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1、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孩子,要好好说,让他明白怎样是对的。

2、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常常在犯,父母应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改正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当孩子说谎的时候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要是在打仗的时期,你要把信息说错了,严重的全军覆没,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家才会喜欢。

4、当孩子迷恋上网时,要对学习有帮助的话可以玩一会,在作业复习完时可以看一会动画,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该打,但要打得讲究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起惩戒性作用,以后只要说要打他他就不敢才有用,如果总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那么打需要讲究什么呢?家长打孩子时不能在愤怒情绪的时候打,因为愤怒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可能产生不可预计的结果。打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打他,而不是因为父母生气才打你,这才是打的主要目的。而打的技巧就是打得疼就行,不能打太过,也不能打太多。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一、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上面就是对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许多家长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方式,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这样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性格特点都会有一定形象,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当孩子让你生气时

迎迎从幼儿园回到家里,独自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可是没隔多久,她就缠上了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虽然妈妈再三劝说迎迎“自己到一边去玩,妈妈很忙,要做饭给大家吃”,可迎迎还是不愿出去,一不小心,还把厨房里的一叠盘子都摔碎了。妈妈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给生活带来很多的欢乐,但也有不少的困扰,小孩子做出一些事情让爸爸妈妈生气,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和妈妈聊天,说起小时候那个淘气的我,妈妈经常说:“你那次实在是让我生气,真是恨不得打你几下,可打了以后又是自己心里痛,好几天都缓不过劲来。”现在打孩子的父母毕竟少了,但还是有很多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忍不住怒气,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当孩子惹你生气时,你最好先要采取暂时退避或保持沉默的态度,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又避免了父母与孩子间的正面冲突,还可避免因在气头上说出过头的话伤害到孩子(要是真的伤害到孩子,真是再怎么后悔也不够呀)。

当孩子惹你生气时,你还要向孩子表明你的不高兴的态度,例如告诉他,“你这样做妈妈很不高兴”、“妈妈要生气了”,让孩子知道他做了不对的事情。但是要记住,你不能用伤及孩子自尊心的言辞,譬如“你这个小混蛋”这类的话。与时同时,你要注意应该要立足现在,就事论事,而不要将孩子以往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更不要当着众人的面说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脸面过不去而产生逆反情绪。你还可以和孩子有个约定,当你生气时用某一个特殊的手势或动作来暗示,比如用右手食指点一点左手的手心等,以后孩子只要看到这个动作就会自己明白你已经生气了。

如果向孩子表明了你的心情过后,孩子还不停止淘气,那就需要向孩子宣告你即将采取的行动:“你再这样的话,今天晚上就不给你讲故事了。”“再这样把玩具到处乱扔,我就要把它扔出去了。”这样既可以减少愤怒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以使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要有分寸。如果孩子还不听话,那就只能采取一点处罚措施了。

当然,生气过后也不要忘了恢复情绪,大人需要自我调整,而对孩子,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一个吻,或是一句“妈妈爱你”,让孩子知道你生气是因为他的不恰当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本人,妈妈和爸爸还是爱他的。

在制定家庭准则时,父母必须确定在他们的家庭事物中,哪些是执行起来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必须认真执行的家庭准则,哪些是执行起来比较灵活的家庭准则,这样做对你有所帮助。实际上,让孩子知道有些家庭准则执行起来有商量的余地,那么在执行那些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家庭准则时,他们更愿意采取合作态度,就不会那么不分轻重,惹你生气了。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我可以“打孩子”吗

打孩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打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有些时候也是"有效的。但是,教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打孩子不好,特别是对小于两三岁的小婴幼儿更不能打。他们的道理是:这种体罚会给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体罚的不良影响会波及到以后,甚至会变得对他人也采取攻击的行为,还会染上殴打、咬人等坏习惯。

对于打孩子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原则上对两三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打。对于尚未懂得事物好坏的孩子采取体罚教育,只能使孩子心里产生恐惧心理。有时孩子在挨打以后暂时服从了,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应该思考孩子怎么会犯严重得要打的错误?在一般情况下家长使用的教育方式,如摇头、说:"不要这样"、把他领开、讲道理(道理的深浅随孩子的年龄而定)、批评、责打,是与孩子犯的错误大小相应的。打,一般是针对比较严重的错误,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犯比较严重的错误呢?很可能是平时疏于管教造成的。要想孩子行为好,就要在平时认真管教,使他不犯比较严重的错误。

第三,如果真有一次打了孩子,那么一定要认真总结这次打孩子的全过程,比如:他做了什么错事?是第一次做还是多次做?对这种错误你过去处理过吗?你怎么萌发打孩子的念头的?用什么东西打孩子(手?棍子?……)?孩子对这次的打有什么反应?你打了孩子以后做了些什么(是否去抱他、向他认错、保证不再打了、还是完全忘记了……)?还想以后再打吗?……总结一下会有好处,很可能不再打孩子了。

第四,有的家长不是为了孩子犯的错误大而打他,而是出于自己当时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这就更加不对了。孩子成了你情绪不佳的牺牲品,你真是对不起他呀!

第五,要防止第一次打。有了第一次,很可能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特别不应该在孩子发大脾气、乱打乱闹时打他,否则会设立一个坏榜样,妈妈也会打人,打人并不坏。

第六,如果你在激情之下真的动手打了他,事后要向他解释,可以说:"妈妈今天太生气了,我打了你,这不对"。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不过今天太气了,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做个好孩子,妈妈就不气了,也不会打他了。

孩子该不该打

打屁股

责打是父母纠正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打孩子也能被误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责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 生气时绝对不要打孩子,那样会有危险。

2、 一般而言,打屁股的对象是学走路的娃娃和学龄前的孩童,有时候读小学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到8岁或11岁之后就不应该再打孩子。青少年则绝不要用责打的方式。

3、 小孩子如果公开反抗,这时就应责打。如你吩咐学龄前孩子过来他反而跑掉了,就是公开地反抗。

4、 打屁股是纠正的方法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种方式可用。一遇到状况就要慎选纠正的方式。

5、 打孩子屁股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不要用手揍孩子,那样表示你不尊重他。要把孩子带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依步骤而行。但如果孩子只是9—18个月,而且才刚刚开始学习什么是“不可以”,这时就要一边说“不可以”,一边打他的手背,让小孩把痛和“不可以”联想在一起。

(1) 找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在别人面前难堪。

(2) 问他:“我们的约定是什么?”或“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在纠正他以前,先确定他是否了解你以前对他的教导。

(3) 问“你做了什么?”,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并且要他学会承认自己做的事。这点非常重要。

(4) 告诉他你爱他,向他解释是因为爱他才打他。对他说:“我爱你,而且我要帮助你下一次不再犯错。”

(5) 打他。很快地打几下屁股,并且打痛。孩子愤怒的哭叫声会变为软化、让步的哭声。

(6) 打过以后,立即安慰他,抱住他,再向他保证你是爱他的。父母之中谁打孩子,谁就要负责安慰,不要由另一个人来安慰。

(7) 如果有必要,让孩子做恢复补偿的工作。

妈妈到幼儿园去接梅梅回家,梅梅不愿穿上雨衣。她一面跺脚,一面坚决地说:“不要!”妈妈答应如果她乖乖合作就给她买棒棒糖,但梅梅还是坚持不 穿雨衣。妈妈就威胁说不带她回家,而且还假装往外走。梅梅还是无动于衷。

妈妈最后只好回头把她抱到车上,雨衣还是没有穿上。到了车上,妈妈已经火冒三丈,直骂梅梅是个坏小孩。

妈妈想让孩子听话的方式是贿赂地(棒棒糖),还威胁孩子,而事实上她是不会照做的,这样妈妈就输了;同时妈妈不应该口头上攻击孩子的人格,应批评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

小明与小君在屋里捉迷藏。他们跳上窗台,一不小心就把妈妈最喜欢的一盆栽芦荟碰到地上打碎了。妈妈很心痛她的盆栽芦荟被完全摔坏了,火冒三丈,抓住孩子又打又骂。过后妈妈在客厅里掉眼泪,小明与小君在整个下午都躲得远远的。

盆栽是孩子无意中打碎的,应告诉孩子怎么做(训练),而不应该发怒。孩子学会怎么做以后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需要的是教导训练而非纠正,更不该是惩罚。孩子已会当妈妈生气的时候躲得远远的,能学会因此不在屋子里乱跑。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

有些家长抱怨说,为啥现在的孩子都不能打了呢?我们当年谁不是被打到大的?中国老话说的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打,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教育方式啊。现在呢,铺天盖地的宣传不能打孩子,可是,打很管用啊。

其实,并不是两代人不一样了,也不是孩子娇贵,打不得了,而是,即使打孩子的危害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么严重,出于仁慈的考虑,也不该使自己受过的创伤让孩子再受一遍。

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孩子被打时并不能理解真正的原因,但当他们再次主动探索时会感到害怕,影响长大后的探索精神。对儿童心理,父母缺乏足够的了解,因为不懂所以没有技巧,因为没有技巧所以很伤神,因为很伤神所以没有耐心,但父母似乎都渴望立刻解决问题。阻止某种行为最快的方法,不就是让他害怕么?

似乎每个打孩子的父母都深谙行为心理学的惩罚原理,每当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时便给Ta惩罚,这样一来,Ta每次再做这件事的时候都会感到害怕,因为害怕而不再做。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奇的表现之一就是爱探索,爱探索的后果就是容易闯祸。孩子天生如此,但是父母总是只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于是就“对号入座”,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时候,惩罚就会出现。因为家长脑子里没有其他的办法,脑海中所有对付的经验就是小时候爸妈打自己的样子,长辈们打自家孩子的样子,所以就只好打孩子,通过恐惧来控制孩子。

恐惧如影随形,孩子是“消停了”,但孩子害怕了,再也不敢“探索新世界”了。

其次,惩罚的羞辱性又决定了它必定会给孩子的自尊带来打击。孩子小的时候,都是通过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价值的,被打,说明自己是个坏孩子,被骂,说明自己是坏孩子,被惩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很差。一旦“坏孩子”的标签被孩子自己贴上,孩子就开始自暴自弃,因为相信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什么都不敢去做。

再次,一些孩子之所以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越坏,可另一些孩子从不打却一直很好,是因为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很容易产生敌意和憎恨,破坏父母和自己的亲子关系,由简单的敌意升级为叛逆,对一个叛逆的孩子,想在生活中对他进行积极正面的规划和指导,就很难了。另外,强行压制的后果,可能使孩子的消极行为转为“秘密的”行为,更加脱离家长的控制,“碟中谍”戏码可真是难上加难。

最后,攻击性行为就像踢皮球,你踢给我,我踢给他,总要有渠道发泄,孩子肯定会有样学样,产生报复他人的需要。是啊,你惩罚孩子,孩子自然会有愤怒,他就会有产生报复的需要,体验过惩罚之后,孩子万一理解成“拳头比道理管用”,那就不好了,Ta会从爸爸妈妈这种强有力的角色榜样中学会攻击别人,以此恶性循环。

打孩子从表面上看,阻止不良行为的效果立竿见影,这个的结果使很多人相信惩罚是有效的。但是,上文我们已经列出了四种打孩子的不良后果。假如有些家长还是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也许应该看看下面这位家长的口述:

“以前认识一位家长,她经常打孩子,开始孩子还没有能力反抗,后来就还手了,并且对他妈说,我本来不想打你的,我打你只是想让你感受被打的感觉。所以我现在要是想着我儿子以后要打我,光想想我就受不了。所以我现在要先管理好自己。”

当然,笔者并不是恐吓家长朋友们,说小时候打孩子,孩子大了会打回来,笔者是说,家长也应该体会孩子的感受。

我们经常说换位思考,那么,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愿意被打吗?

那,我们,还要继续打孩子吗?

相关推荐

生气有哪些表现

生气,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俗话说“气大伤身”,但很少有人能在怒气冲冲的候做到心平气和。“美国雅虎网”载文曾指出,生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可是全方位的。 大脑反应慢 经常生气,大脑兴奋与抑制的节律就会被破坏,加快脑细胞衰老。 心律不齐 生气会让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大量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使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脏为了供应足够的氧气,只能加倍工作,从而引起心律不齐。 增加肝脏脂肪 生气机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有

宝宝不听话怎么

1、尽量控制自己不孩子。不孩子应该是一个理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家长不要急于孩子,因为冲动地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

女人生气的表现

一、愁眉苦脸 有的女人生气了,没有向对方说出来,但是她的脸色却出卖了她,没有平的笑容。 所有的心情恨不得都摆在了脸上,或是皱眉,或是耷拉着脸,反正是通过一张脸便可知道她的心情了。 不过这种无声无息的表现,也就很考验男人的观察力。 平男人要多注意女人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看看有什么变化,有了变化,说明情绪变了,或许就生气了。 一旦发现女人表情不对,要赶紧好防范措施才好。 二、大吵大闹 俗话说“一哭二闹三上吊”,形容的便是女人生气候的样子。 不过估计这是很多男人最烦的一个类型了吧,遇到这样的女人那可真是

2岁内和6岁后的娃不能

1.尽量控制自己不孩子孩子应该是一个理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家长不要急于孩子,因为冲动地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

生气分泌物含毒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人生气会分泌毒素伤害身体。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的研究发现,人生气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在任何情绪都复杂,且具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研究结果显示,情感失调的人,生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两倍。由此,爱尔马教授的报告发出了:“生气等于自杀”的警告。他认为,虽然生气和长跑同样会造成人的血压上升、心跳加快,但长跑是缓慢血压上升且心跳加快速度,回落的过程同样也是缓慢的,而生气是瞬间上升,身体不好的人或老人,很容易出现

体罚孩子需要的注意六个事项

1、非不可也忌情绪化如果出现了不得不孩子的情况,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孩子,不但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会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2、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在迫不得已要孩子候,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如果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候不要太重,不要以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孩子孩子后,一定要安慰孩子,让孩子明白,了他父母也会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

谁都别劝我孩子犯这些错误一定要

一、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里人又没有足够间看住孩子。 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将会发生不堪设的后果。 二、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 比如: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并以此为乐。 三、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

孩子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孩子,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

小儿耳聋的原因有哪些

小儿耳聋的原因是什么?诱发儿童耳聋的原因如下: 1、药物中毒:一些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副作用对耳朵的伤害非常巨大。 2、呼吸道病变:因为五官相连,所以鼻部及咽喉部疾病都容易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感染。 3、掏耳:因为小孩调皮好动,为小孩掏耳朵很容易损伤耳内组织,甚至造成鼓膜破裂、穿孔,不但引起耳痛出血,还可能引起感染,造成听力损伤。 4、噪声:儿童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各个器官都很脆弱,相对于成年人,小孩耳朵更容易受到外界噪音的伤害,轻者耳朵内部疼痛,重者降低听力。 5、外伤:由于小孩好动,稍不注意就会伤及

妈妈生气喂奶宝宝会腹泻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诸多因素使得人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在愤怒、焦虑、紧张、疲劳,容易造成肝郁气滞,甚至产生血淤,使得奶水量少甚至变色。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喝了妈妈的奶心跳也会随着加快,变得烦躁不安,甚至夜睡不宁、喜哭闹,并伴有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儿科医师告诉记者,当妈妈生气孩子喂奶,孩子喝了这种奶往往容易腹泻,而且,妈妈心情不好在心理上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美国有一位生理学家曾通过实验证实,人在生气,体内可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不仅影响母体健康,还会对胎儿造成危害。 哺乳期妈妈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