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不同部位疼是疾病信号
脚不同部位疼是疾病信号
脚掌疼
走路、站立或按压时,拇指关节和脚掌疼痛,但没有红肿,可能是足底肌群损伤,可每晚用热水泡脚;
脚掌疼的同时,第三或第四脚趾也出现疼痛,可能是长期穿高跟鞋惹的祸。
专家建议:高跟鞋与平跟鞋换着穿;
如果必须穿,最好要选宽头、厚鞋底的鞋;
如是没有原因的脚掌疼痛,同时有口渴、尿频、容易饿、体重减轻等症状时,要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
脚跟疼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而鞋子不合适是主要原因。
长时间穿鞋底过硬、过软或太薄的鞋,都会出问题。
另外,较胖的人也容易脚后跟疼。
专家建议:护好脚后跟,先要选好鞋,买鞋一定要合脚,脚趾前留一横指的距离,还少穿鞋底太薄的平底鞋。
脚趾甲厚重、发黄
通常由霉菌感染引起,人们毫无知觉,但这种感染很快会波及全部脚趾甲,导致其发出难闻的味道,颜色变深。
专家指出:如指甲松脆,说明是脚气感染;
但如果只是指甲厚,可能是脚趾受损。
两脚麻
健康人手脚麻木,多是双脚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导致,这种症状会自己消失。
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如血栓性脉管炎等,应该引起重视。
麻木感涉及到众多疾病,如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等,还有可能是缺钙导致。
专家建议:
摇一摇脚,可以释放压力,让富含养分的动脉血流回到这个部位,神经元也就可以开始比较正常地工作了。直到神经元的工作完全恢复正常以后,针刺感才会消失。这就是在你试着去“唤醒”麻木的肢体时会觉得疼痛的原因。
如果持续的脚麻,建议到医院找专业医生诊治。
脚肿
除了久站、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脚肿,以及女性经期、孕期出现的浮肿外,两脚不明原因的肿胀,可能是心脏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
专家建议:
脚肿的原因有很多,多数与静脉回流不畅有关。因此,如反复发生,持续加重,应到医院找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明确原因后对症进行治疗。
尽量让下肢抬高,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按摩等可以缓解肿胀的情况。
脚抽筋
睡觉时总是脚抽筋,应该增加钙、钾和镁的摄入。
专家建议:脚抽筋时,可以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冷敷。
为了避免抽筋,睡觉前可伸伸脚,然后喝杯热牛奶。
小心 胎记可能是疾病信号
小心 胎记可能是疾病信号
1。橙红色斑(或鲑鱼红斑)。
约1/3的新生儿都会出现这种胎记。它是一种小的、淡红色的斑块,通常平铺在皮肤上。多出现在后脖颈上、两眼中间、前额以及眼睑上。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多数会逐渐消失。
2。蒙古斑。
这种胎记平坦、光滑,一出生时就有,常见于臀部或腰部。它们多为淡蓝色,也可能是蓝灰色、蓝黑色。这种胎记看上去像是一片淤青,在黄色人种中很常见,通常在学龄前会逐渐消失。
3。草莓样血管瘤(毛细血管瘤)。
这种胎记通常出现在脸部、头皮、背部或胸部,多为红色或紫色。草莓样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形成,可能不突出于皮肤,也可能稍稍高出皮肤的草莓状柔软肿块。虽然不会消失,但对健康没有影响。
4。海绵状血管瘤。
它就像充满了血的浅蓝色海绵组织。通常出现在头部或颈部的皮下,如果长得比较深,上面覆盖的皮肤看起来就没什么异样,并在青春期前会消失。
以上胎记不需要治疗,但以下几种胎记就要格外当心了:
5。暗红色斑(葡萄酒色斑)。
刚出生时,这种红斑是桃红色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颜色会越来越深,变成淡紫色。多出现在面部和颈部,且面积比较大,暗红色斑是由毛细血管扩张引发,多数会变得越来越大,如果长在眼睑上会增加患青光眼的风险。需要进行治疗。
6。咖啡牛奶斑。
它的颜色就像是咖啡里加了牛奶,呈棕褐色。这种胎记多为椭圆形,多出现在躯干、臀部和腿部。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大、颜色变深,一般不会带来健康问题。如果同时出现好几个比硬币还大的胎记,就很可能与神经纤维瘤有关,要马上咨询医生。
7. 先天性痣。
约1%的新生儿会长这种痣。它的形状不规整,小的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侵犯整个背部、颈部或整个肢体。这类痣有可能发展为皮肤癌,如果面积较大就应该进行治疗。
睡觉流口水可能是疾病信号
很多人以为只有小孩才会流口水,其实成年人也会。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睡着后不会流口水,如果出现流口水的情况,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今年60岁的高大叔就因为睡觉流口水到医院检查发现竟是中风先兆。
成年人睡觉流口水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口腔炎症 口腔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引起疼痛,从而导致流口水。经过治疗后,流口水的现象会自动消失。
用脑过度 用脑过度、极度疲劳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引起植物神经紊乱,睡觉时可能出现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情况,使大脑发出错误信号,从而引起睡觉流口水。
面神经炎 面部受凉、吹风或感冒后,会出现睡觉流口水的情况。这类患者往往还同时伴有眼睛闭合不严、口角歪斜等症状。
中风先兆 如果突然出现睡觉后流口水,晨起后自己对着镜子笑一笑,如果伴有口角歪斜或头痛等症状,中风的可能性非常大,建议立即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会导致大脑和肌肉缺血、缺氧,引起面部肌肉松弛,加上老年人吞咽能力减弱,从而导致睡觉流口水。如果老年人睡觉时爱流口水,虽然没有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严等,也应到医院接受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三高”,即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宝宝睡觉不安稳怎么回事
且常伴有口臭气促、腹部胀满、口干、口唇发红、舌苔黄厚、大便干燥等症状。
疾病信号:
可能是积食。现在的饮食结构让儿童罹患成人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所以谨防孩子患上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还伴有小脸发红和发烧信号。
疾病信号:
这可能是在提示父母,孩子患上了湿疹或是中耳炎,仔细观察孩子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出现红点,如有应赶紧带孩子去看耳鼻喉科。
疾病信号:
宝宝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消化不良。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是蛔虫病可用宝宝专用的驱虫药驱除;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不要一次给宝宝喂得太多。
并伴有两颚骨部位及口唇发红、口渴,喜欢喝冷饮或者大量喝水,有的还有手足心发热等症状。
疾病信号:
这是阴虚肺热所致,提示孩子可能患上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等(是的话,父母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还伴有哭闹,哭哭才睡。
疾病信号:
很可能是宝宝肠胃循环紊乱。特别留意宝宝有没有腹泻、呕吐,或进食不规律的现象。如果有,应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睡觉不安稳,好像受了什么刺激惊吓。
疾病信号:
可能宝宝过度疲劳,避免让宝宝在白天长时间玩耍,或是室外活动过多,不要吓唬宝宝。
宝宝在入睡后将面贴着床,小屁股高抬,还伴有口腔或者舌头的溃疡、哭闹不停、烦躁不安等症状。
疾病信号:
宝宝出现这个情况,就是中医上所说的“心经热”,俗称心火大。原因通常是孩子患了急性热病后余热未尽,这提示了孩子的病尚未痊愈,需要坚持治疗。
宝宝入睡以后突然坐起来,双眼发直、惶恐不安地粗喘大气,并且啼哭不止。宝宝这时仍然意识不清,一般要20分左右才能有所缓解,这就是夜惊症。
疾病信号:
如果宝宝因为做了可怕的梦而惊醒,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这大多是梦魇的表现(这不是疾病)。
这在医学上称为宝宝”夜间惊恐症“。
疾病信号:
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等引起的。所以,父母平时不要吓唬宝宝,让宝宝在白天保持情绪平和。
疾病信号:
消化不良,宝宝身体太热,也很可能是在发烧。晚上睡前不要让宝宝吃太多,不要让宝宝穿着厚衣服睡觉,避免给宝宝盖过厚的被子。
疾病信号:
蚊虫叮咬,或纤维物缠住。检查一下是否有蚊虫叮咬的痕迹,如有应立即为宝宝涂上专用药膏;如没有,检查一下手指或脚趾是否有小丝线、头发等缠着。
8大“异常”出汗是疾病信号
压力过大时,人体植物神经功能容易紊乱,表现为焦虑、抑郁、出汗。美国研究发现,当人承受巨大压力时,大汗腺就会促使汗水产生。由于大汗腺分布于腋下、乳晕、肛门等特定部位,因此这些地方更易出“压力汗”。这种汗水含有脂肪和蛋白质,混合皮肤上的细菌后,更容易产生汗臭味。如果想减少“压力汗”,人们应该学会缓解压力。出“压力汗”时深呼吸、喝点水、吃水果、喝牛奶等也利于缓解压力。
如果你在高温下大量出汗,到阴凉处止汗后,马上觉得眼前发花、头晕目眩,说明很可能是中暑了。有时中暑还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马上补水、休息,如症状无法得到迅速缓解,就需紧急送医。作为预防,应减少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外出;必须外出时,最好戴遮阳帽、打遮阳伞、注意补水;尽量清淡饮食,每天喝碗绿豆汤或绿豆粥,利于清热解暑。
运动过程中汗水滴入眼睛是否感觉灼热刺痛?汗水干了之后,脸上是否留下白色印迹?这些都是“咸汗”(汗水盐分偏高)所致。平时喝水较多,且低盐饮食的人,一旦在运动过程中喝水不足,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专家提醒,在运动过程中增加饮水量,十分关键。
美国卫生研究院研究资料表明,身体发出鱼腥味可能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致。这类患者身体无法分解鸡蛋、豆类和鱼类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三甲胺。三甲胺会通过汗液、尿液和呼吸产生腐鱼或臭蛋等难闻气味。这类患者一方面应去医院治疗,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吃此类食物。
饭前血糖正常值为70毫克/分升~110毫克/分升。由于糖尿病或者剧烈运动等原因导致血糖低于70毫克/分升时,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其典型症状就是大汗淋漓、发冷或皮肤湿冷,特别是脖颈后及发际线部位。同时还应该注意是否出现心跳加快、颤抖、恶心、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到了夏天,人们食欲不振、睡不好觉,更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发作时,应换到阴凉处,迅速吃些饼干、水果、巧克力,或喝杯糖水。如症状没有改善,需及时送医。公共场合中,如有人出现低血糖,应主动提供食品和饮料,不要围观,保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怕热多汗是甲亢的特征之一,此外还表现为身体消瘦、心率过快、精神紧张、难以入睡、大便次数增多等,严重时眼球出现突出。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保证碘摄入量是防止甲亢的主要措施,如适当摄入海带、紫菜等含碘较多的食物。
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如果突然满头大汗,甚至导致浑身湿透,脸色苍白或灰白,四肢发凉,并伴有心前区绞痛、肩膀放射性疼痛,应马上怀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发作的可能。心脏病发作时,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应、冠状动脉出现痉挛,就会导致出汗、胸痛,紧接着可能出现心率和血压骤然下降。心脏病患者应随身带好急救药以防万一,一旦发作,最好平躺休息,并把衣领扣子解开,情况严重时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由于内分泌变化,更容易出汗。美国研究认为,激素分泌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大脑的恒温功能,让它错误地认为人体过热了,需要通过出汗来冷却。沈雁英表示,女性在怀孕早期容易出汗多,往往伴随恶心、呕吐反应,此时应根据医嘱适当调理;更年期女性多汗,常伴发性格情绪变化及体重变化,饮食上应适量吃些富含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的豆类制品,利于缓解潮热,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针对不同的出汗情况,中医也有一套理论。不热、不运动就出汗,且容易疲劳、感冒、心慌,特别怕风怕冷,这叫自汗,是气虚的表现,饮食上应适当多吃山药、牛羊肉等。晚上睡觉时不自觉地出汗叫做盗汗,是阴虚的症状,可适量多吃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热性食物,还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喝。
不同部位出汗也能判断疾病。如头面部出汗多为气虚、脾胃有热;汗液自鼻梁和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肺虚病人;手足多汗多因气虚、肾虚,最好对症辨证调理。不管是正常还是异常出汗,都要注意补水,最好加点盐和糖以补充电解质,盐和糖的比例为1:2。
小心秋燥或是疾病信号
干眼症
27岁的王小姐因为工作需要,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久而久之老是觉得眼睛发干、头痛、烦躁、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她得了干眼症。解放军309医院中医科主任雷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干眼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初期感觉不是十分痛苦,常常被许多人认为是空气干燥所致,自己用抗生素、抗病毒眼药却很不对症,反而加重症状。不同的干眼症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应到医院查清,如果是服用了某些药物而引起干眼症,应立即停药;若是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维生素缺乏等引起的,就要先治病。
干燥综合征
对于单纯的秋燥,多饮水,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机体的不适。但是,有一种口干舌燥却是无论怎样补水都无法缓解的,这就是干燥综合征。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唾液减少,吞咽干的食物十分困难。有的患者连馒头都吃不下,必须就着水才能下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张学智对记者说,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疼痛,以肘、膝关节多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肾小管受损,造成心律失常等危险后果。患干燥综合征者眼内还常有异物感、烧灼感。
甲亢
甲亢是代谢性疾病,雷晋主任告诉记者,甲亢常引起唾液消耗过多,从而继发口干,从中医角度讲就是阴虚津少所致。
糖尿病
糖尿病人常有口干、口渴症状。其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糖尿病人尿量和排尿次数增多,体内失去大量水分而口干喜饮,所以,如果肥胖的人从早到晚不管喝多少水,依然口干,就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营养缺乏
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衰退,不能充分吸收营养,造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旦如此可引起口干,甚至还出现咽部、鼻腔干燥、吞咽困难等。平时用百合、银耳、燕窝熬汤,可以养肺止燥,补充营养。
女性长痘要小心是疾病信号
长痘痘似乎应该是青春期小姑娘的事,可是很多女性到了30岁,却突然发现自己开始不停的冒痘痘。
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常睡眠不足,都可能导致女性内分泌失调,也是成年女性长痘的重要原因。
长“成年痘”的女性,往往还伴有月经不调、卵巢功能减退、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所以,如果你到了30岁左右,还不停的长痘痘,就要引起注意了,这是身体健康除了问题的信号。
长痘痘部位不同问题不同
成年痘和年轻时候长痘不同,尤其是痘痘多集中在下巴,就要警惕是不是内分泌出了问题,而肝不好的人痘痘都长在额头,看看你的痘痘都是什么问题的吧。
额头长痘 额头上总是有痘痘,那你的肝脏可能已经累积过多的毒素。平常生活不规律、日夜颠倒、熬夜等都会让肝脏累积毒素。
右脸长痘 肺部上火,喉咙干燥、咳嗽痰多的话,右脸都会长痘。
左脸长痘 多数是因为血液排毒的功能降低,或者是肝脏出现问题,又或者是血液循环出现问题。
下巴长痘 主要是由于体内激素分泌非常旺盛,变化的幅度比较大,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
唇边长痘 通常是因为便秘或者是肠热和吃了太多辛辣、油炸食物而导致。
成人长痘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过度控油 皮肤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如果它感觉干燥了,会通过出油的方式来维持平衡,过度控油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吃错食物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加重成年痘,牛奶也和成年痘有所关联,但没有碳水化合物那么紧密,而低糖饮食能改善成人痘。
压力过大 作压力、生活压力,都会造成皮肤问题,压力过大,会导致内分泌失调,肌肤新陈代谢紊乱,痘痘就会接踵而来。
经常曝晒 适当晒晒太阳可以杀菌,但长时间在紫外线下曝晒,肌肤会过分流失水分而导致出油过多,间接就会引来痘痘了。
内分泌失调 成年人已经过了新陈代谢的旺盛期,皮肤油脂分泌开始减少,本不应该那么容易长痘,而长痘往往都与内分泌激素紊乱有关。
青筋暴露或是疾病信号
如果人体头面部的青筋比较明显,可能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号。专家认为,无论人体哪个部位的青筋异常暴鼓,都是人体痰、湿、疹、毒等积滞的反应。下面首先看看青筋的概念。
青筋的概念
青筋又称静脉血管——通常指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当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青筋常常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反映状。为什么血液回流受阻呢?实际上就是体内积滞所致。各种瘀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物不能排泄出体外,就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障碍,此时在脸部、腹部、脚部特别在手掌和手背的青筋就非常明显。所以青筋就是人体的积滞。
如果血脉胆固醇、血脂、积滞过多,血粘过高则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等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经脉有痰、湿、瘀、热、毒、积滞堵塞,就会加剧炎症反应,不通则痛,使痛症加重。
如果在胃肠道内废物、毒素、细菌、粘液、宿便发生积滞,则久积成毒,毒害人体,轻则形成各种黑斑、白斑、血痣,重则导致肿瘤、癌症。根据科学家尸体解剖的研究,发现癌症和衰老都是由于血瘀、废物的积滞引起,所以积滞是百病之源。故《黄帝内经》讲: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
青筋外现说明血脉不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减少,血管周围组织萎缩,加之血管顺应性降低,导致静脉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较年轻人多见。用力、发怒时,由于肌肉紧张、血压增高,血管突出更加明显,故有青筋暴起之说。
经常打嗝也是疾病信号
频繁打嗝,是胃部炎症“预警”
如果经常出现嗳气、打嗝的现象,甚至不吃饭都会不自觉的打嗝,就有可能提示胃部感染了幽门杆菌。
幽门杆菌感染后发作的胃炎,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胃疼、食后饱胀、食欲不振及嗳气等,症状时轻时重,可能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有幽门杆菌感染的患者,最好建议其家人也做一次幽门杆菌测试,以防交叉感染。
持续性打嗝叫做“呃逆症”
而如果持续性的打嗝不止,可能是一种病,叫做呃逆症。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值得注意的是,压力过大更容易得呃逆症。
老年人打嗝要警惕中风
对于老年人来说,反复打嗝而又总也止不住,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要及时就医。
中风之所以出现打嗝的症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中风后,颅内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脑干迷走神经核,调控呼吸心跳的延脑血管发生阻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迷走神经异常放电,横隔膜的肌肉不断收缩,一直打嗝;另一方面是脑中风后常会发生应激性溃疡而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刺激胃黏膜,殃及膈肌,膈肌痉挛而出现呃逆。
老人如果持续打嗝,伴有肢体活动不力、言语不清,甚至神志不清的症状,特别是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要警惕中风,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应迅速求医。
打嗝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停止打嗝非常困难,原因之一是这个过程由我们大脑的一部分控制,而这个部分早在我们产生意识之前就进化出来了,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能靠意志力把嗝打发走。
关节响或是疾病信号
肩 膀
肩关节的声响要依据年龄来判断严重程度。对于35岁以下的人,它表明关节的不稳定性,特别当你的肩膀关节比较松散或者是关节移动导致臂骨的“圆头”脱臼,产生了声响。这通常是肌肉损伤所致,通过物理疗法在4个月内可矫正。
如果年龄在35~60岁之间,带疼痛的声响(特别是双臂上举、后拉时),你很可能患了肩关节夹挤症候群,肩膀周围的肌腱受感染。初期可用物理疗法成功治愈;后期可通过类固醇药物注射减少感染,严重者还需要做手术。
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胳膊一动就爱出响声,并有疼痛感,可能是关节炎所致,需要通过X线查明原因。
肘
肘部扭动时会发出声音么?如果感到不舒服,而且肘部“卡”在弯曲的姿势,可能身体的某块骨头过于灵活或者关节周围的软骨比较散乱。
胳膊肘内侧发出声响可能是尺骨神经脱位,非常容易治疗,简单的手术即可。
手
专家表示,当你伸开指骨关节时,里面的保护性液体所受到的压力改变,气泡被释放、破裂,产生响声。一项调查发现,指关节的响声并不会带来什么危害。
臀
有些人经常抱怨臀部出现“打响指”的声音。当支撑大腿肌肉的肥厚纤维组织转到股骨外侧时就会产生这种动静。虽然非常痛,但是可通过伸展运动缓解。当然,就算关节窝周围的组织出现撕裂,它也会自行修复。
脚 踝
当跟腱破裂或撕裂后,就会发出声响。通常是跟腱所承受的拉力过大的缘故。当然,也有的时候没有声音,但是感觉脚后跟非常累,此时说明脚踝周围的肌腱受损。手术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如果扭转脚踝,听到声响,则很可能是扭伤,通常是连接骨骼的韧带破裂所致。当然,如果属于过度劳累,则不会出现声音。无论情况怎么样,85%的扭伤和过度劳累都不用手术治疗,只需要好好休息、冰敷等普通疗法。
膝 盖
如果走路疼痛,并发出声响,可能发生了软骨撕裂。人在蹲马步的时候膝关节会响,因为此时膝盖承受身体7倍的力量,响声是身体组织的自我保护。如果膝盖疼痛不能承受重量,那么很可能是软骨撕裂。摔跤运动员、足球、曲棍球运动员最易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注意保养外,严重者还可能需要移植膝盖。
如果是关节内侧响动,并伴有隐痛、特别难受的感觉,很可能是关节炎。
脚趾头
脚趾头的响声通常由莫尔通氏神经瘤引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跑步、走路有关。患者走路时就像踩着鹅卵石,脚趾头出现灼热痛。这种病需要通过专业的手段来治疗。
下 巴
头部后仰、下巴骨骼之间的软骨活动会导致响声。如果伴有疼痛,很可能是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夜里爱磨牙的人、颔关节撕裂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先看牙医排除口腔问题,然后再寻求缓解下巴肌肉的药物或物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