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长高误区

长高误区

误区一:总相信有人人增高的产品

子女增高到底有没有快速增高的产品?医学专家认为,一般人到20岁左右(有专家认为更早)骨骼会自然闭合,人就没有自然增高的空间了。此时想增高,只能通过医学上的方法,通过药物激发才能够达到增高的效果。

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所谓的增高药,实际上是一些保健食品。有的确实含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素,但和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一样,要靠它来治矮小病,是绝对不可能的。

误区二:没找到病因却盲目用药

矮小症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与遗传、营养、代谢、神经、内分泌等有密切的关系,其病因有300多种。可分为生长激素缺乏和非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两大类。生长激素缺乏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不做必要的检查找到病因,就盲目地买所谓的增高药吃,多半没有效果,甚至受骗上当,误入歧途,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误区三:仍相信二十三蹿一蹿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孩子年龄到了23岁,仍然还有最后一次长高的机会。但世易时移,“二十三,蹿一蹿”已经是老黄历了。医学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成熟速度加快,导致青春期提前和最终身高的时间提前。一个世纪前男子达最终身高的年龄是23岁,如今则提前到17岁。若期待23岁还能长,那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机会不可挽回。

误区四:多吃补药或维生素就好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补药和维生素吃得越多越好,这样孩子就可以长高。结果导致许多家长都在不断地给孩子吃补 药或者维生素。但医学专家认为,日常饮食应该营养搭配合理,滥用补药或过量服用维生素都会引起儿童性早熟。而性早熟使骨骺线提前闭合,生长期缩短,最终导致身高变矮。

误区五:我的孩子还小,虽然不长,以后总要长的

其实家长的这种等待心理是错误的,如果不及时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万一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停长,等到骨骺线闭合,孩子就再也长不高。

误区六:我和他爸都不矮,孩子身高肯定没问题

遗传虽然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但也只占70%左右,后天因素也决定孩子的最终身高。当发现孩子停长、缓长时,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切不可疏忽大意而影响了孩子的身高。

误区七:我们都这么矮,孩子肯定长不高了。

有的父母自己身高不理想,也认为孩子天生也是个矮个子,即使孩子有长高的机会也不去帮助孩子争取。

走出增高误区

误解一:父母身材均偏矮,所生子女肯定高不了。

子女身高会受父母的影响,受父母身高影响的下一代的身高,称遗传靶身高。遗传靶身高影响子女最终身高的比例约占50%~60%。也就是说,子女生长到最终身高(即成年时身高)时,有40%左右是受非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均身材矮小的家庭,所生子女只有部分身材矮小,而不是全部。因此,身材矮小的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都不高,小孩必定长不高,否则会错失治疗机会。

误解二:小孩早期生长缓慢,后期一定会追上。

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婴儿期(指从出生至1岁)身高增长迅速,为每年23厘米~25厘米;幼儿期(1岁后~3岁)身高增长速度为每年8厘米~10厘米;稳定期(指3岁后至出现青春发育前)身高增长速度相对较稳定,为每年6厘米左右。青春发育开始,大部分孩子的身高有一个增长高峰出现,此时身高增长在青春发育早期可达到每年15 厘米~18厘米不等。随着青春期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身高增长速度减缓,从每年2厘米~4厘米下降到每年1厘米,再进入身高增长终止期,此时为成年人身高。由此说明,人体增长过程是有年龄阶段性及规律性的。如能每一阶段都正常成长,身高就正常发育。倘若在某一阶段因疾病影响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育障碍,身高不增长或增长缓慢,就会影响最终身高。有个别儿童,由于某种原因在幼儿期、学龄前期生长偏离正常,一旦解除这些原因,会出现一个生长追赶期,可追赶至正常身高。不过,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部分家长由于受到早期不长、后期长的糊涂观念的影响,待到发现孩子已经16岁或18岁,仍比其他同学矮时才去就医。此时增高时机已过,空留遗憾。

误解三:多服食钙片就会长高。

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矿物质,骨骼形成离不开钙。除了小部分佝偻病患儿由于钙供应不足或吸收障碍,经适当补充钙有助其身高增长外,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儿童,体内的钙是正常的。

误解四:只要营养好就可以长高。

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这是科学的论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疾病,使生长发育停滞或缓慢。科学研究指出,人体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各种调节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生长所需的物质外,还要有体内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调控。其中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等,皆为调控人体生长的主要激素,任何一种激素分泌过多或缺乏,都必定影响生长发育,而这些激素目前不是只凭营养补充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认为营养好就会身体好、就能长高,这种逻辑是不科学的。

误解五:孩子现在已比同龄个别的儿童高,将来一定不矮。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人体的生长发育也需要全面考虑,倘若一个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尽管现阶段身高在同年龄、同性别小孩之上,但他的骨成熟却严重加速(即骨龄超过实际年龄很多),即意味着他的增长有效期大大缩短。孩子很快便会停止长高,这类孩子绝大多数成年身高都比正常孩子矮。

喝牛奶长高的误区

牛奶越浓越好

太浓可能损伤消化器官

有家长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的家长唯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其实,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

加糖越多越好

会让孩子虚胖、抵抗力差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加糖过多,导致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

牛奶和糖一起加热

高温下会产生有害物质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会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葡萄糖,这大可不必。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而且孩子还会因不甜而拒食。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有些家长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尤其对小儿危害更大。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牛奶加巧克力

可能导致缺钙、腹泻

有家长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用酸奶喂婴儿

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

酸奶是一种有助于消化的健康饮料,有的家长常用酸奶喂食婴儿。然而,酸奶中的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虽然能抑制很多病原菌的生长,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的生长条件,还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患胃肠炎的婴幼儿及早产儿,如果喂食他们酸奶,可能会引起呕吐和坏疽性肠炎。

春季想要宝宝长高须抓住这几点

一般来说,孩子的身高生长在4-5月份左右长得快,低谷期在10-11月份左右。要想让孩子抓紧春季黄金长高期,妈妈们有必要做好以下这几点哦!

1、保证充足的睡眠

足够的睡眠才是长高的基本准则,因为绝大多数和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都是在睡眠状态下分泌的,睡眠质量越高、睡得越充足的孩子,更容易长高。

每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睡眠量不一样,比如,0-3个月应该在11》睡眠时间《19小时,最佳为14-17小时;4-11个月最佳为12-15小时;1-2岁最佳为11-14小时;3-5岁最佳为10-13小时;6-13岁最佳为9-11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孩子的睡眠需求都一样,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早睡以及规律睡眠。最好在10点以前入睡,7点后起床,并且每天的入睡和起床时间都固定下来,有助于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更利于生长激素分泌。

除了要保证睡眠,不当“夜猫子”外,还要减少睡眠干扰,营造良好睡眠环境。比如,室内温度、床被厚度要合适,可以准备一个合适的睡袋,也可以让宝贝单独睡,防止同床受到大人干扰。

2、坚持适当的运动

有的宝宝长期在室内坐着玩,不利于身体发育以及协调能力的发展。适当运动对生长发育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能改善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促进营养吸收,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利于骨骼钙磷代谢,增加骨密度等等。

妈妈们可以给宝贝定制系统的运动方式,比如跳跃、摸高、跳绳、骑车、打球等等,坚持每天运动大于30分钟,但要注意运动量要合适,避免造成身体疲乏。

天气变好时,应该抓紧时间到户外运动,适当晒晒太阳,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春季晒太阳的时间可选择在上午8-10点以及下午4-7点。还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过后需要及时补水。

3、提供均衡的营养

营养也是促进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不能吃得过饱,否则反而不利于孩子长高。

日常饮食方面,要丰富食物的多样性,多摄取优质蛋白和钙、维生素A、D等丰富的食物,谷物、蔬菜水果也不能少;另外,食物不能太精细,否则容易损耗食物表面的维生素;含糖量过多的食物不宜多吃;坚持喝牛奶。

以上这几点在孩子的生长发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真正能做到的家长少之又少!从今天开始,培养起这些良好习惯吧!

要避免这些长高误区!

误区1:吃得好就长得高

很多人都有一句口头禅:“吃饱饱,长高高”。或许这是为了鼓励宝宝多吃点,但也说明她们打心眼里相信,宝宝吃得多,营养跟上了,个子自然能窜高。

胃口好的孩子确实身体比较壮实,然而妈妈们却忽略了,吃得过饱不仅会让宝宝营养过剩,导致宝宝发育提前,肥胖,运动能力差,会间接影响身高发育,还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宝宝长不高!

所以,吃得好不等于吃得营养,也不等于吃得科学。咱们可千万别踩坑。

误区2:睡得多就长得高

大脑分泌生长激素的高峰是熟睡中,因此,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的确是长高的关键之一。

不过,妈妈们还需要知道,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一条是:晚上11、12点进入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段,但必须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下,才能更高效地发挥作用。孩子从入睡到进入深睡眠一般需要45-60分钟,为了不错过11点开始的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孩子最好是在10点前入睡。如果你家娃不巧是个“夜猫子”,到了十一二点甚至更晚入睡,或是喜欢半夜起来喝奶尿尿,深度睡眠状态容易被打断,即使睡足了10小时以上,生长的潜能也是会受到明显影响哦。所以,睡眠不只要看时间长短,还应留意质量哦!早睡早起睡得香,才是正解!

误区3:要长个,多补钙

“我家宝贝最近没怎么长个,是不是缺钙啊?”

“我儿子要比同龄小伙伴矮一大截,要不要多补点钙?”

在这些妈妈的眼里,钙就成了让宝宝骨骼生长的主要动力。

事实上,你想得有点多!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之一,维持了骨的硬度,保证骨骼支持、负重和保护脏腑器官的功能。骼生长需要钙,但少了生长激素与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和营养素,补钙也很难让宝宝长高。

而且,一不小心钙补过头了,可能会导致宝宝骨骺提前闭合,反而会使宝宝难以长高,还可能会给宝宝造成额外的代谢负担。

想给宝宝吃钙片,一定要去医院,遵从医生的建议。

除了吃钙片补钙以外,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合理饮食完全可以满足孩子身体正常对钙的需求。

误区4:爸妈多高,孩子就多高

“我和宝爸个子都不高,看来宝宝以后也没什么希望了。”

“爸爸妈妈身高都不差,宝宝肯定也会长成个大高个的。”

虽然有不少孩子的身高都随了爸妈,但并不能就此断言“爸妈矮孩子必然矮,爸妈高孩子一定高”。

因为身高80%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而遗传给的也只是一个身高的范围,上下有10厘米的偏差。其余20%受后天环境的影响,饮食营养,运动,睡眠和情绪都会影响宝宝的身高。根据对运动员的身高监控数据来看,后天环境对身高的影响可以达到5~10CM。

也就是说,高个子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密切关注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如果发现孩子停长、缓长,一定要高度重视。

而身高不理想的爸妈们也不要轻易放弃让宝宝长高的机会,让宝宝的个子努力朝着身高上限发展吧!

误区5:现在不长是“晚长”

看到宝宝个子明显比小伙伴要矮,有些妈妈会自我安慰:“小孩子嘛,肯定有早长晚长之分的,现在矮点没关系,二十三岁还能窜一窜呢。”

可千万别抱有这样的等待心理哦!

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差,营养不良,导致青春期成长停止,到了青春期后期出现补偿生长。可是现在呢,宝宝的生活条件、营养状况都比从前要好太多,是不是“晚长”医生说了算。

如果宝宝的骨龄落后同龄人2岁且生长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能为晚长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但如果骨龄与孩子年龄相匹配,都提示孩子不属于“晚长”。

宝宝的生长发育是不可逆转的,妈妈要对孩子的发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免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另外,如果发现孩子长得过高过快,妈妈也要注意孩子个子猛窜是不是发育提前或早熟造成的假象。

误区6:多运动就能长高

现在,很多妈妈都明白了运动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因此会常常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孩子一起运动。

然而,并非多运动就必然会帮助孩子长高,如果忽略了以下细节,也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对长高会有负面作用哦!

①运动最好在户外进行

晒太阳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合成,为骨骼增长提供充足的钙磷。如果宝宝成天呆在室内晒不到太阳,就很容易错失长高的好时机。

②不是所有运动都合适

妈妈要注意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运动发育水平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跳跃、摸高、慢跑、跳绳、骑车、篮球、排球、芭蕾、伸展体操、游泳和引体向上等。

而负重运动、举重、体操、哑铃、拉力器、摔跤、长距离跑步等运动会使宝宝过分使用肌肉,阻碍骺板的血液供应,对宝宝增高是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③运动强度别过量

一般来说,孩子每天的运动时间最好在30分钟以上,最好能达到1~2个小时,因为生长激素在开始运动30分钟后分宝宝泌最旺盛。

但妈妈要控制好宝宝的运动强度,在进行比赛或较大的重量的力量练习时,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应该长一点,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宝宝过度疲劳。如果是强度比较小的项目如慢步、跳绳等,锻炼时间可相对延长。

增高认识的四大误区

其实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宝宝能都健康的成长,但是有时候却会因为一些错误的认知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许多的家长都会思考该怎样给孩子增高呢,只有正确的增高方法才有效哦,一起来看看整理的这些错误的增高误区吧!

误区之一:总相信有人人增高的产品

现在到底有没有快速增高的产品?医学专家认为,一般人到20岁左右(有专家认为更早)骨骼会自然闭合,人就没有自然增高的空间了。此时想增高,只能通过医学上的方法,通过药物激发才能够达到增高的效果。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所谓的增高药,实际上是一些保健食品。有的确实含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素,但和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一样,要靠它来治矮小病,是绝对不可能的。

误区之二:没找到病因却盲目用药

矮小症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与遗传、营养、代谢、神经、内分泌等有密切的关系,其病因有300多种。可分为生长激素缺乏和非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两大类。生长激素缺乏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不做必要的检查找到病因,就盲目地买所谓的增高药吃,多半没有效果,甚至受骗上当,误入歧途,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误区之三:仍相信二十三蹿一蹿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孩子年龄到了23岁,仍然还有最后一次长高的机会。但世易时移,“二十三,蹿一蹿”已经是老皇历了。

医学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成熟速度加快,导致青春期提前和最终身高的时间提前。一个世纪前男子达最终身高的年龄是23岁,现在则提前到17岁。

若期待23岁还能长,那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机会不可挽回。

误区之四:多吃补药或维生素就好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补药和维生素吃得越多越好,这样孩子就可以长高。结果导致许多家长都在不断地给孩子吃补药或者维生素。但医学专家认为,日常饮食应该营养搭配合理,滥用补药或过量服用维生素都会引起儿童性早熟。而性早熟使骨骺线提前闭合,生长期缩短,最终导致身高变矮。

家长对宝宝长高的认识误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孩子的身高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有些身高偏矮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身高问题,就会买些补品或增高的药物给孩子吃。有些家长则认为,我们大人都很高的,小孩子一定不可能矮的,也有些家长也认为,我的孩子就是“长后期”,我当年就是这样。以上种种误区,不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据了解,孩子长高有三个黄金期,一是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该时间段是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是出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二是儿童期,包括学龄前期(3-6或7岁)和学龄期(6或7岁-11或12岁)。三是青春期,该时间段平均持续6-7年,是第二个生长高峰。男孩睾丸发育,女孩乳腺发育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

生长和发育同孩子的其他能力一样,不是无止境,有时候真的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所以,对于家族遗传身高矮小的孩子,对于家族遗传身高很高、但孩子的身高却总达不到遗传预测靶身高曲线上的孩子,对于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对于在班里总坐第一排的孩子,如果男孩小于9岁时出现睾丸发育,女孩小于8岁时出现乳房发育,家长一定要注意了,应该及早就诊,医生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生长是否正常。

宝宝长高误区

宝宝增高有6个认识误区

误解一:父母身材均偏矮,所生子女肯定高不了。

子女身高会受父母的影响,受父母身高影响的下一代的身高,称遗传靶身高。遗传靶身高影响子女最终身高的比例约占50%~60%。也就是说,子女生长到最终身高(即成年时身高)时,有40%左右是受非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均身材矮小的家庭,所生子女只有部分身材矮小,而不是全部。因此,身材矮小的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都不高,小孩必定长不高,否则会错失治疗机会。

误解二:小孩早期生长缓慢,后期一定会追上。

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婴儿期(指从出生至1岁)身高增长迅速,为每年23厘米~25厘米;幼儿期(1岁后~3岁)身高增长速度为每年8厘米~10厘米;稳定期(指3岁后至出现青春发育前)身高增长速度相对较稳定,为每年6厘米左右。青春发育开始,大部分孩子的身高有一个增长高峰出现,此时身高增长在青春发育早期可达到每年15 厘米~18厘米不等。随着青春期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身高增长速度减缓,从每年2厘米~4厘米下降到每年1厘米,再进入身高增长终止期,此时为成年人身高。由此说明,人体增长过程是有年龄阶段性及规律性的。如能每一阶段都正常成长,身高就正常发育。倘若在某一阶段因疾病影响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育障碍,身高不增长或增长缓慢,就会影响最终身高。有个别儿童,由于某种原因在幼儿期、学龄前期生长偏离正常,一旦解除这些原因,会出现一个生长追赶期,可追赶至正常身高。不过,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部分家长由于受到早期不长、后期长的糊涂观念的影响,待到发现孩子已经16岁或18岁,仍比其他同学矮时才去就医。此时增高时机已过,空留遗憾。

误解三:多服食钙片就会长高。

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矿物质,骨骼形成离不开钙。除了小部分佝偻病患儿由于钙供应不足或吸收障碍,经适当补充钙有助其身高增长外,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儿童,体内的钙是正常的。

误解四:只要营养好就可以长高。

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这是科学的论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疾病,使生长发育停滞或缓慢。科学研究指出,人体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各种调节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生长所需的物质外,还要有体内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调控。其中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等,皆为调控人体生长的主要激素,任何一种激素分泌过多或缺乏,都必定影响生长发育,而这些激素目前不是只凭营养补充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认为营养好就会身体好、就能长高,这种逻辑是不科学的。

误解五:孩子现在已比同龄个别的儿童高,将来一定不矮。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人体的生长发育也需要全面考虑,倘若一个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尽管现阶段身高在同年龄、同性别小孩之上,但他的骨成熟却严重加速(即骨龄超过实际年龄很多),即意味着他的增长有效期大大缩短。孩子很快便会停止长高,这类孩子绝大多数成年身高都比正常孩子矮。

误解六:孩子现在矮些不要紧,药物帮助孩子长高。

人体长高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它受到包括父母遗传及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目前尚未发现有对纠正生长缓慢行之有效的药物或食物,对生长缓慢的儿童必须及时寻找原因,针对不同病因施治,才是正确有效的途径。

宝宝增高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1、不能挑食

人的长高过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婴幼儿时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这个时期促进长高营养是基础。要给孩子多吃些富含各类营养的食物,如豆类制品、蛋、鱼虾、奶类、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A以及钙等无机盐的蔬菜、水果等,尤其是钙,给幼儿和学龄儿童添加适量的钙质和鱼肝油,这对增高是很有益处的。

日常饮食中,儿童应多吃谷类食品,多吃鸡蛋、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品,每日饮食中保证大豆、鱼虾、绿叶菜等含钙食品的供应,以补充钙质,增加骨骼硬度。体育锻炼应尽量选择拉单杠、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每次锻炼以半小时左右为宜。以上这些,均有助于孩子身体长高。

2、多选有利于长个的运动

孩子的活动应当选择轻松活泼、自由伸展和开放性的项目,比如游泳、舞蹈、羽毛球、乒乓球、单杠等。而那些负重、收缩或压缩性的运动,比如举重、举哑铃、拉力器、摔跤、长距离跑步等,对身高增长是不利的。

3、保持愉快的心情

影响孩子生长的重要的生长激素,在睡眠和运动的时候分泌较高,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分泌较少。如果您的孩子经常处于受到批评、责备,父母争吵的环境中,心情压抑、情绪低落,那会严重影响孩子长个。

4、保证充足的睡眠

健美专家常说“孩子睡得好,长得高”。科学家们发现,生长激素出现分泌高峰是在孩子睡眠时——在晚十点以后,而且持续较长时间。希望孩子长个子,一定要在晚上十点以前就寝。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宝宝长高的重要途径。

长高不长高 饮食管点用

误区一:吃得越多长得越快

如果每天摄食量甚少,营养不足肯定影响长高。但是,长高与摄食量并非成正比,而是激素的力量,特别是在夜间。所以,每天吃4~5次餐,每次饭量不宜大,晚饭应早吃,最好在晚上7点钟之前,以利夜间睡好觉,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助长高。平时也可喝些酸奶和水果、蔬菜混合汁。

误区二:多吃植物性食品有助长高

要想长高,每天进食蔬菜水果不应少于1.5~2千克。但不能只吃植物类素食,关键是要摄足蛋白质,即每天80~100克,其中应包括鱼、肉、蛋、乳、豆及其制品,并注意动、植物性蛋白质混合食用,以利蛋白互补。

误区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人体缺乏维生素会影响身材长高,但饮食营养失衡、矿物质摄入不足同样影响长高。比如,钙和磷是人体骨组织所必需矿物质,如果钙、磷缺乏,骨代谢障碍,可致骨骼发育不良、迟缓或软化而影响长高。如果每天喝2杯牛奶或食用鸡蛋、鱼、酸奶等食品,有助补充钙和磷。此外,人体长高离不开锰、锌和氟等微量元素的作用,这些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各种粮食作物,特别是燕麦、蔬菜、大豆、水果、花生及茶叶等。

孩子长高注意四大误区

误区一:孩子还小,现在不长以后总要长的

解读:如不及时到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万一生长激素分泌不足,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停长。

误区二:父母身高都不矮,孩子身高肯定没问题

解读:遗传虽然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但也只占70%左右,后天因素也要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

误区三:我们都这么矮,孩子肯定长不高了

解读:有的父母身高不理想,就认为孩子也会是矮个子,这是非常错误的。

误区四:盲目相信广告宣传

解读:盲目相信各种广告,随意给孩子服用或者使用各种增高保健品和增高器械等,不仅会严重耽误孩子宝贵的治疗时间,也容易造成性早熟等副作用。

相关推荐

忧虑的孩子不易长高

心理问题也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但心理问题往往被家长所忽略。如果心理压力过大、长期抑郁,生长发育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因此,要想孩子长高,就要让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情。误区一:多服食钙片就会长高 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矿物质,骨骼形成离不开钙。除了小部分佝偻病患儿由于钙供应不足或吸收障碍、经适当补充钙有助其身高增长外,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儿童,体内的钙是正常的。误区二:只要营养好就可以长高 人体生

高度近视的误区

偏见一:近视手术,度数越高效果越好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但临床中经常有近视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只要通过术前检查确定适合手术,术后的效果都相当好,而且度数越低的近视患者视力恢复得越快。只是度数高的近视者做完手术后,一下子感觉视力清晰了很多,度数低的近视者则可能感觉与术前差别不太大,所以才会有人认为度数高手术效果更好。偏见二:近视手术不当会导致失明近视手术不会导致失明。准分子激光手术只是在角膜表面

女生青春期吃什么丰胸 牛奶

相比于其他食物,牛奶的营养价值更加全面,富含蛋白质以及各种营养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也是大家公认的。牛奶可以促进身体的发育,所以除了丰胸以外还可以帮助补钙、长高,尤其是青春期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喝牛奶不仅帮助丰胸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儿童补钙的误区

误区一:钙补得多就能长个子一些广告打出“儿童长高要补钙”的旗号,让家长误认为钙剂能促进孩子长高,因为儿童个子不高就是因为缺钙。其实,单纯补钙并不能明显改善身高,均衡营养、合理运动才能保证儿童骨骼发育健康。误区二:喝了骨头汤就不会缺钙实际上,骨头汤中的钙含量非常低。一斤排骨含钙只有25毫克,骨头汤中的钙仅相当于排骨的十分之一。而3岁以上的儿童每天的钙需求量是800毫克,显然只喝骨头汤是无法有效补充钙

儿童吃钙片可以帮助长高

人体长高主要是靠骨骼长度增加,骨骼生长需要钙,同时,钙的多少还决定了骨的硬度。如果钙不够,骨骼就会变软。“但是,钙绝对不是使骨骼生长的主要动力。”专家继续介绍说,骨骼生长靠的是生长激素和从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和营养素。缺乏生长激素的孩子,即使有足够的钙,他们的个头一样长不高,而总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者只补钙也不会长个子。实际上,一个人的生长潜力并不是以实际年龄为标准的,而是以骨骼年龄为标准,即骨龄,

影响孩子长高的四个误区

错误做法一:早早叫醒宝宝妨碍指数:五级许多爸爸妈妈都是上班一族,而看到近期各大校车事故之后,父母更加是不放心让宝宝自个出门了。为了让学龄前的宝宝能准时安全地上学,父母也要自己亲自带他们入校门,而父母自己这边还得准时上班不迟到,就要委屈宝宝早早起床了。但是,你是否知道。事情往往是不可能两全其美的,孩子要长高个子,特别在春天这个宝宝成长的季节,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每天至少确保8小时以上。因为生长素

宝宝长牙的误区

误区一:宝宝发烧跟长牙有关网友朵朵妈咨询,宝宝一岁,最近有些低烧,开始以为是天气凉了感冒所致,后来发现宝宝好像出牙了,都说宝宝长牙会发烧,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宝宝出牙引起口腔免疫力变低,确实有可能会引起低热,一般可以自行缓解,而且很少被发现,但是38℃以上的发热往往与出牙齿无关。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宝宝出牙发热最多只有38℃,如果过您的孩子体温高于38℃就不要再怪罪于出牙了。误区二:吃软的食物对牙齿

青少年长高千万别陷入误区

中国25%的人不知道怎样长高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身高这一与生俱来的条件已成为人生竞争的重要条件和因素。身材矮小,许多人的人生如就业、深造、婚姻等因而被迫改变方向!即便在其它对身高要求不是很严的职位竞争中,个子矮的求职者也比高个子机会少50%。因此青少年怎样长高,成了令整个社会担忧的问题。研究表明,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营养、体育运动、环境、生活习惯、种族、内分泌、性成熟早晚等等,所以对

高血压治疗误区

1.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2.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3.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4.不用药亦可降压。5.新药、贵药就是好药。6.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

高血压治疗误区

高血压实际上是以血压升高为首要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目前我国1/3的成年人血脂偏高,现有高血压 患 者1.3亿 , 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并不知晓自己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更低,分别为28.2%和2. 9% 。通 过 多种 方式综合预防和控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0%血压病的并发症。国内外 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 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