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是如何引起的
视网膜脱落是如何引起的
视网膜变性(30%):
由于视网膜构造复杂,血供独特,易于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与黄斑部为变性好好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
裂孔形成(25%):
在裂孔发生之前,常见下列改变(1)格子样变性;(2)囊样变性;(3)霜样变性;(4)铺路石样变性;(5)视网膜加压发白和不加压发白;(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
玻璃体变性(20%):
正常情况下,玻璃体为一透明胶状结构,充填于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着于色素上皮层有支撑作用。除在睫状体扁平部到锯齿缘以及在视盘周围和视网膜有粘连外,其他部位仅和视网膜内界膜紧紧相附,但并无粘连。
视网膜脱离发生前(15%):
常见的玻璃体变性改变有(1)玻璃体脱离;(2)玻璃体液化;(3)玻璃体混浊和浓缩;(4)玻璃体膜形成。
危险因素(10%):
(1)与近视眼的关系;(2)眼外肌运动的影响;(3)与眼外伤的关系;(4)与遗传的关系。
眼角膜脱落了应该要怎么办才好呢
目前治疗眼角膜脱落现象比较有效的疗法是激光治疗,激光通过特定波段的光束来封闭脱落的视网膜,使其和眼球壁重新粘连,进而治愈视网膜脱离的情况。相对于手术疗法,激光治疗还有方向性好的优点,因为光束的能量得到了严格的控制,所以在手术过后几乎不会留下后遗症。另外在治疗之后还需要注意眼睛的保护,不要让眼睛对着强光,也不能够用眼过度。
眼睛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重要的器官之一,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眼角膜脱落实际上是视网膜脱落。一般见于老年人多,也可见于一些受到外伤作用的青年人,视网膜是眼眼球壁最内层的一层重要的生物膜。视网膜脱落的话要及时检查眼底,探查内部,防止不正确和不及时的处理导致失明等严重后果。最好是保护好眼部,防止外伤和外界阳光、灰尘等的刺激。
所谓的眼角膜脱落是指视网膜因为老化而从晶体上脱落,听上去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在很多人的身上,老年人和白内障患者是最容易眼角膜脱落的人群,其次就是近视一族,眼角膜脱落的具体症状表现为感觉视野里飞蚊和闪光,如果视野里出现了很多上述的状况,建议立刻去医院进行眼睛的检查,因为这个时候很可能视网膜已经脱落了。
视网膜脱落必须要动手术吗
1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脱落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眼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得病了我们的生活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视网膜脱落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类,根据视网膜脱落范围可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类,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又加上每个人的病情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治疗方法不同。
3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方法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因此视网膜脱落不一定要做手术。中医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病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中医疗法不易出现并发症,不会给身体造成伤害,一般不用住院,治疗期间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视网膜脱落能治愈吗
很多人认为视网膜脱落是不可以完全治愈的。因为在患病多年之后,一直都不能被治好,所以认为患上视网膜脱落就是不可能被治好的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选择好的治疗方法,并且治疗及时,视网膜脱落是可以被治好的。
那么既然视网膜脱落能治愈,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治疗方法呢?专家建议大家选用中医视清光明疗法,因为该疗法通过,调俯通络,使气血畅通,可以上贯于目,达到从病根视力视神经炎的效果,并且安全无副作用。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视清光明疗法的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治疗步骤:
第一阶段:修复期
初步控制眼部疾病病情,让患者的症状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逐渐好转的目的。
第二阶段:恢复期
恢复初期:眼部能力增强,临床症状消失。恢复中期:渗透激活修复,产生修复受损细胞的关键物质。恢复后期:使受损部位慢慢恢复活力,逐渐恢复健康。
第三阶段:巩固期
通过进一步巩固治疗,让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使眼部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我想现在大家对于视网膜脱落能治愈吗这个问题应该就没有疑问了,如果为您对于我们讲解的问题还有疑问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进行咨询!
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遗症有哪些
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根据视网膜脱落的类型和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主要针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预防。高危因素包括高度近视,眼外伤,老龄,合并其他眼底病病变等。及时检查治疗,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囊状变形和牵拉,发现裂孔者及时激光治疗。对高位严重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早一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遗症有哪些?视网膜脱落手术可能会出现以下后遗症:
一、葡萄膜炎:手术过程中因涉及葡萄膜,因此视网膜脱落手术后可发生葡萄膜炎。术后应局部或全身使用激素。
二、眼内炎:较少见。可能通过放水口将病菌带入眼内。按常规处理,必要时作玻璃体切割。
三、眼前段缺血:由于手术损伤睫状后长动脉或睫状前动脉后引起。轻度缺血较常见,不影响手术预后,重度缺血可造成严重后果,终致眼球萎缩。因此手术时宜少断直肌,3点与9点钟附近少电凝或冷凝,环扎不要太紧。治疗可全身或局部使用激素,必要时拆除环扎或加压物。
四、视网膜下积液:可能是术中未放水,冷凝或电凝引起的渗出,裂孔封闭不良或遗漏及新的裂孔产生等。应作全面检查,渗出反应者全身或局部用激素,其他情况对症处理。
五、继发性青光眼: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由瞳孔阻滞引起的可激光虹膜打孔或虹膜周切;脉络膜渗出引起的可作巩膜切开并用激素;原因不明者先药物治疗,持久高眼压可考虑作滤过手术。
以上就是关于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遗症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已经对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遗症有所了解了。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遗症主要有五种,但是,患者朋友也不要太过于担心的,只要手术顺利,护理得当,那么视网膜脱落手术后遗症是很少会出现的。
视网膜脱落的患者应该注意哪些事
视网膜脱落是一种较严重的,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本身就其神经感受就部分为九层。如果我们把眼球比作一个照像机的话,那视网膜就相当于照相机里的感光胶片。视网膜脱落就是指胶片的基片和感光材料之间发生了分离,使眼球感光系统发生了障碍,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视网膜脱落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视网膜脱落是指由眼部其他疾病所引起如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外伤,出血,脉络膜肿瘤等。这种继发性网膜脱离的病因较为明确,一旦去除病灶,视网膜即可恢复原位。原发性视网膜脱落是指发生的原因不明。一般认为关键问题在于视网膜裂洞的形成,使融化的玻璃体通过裂洞而浸入视网膜下空隙。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高度近视眼球。此外,也可发生在视网膜老年性变引起的退行性萎缩区及囊样变性使裂洞形成,造成视网膜脱落。
权威专家告诉您:视网膜脱离落的注意事项
1、用眼不易过度疲劳。
2、不提重物。
3、不做剧烈活动。
4、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5、如患近视眼的病人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尤其是眼底不好的近视眼患者。
6、防止眼外伤。
7、视网膜脱落轻者,卧床何处几日,注意卧位,多吃水果、蔬菜,清淡饮食,不嚼硬东西,保持大便通畅,网脱有的可复位。
8、视网膜脱落重者,必须手术治疗,越早越好,只要发现上述视网膜脱落的症状,就应即刻到医院检查,诊治。
专家提醒:由于视网膜脱落多见于近视眼患者,所以应从预防近视着手。由于部分视网膜脱落为外伤所引起,防止眼部外伤,也是预防措施之一。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他们会耐心的为您解答!
视网膜脱落是怎么回事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病人在脱离对侧的视野中出现固定的云雾状阴影。如果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大急剧下降。脱离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在眼球运动时出现闪光。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如果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由于眼内液更多地通过色素上皮进入脉络膜致使眼压偏低。脱离范围广和时间愈久,眼压愈低。偶也有眼压偏高的病例。脱离较久的视网膜后面可见白色沉着小点。当视网膜复位,视网膜下液吸收,眼压可恢复。
视网膜脱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与视网膜本身状况、玻璃体情况及眼球本身甚至遗传因素都有关系。
(二)发病机制
1.视网膜变性与裂孔形成由于视网膜构造复杂,血供独特,易于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与黄斑部为变性好好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在裂孔发生之前,常见下列改变
(1)格子样变性: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裂孔者占裂孔性脱离眼的40%。在正常眼球中亦可见到,约为7%。格子样变性发病无种族及性别差异,侵犯双眼,其形成和位置常有对称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和条状、边缘清晰的岛屿样病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面积差异很大,长右从1DD到1/2圆周以上,宽从0.5DD到2DD不等。病灶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错排列成网格门面。这种线条与病灶外的视网膜血管相连,实际上就是闭塞或带有管状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内有时还可见到白色素团块分布,称为色素性格子样变性,色素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2)囊样变性: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侧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小腔隙可融合成大囊腔,故大小差异很大。发生于眼底周边部的网状囊样变性,成为簇状而略显高起的小红点,附近玻璃体有纤维状或颗粒状混浊。黄斑部囊样变性初起时呈蜂窝状小囊腔,无赤光检查时特别明显。周边部或黄斑部的小囊腔逐渐相互融合成大囊腔。前壁常因玻璃体牵引而破裂,但只有在前后壁的有破裂时才成为真性裂孔而引起视网膜脱离。
囊样变性是由多种原因(如老年性改变、炎症、外伤、高度近视等)影响了视网膜营养代谢,引起其神经成分分解,从而在其内丛状层或内、外核层中形成腔隙的一种改变。腔隙内充满含有粘多糖成分的液体。
(3)霜样变性: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视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由细小白色或略带黄色发亮颗粒覆盖的区域。厚薄不匀,如同视网膜上覆盖了一片霜。此种变性可单独出现。也可和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同时存在。霜样变性靠近赤道部并融合成带状者,亦称蜗牛迹样变性。
(4)铺路石样变性:一般见于40岁以上的近视眼患者。双眼多见。好发于下方周边部眼底,表现为具有色素性边缘的淡黄色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大大小小的病灶列成一片。呈铺路石样。病灶中央部脉络膜毛细血管网萎缩,露出脉络膜大血管甚或苍白色巩膜。变性区如受到玻璃体牵引起则导致视网膜裂孔形成。
(5)视网膜加压发白和不加压发白:将巩膜压陷后眼底的隆起部,变为不透明的灰白色,称为加压发白。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即使不加压也呈灰白色,称为不加压发白,其后缘有时形成一清晰的嵴。多见于上方眼底周边部,被认为是玻璃体牵引的一个指征。如玻璃体后脱离扩展,此后缘可被撕开而形成裂孔。
(6)干性视网膜纵向皱襞:皱襞自锯齿状缘的齿缘间向赤道部方向伸展。是过度生长视网膜组织的折叠。一般无需治疗,但亦有在皱襞后端客观上玻璃体牵拉而发生裂孔之可能。
2.玻璃体变性为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又一关键因素。正常情况下,玻璃体为一透明胶状结构,充填于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着于色素上皮层有支撑作用。除在睫状体扁平部到锯齿缘以及在视盘周围和视网膜有粘连外,其他部位仅和视网膜内界膜紧紧相附,但并无粘连。
视网膜脱离发生前,常见的玻璃体变性改变有:互有联系的玻璃体脱离、液化、混浊、膜形成、浓缩等。
(1)玻璃体脱离(detachment of vitreous body):玻璃体脱离是指玻璃体临界面与其紧密接触的的组织之间出现空隙。多见于高度近视眼及老年患者,玻璃体各个部位的外界面均可发生脱离,以玻璃体后脱离、上脱离为常见,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亦比较密切。
玻璃体脱离的原因主要是玻璃体中透明质酸解聚脱水,在玻璃体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小液化腔,并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腔隙。如腔隙中的液体突破玻璃体外界面进入视网膜前使玻璃体和视网膜内界膜间发生分离。如果脱离处与视网膜有某种病理性粘连,可因牵引而发生视网膜裂孔。
(2)玻璃体液化(fluidity of vitreous body):玻璃体液体是玻璃体由凝胶状态变为溶解状态,是玻璃体新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胶体平衡破坏。亦以高度近视及老年患者为常见。液化一般从玻璃体中央开始,出现一光学空间,逐渐扩大,也可以多个较小液化腔融合成一较大的液化腔。液化腔内有半透明灰白色丝束样或絮状物飘浮晃动。
(4)玻璃体混浊和浓缩(vitreous opacities and concentration):玻璃体混浊原因很多,但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有关者,均由玻璃体支架结构破坏所致,因此常与玻璃体脱离、液化同时存在。混浊的纤维条束,有导致视网膜裂孔的可能。
所谓玻璃体浓缩,也是一种玻璃体混浊,是在玻璃体高度液体时,支架结构脱水变性而形成的不透明体,故可称为萎缩性浓缩(atrophic concentration)。与前列玻璃体脱离时外界面的膜样混浊、玻璃体液化腔内的丝束样或絮样混浊等相比,性质上并无多大差异,仅是和度上更加严重,对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亦更加强烈而已。
(4)玻璃体膜形成:也称视网膜周围广泛性增殖膜(massive perietinal proliferative membrane)共形成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有神经胶质细胞、游离色素上皮细胞及其转化成的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参与。增殖膜沿视网膜前、后界面或玻璃体外界面生长,收缩后可以牵拉视网膜发生皱缩,形成一些固定的粘连性皱襞或星形皱襞。甚至使整个后部视网膜皱缩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的漏斗状。
此种增殖膜见于视网膜脱离前,脱离中及陈旧性脱离的患者。发生于脱离前者,也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所谓原发性脱离仅是一个习惯用语,实际上都是继发于视网膜与玻璃体的变性。视网膜裂孔与玻璃体液化、脱离和对视网膜的病理性粘连,是引起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两个必备条件,缺一不可。例如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例已有明确的视网膜裂孔,只要玻璃体健康,就不会发生视网膜脱离。同样,仅有玻璃体变性改变而视网膜无裂孔时,也不会发生视网膜脱离,例如有人观察45~60岁人65%有玻璃体后脱离,其中仅有少数发生了视网膜脱离。这也说明,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变性互相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视网膜裂孔往往是各种各样表现的变性基础上受到玻璃体病理性粘连牵引而形成。玻璃体液化、脱离一方面减弱了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附于色素上皮层的支撑力,另一方面液化了的玻璃体自裂孔灌注于神经上皮层下。
此外,有人见到视网膜裂孔多发生于眼底上下斜肌附着点的相应处,因此推测裂孔与此等肌肉运动的牵引有关。也有人发现多数患者回忆有眼底部轻微外伤史而认为脱离与外伤有关。事实上,除严重眼球钝伤等少数特殊情况外,斜肌牵引和外伤仅可认为视网膜脱离的诱因。
3.危险因素
(1)与近视眼的关系: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近视眼患者。在较大样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近视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病人很多。近视眼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较正视眼者轻。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的后节,自赤道起始,眼球后节渐渐扩张,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也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也出现液化。具有这些致病因素便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2)眼外肌运动的影响:4条直肌的止端位于锯齿缘前,其运动对视网膜的影响不大。而斜肌止于眼球的后部,上斜肌牵拉眼球下转,再加玻璃体的重力作用,可能与颞上象限视网膜容易产生裂孔有一定关系。黄斑部易发生囊样变性,可以继发成裂孔,有人认为也与下斜肌运动时的牵拉有关。有人观察了28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时裂孔的分布情况,发现68.4%的裂孔在视网膜的颞侧,其中47.49%与上、下斜肌止端的位置相对应,即裂孔在颞上象限,右眼多集中于10~11点钟,左眼1~2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3~15mm处。此外还常在11~1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6~22mm处出现大马蹄形裂孔。颞下象限的裂孔比较集中在右眼8~9点钟和左眼的3~4点钟,角膜缘后16.46~26mm处,呈前后水平走行。
(3)与眼外伤的关系:眼球受钝挫伤后发生锯齿缘断离,可发展成视网膜脱离。青少年眼外伤在视网膜脱离中的患病率较高,占18.71%~20%。动物实验证实,在眼球挫伤的瞬间,眼球变形可引起视网膜远周边部发生撕裂。此外,重度外伤可直接在赤道部产生视网膜裂孔。外伤引起的后极部毛细血管循环淤滞、视网膜振荡与玻璃体牵引,可发生黄斑裂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进而发展成孔。除这些与外伤有明确关系的视网膜脱离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多半是视网膜和玻璃体已有变性或粘连,具备了视网膜脱离的内在因素,外伤仅作为诱因诱发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4)与遗传的关系:有些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发生于同一家族中,说明此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可能存在隐性遗传或不规则显性遗传。多数病理性近视眼具有较肯定的遗传性,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也较多。此外,双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两侧眼底的病变多半对称,这也表明某些视网膜脱离可能与先天性生长发育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