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疸艾灸哪里 黄疸辩证灸治

黄疸艾灸哪里 黄疸辩证灸治

黄疸分为阳黄褐阴黄两大类,由于人体质不同,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乏力,小便深黄,黄疸先从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可兼有皮肤瘙痒等。

盆腔炎艾灸灸哪个部位

盆腔炎艾灸应该辩证分型取穴治疗:

下焦湿热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发热恶寒或低热起伏,下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伴随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

施灸穴位: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三阴交。发热选加曲池,大椎,合谷,复溜,大肠俞。

气滞血淤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酸楚,带下量多,色白,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有瘀点,苔白或腻,脉弦细或迟濡。

施灸穴位:带脉,气海,中极,膈俞,蠡沟,血海,肾俞。

施灸方法

艾条回旋灸:点燃艾条,在穴位上往复回旋熏烤,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每穴可灸15到30分钟,每次选4-5穴,每日或隔日灸1次。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

艾炷隔蒜灸:在穴上放3厘米厚的蒜片,中穿数孔,蒜片上放艾炷灸,每次每穴灸3-10壮,感到皮肤灼痛时即更换艾炷。

艾灸口腔溃疡怎么治疗

口腔溃疡临床以心脾积热型和阴虚火旺型为多见,本病的发生有虚实之分,脏腑之别,根据辩证论治原则, 需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艾灸,才有明显疗效。

心脾积热型口腔溃疡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口腔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红肿热痛,同时伴随心脾积热脏腑表现。溃疡疼痛较为剧烈,影响进食,伴随有口渴,口臭,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等症。

治则:清热泻火。

艾灸穴位:主穴取合谷,足三里,涌泉;便秘者加灸天枢,大肠俞。

施灸方法:

1.温和灸:以艾条悬灸,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将新鲜姜切成0.3cm-0.4cm厚度的姜片,把艾炷放姜片上,每穴每次5-7壮,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艾灸部位

主要表现:口内疼痛,口疮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口疮灰白,溃疡面周围颜色淡红,溃疡数量不多,1-3个,伴随有烦热颧红,乏力,手足心热,口干但不渴,小便短赤等表现。

治则:养阴清热。

艾灸取穴:合谷,足三里,涌泉,三阴交。失眠加灸神门。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艾条悬灸,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隔姜灸:艾炷如黄豆大,将鲜姜切成0.3cm-0.4cm厚度的姜片,把艾炷放姜片上,每穴每次5-7壮,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

艾灸气海后为什么肚皮发黄

1、正常现象

艾灸之后的皮肤是会变黄的,因为艾里面有艾叶挥发油,经过高温烘烤之后皮肤会出现黄色,尤其是夏季,高温下艾油就可能挥发,有时用纸张擦拭之后也会出现黄色,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对身体没有伤害,艾灸过后擦掉即可。

2、疾病引起

如果艾灸气海后发现肚皮发黄,肌肤其他部位也有发黄的现象,同时擦拭不掉的话,可能跟自身患有肝病或黄疸有关,最好是就医检查,然后确诊病因后对症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身体康复。

舌苔厚白艾灸熏哪里 脾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适合作为舌苔厚白艾灸选穴。

艾炷灸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脾俞穴10-20分钟。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阳黄艾灸部位

阳黄为湿从热化,多属急性,其症状表现为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随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等症,若热毒化火内陷营血,心包,可出现高热神昏,发斑出血等急黄重症。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艾灸取穴:主穴取至阳,阴陵泉,阳陵泉,胆俞,太冲。呕吐加灸内关。

施灸方法

1.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施灸穴位上涂敷少许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2.灯火灼灸:每次选2-4穴,采用灯火灼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治疗黄疸的方

艾灸治疗黄疸的方法

1.病因

引起黄疸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总是内外相引,湿热相博,由气入血所致。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

2.症状

本病初期,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小便深黄如浓茶。黄疸先从眼巩膜发黄开始,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如果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味阴黄,黄如酱油,并见高热烦躁、神昏、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多为急黄。又因病因不同,故伴随症状亦异,治当详察。

3.疗法

取脾俞、中脘、三阴交、胆俞穴。

灸法可以选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1~3日。

艾灸治疗黄疸的要求

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书即总结了114种。面对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

一、恰当选择施灸方法

首先应因人而宜,不同的年龄,对应的穴位或施灸手法也是不一样的。如老人、小儿尽量少用或不用直接艾炷灸,这点非常重要。糖尿患者则禁用着肤灸,因易出现严重的化脓感染,伤口不易愈合。不同的人体部位也应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条悬起灸或艾炷间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等。

第二点就是因病而宜,不同的病症对应的方法及治疗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随便施灸治病。随着灸治方法的发展,出现了专病专法化的趋向,所以在选用灸疗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此点。大量临床经验表明,采用直接灸(化脓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又如用灯火灸或火柴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在大陆普遍应用;又如麻线灸治女阴白斑,铺灸治类风湿性脊柱炎等等。总之,一定要因人因病,选择合适的灸疗。

二、严格掌握施灸剂量

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掌握最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按古今医家的经验,大致上包括以下几方面。

1.由天时、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另如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2.由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体质也是不一样的,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都是不同的,因此施灸时没有固定的量或时间,需要根据年龄、体质、性别定灸量。古有以年龄定灸量,称随年壮,即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以壮年为限度。尚应考虑体质情况,并据男女生理、病理之差异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种族差异,灸量对机体的影响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如《备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根深笃,可倍多于方数”另如灸治急症、多数医家主张壮数宜多,如在众多著述中,灸“五十壮”、“百壮”、“二三百壮”、“五百壮”、“七八百壮”等描述随处可见。《扁鹊心书》言:“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西方子明堂灸经》指出脐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壮”等。但也有医家持不同意见,如《千金要方》认为施灸壮数应以身体部位来定,“苦卒暴百病……灸头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类经图翼》则认为应以却病为度,“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而老年或体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病在浅表、灸量可小;在内则灸量宜大。痈疽阴疮虽发于体表,但病根在内,故灸量亦须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浅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实者宜以大灸量。如《备急千金要方》云:“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则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须生少”。实验也发现,肌肉浅薄之处的大椎、至阴穴,少灸则转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颇详。《备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要求艾炷底部范围不小于3分。此间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则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时,通过选择适当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迄今为止,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灸法种类,超过百种,本书即总结了114种。面对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实际操作应用时,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用最佳的灸法。

6.由患者感觉定灸量

患者感觉分二类,一为施灸后的灼热感。根据不同病情,有的仅要求局部温热感,有的则要求有烫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另一类为灸的传导感觉,如隔蒜灸中的铺灸治疗虚劳顽痹,须灸至患者自觉口鼻中有蒜味时停灸。这也是一种控制灸量的依据。

7.由施灸次数定灸量

将规定的壮数,一次灸完为顿灸,分次灸完称报灸。对体质差者及头四肢等肌肉浅薄处,可以通过报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应,取得预期效果。恰如《神灸经纶》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上文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艾灸治疗黄疸的方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是个非常好的治病保健手法。

疱疹性咽峡炎艾灸哪里 疱疹性咽峡炎发烧艾灸哪里

位置: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主治咳嗽、喘息;脊背强痛;癫狂、小儿风痫。

艾灸方法:身柱穴为起始点上下循经往返灸。

位置:人体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艾灸风门穴即可起到祛风寒的作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位置: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属膀胱经。

功效: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艾灸方法:手持艾条温和灸,2岁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用手感应热度,温热潮红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成人一般每穴15分钟左右。

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怎么办 第六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黄疸艾灸注意事项

1.如果黄疸逐渐加深,出现高热烦渴,衄血便血,皮下斑疹,甚则神志昏迷,提示病势加重,则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2.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黄疸小腿后,有时并不意味着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善后调理。

3.萎黄多是由于气血亏虚所致,其主证是两目和小便均不黄,肌肤呈淡黄色,干萎无光泽,且常伴随有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等症,要注意鉴别,不可按黄疸治疗。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慢性肾衰竭艾灸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肾俞穴10-20分钟。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章门穴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脾俞穴3-5壮;或艾条灸脾俞穴5-15分钟。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功效主治: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足三里穴5-10壮;或艾条灸足三里穴10-30分钟。

定位: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主治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太溪穴3-5壮;或艾条灸太溪穴5-10分钟。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主治: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脾俞穴10-20分钟。

相关推荐

脸上长痘痘艾灸哪里 脾俞

脾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有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的作用,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由于脸上长痘痘与脾虚湿热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艾灸选穴时也可选择脾俞穴。

横推大椎穴是否能赶跑小感冒呢

在脊柱的最顶端有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叫大椎穴。大椎穴是一个万能穴位,当有感冒发烧、头疼、咳嗽、哮喘、肩背痛、腰脊僵硬、小儿惊风、中暑、呕吐、黄疸、风疹等种种病症时,通过对大椎六进行按摩或艾灸,都可以对病症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大椎穴位于颈椎后面,在第七颈椎棘突起和第一胸椎棘突起之间。把头略微低下,保持肩膀不动,头部轻轻左右摇晃,此时用手可以在后颈部位摸到一个突起且会随着摇头而移动的地方,此处即为大椎穴。大椎穴是身体手足三阳之脉和督脉的会合处,即人体共有七条脉络经过于此。手足三阳的热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

针刺中脘可治什么病

针刺中脘主治疾病 中脘为任脉腧穴,内与胃相应,有调升降,理三焦,促健运,化湿滞,止疼痛之功。针刺本穴。可谓直达病所,故能强中消食,消胀除满,祛湿化痰。 主治病证: 1.邪气犯胃,中焦气滞之胃脘痛,腹痛,肠鸣,呃逆,呕吐,泄泻,便秘,黄疸,胁下坚痛诸病证。 2.脾胃虚弱,中虚脏寒之胃痛,翻胃,纳呆,食不化诸病证。 3.脾失健运,痰饮不化之哮喘,惊悸,怔忡,失眠,脏躁,癫狂,痫证,惊风,头痛诸病证。 4.气血亏虚之虚劳吐血,产后血晕诸病证。 针刺中脘操作手法 中脘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简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艾灸辩证治疗

泄泻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 治疗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多选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慢性泄泻,治疗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多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 中医将泄泻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六个证型。在辩证时,当抓住各自的特点。 寒湿泄泻及湿热泄泻多兼有表证;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泄泻以大便时溏时写,水谷不化,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

冬至艾灸的好处与功效 8种人千万不能艾灸

艾灸并非人人适宜,如以下8种人则不宜艾灸: 1、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艾灸。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皮肤过敏者不适宜用艾灸。 4、高血压患者病情突发时不宜艾灸,比较稳妥的方法是先控制血压,再辨证取穴。 5、体内有金属埋件者,谨慎艾灸。 6、良性肿瘤需要辩证施灸,恶性肿瘤不建议艾灸,以免导致热血妄行。 7、心脏部位不可多灸、久灸,外阴、乳头等娇嫩部位不能灸(仅针对传统艾条施灸,灸大夫隔物灸仪系列除外)。 8、脉搏每

一般痰湿体质可以艾灸

其实从患者的体征上来看,痰湿体质的患者,大多数是因为肥胖,虚胖,患者身材都比较臃肿,脸色发白,暗黄是痰湿体质特有的特征,那么痰湿体质艾灸好处有哪些呢?痰湿体质可以艾灸吗有哪些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可以适当的将拔罐和艾灸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到达很好的祛除痰湿的效果,也能达到减肥塑形的效果。 平时自己可以先用刮痧的方法疏通: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指导意见: 然后刺激穴位,艾灸和火罐交替刺激: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丰隆,天枢,水道,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等穴位。 口干舌燥不是痰

详解六种中医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一) 灯火灸疗法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 (二) 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三) 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

怎样调理湿热体质

湿热下注意的治疗方法,应以清热利湿为主,中医是讲求阴阳平衡的,只要能正确的治疗,只要辩证在哪脏在哪个腑,正确的处方用药,调整阴阳后慢慢就会好转起来的,建议到找中医生进行辩证论治。 饮食忌辛辣酒水等刺激性,热毒性食物;宜清淡为主。 [治法]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艾灸疗法治疗湿热体质 选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湿热下注者加行间、太冲、丰隆,脾肾亏虚者加脾俞、肾俞,关元、中极。 选用精艾条悬灸或随身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0分钟,每日灸治1次,15次为1个疗程。

头疼艾灸哪里最有效

艾灸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镇痛,清热开窍,升阳举陷之功,对头疼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头疼有外感头疼和内伤头疼之分,而外感头疼有风寒头疼,风热头疼和风湿头疼之分,内伤头疼则有肝阳头痛,肾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痰浊头痛以及瘀血头疼之分,因此艾灸治疗时应分型施灸。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取穴 多以厥阴经和太阴经腧穴为主。 治则:通经活络止痛。 艾灸处方:百会,太阴,头维,上星,列缺,合谷,阿是穴。 取穴方义:百会,太阴,头维,上星诸穴标本兼顾,皆能调和经气,疏通络脉;列缺,合谷皆治头面五官之疾,镇痛效穴;阿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辩证灸疗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