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支气管扩张
中医辨证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哮证”、“喘证”等范畴。中医药方对支气管炎有明显的疗效,中医辨证治疗支气管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肺燥感寒型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生甘草4.5克,炙麻黄2.4克,杏仁9克,蒸百部9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2、风热袭肺型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方药:薄荷3克,桔梗3克,前胡3克,杏仁泥3克,白茅根15.6克,紫苑4.7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3、痰热雍肺型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甘草6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支气管扩张治疗法有哪些
支气管扩张首先该进行的就是清除痰液。体位引流的作用有时较抗菌治疗更为重要,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继发感染及减轻全身中毒症状。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可促使痰液顺体位引流至气管而咳出。根据病变部位可采取不同体位引流,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可先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使痰液变稀;支气管舒张剂可缓解小支气管痉挛,均有利于痰液引流。
体位引流时,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咯痰,同时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在引流痰量较多的病例,应注意痰液逐渐咳出,以防发生痰量过多涌出而窒息。支气管扩张还需要特别关注控制感染。可根据痰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药物。全身用药配合局部用药,可提高抗菌效果,有咯血时应嘱病人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
在临床治疗上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不过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的疗法,主要采取的药物都是一些可以清热降燥,润肺清痰的药物。因为中医讲究的是内部调理,所以治疗起来可能疗程会比较长,很多患者对于中药的苦涩也不认同,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还是以西药为主的。
支气管扩张
也是会有很多疾病是比较容易就能够出现的,所以我们大家还是要全面的来注意了,特别是患上了支气管扩张会伤害到人们的身体,这时我们大家在注意了以后更是要采取方法积极进行治疗,那么,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方法是哪些?下面咱们一起解答吧。
1、生活、工作及医疗条件 如生活及医疗条件好,工作也不太劳累,保守治疗后病变多能保持稳定。如为野外作业,体力劳动,学生在学习中,医疗条件又不太好,病变恶化治疗有困难的,最好切除病变。
2、病人本人及家属是否同意手术 支扩一般在儿童期发病,支气管及肺实质病变都是不可逆的,肺部病变反复恶化,明显影响了生活质量及劳动力,如有条件最好切除病变。但近年来新抗生素不断出现,能有力控制肺部感染,有相当一部分支扩病变可保持在“稳定状态”,病人身体健康,继续工作,需要手术的明显减少,但认为手术从此不再需要也不正确。由于胸外科已为相当安全的手术,手术效果好,因此在治疗上,对每个病人应个别考虑权衡利弊。
上述是专家对于疾病出现的治疗方法,这些我们大家更是要积极全面的来了解。所以也提醒人们要多注意正确的治疗,多了解在远离危害。
中医怎么治疗支气管扩张
从中医角度了解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指一支或多支近端支气管和中等大小支气管管壁组织破坏造成不可逆性扩张。它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因素为支气管的感染阻塞和牵拉,部分有先天遗传因素。患者多有童年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等病史。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麻疹百日咳疫苗的预防接种,以及抗生素的应用等,本病已明显减少。
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怎么样?支气管扩张治疗不及时的危害:
支气管扩张不及时治疗会引发的并发症有: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及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时甚至引发心力衰竭。可见支气管扩张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希望大家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支气管扩张的症状,及时治疗,这样才能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能从根本上消除疾病,帮助呼吸道内的痰液排出,避免感染等情况,此外,还需注意,支气管扩张者要从养生角度出发,多吃一些增强抵抗力的食物或者营养品,特别是在冬天,能有效避免支气管扩张这种疾病的发生。
支气管扩张中医分类及治疗
痰热壅肺型——清热利痰方
症状特点 反复咳嗽、咯痰为主,痰常呈黄色,亦见黄绿色,偶然或持续痰中有血迹,严重者可满口鲜血咯出,发生低烧或高烧,时见胸痛,口苦口干欲饮,时有口臭,脉弦数或弦滑,舌质暗红,舌下脉络紫暗,苔多黄厚或黄腻。
方剂 清热利痰方
组成 桔梗15~20克,生甘草10~20克,苇茎45~60克,薏苡仁12~15克,桃仁12~15克,冬瓜仁12~15克,陈皮15克,半夏10~12克,胆南星10~12克,竹茹10~12克,枳实12~15克,黄芩10~12克,板蓝根20~30克,鱼腥草20~30克,大蓟10克,小蓟10克。
功效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主治 支气管扩张痰热壅肺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病例 朱某,男,57岁。10岁时曾患百日咳合并肺炎,经医生诊治10天出院。2年后经常咳嗽,母亲携带去医院,经医生诊断为支气管炎。此后经常咳嗽,咯痰。至40岁以后痰多黄色,常迁延1~2个月。2005年4月10日来诊,体温38℃,胸部CT片显示:肺左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血中白细胞升高(12.0×109/L)。
服用清热利痰方2剂后,病情好转,一周后痰消,自觉胸闷已除,服14剂后,病情稳定,血中白细胞正常(7.2×109/L)。
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肺燥感寒型
症状:咳嗽阵作,痰少,形寒,饮食减少,口燥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小滑。
治法:散寒清肺,顺气化痰。
方药:生甘草4.5克,炙麻黄2.4克,杏仁9克,蒸百部9克,苏子9克,炙紫苑12克,炙白前6克,炙款冬6克,海哈壳12克,炙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2、风热袭肺型
症状:咳嗽夜间喘甚,吐黄痰,身体疼痛,纳呆,大便两日未下,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泄热定喘方药:薄荷3克,桔梗3克,前胡3克,杏仁泥3克,白茅根15.6克,紫苑4.7克,生川军3克。
用法:生川军后下。
3、痰热雍肺型
症状:咳嗽不能平卧,烦躁咽痛口渴,咯白痰,舌红,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炙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桔梗6克,川贝粉3克,黄苓12克,双花25克,桑白皮15克,百部12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鱼腥草30克,莱菔子12克,甘草6克。
用法:川贝粉冲服,余药水煎。
中医辨证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中医如何治疗支气管扩张
1、滋阴降火止血汤
仙鹤草15克、牡丹皮6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泽泻10克、黄芩炭6克、山茱萸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滋阴降火,潜阳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阴虚火旺型)。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2、清化止血汤
桑白皮10克、象贝母10克、光杏仁10克、竹沥10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阿胶10克、黄芩12克、全瓜蒌12克、仙鹤草15克、栀子10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敛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痰热壅肺型)。咳嗽气急,痰多,质粘厚或稠黄或有腥味,咯血,口干而粘舌苔黄腻,脉滑数。
3、清肝泻肺止血汤
牡丹皮8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阿胶10克、紫菀10克、仙鹤草15克、钟乳石3克、小蓟12克、柴胡12克、生地12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肝泻火,止血镇咳。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肝火犯肺型)。咳嗽气逆,咯血鲜红,肋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能治支气管扩张吗
支气管扩张是指一支或多支近端支气管和中等大小支气管管壁组织破坏造成不可逆性扩张。它是呼吸系统常见的化脓性炎症。支扩的病情复杂,症状各异,轻重相关很多, 意见建议:治疗方案的确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您有这方面的烦恼,请先到正规的医院诊断,再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建议采用中医治疗,但是对于你所说的中成药治疗是停留在很久之前的治疗手段了,并且很多人认为中成药的治疗效果不好。目前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不仅仅是吃中成药治疗了,你可以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后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饮食以及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在咯血时止血治疗有效,但不能治愈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上称“肺痈”、“咯血”等.一天咯血量少于100毫升,或一次咯血量为50毫升以内,称为少量咯血;一天出血量在。 中医对于支气管扩张只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不能彻底的根治。
其实,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时候,很多都建议使用中医。之所以要用中医,时因为中医治疗的时候所使用的药物往往没有西药那样的副作用,而且也不用担心会有耐药的问题。西药,尤其是一些抗生素已经有了耐药性,从而导致疾病治疗更加困难。
支气管扩张中药方剂 支气管扩张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化痰,降气,凉血止血为主;缓解期,以养阴润肺,益气化瘀为主,助以清热化痰。
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认识
包括全面的中医对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支气管扩张,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等,中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用药规律等。 支气管扩张是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因慢性炎症损害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变形的一种病症。以慢性咳嗽、咳吐脓痰和间断反复咯血为主要临床表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现代西医学除采用控制感染和清除痰液外,尚乏根治之法。
支气管扩张在中医学中,可归属干“肺痿”、劳嗽”等范畴。肺痿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诸病源候论》对肺痿的成因、转归作了探讨。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所述“用帝痿或咳沫,或咳血”,与支气管扩张症颇为相似。明代戴原礼在《证治要诀》中亦有介绍:“劳嗽,……所嗽之痰,或脓,或时有血腥臭异常。”也比较符含本病症的表现。清代医家,重点探索了辨治之法,如张璐将肺痿的治疗要点归结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痰,补真气。”而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强调:“治宜养血润肺,养气清金。”总之,古代医家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代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最早应用的是针灸,见于1956年。60年代初出现多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有的还积累了一定的样本数。用白芨等治疗亦取得较好效果。但自此以后直至70年代中,这方面的文章所见不多。从80年代开始,有关临床报道迅速增加。这一时期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应用辨证分型、专、方专药及针灸等疗法进行了大置的治疗观察;二是将不少传统方剂,诸如凉膈散、旋复代赭汤、龙胆泻肝汤等等,引进本病症的治疗,使疗效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对本病症的中医治疗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如通过对固定处方、辨证施治及中西医结含三法治疗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以固定处方疗效最好。从目前临床来看,确有以专方治疗为主的趋势。也有主张在发作期辨证施治,缓解期用专方治疗。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总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但临床痊愈率仍较低,而有关机理的研究,做得很少,主要还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探讨。均有待于今后加强。
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40余年的实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本病症的病因主要与体质因素、外邪侵袭及嗜好烟酒等有关,其病机可概括为:
火热 因怒气伤肝,郁久化热;或因平素嗜好吸烟,肺有痰热;或外邪犯肺化热;或饮酒过度,胃中积热,上熏于肺。热甚生火,灼伤肺络,而致出血。
痰湿 寒邪犯肺,积寒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肺,痰出咳减,旧痰虽一时排出,但湿邪未除,新痰复生。痰浊恋肺,郁而化热,痰热内壅,化毒成脓,脓痰蓄肺,咯出不利,日久积少成多,故时有脓痰排出。
阴虚 素体阴虚,或病程日久,热灼阴伤,以致肺燥津枯,燥热日益耗阴,其阴难复,肺失清肃,宣降失司,津液不布,而吐痰沫;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出血。肺阴虚亦可涉及脾、肾诸脏,而使之亦现虚损证候。
上述病理因素,可互相转化、影响,以致症情复杂难治。
支气管扩张各地分型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型。
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胸闷胁痛,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痰热伤怖 发热胸痛,咳嗽多痰,色黄粘稠,痰中夹血,或咯血,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阴虚火旺 颧红盗汗,干咳少痰,咯纯血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形体消瘦,或兼心悸遗精等。舌红质干,脉象虚数。
另外尚有燥火伤肺、气不摄血、阳虚水泛、瘀血阻滞等分型,但有关资料不多。上述3型的构成比例问题,各地报道不一,有认为阴虚火旺型多见,有的则统计以痰热伤肺为多。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目前尚未统一,多数医疗单位采用以下标准:
临床痊愈:咳嗽咳痰、咯血完全停止,呼吸道其他症状及体征基本或完全消失,可坚持工作。
显效:咳嗽及痰量明显减少,咯血停止,肺部罗音明显减少或消失,肺部x线检查炎性阴影显著吸收。
有效:咳嗽、咳痰好转,大量咯血停止,但痰中仍带血丝或血块,呼吸道症状、体征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