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 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去对姥姥说声对不起。”女儿在哭喊中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不用多久,女儿就会平息了的,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是个识时务的孩子,因为家里就她和姥姥,她不会把事情弄得很僵的。以前我批评她,或者她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在发泄完后来求和示好的。隔了几分钟,我打电话回去,是我妈接的,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妈小声地说,“盛了碗鸡汤给她喝,她非要看碗底的图画,将一碗汤全洒在地上。批评她两句,她就不高兴了。就说不要我在这里了,自己跑来打电话给你。我刚把地擦干净。”“现在怎么样?”“她自己一个人在认真地吃饭,刚才我在擦地,她过来说,姥姥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想喝汤,大口大口地吃饭,你不要走啊。”

我妈不轻易批评我女儿的,以前有什么事,我妈总是护着我女儿,弄得我常向她提意见,希望她不那么由着小孩子,但我妈说,“我不会说她的,说多了她记恨我。”其实不单是我妈,很多的老人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女儿姥爷就是一个例子,我女儿“犯错”时他常批评她,于是他位居女儿的“最喜欢的人的最尾巴名”。

这次看来不批评是不行的了。一直被姥姥宠着,这次突然听到姥姥批评她,女儿便受不了。

老人带孩子,常是宠爱多过批评,有时候小朋友提出要吃要买一些东西,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便向老人提出,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便知道规矩在父母这里严,在老人那里宽,甚至孩子做错了事,在老人看来,都是“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小还不懂可以慢慢改。

记得我小时候,打烂了一个碗,妈妈说“没关系的”,小小的我居然又去拿一个碗直接摔在地上,然后说“没关系的”。这个事,是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虽然是我自己的事,但听后我觉得意味着没规矩,没原则。虽然有些事小孩子不是故意做错的,但结果是错了,或者说结果会带来危险,那就得告诉孩子要小心,尽量不要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为什么说人生头三年是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年妈妈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接受来自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信息,毕竟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旦形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指出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共识。老人也不例外。

培养孩子领袖气质的秘诀

倾听梦想

孩子的志向与你对他未来的设计相左时,多鼓励他的梦想,无论在你看来这梦想是何等奇特,因为这种梦想同样需要孩子有足够的勇气。

提供机会

领导能力要靠训练来增强,需要机会去磨炼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他们将获得为人处世的经验。

充分鼓励

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你称赞的,这不意味着用虚假的话哄骗孩子,也不是说你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

多问“假如”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些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勇于表现

鼓励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项最重要的技能。

盯住成功

请说服你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允许探险

孩子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很容易削弱孩子的冒险精神。

正确批评孩子的5个技巧

有分寸的批评不该缺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有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有分寸的批评就是一种积极引导,它有助于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批评”这两个字,评是批的前提。所以,批评孩子要掌握的第一个分寸是,当你想批评时,先要弄清楚自己欲“批”孩子的“错误”,是否是真正的错误。我发现,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对他们发怒,是源于自身的认识偏差或是本身的无理,而非孩子犯了错。比如,孩子由于情绪紧张,考试失利,家长便对孩子多方指责;孩子尊老爱幼,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有些家长也会批评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公正,对你的信任度降低;还会使年纪小的孩子是非观模糊。

第二个要注意的分寸就是别只看表面现象,狂批一通了事。而必须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既可摸清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还有利于掂量孩子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为下一步的教育展开定向、定位。同时,也表达了你对他的尊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对内向、爱面子、胆子较小或特别害怕父母的孩子,尤其应和气地询问、倾听。当然,询问时要注意孩子的口气、表情,发现一些“话外音”,帮助家长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孩子特别要讲究方法。

在这方面,我提下列建议:

1、坚持动口不动手。批评的本意,是对事物发表意见,工具自然是嘴和笔。批评时对孩子动手动脚,当属惩罚的范畴而越出了批评的界限。举上周那位署名“果果妈”的教育为例:她对孩子“没跟我说一声,就独自跟一群小朋友跑到楼下玩了”这一“错误”,她“找到儿子后凶了他一顿”是批评;“回家后更是重重地打了他三下屁股”,就是惩罚了。体罚在家庭教育中原则上是禁止的。

2、不必逢事都批评。现在的家长教养心理太过紧张,杞人忧天式的批评相当多见,果果妈也有这种味道。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硬要说他错,只是没和妈妈说一声,那么只要带回家时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他一些去外面玩要当心的“本领”。

3、多用肯定式的批评法。很多孩子虽犯了错,但错中还有闪光点。如果果果妈找到孩子后,先肯定:“不错啊,会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评他:“不过,没跟我说一声可不对。以后记住,出去要告诉妈妈一声”,效果会更好。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4、尽量在孩子犯错时进行一次性纠正。孩子所犯错误,一般具有无意性、浅表性、混合性等特点。家长批评,提倡抓苗头、抓初犯,尽量一次到位,这样改正比较容易。初始纠正不力,以后再纠正难度会增大。

5、绝对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实施批评,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批评过后要有沟通,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批评他。不少家长咬定孩子是”知错不改“,对之“屡教不改”怀恨不已,批评不断升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认识到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到。“知耻而后勇”的哲理,对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适用。家长告诉他们批评的理由,指出错在何处、分析为什么会错,提供改正的具体途径,便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实效。家长错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

​低声调教孩子更有效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3、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父母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一、批评孩子,要客观

很多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犯错,家长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必须客观、公正地批评孩子,而不是自己主观地意气用事,生起气来孩子就没有一点好。这样的批评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点,家长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尊敬用心地对待家长的批评建议。

二、批评孩子,对事不对人

批评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家长批评孩子,就要对事不对人,方可达到这种效果。

如果教师采取批评对人的做法不仅不能让这位学生认真听课,反而会让他更加捣乱。其实这位老师在批评这位学生时,只要把他上课不专心这点指出来就行了。这就是仅对事,孩子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理解老师的苦衷,会马上认真听讲。

父母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能夸张,通过一次错误就否定孩子的未来,将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

教育孩子低声调或许更有效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3.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批评孩子的三大原则

批评孩子的三大原则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教育专家宫老师说,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她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并且,在孩子做错事时,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担心伤害,就不批评、不管教。

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就拿青琳的例子来说,孩子打了妈妈,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宫学萍建议,我们的批评一定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孩子回家后又忘记洗手,我们应该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回家后都要洗手,不洗手是不对的,而不要扩大到其它事情上。而当孩子的错误举动涉及人际关系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两个步骤去“完成”一次批评——先把自己对于孩子某个行为的感受直接告诉他,然后,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知道他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次做错了。

批评孩子的三原则

孩子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都知道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的人都很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批评孩子也是都知道的,这也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的,下面就介绍一下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什么?

批评的态度:批评不等于不尊重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教育专家宫老师说,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

批评的目的:公平教育

如果我们本着尊重孩子的出发点,来选择批评的方式,批评便是公平的。不会以大欺小地指责、谩骂孩子,也不会因为他年龄小,就放松管教,任由孩子一再犯错。宫学萍说,最简单的批评,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对一个四岁的孩子,应当让他知道,用硬邦邦的玩具打妈妈的头,妈妈会很痛,他也不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而这样的批评,并不存在不尊重或伤害。

而对孩子造成伤害的批评,往往是由于我们忽略了自己该告诉孩子的重点是什么。就拿青琳的例子来说,孩子打了妈妈,我们可能一时气极说,你竟敢打妈妈,真是个坏孩子!但这样会把一件具体的事,扩大到“坏”和“好”的区分,给孩子留下长远的影响。

批评的方法:一事归一事

所以,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明白自己的批评,是为了他知道,做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为了伤害他或给他打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以上就是对批评孩子的原则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批评也是不能盲目的,也是要知道找对方法的,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

儿童自卑的3大表现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2、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中,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

3、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

分析与对策: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常带孩子出外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的小孩的家庭一同进行。

老人带孩子的好处

1.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5.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此外,祖辈们一般更有耐心,他们也更能静下心来倾听宝宝的心声,与宝宝有更多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宝宝的需求。

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1 要弄清楚孩子犯错的性质进行批评

批评孩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只要觉得不对就训斥孩子,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饭碗、弄坏了你心爱的手机、从垃圾堆里捡来了他(她)喜欢的瓶瓶罐罐这些诸如此类的事情,那大可不必,因为这是孩子天性使然,相反他(她)可能通过这些事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并可以使一些开始做不好的事情慢慢熟练起来。

但是如果孩子是因为无理取闹、打骂别的小朋友、甚至有说谎等行为,那么家长就必须管教了。进行批评的程度就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来决定,有的孩子胆子小,可能家长给讲清楚其中的道理或者训斥两句,就不敢再这样做了;但是也有特别顽皮的孩子不吃这一套,那么家长就应该见仁见智,譬如可以惩罚他(她)不能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能去向往已久的游乐场、不能吃最喜欢吃的零食......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打孩子。毕竟打孩子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有伤害的,但如果的确到了什么方法都用尽,只有打孩子这条路可选时,一定要注意,只能打孩子的手心和屁股,因为这两个地方不容易被打坏,并且打的时候一定要亲自用手去打,不能拿别的东西代替,这样可以掌握力道和分寸,千万不可因为一时的气愤而做出让自己遗恨终身的事情。

2 批评孩子要有度

曾经看过我的一个同事教育她的女儿,不管女儿做了什么让她看起来“难以忍受”的事情,反正每天必修的功课就是将孩子打一顿(当然不是很疼),起初的时候很有效果,好像孩子是听话了很多,什么都按照妈妈的心意去做,但是后来我再去串门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我这位同事像往常一样“教育”孩子时,孩子没有像原来一样哭闹,反而笑嘻嘻的看着妈妈打她,打完之后她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完全没有把挨打当做一回事了。所以这就像俗语说的“打皮骂滑”了,每天重复的批评孩子,一有点不对就大呼小叫,久而久之孩子习以为常,批评也就不起作用了。最正确的做法是:每天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三次,孩子犯一些小错误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重新对别的东西产生兴趣。

3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最爱他(她)

孩子受了批评,多多少少心里会有些委屈和阴影,他(她)会觉得是不是爸爸妈妈因为自己犯了错误从此不再喜欢自己了,更有内向的孩子会因此改变了性格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因此家长平时要多亲近孩子,多拥抱多亲吻,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她)做了错事但是爸爸妈妈都是最喜欢最爱他们的,批评他(她)是为了要改掉身上的坏毛病,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身上的正能量,茁壮成长。

4 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第一任老师

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有的家长就喜欢说脏话,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当然也跟着学;家长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孩子也一定会挑食......所以家长要求孩子达到的标准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在孩子面前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怎么治疗孩子口吃

1.不要批评指责或模仿、讥笑孩子。口吃的儿童本身就很自卑,有时甚至会出现睡眠不佳或食欲不振、羞怯、孤独等疾病或孤独特征。

2.树立儿童充分的自信心,要帮助儿童树立起自信心,家长就要多关心孩子。譬如,在孩子考试前、比赛前最好能和孩子一起准备、训练,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减少儿童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应对一切。

3.不要让孩子模仿口吃行为,如果儿童经常学习或模仿口吃人说话,自己就可能变得口吃。所以,家长不要让孩子模仿口吃行为。

4.尽量减少紧张的环境因素。所谓紧张的环境因素就是指在陌生人面前指责孩子、批评孩子,让孩子在众人面前出丑,或是在孩子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他们经历考试、竞赛等令人心情紧张的活动。

5.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与陌生人接触,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会对他们内向、羞怯、懦弱的性格有所锻炼,减轻紧张情绪,久而久之,口吃行为会逐渐改过来。

6.配合医生对儿童进行一些语音训练。如,教孩子唱歌、朗诵、松弛肌肉、减慢说话速度等措施,对矫正儿童的口吃很起作用。

老人带孩子好吗

1、老人容易溺爱小孩

老人对孩子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每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老人一般采取顺从的方式,这样孩子的错误不能及时改变,不合理的要求越来越多,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采取吵闹、哭等方式逼老人就范。

2、错误思想观念的引导

老人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同,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有些老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对于一些孩子的好奇行为,老人会“好心”地加以阻止,导致孩子缺乏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3、老人觉得多吃才健康

老人的观念是,孩子吃得多,就长得好发育好,所以会不停得喂吃的,当孩子不愿意吃时,还会用零食哄着喂,这会使孩子产生排斥心理,导致有很多小孩宁愿吃零食也不愿吃饭。

4、老人的行为会伤害孩子

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因为老人的五官都出现衰退现象,看电视要放很大声,离电视的距离也非常近,小孩的器官还没发育齐全,对尖锐的事物特别敏感,稍不注意可能造成损伤。

5、老人没有活力导致小孩内向

现在晚婚晚育的人越来越多,家里的老人也大多年事已高,老人年纪一大,自然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好动,也不爱说话,孩子一旦运动少,跟外面的人交流少,很容易形成内向的性格。

相关推荐

老人孩子小心12个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误区2:给宝宝喂米汤比母乳更有营养。专家观点:小儿喂养最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条件好、奶水足,就要保证母乳喂养,米汤可以作为补充,但不能给宝宝喝得太多。因为米汤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

老人孩子的会有的误区

孩子的健康护理是都很关注的,很多的宝宝也是会让老人的,老人孩子也是会有误区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老人孩子的会有的误区。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专家观点:宝宝最好六个月以后逐渐添加谷物,因为宝宝胃肠道中的淀粉酶含量很少,消化功能很弱,不像成人的消化功能那么强,如果过早过多添加谷物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有的老年人认为宝宝两到三个月就可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专家观点:

怎样批评孩子才能不出格

该吃饭了,四岁的儿子拿着玩具不肯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青琳决定来点硬的。儿子哭闹着不肯放玩具,挣扎间竟用玩具把妈妈的头给敲出了个大包。青琳这下可火了,生气地把孩子说了一顿。可是,说完之后,看着儿子哭得可怜兮兮,青琳又心软了,开始后怕,自己这样批评孩子,会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青琳的担心立刻赢得一群妈咪好友的共鸣,青琳这才发现,原来,不少做妈妈的都有类似的困扰: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批评是不可能的,可我

老人孩子有好也有坏

老人孩子有利有弊隔代教育有益处。首先老人孩子大大减轻了小两口的压力,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老人时间充沛,可以花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将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教给孩子,还可以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不过,隔代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老人孩子,使得自己的负担和压力增大。若老人过分溺爱孩子,会阻碍其健康成长。父母与老人的育儿观念往往不同,这易引发家庭矛盾,造成亲子隔阂。若家人固执坚持老观念,

孩子自卑有哪些表现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分析与对策: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2、回避

自卑的表现

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有的孩子遇事总是喜欢说“我不懂”、“我不会”、“我不行”,面对选择的时候更是不知如何是好,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小心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是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

要有度的去批评孩子

批评管教少不得,而尚且年幼的孩子心灵也该得到保护,怎么拿捏其中平衡呢?对于众多家长的问题,家长们保护孩子自尊的意识强了,可有时,却把“对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这两件事给简单对立起来了,好像保护孩子的尊严,就要放弃最基本的管教和批评。她说,其实,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批评的接受方式,就完全可以根据他的承受能力,进行适当的批评。并且,在孩子做错事时,明确地告诉他“这件事你做得不对”是非常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而中国家长大多是另一种,即对孩子严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负面效果是,过多的批评、呵斥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当宝宝能走会跑后,一天之内被妈妈批评个三五次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因为这时的宝宝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拿着拖把到处乱拖,要不就干脆钻到桌子底下尝试着把小指头塞进电源插座里,总之,只要妈妈一分钟没注意到,宝宝就肯定会“犯错误”。但是专家却建议,不管宝宝犯多

教育女孩要做到赏罚分明

家有千金该如何教育?有的女宝宝美丽可爱,可是又任性固执,不肯听父母的话。有的女孩则文静乖巧,非常懂事,人见人爱。女孩的教育跟男孩的教育一样吗?怎样教育女孩呢?下面小编给大家搜集一些教育女孩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方法一:用爱感化你的小公主事实上,批评男孩的方法与批评女孩的方法,差别是很大的。对于男孩子来说,父母需要重在让他明白错误的塬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而对于女孩子来说,父母最终的任务却是——在批

批评孩子要注意的技巧

批评技巧:有理有方表扬孩子有学问,那么批评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给孩子机会冯夏婷(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批评孩子要有针对性,用表达大人的感受来间接批评孩子,比如孩子乱扔垃圾,大人可以这样说:“你乱扔垃圾,我很不开心!”在这个批评的过程中,顾及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不主张孩子做错事情,一定要批评,否则阻碍孩子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本能,可以适当引导,“将错就错”地揭开事情的真相,比如孩子拆开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