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学步宝宝出现三大现象要注意

学步宝宝出现三大现象要注意

八字脚需补充钙

宝宝的八字脚表现在腿上。x型腿的宝宝爱夹着大腿走,一般都不爱走长路,老嚷着让妈妈抱。有时候这种姿势的宝宝是缺乏肌肉负重锻炼,妈妈别老宠着,要让他多做些锻炼;o型腿的宝宝走路像骑马,不过慢慢自己就能调整过来。这两种走态一般在2岁就能慢慢恢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有 缺钙 和 维生素 的迹象,需要治疗。像o型腿严重的宝宝甚至要给双腿打上石膏来纠正。

跌撞易影响平衡

宝宝 学步 时,跌撞、摔跤都正常。不过,如果到2岁后还是这么跌撞着走,那么就要带他去医院,一种可能是骨架结构的问题;另一种可能是小脑疾病影响平衡,也可能是脑缺氧或 脑瘫 。

跛行要查髋关节

鸭子步和跛行。这种步态一开始学步就很明显,一种原因是因为他还是平足,走的过程中要慢慢练,不妨让他蹬小轱辘 童车 ,一般到5岁前就会自然出现弧度;另一种原因是由于两侧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要赶紧去医院。走路跛行的多是得过小儿麻痹的孩子,若是一开始走就这样,那可能是单侧髋关节脱位引起的。

宝宝拉肚子 宝宝出现腹泻现象怎么办

1、润肠

食品吃奶的婴儿便秘时,可加滑肠食品,如橘子汁、红枣汁、白菜汁等。

2、辅食

正在断奶期内的婴儿便秘时,可增加辅食,除了高营养的蛋类、瘦肉、肝和鱼类外,还要增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粥类,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以及香蕉、梨等。

3、蜂蜜

民间也有使用蜂蜜通便。其实蜂蜜必须用凉水冲兑才有效,温热水无效。

4、五谷杂粮

大些的孩子便秘时,可增加一些五谷杂粮,如标准粉、薯类、玉米、大麦等,油脂类食物、凉开水也都有助于便秘预防治疗。

对于4~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适当增加辅食,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各种美味的菜粥给宝宝吃。此外,辅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可促进肠子肌肉张力的恢复,对通便很有帮助。

宝宝睡觉警惕三大现象

3岁男童打呼噜严重,大脑缺血险变痴呆

杭州的丁先生快要急疯了,3岁的儿子皮皮睡觉打呼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只要一躺下睡觉,就会出现憋气、呼吸困难。担心孩子会一口气憋过去,一家人每晚轮流竖抱孩子睡觉。眼看着情况越来越严重,丁先生带皮皮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皮皮是由于腺样体肥大造成鼻腔堵塞,因为长期缺氧,皮皮已形成了“鸡胸”,连大脑都缺血了,若不能及时救治,将进一步影响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使皮皮变成痴呆。

其实,在皮皮8个月大时,丁先生就发现他晚上睡觉时会打呼噜,呼吸时嘴巴张开。但是,家里有经验的老人和周围的朋友都说“正常”、“没事”。猜想可能孩子长得太胖,加上白天玩得太累,睡觉睡得太熟所以才会出现打呼噜的情况,丁先生也就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今年初,皮皮的呼噜声越来越响,一直张口呼吸,丁先生带皮皮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可用了1个多月的抗生素后,皮皮的呼噜声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

医生诊断皮皮的情况非常危险,必须尽快接受手术。由于病情严重,长期慢性缺氧,皮皮全身情况极差,这为手术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幸运的是,皮皮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第一天,丁先生发现,皮皮睡觉时没有了呼噜声,张开2年的小嘴巴终于闭上了。

宝宝睡眠三大怪现象 小异常潜藏疾病信号

1、睡觉打呼噜:呼吸道不通畅,可造成大脑缺氧

【睡眠异象】有的宝宝在入睡之后,很快就打起了小呼噜,严重时还要张开嘴巴呼吸。

【认识误区】很多家长以为打呼噜意味着宝宝睡得香、睡得沉,或是因为白天玩得太累,晚上睡眠质量太好的缘故。

【科学解释】宝宝睡觉打呼噜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宝宝打鼾说明呼吸道不通畅,例如宝宝感冒鼻塞,就会在睡觉时出现打呼噜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宝宝感冒好了,打呼噜的情况自然就好了。但长期的呼吸不通畅造成的打呼噜,则应考虑是病理性的。呼吸道不通畅,会造成睡眠中大脑慢性缺氧,导致宝宝第二天困倦嗜睡,长期如此会影响宝宝的注意力和智力发育。

【应对措施】睡觉时姿势不对,可能造成宝宝打呼噜。这种情况引起的打呼噜,只要别让宝宝枕头太高,注意不要让宝宝的脖子“窝”住就可以了。如果是长时间的打呼噜,那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暂停,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或呼吸科就诊。可以让宝宝在医院睡一夜,做一次睡眠呼吸检测,看看血氧饱和度啊、脑电图啊。如果睡眠中血氧饱和度低于某个指标,就要考虑手术治疗,去掉影响呼吸道通畅的组织。

2、睡觉易惊醒:缺钙引起神经性兴奋

【睡眠异象】有些宝宝睡觉不踏实,喜欢来回翻腾,容易惊醒哭闹。

【认识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宝宝睡觉爱翻腾是正常的现象,长大自然就会改善。也有老一辈的人认为宝宝睡觉容易惊醒是由于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科学解释】宝宝睡觉爱翻腾、易惊醒,这是宝宝在告诉妈妈:我不舒服了。妈妈首先要看看宝宝的睡眠环境是不是舒适,比如说是不是冷了或热了,被子是不是裹得太紧了,光线是不是太强,周围是不是太吵,等等。如果排除这些外在原因,宝宝睡觉不踏实,就可能是缺钙导致的。

缺钙会引起神经兴奋性增加,让宝宝睡觉时不安稳。缺钙的宝宝还容易夜惊、多汗、烦躁、哭闹,出牙晚而少,严重的还有肋骨外翻。

【应对措施】如果是由于缺钙造成的睡眠不安稳、易惊醒,宝宝则需要补充钙质。平时妈妈要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夏天在阴凉处接受太阳照射,两岁以下的孩子还要补充一定剂量的维生素D以帮助钙质吸收。另外,晚上8点以后,就不要让孩子再做大量活动,或做一些容易引起宝宝情绪兴奋的事,以免宝宝睡觉前过度兴奋,身体休息了,大脑还处在兴奋中,影响睡眠质量。

3、睡觉吮手指:可能是心理疾病

【睡眠异象】有的宝宝在睡觉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大拇指(也可能是其他手指)含在嘴里才能睡得安稳。

【认识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宝宝习惯了吃奶嘴,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把形似奶嘴的手指含在嘴里吮吸。

【科学解释】喜欢嘴里含着手指或咬着东西睡觉,可能是宝宝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断奶过急、妈妈过早上班,都会造成宝宝缺乏安全感。另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宝宝渴望爱抚的正常心理得不到满足,也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宝宝来说,某个阶段照看人的突然改变,或者送入幼儿园后对环境不适应,也会造成安全感的缺乏。心理上的问题,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喜欢咬手指头、喜欢咬着东西睡觉,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安慰。但是这种安慰一方面容易让致病细菌“病从口入”,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宝宝的牙齿和颌面部发育,影响外貌,妈妈切不可掉以轻心。

【应对措施】“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由心理问题引起睡眠异象的宝宝,最好的办法是“替代治疗”。不要批评孩子,强化这种负面情绪,而是可以让宝宝手里拿个小玩具啊,或者抱一个玩具入睡,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增加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陪陪宝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编总结】宝宝在睡眠中出现的一些小异常,都可能是宝宝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信号,爸爸妈妈应该引起重视,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宝宝的小习惯,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防微杜渐,才是呵护宝宝的正确方式。

预防三个月宝宝声音嘶哑方法

预防宝宝哭哑嗓子的几招

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扰,刚满月的婴儿声音出现嘶哑现象,但不知如何进行护理而一筹莫展。下面几招帮你科学护理宝宝声音嘶哑:

宝宝声音嘶哑一般与过度哭闹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父母要尽量减少宝宝哭闹的机会。如果宝宝已经哭闹得很厉害,父母要及时哄宝宝,利用玩具等让宝宝快速安静下来。

在宝宝出现声音嘶哑情况时,要多给宝宝喝水,可以有效缓解声音嘶哑症状。但要注意不要一次喝太多,可以分多次喝效果更佳。而在夏季还可以为宝宝准备绿豆汤,可以帮助宝宝解毒进而缓解声音嘶哑。

宝宝出现哭闹不止时,父母要积极寻找宝宝哭泣的原因,例如饿了渴了、衣服不合适、尿裤子等,找到原因后要尽量的满足宝宝的需求。

此外,父母要注意还有可能导致宝宝声音嘶哑的是嗓子出现了炎症,嗓子将出现红肿现象,要及时就医。

宝宝吐奶是正常现象吗

宝宝吐奶是正常现象吗

吃奶后呕吐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属于正常生理情况,称之为漾奶;有的吐奶从数量到次数与一般漾奶不同,就可能是有病,应及早诊断治疗。新生儿吐奶有一种是生理现象,这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喂奶方式有关。

宝宝老是睡醒了吐奶,怎么办才好?

其实并不是宝宝因为睡觉的缘故发生吐奶,而是因为宝宝的胃呈水平位,如果宝宝吃奶后不做一些处理措施,比如拍隔,就算宝宝睡着了醒来也还会出现漾奶的情况,所以宝宝吃完奶后最好不要马上躺下睡觉,就好比咱们大人吃药,吃完药最好直立一阵子,让胃部的药往下走走,不然直接躺下反而会觉得难受。

吃完奶打嗝不见得能把所有的空气都排出体外,所以有时会出现吃完奶一两个小时后还吐奶的现象。轻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如果大量吐奶,则需掌握正确的方法了。

宝宝流口水生理现象

1、小孩正常状态

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流口水属于非常正常的状况,由于他们的咀嚼能力以及颜面肌肉收缩的力量都比较弱小,导致嘴巴总是不好闭合,因此才会有流口水的情况出现。

2、新生儿反少见

小宝贝吐泡泡为唾液腺所分泌的液体,但是新生儿期由于唾液腺尚不发达,因此分泌的口水量较少,通常新生宝宝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流口水的状况的。

3、食物刺激腺体

在孩子宝宝约4~5个月大左右时,因为开始添加副食品,而饮食里面慢慢补充了含有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材,当唾液腺体遭受到此些食物的刺激,口水分泌量就显着增加。

婴幼儿流口水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4、口腔小而且浅

又加以婴幼儿的嘴巴小而浅,吞嚥的反射功用尚未健全,无法利用吞嚥动作来调节口水分泌量,因此只要口水一多,就会往嘴巴外面流了。

5、吸吮手指物品

此外,许多小宝宝都很爱把手或者其他东西往嘴里面塞甚至啃咬,如此一来也刺激了唾液腺体的分泌,让口水量不断增加。

6、长牙刺激唾液

约6~7个月左右的宝贝,开始要发出头一颗牙齿了。当乳牙长出时,小牙会顶出牙龈往外生长,会引发牙龈组织略微肿胀不舒服,所以刺激牙龈上的神经组织,造成唾液腺反射性地增加分泌量。

7、停止分泌岁数

因为每位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不一样,发育较快的孩子大概一岁半左右就会停止流口水;基本上大多数的宝宝于两岁以前,都会由于肌肉运动作用的成熟,可慢慢有效控制吞嚥动作而停止流口水。

4种现象代表宝宝上火了

宝宝上火是潜在的病因,能够降低宝宝的免疫力,导致宝宝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爸爸妈妈应该引起警惕,从一些细微的症状表现就能判断宝宝是否处于“水深火热”中。

1、睡不着谁不香

宝宝睡不着或睡不踏实,从中医角度看,主要是肝火太盛。0-6岁的婴幼儿若出现“心火肝热”,会在睡眠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入睡难、入睡后多汗、睡不安宁、易惊醒等。小孩肝火盛,排除感冒、发烧等疾病因素外,还有生理和心理两种因素造成,一是饮食燥热,这是最常见的;另一个是孩子心情郁滞,像有的宝宝愿望不能实现、想要的东西爸爸妈妈不让买等,都会导致他们心情郁闷,从而引起肝火旺盛。降肝火,以平肝清热的凉性饮食为主要方法,

2、便秘、大便干小便黄

宝宝便秘与不良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中医认为,宝宝因为过量食用辛辣、燥热食品,导致肠胃积热,而身体的内热容易引起肠道干涸、大便干结,小便因身体水分缺失而分量减少,从而颜色变黄。这时家长因控制孩子的饮食,以清淡降火食品为主,以免长时间的便秘导致宝宝长期被毒素侵害,引起免疫力下降,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身体发育。

3、手心脚心爱发热

孩子手心发热出汗,往往是由于体内温火过剩、内热上火。孩子的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产热增加而需要通过体表散热,可感觉体温偏高和手心温暖偏高。平时孩子手心发热,并不会感觉到其他不适,若孩子正处于发烧的状态,则这种手心发热的情况会更明显。家长应该注意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清热去火的食品,同时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不要让屋内太热,并适时给宝宝添减衣服。

4、口臭、眼屎增多

若宝宝出现眼内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妈妈们不要大意,若排除眼部疾病,一般是宝宝肝火引起的。而宝宝有口气,也预示着宝宝体质偏燥热。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若宝宝长期有眼屎过多的情况,容易引起病菌入侵,引发麦粒肿(宝宝常见的眼病),所以妈妈应该注意让宝宝多食用去火食品,改善上火体质。

宝宝出生鼻梁上有青筋的现象

宝宝鼻梁上有青筋主要是宝宝一些常见的血管向外突出的现象,同时一些青筋特别突出主要是一些常见疾病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明确青筋是哪种类型才能进行很好的治疗以及诊断。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青筋的分布 通常大家所能观察到的青筋的主要分布在面部、头、脚等部位。 不同部位提示不同病症

1、太阳穴 太阳穴青筋凸起,表示有 脑动脉硬化 、 头痛 、 中风 的迹象。

2、额头 额头呈现青筋,表示可能患有 甲状腺机能亢进 、糖尿病。

3、鼻梁 鼻梁青筋凸起,表示肠胃积滞、 消化不良 。

4、下颌 下颌出现青筋,表示患有 风湿病 或者下肢疾病;

5、手指背面 手指背面的青筋呈黑色,表示有颈椎肥大症或者 腰椎病 ;

6、手指关节 手指关节处青筋凸起,表示胃肠功能欠佳,腹胀痛, 口臭 ;

7、拇指关节 拇指关节下呈现青筋凸起或扭曲,表示患有 冠状动脉 硬化、 心肌劳损 。

以上就是宝宝鼻子上有青筋的现象,同时主要是常见的疾病引起的,一些宝宝青筋并不是很突出,主要是常见的一些血管向外突出的现象引起的,在生活中家长朋友也不用太担心,在诊断方面如果鼻子上青筋特别突出就需要注意了,不要随便进行用药治疗,一定要及时进行就医和检查。

宝宝学步阶段妈妈如何保护

安全学步三步走

宝宝学步需经过三个阶段,妈妈如何做好保护?

摇晃期

起初学步,宝宝总会摇摇晃晃的,妈妈对宝宝的正确保护和鼓励是最关键的。最好的保护是站在宝宝身后,扶住他的掖下随着他走。千万不可牵拉宝宝,牵拉宝宝容易使宝宝脱臼。

扶物行走期

宝宝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觉”,两条小腿儿开始用力抬高,向前迈步而不是蹭步。宝宝能这样走的时候,你可以让宝宝练着扶着床,墙这些坚实的物品学走,建议不要让他扶着不稳当,有轮子的物品,小宝宝重心不稳,容易摔跤。

独立行走期

宝宝开始下意识地挣脱妈妈,自己独自摇晃着走了。这时,爸爸妈妈的鼓励最为重要。同时,还要保障宝宝的安全,宝宝学会走后,很多危险地方都能够得着,爸爸妈妈一起要把家中物品放好,以免发生危险。

容易“帮倒忙的”辅助工具——学步车

案例——过早用学步车 孩子长罗圈腿

妞妞7个多月大时,就已经坐得很稳了,还经常自己尝试着站立起来。为了让妞妞尽快学会走路,而不总是爬来爬去,妞妞妈特地为妞妞选购了一辆漂亮的学步车。一坐上学步车,妞妞就在车内独自玩。

让妞妞妈百思不解的是,整天呆在学步车里的妞妞,学会走路却比别人家的孩子晚,而且孩子2岁时走路还不稳。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居然说妞妞有轻微的“O”型腿,这很可能跟过早使用学步车有关,这让妞妞妈后悔不已。

学步车是建议少用的,而在现代家庭,更多爸爸妈妈会把学步车作为宝宝的玩具,那么学步车的使用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两大原则:

1、不宜过早使用学步车

行走是负重运动,当关节肌肉还未达到负重要求时,学步就会影响孩子下肢的发育。而为了安全起见,学步车的坐垫往往较高,小孩只能用脚尖触地滑行,所以前行时,基本是用脚尖用力,这就容易使足关节变形,脚后跟外翻,导致扁平足。

另外,由于婴儿骨骼中含钙少,骨骼较软,因此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容易出现“X”或“O”型腿。

骨骼过早负重,过早地刺激骨垢,还可能影响小孩今后的长高。易致感统失调,损害平衡能力。

2、每天用学步车不超1小时

9个月以上的小孩可以用学步车,但是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十几分钟之内,每天总的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

四大注意事项

一、 学步车自身要安全

1、 宝宝双手能触摸到的地方必须保持干净,防止“病从口入”;

2、 使用前,要确保学步车的各部位要坚牢,以防在碰撞过程中发生车体损坏、车轮脱落等事故;

3、 高度要适中;

4、 车轮不要过滑。

二、 环境要安全

1、 要为宝宝创造一个练习走路的空间,这一空间与宝宝不应该去的地方应有一障碍物阻挡。

2、 地面不要过滑,不要有坡度。因为宝宝的腿已很有劲,速度一快,学行车碰到物体上,有可能翻车,会伤着宝宝。

3、 要把有潜在危险的东西拿开,避免学步空间内家具凹进凸出。宝宝手能够到的小物品要拿走,以防宝宝将异物放入嘴里。

三、自身注意的问题

1、 不要把学步车当成宝宝的“临时保姆”,在宝宝学步期间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要随时保护。

2、 宝宝的穿着不宜过多。

3、 宝宝排尿后再练习,可撤掉尿布,减轻下身负担。

4、 不能让宝宝扶着学步车学习行走。学步车有轮子,不稳当,宝宝的手脚协调能力还不强,扶着不稳当的物体学步容易摔跤。

最后说明一点,佝偻病患儿、过胖儿、低体重儿不要急于学步,如果需要用学步车,时间宜适当缩短。

四、选购学步车注意事项

学步车本身的结构关系到宝宝使用时的安全性,选购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学步车的重心要低才不容易翻车。

2) 结构要稳固牢靠,设计合理。

3) 可折叠式的设计,虽然携带方便,但容易发生螺丝脱落,进而会有夹住婴儿的意外发生。

4) 婴儿可触及的部分,不可以有未修的尖锐突起。

5) 轮外线至底盘间隙不大于12毫米,避免婴儿手脚被间隙夹住。

6) 坐垫伸腿开口处应小于婴儿的头围。

家长可将坐椅调到各种使用高度,再上下左右摇摆,检查坐椅在各种高度下是否牢固,车轮滑行是否顺畅。

宝宝牙齿黄怎么办

婴幼儿的乳牙应该是白白的,但是有些1-3岁的宝宝却出现了黄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出现黄牙的呢?现代是否有适合1-6岁的宝宝进行牙齿美白的方法呢?

首先,给婴幼儿进行牙齿美白,要先确认,是什么原因导致婴幼儿长出来黄牙的,科学研究表明,1-6岁的婴幼儿出现黄牙现象,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一是由于母亲怀孕期间,没有做好补钙的工作,导致宝宝会出现牙齿发琅质发育不好的现象。

二是宝宝出生后有出现过感染,药吃多了也会出现黄牙。

三是由于妈妈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平时喂食的食物残渣没有及时用纱布清洁掉,导致出现黄牙。

根据这三种原因导致的宝宝乳牙黄牙现象,要进行牙齿美白并不难。

如果是由于母亲怀孕期间没有做好补钙工作导致宝宝会出现牙齿发琅质发育不好的现象,那么发现黄牙后,及时的进行补钙,不仅可以增强体格,还可以让到时候换牙长出来的恒牙更白。

如果宝宝牙齿已经出现脱钙现象,就需要及时的治疗,初期脱钙可经由宝宝唾液内的离子成分,或在宝宝牙齿表面涂氟来帮助再钙化。

相关推荐

学步期小宝宝的注意事项

一、发展状况 宝宝走的动作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10-11月:此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行走的第一阶段,当宝宝扶站已经很稳了,甚至还能单独站一会儿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练习走路了。 第二阶段 12个月:蹲是此阶段重的发展过程,父母应注重宝宝站蹲站连贯动作的训练,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 第三阶段 12个月以上:此时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接下来必须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二至三步,此阶段需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第四阶段 13个月左右:此时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

宝宝到底需不需学步

宝宝到底需不需学步车?研究人员发现,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使用学步车的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独立行走的时间就延迟3天多。 宝宝到底需不需学步车?俗话说:“七滚八爬周会走”(孩子7个月会滚,8个月能爬,一周岁就可以走路了)。而教宝宝学走路可不是件轻松事儿,常常累得父母腰酸背疼。于是,很多妈妈早早准备好学步车,孩子才刚能坐稳,就被放了进去。然而,专家认为,学步车虽然“解放”了父母,却很可能耽误了孩子。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在190名婴儿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102名使用学步

妙招帮你纠正宝宝偏食现象

巧用宝宝好奇心 在餐桌上,如果有宝宝不喜爱吃的食物,那么先不强迫宝宝去吃这种食物,以免宝宝对该食物有抗拒心理,宝宝还小,他们还不能懂得“营养”是什么意思。我们做的是用好宝宝的好奇心,比如可以在宝宝面前津津有味地吃着他不喜爱吃的菜肴,并且跟伴侣交流对菜肴的正面感受,特别是关于口感方面的,几次之后,宝宝就会对该食物多了一份好奇心,同时为了加入爸爸妈妈的聊天中,开始吃他原来不爱吃的食物了。 不宝宝过多选择 在每次进食的时候,不出现太多不同类别的菜肴,即使是大人,喜爱的东西也会不自觉地多吃点儿,宝宝的胃

宝宝钙补过多并非好现象

补钙会加快骨愈合 通常情况下,骨折的小儿体内并不缺钙,因此无需补钙。由于骨折的小儿活动减少,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骨骼对钙的利用反而会受到抑制。如果长期盲目大量补钙,会增加消化道、泌尿系结石等疾病的危险。 钙片碾碎混在奶中 混在食物中的钙片只能吸收20%。正确的方法是,在喂奶后1~2小时再给孩子喂钙片。 补钙就是多喂钙片 服钙片时应适量口服鱼肝油等维生素D制剂,或者让孩子多晒太阳,否则,就是吃再多的钙片,孩子照样会缺钙。 钙摄入量:哺乳期的妈妈每日通过乳汁向宝宝提供250mg的钙,所以母乳喂养的妈妈自己

宝宝学步阶段避免这5大误区

宝宝学步阶段,这6个坑,你都完美避开了吗?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

宝宝貌似疾病的几种现象

一、睡梦中出现呼吸快慢不均、屏气等现象 新生儿胸腔小,气体交换量少,主靠呼吸次数的增加维持气体交换。正常的呼吸频率是40—50次/分,由于小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有时会不规则,特别是在睡梦中,会出现呼吸快慢不均、屏气等现象。 二、打嗝、溢乳 新生儿胃呈横位,靠近食道的贲门括约肌不发达,而靠近十二指肠的幽门括约肌发达。尤其是吸吮急、奶水较冲或喂奶后未排气(方法:竖抱小儿,轻拍背部约5—10分钟,待打嗝后再放下,右侧卧。)的情况下易打嗝、溢乳。另外小儿剧烈哭闹时也会出现打嗝、溢乳现象

31个有趣现象预测宝宝性别

17种状况准妈妈可能怀男宝宝 1.早孕期间(也就是怀孕最初的3个月),没有过孕吐的状况。 2.胎宝宝的心率小于140次/分钟。 3.身体的整体感觉,如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一些。 4.乳晕的颜色相对变得更深。 5.肚子、胸部等身体的前部,增胖会比较明显。 6.日渐隆起的大肚子,看起来像个充足了气的、绷绷硬的、圆圆的篮球。 7.体重增长相对比较慢。 8.想吃酸味或者咸味更重的食物,这些食物会让你口感觉得更舒服些。 9.对蛋白质的食物特别有食欲,比如肉类、奶酪等。 10.双脚的温度比怀孕之前感觉更凉一些。

学步鞋软底好还是硬底好

根据宝宝自身情况来选择。 1、如果宝宝刚开始学走路,那么家长应该帮宝宝选择鞋底较软、有防滑设计的鞋款,有利于让宝宝在学走路期间感受到学习走路时候的协调感和平衡感,避免宝宝因为站立不稳而出现滑到的现象。 2、如果宝宝学步一段时间但还没能走稳,开始会走几步之后,此时选择学步鞋鞋底可以适当硬一些,是这个时候再选择柔软的学步鞋就会导致宝宝走路时候支撑力不足。 已经可以走稳的宝宝,建议选择鞋子的后跟做了加硬处理的鞋子为好,因为此时宝宝会特别喜欢走并尝试蹦跳,这样的鞋子可以加强稳定性,提升承托力,有助于宝宝足部发育

如何察觉宝宝有过敏现象

过敏自古就有,但近年却逐渐增多。过敏是一种人体对内外在环境发生过度敏感的通称,不只是一种单一疾病。 一般我们所称的过敏病包括异位性皮肤炎(或称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气喘、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食物及药物过敏,其中又以前四种过敏病最常以慢性疾病出现。有过敏病的人常常会同时出现上述数种病症,并且多半在幼年时期就有征兆发生。 虽然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很多,除了与室外大环境的工业空气污染及汽机车废气污染有关外,也与家庭居住环境及生活型态的改变有关。由于过敏病常在幼年时期就有迹象可寻,而愈早知道宝宝是否属于过

宝宝囟门的6大异常现象

1、门鼓起 前囟门原本是平的,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甚至出现抽风,说明宝宝的颅内压力增高。通常,颅内压力增高是由于颅内感染所引起,宝宝可能是患了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 如果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可能是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 长时间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不过,在停用维生素A及四环素后,前囟门还会变得逐渐平坦。 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可使宝宝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