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尿频有8个偏方
中医治疗尿频有8个偏方
中医治疗尿频有8个偏方
1、益智仁24个,盐少许。水煎服。每日1剂。睡前服用。
2、韭菜子6克,研细末,水酒各半调服,小儿酌减。
3、蒲公英60克,水煎代茶饮。此方适用于小便频数而腰痛。
4、菟丝子12克,覆盆子6克,韭菜子、金樱子各6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老年人尿频。
5、桑螵蛸60克,益智仁15克。研为细末,用面做为丸,如梧桐子大,睡前服20丸,开水送下。
6、五倍子(炒黄,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敷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睡前1次,连用7日。
7、盐2份,大蒜1份。共同捣烂,用油纱布包好,压成饼状,加热后在中极穴、关元穴处敷。1次30分钟,每日2次。
8、小茴香、糯米适量。将小茴香加盐,炒熟,研末,再将糯米蒸熟,以小茴香粉拌糯米饭食用,每日1次。
尿频还可以吃这些食疗方
猪膀胱方
原料:猪膀胱(猪尿脬)1只,益智仁20克。
制法:将猪膀胱洗净,把益智仁装入其中,用线扎好,加水文火炖熟,去药渣,调味食膀胱饮汤。
用法: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
猪肾方
原料:猪肾(猪腰子)1对,白果仁15克,粳米100克。
制法:将猪肾洗净后切片,白果仁捣碎和粳米同放沙锅内,加水以文火煮粥。
用法:分2次1日内吃完,连食7天为1个疗程。
羊肚方
原料:羊肚1个,洗净切块,加水煎汤,调味空腹服食。
用法:每天1次,连食7-8天。
尿道炎按摩哪些穴位
水道穴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属足阳明胃经,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疝气等疾病。
按摩保健:用双手手指指端按压此穴,并做由内向外运动。每次3分钟左右,每日2次。多用于治疗尿道炎、膀胱炎、糖尿病等疾病。
治疗尿道炎有这三个偏方
偏方1
用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100克。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开水冲泡10分钟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
偏方2
取赤小豆50克,玉米须50克。煮汤饮之,每日1次,连服20天。
偏方3
取通草30克,鱼腥草30克。代茶饮,不拘次数。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治疗尿道炎可以按摩水道穴,但是中医提醒,想要根治尿道炎还是得到医院做检查拿药吃,这样才能彻底治愈好尿道炎。
玉米须治疗尿频有用吗
1.我们所说的尿频是指每天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而每次尿量较少的一种现象。它可由器质性疾病,也可由神经功能失调或习惯引起,后者称为神经性尿频。 对神经性尿频患儿,家长可试用玉米须15克,水煎,加适量糖代茶饮。
2.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玉米须对人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它虽然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但作用不是太强。玉米须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所以有较弱的降压作用。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所以可作为利胆药用于没有并发症的的慢性胆囊炎或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和退黄的茵陈配合,还可以治疗肝炎导致的黄疸。
3.因为玉米须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提高血小板数目,能够抗溶血,所以可以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还可以用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因为它有抗过敏作用,所以也可以用于治疗荨麻疹和哮喘等。玉米须的解毒功能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炎等。另外,玉米须还有开胃作用. 炎热的夏天,能喝杯玉米须茶有相当不错的保健作用。
尿毒症的治疗偏方
(1)偏方治疗尿毒症难以对症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的。每个人的证候不同,治法与方药也不相同,偏方的药物却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适合各种证候的需要。肾病尿毒症患者病理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均不同,所以一副药剂难以适合所有尿毒症病症。
(2)偏方药剂有肾毒性很多偏方具有保密,其中有的成份尚不知,有些药物具有肾毒性,如果冒然使用,不仅治不了尿毒症,反而使肾功能衰竭速度加快。
(3)偏方治标不治本。有些偏方的药主要是对"症"的,而不是治本的,如治疗尿毒症水肿的偏方中有的药如甘遂、大戟等是通过峻泻逐水方法而达到消肿的目的。这样不仅对尿毒症治疗不利,还会掩盖病情,导致错失早期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时机。
(4)偏方被吹成神药。社会上的一些游医,为了迎合患者的心理,把偏方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出现给多少钱就能包医治愈的现象。事实上中医药对配方和制剂工艺要求是严格的,有很高的知识内涵,不是一般的游医能做到的。有些偏方及药被吹嘘为能"治百病",实际上都是无任何作用的假药。
中医八个小偏方有效缓解尿频
中医解读冬季尿频原因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化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另外,湿热、肝气郁结体质的人也容易出现小便频数的表现,需要区分对待。
冬天气候寒冷,人体各软组织(皮肤与血管)为了御寒,呈收缩状态,此时更容易出现尿频现象。如果夜尿多,晚上上厕所肯定会影响到休息,而且在冬天里稍不注意就容易冻到而感冒,所以许多人不希望晚上上厕所。但是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膀胱弹性降低,使得尿的贮留量受到限制,而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
尿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1、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赤热,溲时灼痛。
2、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3、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4、溺血而痛。
5、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6、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中医缓解尿频的小偏方
益智仁24个,盐少许。水煎服。每日1剂。睡前服用。
韭菜子6克,研细末,水酒各半调服,小儿酌减。
蒲公英60克,水煎代茶饮。此方适用于小便频数而腰痛。
菟丝子12克,覆盆子6克,韭菜子、金樱子各6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老年人尿频。
桑螵蛸60克,益智仁15克。研为细末,用面做为丸,如梧桐子大,睡前服20丸,开水送下。
五倍子(炒黄,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敷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睡前1次,连用7日。
盐2份,大蒜1份。共同捣烂,用油纱布包好,压成饼状,加热后在中极穴、关元穴处敷。1次30分钟,每日2次。
小茴香、糯米适量。将小茴香加盐,炒熟,研末,再将糯米蒸熟,以小茴香粉拌糯米饭食用,每日1次。
中医艾灸法缓解尿频
中医缓解尿频的艾灸法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关元穴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可治疗遗精、阳痿、尿闭、尿频等。可以采用灸法治疗尿频。
方法:将少量盐放于关元穴上,将一片厚约0.7~0.8厘米的姜片(用针在姜片上扎一些小洞)放于盐上,再在姜片上放艾绒做的艾炷,点燃艾炷即可。当感觉到所灸处的皮肤温热难耐时即可停止艾灸。尿频较重时一日灸三次,较轻时一日一次,也可当做保健灸培补元气。但是有阴虚、湿热症状,如五心烦热、眼干涩不适、怕热、喜冷饮等,不适合做艾灸。
治疗尿频四偏方:
偏方一:玉米须(或者白茅根)取玉米须(或者白茅根)适量煮汤喝。
此草药可以用于小便频多,并且出现尿黄、口干口苦的人。
偏方二:肉桂、桂枝、芡实、附子日常煲汤时可以添加一到两种适量食用,附子使用时应控制用量,一般6g为宜。
此药可以用于尿频特别是夜尿多,小便较清的人。
偏方三:菟丝子12克,覆盆子6克,韭菜子、金樱子各6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老年人尿频。
偏方四:蒲公英60克,水煎代茶饮。此方适用于小便频数而腰痛。
需注意,有些人为了防止尿频,有了尿意而强行忍住,这样对身体无益。
山药的功效与作用 填精固肾,治疗小便频数
人到老年后,小便频数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夜尿频多,这主要是老年人肾气不固、肾阳衰退的缘故。严重的尿频给老年人造成极大有痛苦,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而经常食用山药,则能填精固肾,对治疗尿频有显著的疗效。尿频和尿潴留有很大的关系,老是觉得尿不净,刚尿了一次接着就又想尿,而山药不但能填精固肾,而且还有利尿作用,可以有效克服尿潴留症状,从而达到治疗尿频的效果。
尿急尿频应该怎么办呢
据临床观察,女性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多是尿道结合症,这类病人服用抗菌药是不适宜的。治疗尿道综合症首先去除各种病因。药物治疗方面多采用口服尿频停系列中药,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1 、膀胱训练疗法,增强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能力,降低膀胱的敏感性,扭转异常的排尿习惯。
2、配合药物治疗,例如:采用消炎解痉、止痛、镇静、碱化尿液和利尿等。
3、局部用药,用2%硝酸银涂抹尿道和膀胱颈。
4、封闭疗法,在近端尿道或膀胱三角处作封闭治疗。
5、适当服用小剂量雌激素治疗,也显良效。
中医治疗偏方:
干燥西瓜皮30克、鲜白茅根60克煎水服用,可减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收到利尿消肿的效果千万别乱吃药或找什么偏方一般来说,引起尿频、尿急的原因较多,大概有以下几种:
尿量增加: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由于进水量增加,尿量也会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病、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
炎症刺激: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在炎症刺激下,可能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
推荐8个偏方缓解尿频
益智仁24个,盐少许。水煎服。每日1剂。睡前服用。
韭菜子6克,研细末,水酒各半调服,小儿酌减。
蒲公英60克,水煎代茶饮。此方适用于小便频数而腰痛。
菟丝子12克,覆盆子6克,韭菜子、金樱子各6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老年人尿频。
桑螵蛸60克,益智仁15克。研为细末,用面做为丸,如梧桐子大,睡前服20丸,开水送下。
五倍子(炒黄,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敷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睡前1次,连用7日。
盐2份,大蒜1份。共同捣烂,用油纱布包好,压成饼状,加热后在中极穴、关元穴处敷。1次30分钟,每日2次。
小茴香、糯米适量。将小茴香加盐,炒熟,研末,再将糯米蒸熟,以小茴香粉拌糯米饭食用,每日1次。
宝宝拉肚子偏方是什么
宝宝拉肚子是很多妈妈懊恼的问题,由于宝宝还小,很多妈妈也都尽可能的不进行药物治疗,毕竟药物治疗对宝宝也有副作用。所以,很多妈妈都想要知道有没有什么治疗宝宝拉肚子的偏房。现在就为大家介绍治疗宝宝拉肚子的偏方。
第一个偏方就是焦米汤。妈妈们可以抓一把大米洗干净之后沥干,然后放在锅里干炒,注意火不能太大,不停地翻炒至焦黄色,然后放水煮,直到米煮烂煮软即可喂食宝宝。除了大米以外,还可以使用米粉或者奶膏研磨成粉之后以同样的方式做好喂食。
第二个偏方就是使用生姜。将鲜姜洗干净后剁成碎末,然后放在一块药布上,贴在肚脐处即可。这种方法是偏方里最简单的方法,嫌麻烦的爸爸妈妈们不妨一试,也许对自己的宝宝有效。
第三个偏方就是使用花生。将花生在锅里翻炒一下,之后将红衣全部剥下来泡水,让宝宝喝水即可。从中医的角度说,红衣是有收敛作用的,所以可以治疗拉肚子。
这些是目前很常见的治疗宝宝拉肚子的偏方,各位父母可以尝试一下。但是既然是偏方,所以这是没有医学根据的民间治疗方法,所以不一定能奏效,因此还是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就医治疗。
中医治疗胃热的8个偏方
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芦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5、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6、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中医治疗尿频
中医认为尿频主要由于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
正常成人白天平均排尿4~6次,夜间就寝后0~2次;婴儿昼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下面中医小编介绍几则治疗尿频的偏方,仅供参考:
尿频偏方1.益智仁24个,盐少许。水煎服。每日1剂。睡前服。
尿频偏方2.韭菜子6克,研细末,水酒各半调服,小儿酌减。
尿频偏方3.蒲公英60克,水煎代茶饮。此方适用于小便频数而腰痛。
尿频偏方4菟丝子12克,覆盆子6克,韭菜子、金樱子各6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老年人尿频。
尿频偏方5.桑螵蛸60克,益智仁15克。研为细末,用面做为丸,如梧桐子大,睡前服20丸,开水送下。
尿频偏方6.五倍子(炒黄,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敷于神阙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睡前1次,连用7日。
尿频偏方7.盐2份,大蒜1份。共同捣烂,用油纱布包好,压成饼状,加热后在中极穴、关元穴处敷。1次30分钟,每日2次。
尿频偏方8.小茴香、糯米适量。将小茴香加盐,炒熟,研末,再将糯米蒸熟,以小茴香粉拌糯米饭食用,每日1次。
此外,专家说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治男性尿频的偏方
尿频尿急尿不尽 食龟肉鱼鳔汤
取龟肉150克,鱼鳔30克。将龟肉切块与鱼鳔同煮,加少量盐调味,喝汤吃肉,可辅助治疗尿频。
中医认为,龟肉、鱼鳔均有养阴补血、益肾填精的功效,此方对肾气不固(表现为遗精早泄、尿频或遗尿,面色苍白,听力减退,腰膝酸软等)引起的尿频有效。但畏寒肢冷、食少痰多、舌苔厚腻者忌食。
红枣生姜水能治尿频
老辈人传下来一个“红枣姜汤”的方子,可以治疗尿频。具体做法为:首先,把150克生姜去皮洗净,再取100克红枣放入锅中。然后,加入500毫升清水,煎煮10~15分钟后,取汁(每剂可煎3次)。最后,加入适量白糖,当茶饮,一日内服完。连服半个月为1疗程,一般2个疗程症状可明显改善或消失。
注意事项
红枣生姜汤的确能起到滋阳补气的作用,对气阳两虚引起的尿频具有一定疗效。干红枣可以益气补脾,煮汤饮前,先将其浸泡一会儿,再切成两半,能更好地发挥其滋补作用。生姜具有温中解表的功效,入汤前最好将其切成碎末。其中,如果尿频的症状较轻,饮用此汤一周便可见效;若症状较严重,则需要连续饮用一个月。但是,建议把此方中的白糖替换成红糖,疗效会更好。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白糖属湿性食物,而红糖性温味甘,益气补血、健脾缓中的作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