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特点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特点

此病的潜伏期约2天,即可发病。

主要出现的症状为呕吐,轻度发烧,合并腹痛,接着发生腹泻。

通常是水样状的粪便,如果严重可以发生脱水现象。

有时病童也会出现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流鼻水等。

轮状病毒的预防保健

1、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直径60~80nm,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节段组成,外有双层衣壳,内层壳粒呈放射状排列,与薄而光滑的外层衣壳形成轮状,故名为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暴露于胰蛋白酶后,其感染力可增强100倍以上,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达到高峰。

轮状病毒按习惯分为小儿轮状病毒、成人轮状病毒和非典型轮状病毒,又按其抗原特性和核酸电泳图形分为A~F6个组。小儿轮状病毒也称普通轮状病毒,属于A组;成人轮状病毒又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属B组。

小儿轮状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能耐乙醚、弱酸,在室温中传染性可保持7个月,-20℃能长期保存。

小儿轮状病毒是婴幼儿尤其是秋冬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6~12月龄为高发年龄,其次是12~23月龄的幼儿,小于4个月的婴儿和老人也可发病,甚至可引起暴发流行。成人对小儿轮状病毒有抵抗力,但对成人轮状病毒易感,发病年龄主要为青壮年。

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传染性很强,病人和隐性带菌者为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一般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可散发或暴发流行。主要在十二指肠粘膜细胞中增殖,引起十二指肠粘膜表面绒毛变短而钝,十二指肠表皮细胞内二糖酶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对盐类、木糖和水分的正常吸收,引起腹泻。

机体感染轮状病毒后很快产生特异性抗体,肠道局部出现SIgA,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小儿轮状病毒

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患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有自限性。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

2.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1)电子显微镜检测 电子显微镜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病毒典型形态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2)病毒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许多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如酶免疫测定(EI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IF)方法等。

3.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检测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4.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母乳喂养预防轮状病毒

对于婴幼儿来说,轮状病毒肠炎是每年秋季好发病的季节。该病发病急、伴有发热、潜伏期1-3天,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伴有呕吐、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臭味、每日5-10次或10次以上。轮状病毒肠炎一般预后良好,但是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合并症。

新生儿和婴幼儿容易发生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新生儿及小婴儿因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是发病的内因。同时菌群也受食物成分影响,人工喂养的宝宝轮状病毒肠炎较之母乳喂养的宝宝发病率高。

其二,轮状病毒传染性很强,轮状病毒肠炎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呼吸道传播,是造成婴幼儿易患肠道病毒感染的外因。成年人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能是一名带毒者,并通过不清洁的护理传染给孩子,如冲奶时不洗手,外出回来不换外衣直接给孩子喂奶,孩子所用饮食餐具没有很好地消毒,都可能引发轮状病毒肠炎。另外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去玩,也是造成孩子容易感染的原因。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提倡母乳喂养,如果人工喂养建议选择富含α-乳清蛋白和寡聚糖的配方奶粉。做到科学护理,孩子的玩具、食具要定期消毒干净。讲究个人卫生,包括护理人员和婴幼儿,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合,减少感染机会。

轮状病毒阴性的介绍及潜伏方式

一、轮状病毒(RV)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1975年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正式命名。根据病毒的基因结构和抗原性将其分为A---G 7个群,其中A群轮状病毒的感染最常见,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群轮状病毒仅在成人中暴发流行。D—G群只引起动物腹泻。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4000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交接时期多发,故又称“秋季腹泻”。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

二、传播方式

主要经粪—口传播,亦可通过水源传播或呼吸道传播。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来源于孕产妇感染、产道感染及医院内感染。医院里可通过护理人员造成轮状病毒感染的传播。

三、潜伏期

A群轮状病毒腹泻潜伏期一般在3天左右。

四、临床表现

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脱水及酸中毒,严重时危及生命。先发热,伴呕吐和腹痛,随即频繁腹泻,每日十数次.粪便特点:白色米汤样便或黄绿色蛋花样稀水便,有恶臭,不含血,无或少量黏液。婴幼儿腹泻病程一般为7天。当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时,急性胃肠炎可变为慢性,患儿粪便中长期排出病毒,而成为本病的传染源。A群轮状病毒感染还可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婴幼儿肠套叠、肺炎、脑炎、脑膜炎等。

引起春季小儿拉肚子的原因有哪些

1、腹泻,又叫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这种病毒就是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它季节性强,不分南北方,每年秋冬季发病,12月份达高峰,多侵犯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该病常呈小流行,因而此时儿科门诊的小病号容易“扎堆儿”。这种腹泻起病急,病情重,它的特点有 “三多”,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易致患儿脱水酸中毒,危及生命。

2、细菌性感染,这种腹泻发病可急可缓,多是卫生注意不够,导致病从口入。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多,但每次量不多,可见黏液或血丝。病程可长可短,若转为慢性,则危害较大,影响宝宝的营养吸收。

3、饮食因素,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添加辅食的小宝宝。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小儿腹泻,如气候变化、水土不服等,但无论怎样,妈妈们最好还是带着孩子和便样去 医院,经医生查体和大便化验,明确腹泻原因,对症用药。

轮状病毒疫苗是什么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除呼吸道感染之外)的第二位病因,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严重,儿童腹泻占整个病死率的15%。

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总人数的1/4。

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最经济有效途径。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乎和美国科学家同时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制成功了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疫苗实际上是一种减毒重组的活性疫苗,在我国现在接种的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液,具有甜味,不用注射,尤其适合宝宝接种,减少注射的痛苦。当宝宝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2个星期的时间就会产生抗体,这时候四周抗体浓度达到最高峰,对重症腹泻的保护率达到90%。

轮状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区别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婴幼儿急诊和死亡(除呼吸道感染之外)的第二位病因,发展中国家情况则更加严重,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科学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几乎和美国科学家同时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研制成功了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轮状病毒疫苗注意事项

①开启瓶瓿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②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或液体混浊者切不可使用。

③玻瓶开启后,疫苗应在1小时内用完。

④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及其它疫苗接种者,应间隔2周以后方可接种本疫苗。

⑤请勿用热开水送服,以避免影响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

⑥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疫苗,严禁注射。

预防保健

1、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直径60~80nm,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节段组成,外有双层衣壳,内层壳粒呈放射状排列,与薄而光滑的外层衣壳形成轮状,故名为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暴露于胰蛋白酶后,其感染力可增强100倍以上,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达到高峰。

轮状病毒按习惯分为小儿轮状病毒、成人轮状病毒和非典型轮状病毒,又按其抗原特性和核酸电泳图形分为A~F6个组。小儿轮状病毒也称普通轮状病毒,属于A组;成人轮状病毒又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属B组。

小儿轮状病毒对理化素抵抗力较强,能耐乙醚、弱酸,在室温中传染性可保持7个月,-20℃能长期保存。

小儿轮状病毒是婴幼儿尤其是秋冬季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6~12月龄为高发年龄,其次是12~23月龄的幼儿,小于4个月的婴儿和老人也可发病,甚至可引起暴发流行。成人对小儿轮状病毒有抵抗力,但对成人轮状病毒易感,发病年龄主要为青壮年。

轮状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传染性很强,病人和隐性带菌者为传染源。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一般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可散发或暴发流行。所以要重视轮状病毒疫苗。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危害有哪些

一般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危害有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这个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引发并发症和破坏小孩的免疫系统所以还是需要比较注意的哈秋冬季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见于2岁左右的小婴儿就像您说的:发热呕吐腹泻严重的问题就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没有代谢性酸中毒、低渗、重度脱水是不会影响到大脑的轮状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脑炎似乎极其罕见预防:高发季节避免到公共场合、人多拥挤的场所避免跟患儿接触、加强喂药和锻炼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相关推荐

小儿腹泻病因

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细菌或病毒。 病毒性腹泻可由病毒引起,尤其以轮状病毒感染多见,好发生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6个月以下小儿因有母亲的抗体,一般少发病,即使发病也较轻。临床可以表现发热、腹泻水样便,5~10次/日或更多,发病初期可有轻度呕吐。因本病可以侵犯呼吸道(又称“呼肠病毒”),有40%~50%病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腹泻轻者影响孩子营养吸收,重者多因伴有脱水、酸中毒因而危及生命。 小儿出现腹泻时须查大便常规,以确定病原菌和选用药物。轮状病毒感染的病人大便中常可见到脂肪球,很少见到红白细胞,查末梢血象

家长别拿小儿腹泻不当病

秋冬交替的时节,是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又称秋季腹泻)高发期,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发病人群。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10~12月期间,轮状病毒滋生最为活跃,幼儿家长及托幼机构老师要特别注意防范。 专家介绍,容易发生秋冬季腹泻的孩子,年龄多在3岁以内,2岁以下尤为多见。主要由轮状病毒引起,可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传播。孩子接触被污染的手和玩具等也可感染。 家长或看护人不注意清洁卫生、小儿饭前便后常未洗手消毒、小儿餐饮具清洁消毒不到位、与他人共用餐具、小儿常与其他易患腹泻的孩子密切接触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幼儿出

轮状病毒肠炎治疗药物

1.利巴韦林(病毒唑):注射液用量为10~1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两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口服利巴韦林片,不足1岁者10毫克,1岁以上者20毫克,每天3次。利巴韦林属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较多,疗效尚不十分肯定。 2.双嘧达莫(潘生丁)片:为用量3~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3次口服。 3.西咪替丁:用量为15~20毫克/(千克体重·天),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4.干扰素:有报道,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每天1次肌肉注射5万单位,连

轮状病毒肠炎几天能好 轮状病毒肠炎下列情况需及时就医

1.病童发生呕吐、腹泻频繁、无法进食,且有脱水现象,如体重减轻10%以上,尿量减少,活动力显著降低时,病童有意识不清或抽筋时;小于3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发生呕吐或腹泻时。 2.家长对病情不甚了解时;病童无法由禁食或改变摄取食物等方法改善症状时;当病童发烧超过3天以上时。

轮状病毒肠炎吃什么好

遵循半流甚至无渣全流饮食原则,随病情好转逐渐添加不同的食物。开始时应先进食能耐受的流质饮食,然后为半流饮食,再固体食物。每数天可尝试添加一或两种食物,但该食物应能避免引起任何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若能耐受含纤维素饮食时,可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嫩的、煮熟的蔬菜,罐头水果或煮熟的水果,淀粉类如煮熟的麦片粥、全麦面和玉米饼等。在疾病的缓解期,只要机体能耐受则可食用多种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多种谷物、瘦肉和低脂或无脂的奶制品。在疾病活动期,由于腹痛、腹泻和纳呆均会导致营养摄取的障碍,且常用于活动期治疗的激素也会增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菌有哪些

细菌性腹泻: 1、 大肠杆菌:引起小儿腹泻的大肠杆菌主要有3种,即致病性大肠杆菌、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20世纪60-70年代,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几个菌种,如O111、O128及O55等相当猖獗,是当时导致腹泻流行的主要罪魁祸首。近十余年,小儿腹泻的发病人数显著减少,病情也大为减轻,这与人民生活与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小儿中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减少有密切关系。大肠杆菌肠炎主要特点是水样便。近年,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则有所增加,除散发病例外,还可在托幼机构发生流行,目前已成为引起小儿腹泻的重要病

小儿腹泻需要做的检查项目

1.粪便常规检查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2.大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小儿腹泻的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 2、大便培养: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一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胶凝集试验: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胶(PAGE)电泳试验:此法可检测出轮

轮状病毒肠炎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

宝宝秋冬季腹泻的原因

秋冬季是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目前,由于对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因细菌感染的腹泻疾病已有所减少,而由病毒所引起的腹泻就显得颇为突出。6个月-3岁的宝宝往往是秋季腹泻的主要的“受害者”,入秋之后幼儿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腹泻呢? 常见的邱冬季腹泻有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肠腺病毒肠炎、诺沃克病毒肠炎等,其中以轮状病毒所致的婴幼儿秋季腹泻最为典型。轮状病毒腹泻主要发生在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故又称秋季腹泻。 因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感染途径主要是胃肠道,所以只要幼儿接触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