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石门的作用 石门穴穴位解剖

石门的作用 石门穴穴位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布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脉,静脉分支;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金门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金门穴穴位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与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经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古代人怎么避孕

一、针灸避孕

古代文献记载针刺石门穴能导致不孕,如宋代王惟一的《针灸资生经》云:“针石门则终身绝嗣,共道幽隐岂可悔哉。”此后亦有不少医家从其说。

中医学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反之则经断无子。石门穴为任脉腹部穴,为三焦之气血通达之处、冲脉气血循行所过之所。三阴交穴为肝、脾、肾三脉之交会穴,主阴血,有形之血当补不当泻。临床实践证明,石门穴和三阴交配合的避孕效果确切,其避孕机理可能是泻石门和三阴交可以导致任脉虚,太冲脉血少,从而使冲任二脉不相协调,故尽管阴阳相合,然独阳不能化气,孤阴不能成形,故不能成孕也。

由于古人有石门穴“女子禁不可针刺”的说法,故对无避孕要求的妇女当慎用此穴。当然,临床上对有些女性患者应用石门穴治疗月经不调和带下病效果很好,并未导致终身不孕的不良后果,说明针刺石门穴绝子是有条件性的,是有其特定的针刺方法的。因此,本穴可作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辅助措施,总之,本法适用于有避孕要求的育龄妇女,要求月经规律、身体健康,但是本法会导致终身不孕,要慎用。

具体用法:女性于月经来潮的第7天开始针刺。患者仰卧,两腿伸直,采用30号2寸毫针对准石门穴垂直、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缓慢进针,以患者感到麻痛为度,得气后行捻转泻法1分钟。再于内踝尖上3寸处取三阴交穴,快速进针,待酸胀感出现后再行捻转泻法1分钟。两穴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待下次月经来潮的第7天再行第2疗程,共针2—3个疗程为宜。

二、民间避孕方剂

1.紫茄花避孕

[方剂] 紫茄花14朵(含苞未放的),黄酒适量。

[制用法] 将紫茄花置新瓦上焙干,研成细末。于产后或月经来潮之后用黄酒一次送服,每日1次,连服7天。

[功效] 避孕。

[验证] 屡用效佳。

2.带柄柿蒂避孕

[方剂] 带柄柿蒂在瓦上焙干存性,压成粉。在月经干净后2天内用黄酒送服,服1次可避孕1年。

[功效] 避孕。

[验证] 据《新中医》该方疗效确切。

3.油菜子配中药避孕

[方剂] 油菜子2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5克。

[制用法] 以水煎之。于月经净后,每日服1剂,连服3日,可避孕l个月。如制成丸剂,连服3个月,可长期避孕。

[功效] 避孕。

[验证] 李xx ,女,24岁,经服上方后3年未孕。

4.黑木耳红糖膏避孕

[方剂] 黑木耳煮至极烂,加红糖再煮浓缩成膏。空腹时加黄酒冲服,每日2次,于产后3-7天内服完。

[功效] 避孕。

[验证] 疗效肯定。

5.明矾绝育

[方剂] 明矾2.1克。

[制用法] 压成粉,装入一个胶囊内。胎盘娩出后,空腹时一次服。

[功效] 绝育。

6.药蛤蟆粉绝育方

[方剂] 药蛤蟆(又名蛇蛤蟆,单背蛤蟆)1 只。

[制用法] 药蛤蟆除去肠杂,焙干研末,放石灰罐内备用。在产后7-10天或月经期2 -3天内服。服时对白酒或甜水酒,一次服完。

[功效] 绝育。

[验证] 据《新中医)介绍,以上2 方疗效理想。

扩展阅读:受孕必须具备的4 个条件

①男方能产生健全和活动的精子,并能排入女方的阴道。

②精子进入阴道后,能保持活动能力,并能通过子宫颈和子宫腔,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结合。

③女方能排出健全的卵子,卵子能进入输卵管,得到与精子会合的机会。

④受精卵必须及时发育成胚胎到达子宫腔,而子宫腔的环境又适合胚胎的生长。人为地抑制排卵、阻止卵子与精子的结合,或使受精卵不能植入子宫和生长,就达到避孕的目的。

滑肉门的作用与功效 滑肉门穴的穴位解剖

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腹壁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

石门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石门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1、缓解治疗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绞痛、气淋、血淋、产后恶露不止等。

2、功效:健脾益肾、清利下焦。

冲门的准确位置图 冲门穴穴位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腹外斜肌腱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有髂外动脉,静脉分支和髂腹股沟神经肌支分布。

魂门的功效与作用 魂门穴穴位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第9肋间 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8,9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9肋间神经干。

章门怎么下针 章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0肋间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和第10肋间动,静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肋间静脉互相伴行,它们的位置是自上而下为动脉,静脉和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的皮肤和浅筋膜。

3.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外侧部皮下,肌纤维斜向前下方;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方向交叉;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向内横行。三块阔肌均受下6对胸神经前支支配,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还受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腹腔内对应的器官右侧有盲肠,升结肠,阑尾;左侧有降结肠,乙状结肠等。

液门针刺方向 液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4与第5指近节指骨底部之间-第5骨间背侧肌和第4蚓状肌。浅层布有尺神经的指背神经,手背静脉网。深层有指背动,静脉。

箕门在哪个位置图片 箕门穴穴位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相关推荐

液门的作用是什么 液门穴穴位解析

液,液体也,经水也;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此之后则快速散热冷却,冷却后的水湿归降地部,故名。

胆结石刮痧位置

刮痧位置:脊柱两侧,肩上区,胸8~12及其两侧(急性期配胸1~5及其两侧),肩胛区,上腹部及异常反应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及肩上区,至泛红为止,再于胸8~12及其两侧(或加刮配段)刮5行(手法力度:急性宜重,慢性中等),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肩胛区和异常反应区、上腹部及膝弯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胆囊炎、胆结石症。 急性期(发作)用泻法,慢性期(缓解)用平泻法。临床屡用,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必要时,应配合其他疗法治疗。 刮痧位置:发作期取天宗、胆

经络养生中的四大健肾穴位

1、丹田穴: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至二寸处,相当于石门穴位置。方法是将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该处旋转按摩50至60次。能健肾固精,并改善胃肠功能。 2、肾俞穴: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至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3、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进行,各按摩60至80次至足心发热为止,能强筋健步,引虚火下行,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有防治作用。 4

石门的准确位置图片 神门穴的类属功效

类属:石门穴为三焦腑之募穴。 功效:补肾益精,调经止带,清热利湿。 主治:1.腹胀,腹痛,泻痢,绕脐痛,疝气;2.小便不利,水肿,淋证;3.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神阙属于什么经络 神阙的配伍主治

1、神阙穴配关元穴: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2、神阙穴配百会穴、膀胱俞穴: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3、神阙穴配石门穴: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命门的针刺方法 命门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分支通过。 3.胸腰筋膜:该筋膜包裹竖脊肌,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在竖脊肌的表面,向内侧附着于棘突,其腰部明显增厚与背阔肌的腱膜筋膜结合;深层位于竖脊肌深面。 4.棘上韧带或竖脊肌:该处棘上韧带由第2腰神经后支分布,竖脊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5.第2,3腰椎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由第2腰神经后支分布。

风门怎么进针 风门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该肌由副神经及第3,第4颈神经支配。 4.菱形肌:该肌又肩胛背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颈神经组成。 5.上后锯肌腱膜:上后锯肌由第1,第2,第3,第4肋间神经支配。 6.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由脊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到穴区肌肉的神经主要是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竖脊肌的深面有背深部的横突棘肌等小肌肉。

子宫穴位准确位置图

【子宫穴位位置图】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 仰卧位,将耻骨联合上缘连与肚脐线5等分,在连线的上1/5与4/5的交点处,旁开4横指处。 【子宫穴穴位解剖】 腹内、外斜肌中,穴区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骼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

补肾就按四个穴位

1、丹田穴 丹田位于肚脐下一寸至二寸处,相当于石门穴位置。方法是将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该处旋转按摩50至60次。能健肾固精,并改善胃肠功能。 2、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至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3、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进行,各按摩60至80次至足心发热为止,能强筋健步,引虚火下行,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有防治作用。 4

郄门痛是什么原因 郄门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筋膜-前臂筋膜-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