者参考以下中医疗法“实热喘”处理,重者参考毛细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处理。
风寒咳嗽:以突然咳嗽,声咳急频为主,痰稀薄、鼻塞、流清涕、咽痒或伴头痛、恶寒或不发热、苔微白,脉浮。治以辛温解表,散寒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本病中医称为外感咳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临床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实热喘。治法以疏风散寒、清热宣肺、降热平喘为主。可结合临床辨证施治。
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ml,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10%氯化铵溶液也有同样作用,其剂量为每次0.1~0.2ml/kg。并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适当抗菌药物。此外对迁延性支气管炎可加用超短波或紫外线照射。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的介绍,我们必须要了解一点,就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式很多,我们必须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诊治,千万不要盲目使用一些治疗方法,不然对于治好慢性支气管炎有着极大的阻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