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如何饮食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饮食
1、限制液体的摄入,除了输液的液体不能太多,同时,喝水喝汤也不能太多,否则会加重血液循环液体量,加重心衰。
2、低钠饮食:高钠会引起水钠潴留,起高血压,加重心衰,限制食盐及各种含钠盐食物的摄入量,以防水肿,蔬菜中金花菜、芹菜、茴香菜、蕹菜等含钠量较高宜少食。各种咸菜、豆制品、腌制食品(因含有钠盐)均属禁忌。
3、由于心衰会长期利尿,以减少循环液量,所以会造成低钾,缺钾可引起肠麻痹等,易诱发洋地黄(强心药物)中毒,对长期应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及水果,例如土豆、紫菜、油菜、西红柿、牛奶、香蕉、红枣、桔子等。临床上经常给予补钾治疗。
4、热能和蛋白质不宜过高。一般说来,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必限制过严,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每天50~70克,但当心衰严重时,则宜减少蛋白质的供给,每天每公斤体重0.8克。蛋白质的特殊动力学作用可能增加心脏额外的能量要求和增加机体的代谢率,故应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已知肥胖不论对循环或呼吸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当心力衰竭发生时,由于它可引起膈肌的抬高,肺容积的减少及心脏位置的变化,因而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因素。此外,肥胖还将加重心脏本身的负担,因此宜采用低热能饮食,以使患者的净体重维持在正常或略低于正常的水平,而且,低热量饮食将减少身体的氧消耗,从而也减轻心脏的工作负荷。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供给按(300克~350克)/天,因其易于消化,在胃中停留时间短,排空快,可减少心脏受胃膨胀的压迫。宜选食含淀粉及多糖类食物,避免过多蔗糖及甜点心等,以预防胀气、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5、限制脂肪: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宜按(40克~60克)/天。因脂肪产热能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过多的脂肪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并可能包绕心脏、压迫心肌;或腹部脂肪过多使横膈上升,压迫心脏感到闷胀不适。
6、补充维生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注意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鲜嫩蔬菜、绿叶菜汁、山楂、鲜枣、草莓、香蕉、橘子等,必要时应口服补充维生素B和C等。维生素B1缺乏可招致脚气性心脏病,并诱发高排血量型的充血性心衰竭。叶酸缺乏可引起心脏增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尿酸对身体的影响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56%,在校正多种已知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后,高尿酸是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但是否可作为直接或间接指标还有待研究。小样本临床研究也发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另外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多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肾脏损害以及痛风,其中很多又可间接作用于心血管疾病。
心衰注意事项
1、限制脂肪
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因为脂肪产热量高,不利于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使胃饱胀不适;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加重心衰。
2、补充维生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故膳食应富含多种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可多吃些鲜嫩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
3、限制水的摄入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一般限制在每日1000~1500毫升(夏季可为2000~3000毫升),但应根据病情及个人习惯而有所不同。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排水能力减低,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更应控制水分的摄入,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
4、调节钾的摄入
钾平衡失调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出现的一种电解质紊乱现象。
临床中最常见的是缺钾,主要因为:钾摄入不足。
钾的额外丢失;钾经肾脏排出过多;以及其他情况,如胃肠外营养、透析等。
缺钾可引起肠麻痹、严重心律失常、呼吸麻痹等,并易诱发洋地黄中毒,造成严重后果。
心力衰竭患者应根据病情适当安排生活、工作和休息,不可过度劳累,保障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心衰患者的日常护理
1、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一定要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大部分急性期和重症的心力衰竭患者,是需要卧床休息的,当心功好转后,应下床进行适当活动,如散步等,当脉搏大于110次/分或感到有心慌、气急与异搏感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2、对日常生活中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要有正确的认识,减少诱因,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劳累、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对慢性心衰病人来讲,无论遇到何种感染,均应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体弱患者有感染时,体温一定很高,可能只表现为倦怠、嗜睡、食欲不振等,应注意观察。
3、心力衰竭的治疗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是不治之症,患者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心理护理慢性心衰病人,应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自寻烦恼。生活上不过分依赖别人,但也不要逞强。对自己的病,应重视,但也不要过分关注,以免因过于紧张而诱发急性心衰。
4、心力衰竭要注意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病情恢复是有帮助的。心力衰竭患者饮食的原则是低钠(盐)、低热量、清淡而易消化,注意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足量维生素、无机盐、适量脂肪,戒烟戒酒,少食多餐,避免因饱餐而加重或诱发心衰。
5、心力衰竭患者想要早日摆脱疾病的纠缠,一定要持之以恒的接受治疗,不能半途而废,也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以免引发严重不良后果;要熟悉常用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6、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要定期进行复查,如心电图、心功能测定、体重与水肿情况,还要注意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以及尿素氮、肌酐等,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会出现呼吸困难
一般在临床上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身体都会非常的虚弱,呼吸也有一定的困难,由于急性心力衰竭对于患者的自身影响非常大,所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不幸患有急性心力衰竭的话,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例如急性肺水肿、心脏骤停、昏厥、休克等等,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详细的介绍,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突然感到极度呼吸困难,迫坐呼吸,恐惧表情,烦燥不安,频频咳嗽,咯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状痰液,严重时可有大量泡沫样液体由鼻涌出,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四肢湿冷,两肺满布湿罗音,心脏听诊可有舒张期奔马律,脉搏增快,可呈交替脉,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心原性休克。
急性肺水肿: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表现。多因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突发严重的左心室排血不足或左心房排血受阻引起肺静脉及肺毛细血管压力急剧升高所致。当肺毛细血管压升高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时,液体即从毛细血管漏到肺间质、肺泡甚至气道内,引起肺水肿。
心脏骤停: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心脏骤停或心原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和死亡期。
昏厥:心脏本身排血功能减退,心排血量减少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部缺血、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称为心源性昏厥。昏厥发作持续数秒钟时可有四肢抽搐、呼吸暂停、紫绀等表现。
休克: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排血功能低下导致心排血量不足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心原性休克。心排血量减少突然且显着时,机体来不及通过增加循环血量进行代偿,但通过神经反射可使周围及内脏血管显着收缩,以维持血压并保证心和脑的血供。
关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就先给大家说到这里了,相信看过的患者一定会有所了解了,一旦有人患上急性心力衰竭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影响了自己的病情,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禁忌
(1)允许心力衰竭患者摄食的食物
粮食类: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高粱。
豆类:各种豆类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等。
禽、畜肉类:鸡肉、鸭肉(瘦)、猪肉(瘦)、牛肉。
油脂类:植物油为主,动物油少用。
水产类:淡水鱼及部分含钠低的海鱼。
奶、蛋类:牛奶(250毫升),鸡蛋或鸭蛋(<1个/日)。
蔬菜类:含钠量高者除外。
水果:各种新鲜水果。
调味品:酷、糖、胡椒、葱、姜、咖呕。
饮料:淡茶、谈咖啡。
(2)心力衰竭患者忌吃或少吃的食物
粮食类:制品各种面包或加碱的机器切面、饼干、油条、油饼及发酵做的各种点心。
豆类制:品豆腐于和霉豆腐等。
禽、畜肉类:含食盐及安息香酸的罐头食品、肠类、咸肉、腊肉、肉松。
油脂类:奶油、奶、蛋类 咸蛋、松花蛋、乳酷等。
水产类:咸鱼、熏鱼、罐头鱼及部分含钠高的海鱼。
蔬菜类:咸菜、酱菜、榨菜及部分含钠高的蔬菜,如菠菜、卷心莱、芹菜等。
水果制品:葡萄干、含食盐及安息香酸的水果罐头或果汁、水果糖等。
调味品:味精、食盐、酱油、番茄酱等。
饮料:汽水、啤酒、牛肉汁等。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心衰发病
1、及时治疗原发病预防心力衰竭:积极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如心痛、胸痹、肺胀、心悸、怔忡、眩晕等,以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一旦发病,应积极抢救,及时治疗。
2、饮食宜清淡少盐预防心力衰竭:饮食应少油腻,多蔬菜水果。对于已经出现心力衰竭的病人,一定要控制盐的摄入量。盐摄入过多会加重体液潴留,加重水肿,但也不必完全免盐。
3、防止感冒预防心力衰竭: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候骤变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出门应戴口罩并适当增添衣服,心力衰竭患者还应少去人群密集之处。心力衰竭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则非常容易使病情急剧恶化。
4、重视体检预防心力衰竭:每年除常规体检项目外,要增加一个心脏彩超筛查,看有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出现了气喘、心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咳嗽、腹胀、尿少、下肢浮肿等典型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才去就医,这时,一切治疗都不再是逆转而是控制心力衰竭。
5、适当运动预防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在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应保证适当运动。卧床太久,人体血液流动缓慢,在心力衰竭尤其是合并房颤时,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血液流动至肺部时就会造成肺栓塞,严重时可猝死。因此,散散步、打打太极,甚至走路5分钟都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心力衰竭对人的危害是很大额,它是由心脏病变或是长期的心室负荷过重而导致的一种心脏疾病,患上心力衰竭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相关的治疗工作,因此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1、整体思维,平衡脏腑阴阳: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它脏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既可成为心力衰竭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力衰竭致他脏功能失调或损害。治疗心力衰竭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不可局限于治心。对心力衰竭合并胃肠功能紊乱者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对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肾脏灌注不佳者,采用温肾健脾法;对容易外感的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补肺益卫法调理;对心力衰竭缓解期适当运用补肾护心法,对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心力衰竭复发。
2、因人制宜,注重个体差异:心力衰竭成因及诱因多样,个体差异非常大,常需要评估每个心力衰竭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即便是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期,其治疗心力衰竭方案也常常需要改变。
3、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心力衰竭常常伴有诸多其他症状,如口干口苦、头晕、心悸、乏力、胸闷、腹胀、腰膝酸软等,西药根本无能为力;同时许多心力衰竭患者因忧虑病情而导致抑郁焦虑,出现失眠、精神压抑、出汗等,这些又严重影响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症状是首要。
4、增强体质,预防心力衰竭复发:感染是心力衰竭复发的最常见诱因,如何预防感染发生,是一个困难而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心力衰竭患者多数年龄较大,生病后容易情绪低落,不敢进行身体锻炼,消化功能减退等等原因,体质弱,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
5、减少药毒,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心力衰竭合并利尿剂抵抗、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肺部感染等,由于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增加死亡率、抗生素滥用增加细菌耐药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导致西医治疗效果较差。通过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可减少或不用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物,提高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饮食
第一:戒烟
烟内含多种有害物质,能引起血管收缩,促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降低心脏功能,所以,奉劝病人要绝对戒烟。
第二:少食多餐,容易消化
心力衰竭的病人,一般病情都比较重,都是卧床休息,活动量大大减少,再加上肝脏和胃肠道郁血,食欲与消化能力均较差,有的病人还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因此,应采用定时定量和少食多餐的方法,一日最好吃5~6餐。食物以流食和半流食为好,如大米粥、冲藕粉、牛奶、酸牛奶、细面条、薄馄钝皮、饼干、面包干等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每餐都吃得过饱,使胃腔扩大,影响膈肌活动,致使心肌功能减退,不利于心脏的恢复。避免吃坚硬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南瓜、红薯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胃肠道的负担。
心衰患者可进行适量运动
美国的研究人员说,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明显延缓了心力衰竭的发生,但对前驱高血压却没有影响。进行适量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是安全而有益的。低强度运动不仅能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还可以延长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的寿命。
美国的研究人员说,进行低强度的运动明显延缓了心力衰竭的发生,但对前驱高血压却没有影响。
在此之前,临床医生甚至不敢建议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少量的运动。但是,该项研究与其他一些人类实验表明,适量运动可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状态;心力衰竭者早期进行运动有助于减少对昂贵药物的使用,因为昂贵药物也有副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主要发现了运动可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并提高了生存能力,而且这种效果与运动的强度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