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调理脾胃按摩哪里 调理脾胃按摩手法

调理脾胃按摩哪里 调理脾胃按摩手法

1.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两手掌相叠,置于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在中下腹部,分别沿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摩动约5分钟,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用力宜先轻后重,然后扩大范围摩动全腹部约2分钟。

2.患者取坐位,腰部前屈,两手五指并拢,掌面紧贴腰眼,用力擦向骶部,如此连续反复进行约1分钟,使皮肤微热,有热感为宜。

按摩足三里有什么好处 调理脾胃按摩法

取正坐位,屈膝90°,手心对髌骨,手指朝向下,无名指指端处即是足三里,用拇指指端按掐足三里,一掐一松,以有酸胀感,发热感为度,连续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有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脂肪堆积的作用。

调理脾胃按摩哪里 隐白穴健脾醒神

隐白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属于脾经的起始穴位,是脾经经气所起的地方。

按摩功效主治:隐白穴具有健脾,醒神,理气止痛的作用,按摩该穴位可用于辅助调理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疾病。

调理脾胃按摩效果好吗

调理脾胃按摩是有效果的。

按摩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运用按摩的方法调理脾胃,可以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达到舒筋活络,调气活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证包括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最后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黄帝内经》就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选择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3、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按捏这一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捏按此处可治疗胃部疾患。当然这仅适用一般胃病,能缓解轻微的胃痛,对严重胃病者,则应去医院诊治。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按摩调理脾胃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每天坚持按摩2-3次,过一周就可以缓解脾胃不和的相关症状。

脾胃虚寒如何调理 脾胃虚寒按摩调理

取穴部位:中脘穴位于人体肚脐上4寸。

操作手法:以拇指指腹点按该穴位,一次3分钟,待局部有发热感即可体质,一天早中晚均可进行。

功效:该穴位是足阳明胃经的要穴,是结聚胃经经气的地方,按摩该穴位可加速经气运行,改善胃功能,达到调理脾胃虚寒的目的。

推按部位:乳房下缘至侧腰。

操作手法:两手掌互相摩擦,有了热度后,分别从两侧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待推按部位发热即可。

功效:推按该部位,可调畅气机,有养胃、暖胃、预防胃疾病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的人群。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从乳房的下缘向下推按到侧腰部,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养护脾胃是防病、保健的根本。中医认为,脾胃是运化饮食和水谷的脏器,也就是说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都是依靠脾胃来完成的。脾胃强,则气血生化有常,气血旺盛,才能吃嘛嘛香,面色红润,肠胃健康;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变得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消瘦,气短乏力,胃脘隐痛,腹胀,大便溏泻;甚至会失眠,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脾虚生湿,痰湿内阻,还会出现肥胖、身体困重、口干、口中黏腻、湿疹等问题。所以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实,有些肠胃小毛病,通过简单的自我按摩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证包括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最后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脾胃调理的按摩手法

1、脾胃调理的揉腹按摩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黄帝内经》就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按摩腹部方法一:

先用右手,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面积从小到大,手从轻到重、从慢到快,顺时针方向绕肚脐旋转摩腹100圈。

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两手轮换交替摩腹15到20分钟,以肚皮发红,有热感为好。

注意:在按摩腹部前最好先喝一杯温开水。

按摩腹部方法二:

把两手移到上腹部,还是保持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手重叠摆放。

接着,两手同时用力从上腹部推到下腹部,共推腹40次。

注意:按摩直到腹部稍稍发热为好。

2、脾胃调理的穴位按摩

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相关推荐

如何调理脾胃

1.“三浊”与脾胃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与脾密切相关。体内湿浊引起的不适和病变,也大多源自于脾虚。 这里重点说说“湿”。常常听到人们提起“寒湿”,“湿气”,“湿浊”,“痰湿”等概念,这些提法基本相当于中里老师所言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中里的提法通俗易懂,更能方便大众。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会渗入血液,流向全身各处,成为三浊的重要来源;还有一种是脾胃不好,运化能力差,食物残渣蕴积在肠胃,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一部分废物渗入血液

脾胃不好的症状有哪些 脾胃有热导致鼻翼发红

如果一个人鼻翼发红,常说明脾胃有热。 中医调理脾胃有热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同时配合按摩胃经的内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缝之间)效果更佳。

调理脾胃按摩效果好吗 推脾运胃法补脾益胃

以左手推之于脾,交于右手运之胃,推而运之,循于脾胃,称为推脾运胃法。此方法主要起补益脾土,养血胃气,调理脾胃,促进运化,通经活络,消胀止痛,宽胸利膈,开窍腥味,调气安神,消痰利水,解郁散结的功效。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用左手掌根,大鱼际侧以及其余四指指腹,自鸠尾,巨阙至幽门,期门,推而运之,称为推脾;交至右手余四指指腹及小鱼际循胃脘呈勾形运而抹之,为运胃。

如何调理脾胃

在饮食上,宜吃清淡食物,忌过于辛辣;饮酒宜选低度酒,少沾烈性酒;宜新鲜蔬果,忌多食油炸及熏烤类食物;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不妨多煲汤、喝粥等;家中还很有必要准备一些太极藿香正气液,胃肠有点儿不舒服就可以喝上一支。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三伏天如何调理脾胃

三伏天的时候调理脾胃,饮食上建议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多吃像山药、小米、南瓜、银耳等食物,少吃油腻、过硬、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人体脾胃负担。 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三伏天调理脾胃可以通过三伏贴、三伏灸以及按摩等进行,只要可以坚持,那么调理脾胃效果是很不错的。 虽说三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但脾胃保暖也是很重要的,若有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应少吃生冷瓜果。 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三伏天调理脾胃,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对脾胃健康造成影响。

中医怎么调理给孩子补钙方法

脾虚缺钙篇 有食积的孩子易缺钙 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从怀孕到孩子出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补钙,但孩子仍然缺钙。 对此,专家说,这类小儿大多是吃鸡蛋、排骨、虾皮及其他水产品较多,其实这些食物都富含钙,但因为这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蛋白质最难于消化吸收,易导致孩子食积,而食积必然会损伤脾胃,影响脾的运化,从而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所以,补钙再多也吸收得很少。 脾虚者先调脾胃再补钙 专家说,有不少孩子,具有汗多、烦躁、方颅(指小儿头颅额部前凸,颞部向两侧凸出,头顶部扁平呈方形)、面色青黄等症状,其实

调理脾胃中药

1、调理脾胃中药之香砂和胃丸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季节交替之际,脾胃病更易多发。对大多数脾胃不和的患者来说,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腹部胀痛、大便不调等可用香砂和胃丸来调治。 该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加理气、消食、祛湿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开胃,行气化滞,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同时伴有口臭、恶心、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等明显实热证患者及有口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等阴虚患者不适用该药。 如果患者胃部不适、经揉按或保暖后减轻、乏力、手足不温,可选用温胃舒,顾名思义,其有温胃暖中作用,适于胃脘寒凉,

男人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坚持按摩调理脾胃

每天顺时针按摩脚趾肚40到80次,尤其要重点按摩第二个脚趾,对缓解胃痛,养胃都很好。 每天将双手搓热后,掌心贴在胃和肚脐上,待热度少见,再顺时针按摩30到40次,有助于调理脾胃。 每天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前,仰卧于床上,双手掌重叠,置于肚脐部位,按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后再逆时针按揉60次,直至腹部感觉有热度位置,结束后用手指点按足三里穴,有助于调理脾胃

阳纲的准确位置图 阳纲穴养生应用法

按摩槌敲打刺激阳纲穴,或用刮痧板由上至下刮拭本穴,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调理脾胃,远离胃疾,肝炎。

如何提高宝宝食欲

1、注重饮食的花色品种。当宝宝食欲不佳时,家长可着重讲究烹调技术,如宝宝不喜欢吃肉,可做成水饺或馄饨;不吃鱼,就做成鱼丸;不吃蔬菜,就把蔬菜剁碎,拌在米饭中……尽可能使宝宝的膳食营养达到粗细、荤素搭配的“均衡饮食”。 2、经常给宝宝按摩。宝宝吃过饭后,家长可以给他做上几分钟的肠胃按摩,这样不仅能促进食物消化,增进亲子感情,也能帮助宝宝摆脱食欲不振、厌食的困扰。 3、适当吃点开胃药。对于经常不愿意吃饭的宝宝,可以适当让他吃一些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开胃药,但要在医生嘱咐下服用,切忌滥用保健补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