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皮的功效 缓解脚后跟痛
萝卜皮的功效 缓解脚后跟痛
将萝卜皮在锅里煮熟,用布包起来敷在脚跟上。反复热敷半小时,十天左右,脚跟疼痛就会消失。萝卜利关节、行风气、散淤血、治外伤的药效记载于《本草纲目》中。看来萝卜皮的这个妙用还是古人留下来的智慧呢。
专家教你缓解脚后跟痛的方法
在我们的脚底有一条韧带,从脚掌的前端一直连到跟骨,一走路就会前后拉伸,时间一长,韧带和骨骼结合的地方就容易发炎,也就是常说的跟骨骨刺。疼起来会觉得有一根刺扎在里面。其实,它就是一种韧带发炎,不需要手术,按摩就能治。
另外,体重也和后跟疼有一定关系,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鞋子也是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一旦鞋子偷工减料,不能有效支撑足弓,力量集中在脚掌某一部分,就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病。
缓解脚后跟疼痛有三个方法:
一是每天睡前洗脚后以点揉整个足跟底部10分钟。
二是脚趾后扳,脚底出现一条筋,从下往上按压这根筋,一只手用力按压隆起的脚筋,一只手同时向后扳脚趾,骨刺部位如果感觉疼痛是正常的。
三是平日选择厚底、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脚后跟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脚后跟疼是一些老年人容易患的疾病,脚后跟疼在医学上被称为足跟痛,对于脚后跟疼有很多的原因造成,很多人的脚后跟痛都不是由于外伤原因造成的,对于足跟痛这种比较的常见的疾病,大多由于骨刺压迫神经所造成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严重的足跟痛容易造成后遗症。
很多老年人都有着脚后跟疼的经历,并且极怕冷,每每到了潮湿寒冷的天气,就会穿上厚厚的袜子来保暖,若排除外伤的因素,这种情况则多半属于“足跟痛” 。 很多患者认为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是难免的,故而认为很正常,所以常常被人忽视。当患者开始重视的时候往往是由于其疼痛难耐,不能自行缓解疼痛的时期,此时患者一般会在清晨起床第一步时感觉后脚跟激烈疼痛,有些患者在稍加活动后会慢慢改善,其实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脚后跟疼都是由足跟骨刺压迫神经所致。
足跟骨刺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这是由于足部长期受压磨损引起的,最初的时候可能不会有什么症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骨刺越长越大,压迫神经组织,这时就会导致疼痛的发生,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了。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脚后跟痛与足跟骨刺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当您也出现脚后跟痛之后一定不要坐视不理,而是应该及时进行检查治疗,以免病情恶化,虽然足跟痛虽不是大毛病,但是若没有及时治疗,轻者行走疼痛,重者不能下床、行走,随着年龄的增大甚至导致瘫痪。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脚是我们行走的时候最重要的部位,脚后跟疼的话就会影响到日常行走了,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呢?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认为脚后跟疼是病,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者是按摩之后就会有所好转,不过有些时候脚后跟疼可能就是一种疾病了,而很多人由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了解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一般情况的脚后跟疼可能只是需要休息,但如果反复发作,则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造成该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外伤或退行性变后出现足跟脂肪垫萎缩、骨刺等。由于跟痛症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有些老年人认为这是人体逐渐衰老的一种副产品,因此无须治疗,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跟痛症的人来说,一般休息、理疗、封闭、消炎镇痛药等均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学者认为:对于无外伤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质疏松的警示,因为骨质疏松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现出来。
1、脚后跟痛者当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来时脚后跟痛,站久了走起来脚后跟痛,没有拉伤也没有扭伤,没有肿也没有破,为何脚后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妇女在骨科门诊中或疼痛科门诊中常常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困扰?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现了骨质增生,其余一切正常。其实,这是一种病症。学名叫“跟痛症”。这种跟痛症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
2、韧带发炎
专家针对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指出,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怎样预防脚后跟疼
1、养成良好的足部卫生习惯。每日用热水泡脚,保持其清洁和良好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有助于足部的健康。
2、科学的选择鞋子。穿鞋有讲究。鞋的大小要合适,质地柔软、宽松,能让所有脚趾平放和略为活动。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外硬里软,尤其鞋跟里面要有弹性,鞋内最好垫有薄的鞋垫,这样能将自身的体重平均分配,鞋底过薄过软还容易损伤足部。
3、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有科学的步态及姿势,要学会走路,要注意间断休息,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防止足部过度疲劳。
4、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持之以恒,就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骨的韧性增加,骨质增长,有助于预防跟痛症的发生。对于行动不方便的患者,在家里每天可做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肌的肌力,减缓韧带退变松弛的进展。
5、均衡、高钙饮食,可以使跟骨骨质疏松的状况得到改善。可从食物中摄取含有钙质的食品,如:虾米皮、海带、紫菜、酥鱼、海藻、芝麻酱等。动物骨头汤中含钙也很丰富,多食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能促进钙的吸收,对骨质基质形成有利。
6、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尽量做到不超重,以减轻足部的压力。
治疗脚后跟疼的方法
1、偏方治疗
熟地山药治足跟痛
【处方组成】熟地12克,山药25克,山萸肉12克,桑寄生12克,牛膝9克,木瓜12克。白芍25克。甘草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用水煎服。15日为1疗程。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主治老年人足跟痛(肝肾精血亏损)。
2、理疗
使用矫正鞋垫
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少刺激,舒缓疼痛;跟垫痛针对于老年人,跟垫弹力下降,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海绵跟垫及封闭疗法有效。
久治无效的足跟痛还可以用跟骨砧孔减压术。跟骨骨骺骨软骨病发生于9岁左右的男孩,跟腱用力时疼痛及局部压痛。骨骺愈合后,症状自愈。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于跟骨骨折后,如保守治疗无效,应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3、苏木红花汤治足跟痛
苏木、透骨草、红花,七叶一枝花各30克。
水煎汤加食醋泡洗患处。
主治足跟痛。
4、热敷,用热毛巾敷在痛处,15分钟,凉了在换热的毛巾,连续一周。
5、如果以上方法两周后没有效果,建议到医院骨科检查一下,拍张片子看看有没有增生!
专家教你缓解脚后跟痛的方法
骨科专家:脚后跟疼,医学上称为足跟痛,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造成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有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生活中跟骨骨刺引起的脚后跟疼最为常见。
在我们的脚底有一条韧带,从脚掌的前端一直连到跟骨,一走路就会前后拉伸,时间一长,韧带和骨骼结合的地方就容易发炎,也就是常说的跟骨骨刺。疼起来会觉得有一根刺扎在里面。其实,它就是一种韧带发炎,不需要手术,按摩就能治。
另外,体重也和后跟疼有一定关系,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鞋子也是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一旦鞋子偷工减料,不能有效支撑足弓,力量集中在脚掌某一部分,就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病。
缓解脚后跟疼痛有三个方法:
一是每天睡前洗脚后以点揉整个足跟底部10分钟。
二是脚趾后扳,脚底出现一条筋,从下往上按压这根筋,一只手用力按压隆起的脚筋,一只手同时向后扳脚趾,骨刺部位如果感觉疼痛是正常的。
三是平日选择厚底、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脚后跟麻
脚后跟麻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情况哦,脚后跟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那么大家知道脚后跟麻木怎么办呢,脚后跟麻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脚后跟麻吧。
脚后跟麻木的情况对于现代人来讲不是陌生的情况了。极大的困扰着很多患者,那到底脚后跟麻是怎么回事呢?脚后跟麻的具体原因有哪些?下面为大家解释下哦!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脚后跟麻木可能是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脚后跟麻木还可能是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
1、休息。
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
4、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
1、理疗。
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3、局部封闭治疗。
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注意保护脚后跟。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疼的原因
脚后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脚后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 筋膜 炎 ,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 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脚后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医学认为,脚后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脚后跟疼病因
跖筋膜炎
脚后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脚后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脚后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脚后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脚后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脚后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脚后跟疼的原因
跖筋膜炎
脚后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脚后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脚后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脚后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脚后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脚后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脚后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脚后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脚后跟痛的原因。脚后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老年人脚后跟疼多与骨刺有关
很多老人会有脚后跟疼的毛病,对于脚后跟疼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如果长时间疼痛没有好转,应该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脚后跟疼,医学上称为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造成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有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老年人脚后跟疼多与脚后跟有骨刺有关,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质增生,其症状是足根压痛,走路时脚跟不敢 ,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足跟骨刺的形成多于足跟长时间的负重和磨损有关。当足跟关节出现磨损、破坏后,人体自身会进行自我的修复,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足跟骨刺。
广告另外,体重也和后跟疼有一定关系,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鞋子也是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一旦鞋子偷工减料,不能有效支撑足弓,力量集中在脚掌某一部分,就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病。
缓解脚后跟疼痛有三个方法,一是每天睡前洗脚后以点揉整个足跟底部10分钟。二是脚趾后扳,脚底出现一条筋,从下往上按压这根筋,一只手用力按压隆起的脚筋,一只手同时向后扳脚趾,骨刺部位如果感觉疼痛是正常的。三是平日选择厚底、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脚底后跟痛是病吗
很多人出现脚底后跟痛时都不太在意,以为没有什么大毛病,痛几天自己就好了,其实,脚底后跟痛往往不能忽视,如果疼痛反复不断,则有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需要进行科学的治疗,而造成"跟痛症"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来看看详情。
由于跟痛症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有些老年人认为这是人体逐渐衰老的一种副产品,因此无须治疗,其实并非如此。
对于跟痛症的人来说,一般休息、理疗、封闭、消炎镇痛药等均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学者认为:对于无外伤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骨质疏松的警示,因为骨质疏松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现出来。
总之,避免外伤、注意劳逸结合可以减少跟痛症的发病几率。
预防骨质疏松也有利于跟痛症的预防和缓解。
老年人一旦出现脚后跟痛应到医院检查、咨询。
脚底后跟痛者当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来时脚后跟痛,站久了走起来脚后跟痛,没有拉伤也没有扭伤,没有肿也没有破,为何脚后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妇女在骨科门诊中或疼痛科门诊中常常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困扰?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现了骨质增生,其余一切正常。其实,这是一种病症。学名叫"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种足跟部疼痛综合症,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目前认为有跖腱膜炎、脂肪垫劳损、神经卡压等均可造成足跟痛,其中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时有50%以上的体重是由跟骨与距骨来承担的,中老年人,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跟骨脂肪垫的萎缩、跖腱膜的弹性减弱,加上骨质疏松,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易诱发此病。跟痛症主要为足跟底部钝痛且持续,跟腱附着处也可肿胀、压痛。
脚底后跟痛当心韧带发炎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
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