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方法检查HIV呼吸道感染呢
有哪些方法检查HIV呼吸道感染呢
1.血常规
HIV感染者并发肺部细菌性感染血白细胞计数较基础值升高(因HIV感染者其白细胞基础值常低于正常值),伴核左移。HIV伴粒细胞缺乏时肺部细菌和真菌(如曲菌)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2.血清LDH
PCP时血清LDH通常升高,但在其他肺部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和结核)或非肺部疾病时亦可升高,故缺乏特异性。LDH在严重PCP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相反病情较轻的PCP则LDH的敏感性差。LDH值与PCP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
3.动脉血气
HIV感染者并发肺部感染时通常有动脉血气异常,如低氧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O2(A-a)]加大。二氧化碳性碱中毒,但缺乏诊断特异性。对于PCP,则对判断预后和决定是否收住入院、或是否用糖皮质激素有帮助。
4.其他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 胸片可以为HIV肺部感染的诊断提供线索,并为诊断步骤选择提供参考。
(2)胸部CT检查 对于肺部多发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如果大多数结节直径小于1cm,且沿着支气管中心性分布,一般多为肺部机会性感染;如伴有胸腔内淋巴结肿大,且结节大于1cm则考虑新生物。卡波济肉瘤除肺内结节外常伴有支气管周围血管增宽。
如何避免HIV相关呼吸道感染
1.HIV/AIDS 流行现状 估计目前全球HIV 感染者约600 万,至今有1400 万 AIDS 病亡。1998 年约有580 万新发HIV 感染者,较1997 年增长约10%。在南部非洲的某些地区,成人中HIV 感染者比例高达 20%。我国自1985 年发现第1 例AIDS 以来,开始HIV 感染率呈较低水平,近5 年来HIV 传播速度呈现明显增长,1997 年全国 HIV 感染9333 例,其中AIDS 281 例。HIV 感染后未予治疗或干预,则约有50%HIV 感染者在10 年内发展成为AIDS。由 HIV/AIDS 所带来的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极为严重的。1998 年全球HIV 及其感染的流行情况见表1。
2.HIV 传播途径 HIV 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①性传播:同性恋和异性恋性交均可传播HIV;②血液传播:使用不洁的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③母婴传播:孕妇HIV 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后哺育过程中将HIV 垂直传播给婴儿;④其他:如医护人员护理HIV/AIDS 患者;实验操作人员或医务人员不慎被HIV/AIDS 患者血液等标本污染的锐器刺伤等。
3.HIV/AIDS 相关呼吸道感染的病谱及其变迁 1984 年Murray 分析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多中心研究。6 家医院1064 例HIV/AIDS 中441 例(41%)出现肺部并发症,感染占92%,其中卡氏肺孢子虫(PCP)达85%。1981 年作者又报道除PCP 外的其他病原体感染增加,包括化脓性细菌性肺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美国推荐SMZco 和喷他脒气雾吸入预防PCP 获得良效。感染的病谱发生变化,虽然PCP 在构成比上仍属首位,但细菌性感染显着增加。
HIV相关呼吸道感染有哪些表现
1、症状 HIV/AIDS者肺部感染者呼吸道症状颇为常见,其发生率随着CD4 计数下降而升高,Huang等报道12000例随访患者中咳嗽占27%,呼吸困难占23%,另外发热占9%,总体上说临床表现缺乏诊断特异性,因为HIV感染者其他并发症均可发生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但某些临床症状对于提示诊断线索仍是有帮助的,例如咳嗽的性质需区分是咳黄脓痰还是无痰干咳,前者通常需考虑细菌性肺炎,后者则以PCP多见。Selwyn等研究发现咳黄脓痰作为独立的影响因子的比数比(OR)=2.5,95%CI=1、1~5.4;P=0.03;相反,干咳支持PCP,其OR=2.1,95%CI=1、0~4.9,P=0.008。症状持续时间也有一定参考值,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常急性起病,症状持续3~5天,PCP通常亚急性起病,典型症状持续2~4周。Kovacs等报道HIV并PCP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8天。发热和体重下降提示全身性或播散性疾病,如分枝杆菌或真菌感染等。肺外症状有助于诊断,如CD4 <200/μl时患者出现呼吸系症状及头痛,应考虑新生隐球菌肺炎和脑膜炎。
2、体征 HIV并发肺部感染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发绀。低血压常提示为一种急性病程(如细菌性败血症)。血氧饱和度下降可作为疾病严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报告血氧饱和度是检测PCP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特异性。50%PCP肺部体检未见异常。部分患者可闻及吸气性(相)双侧喀啦音。细菌性肺炎可有实变或胸腔积液体征。神志异常且有肺部病变, CD4 <200个/μl时则考虑新生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合并肺部异常体征,提示弓形虫感染可能。
1、HIV感染的线索及其确认 我国已进入HIV感染流行的迅速上升期,而临床医师诊断HIV/AIDS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相对不足,因此临床上凡遇见表现特殊的感染都应警惕HIV/AIDS的可能,对高危者(同性恋和异性恋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嗜毒史、进口血制品或未经HIV检测的血液输注史、其他性传播性疾病史、高流行国家或地区居留史)尤应警惕,必须采集血清标本送专门防治机构作HIV的筛选和确认试验。
2、HIV/AIDS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1)血白细胞计数:HIV感染者并发肺部细菌性感染,血白细胞计数较基础值升高(因HIV感染者其白细胞基础值常低于正常值),伴核左移。HIV伴粒细胞缺乏时肺部细菌和真菌(如曲菌)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2)血清LDH:PCP时血清LDH通常升高,但在其他肺部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和结核)或非肺部疾病时亦可升高,故缺乏特异性。LDH在严重PCP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相反病情较轻的PCP则LDH的敏感性差。LDH值与PCP治疗反应及预后相关。
(3)动脉血气:HIV感染者并发肺部感染时通常有动脉血气异常,如低氧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O2(A-a)]加大,低二氧化碳性碱中毒,但缺乏诊断特异性。对于PCP,则对判断预后和决定是否收住入院、或是否用糖皮质激素有帮助。
呼吸道感染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l)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炎症处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用于上呼吸道局部感染定位并不确切者。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V)、副流感病毒(paraFluV)、腺病毒(ADV)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亦不少见。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呼吸道疾病多发于干燥气候,北方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气候干燥易引起人体机理的上火症状,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护理
1.高热的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 38.5°c以上时应对症治疗,采用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如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用乙醇擦浴,冷盐水灌肠。也可以用25%安乃近溶液滴鼻或口服退热剂。注意保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2.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①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②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高病室温度,使其维持在60%左右,可改善血液循环,对减轻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效果。③鼻塞的护理: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液滴鼻,每天2~3次,每次1~2滴,对因鼻塞而妨碍吸吮的婴儿,宜在哺乳前15分钟滴鼻,使鼻腔通畅,保证吸吮。④咽部护理:注意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3.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鼓励患儿多喝水,给予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宜少食多餐并经常变换食物种类,一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4.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高热抽搐的发生。在护理患儿时应经常检查口腔粘膜及皮肤有无皮疹,注意咳嗽的性质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以便能早期发现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病。在疑有咽后壁脓肿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同时要注意防止脓肿破溃后脓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
5.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掌握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懂得相应的应对技巧;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应早期隔离患儿,如有流行趋势,可用食醋蒸熏法将居室消毒;对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穿衣要适当,以逐渐适应气温的变化,避免过热或过冷;另外要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如佝偻病、营养不良及贫血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检查
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但上感一般不需要做这些检查,此类检查只适合研究时使用。
HIV相关呼吸道感染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1984年Murray分析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多中心研究,HI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RNA基因组、反转录酶和病毒编码蛋白组成其核心。
二、发病机制
HI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RNA基因组、反转录酶和病毒编码蛋白组成其核心。HIV进入体内,其膜糖蛋白pg120极易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表面受体相结合,并进入细胞内大量复制、繁殖,破坏辅助T细胞(T4H);HIV已感染的CD4细胞可融合未感染的CD4受体,形成巨核细胞,使TH细胞数减少。受到HIV感染后,机体可经抗体或非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使CD4细胞致死。结果导致CD4细胞下降,功能亦受损伤,如对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抗原刺激反应下降、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能力降低。HIV同样对机体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如吞噬细胞吞噬功能、NK细胞有抑制作用。总之,HIV/AIDS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细胞免疫机制受到损伤,这是导致机体极易招致感染的主要原因。
HIV/AIDS者中肺部感染发病率高,究其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来研究发现肺泡巨噬细胞亦是HIV攻击的靶细胞之一,细胞数量未见减少但功能(抗原呈递等)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4H/TS比例降低,Ts升高。HIV病毒负荷量与CD4 细胞耗竭呈线形相关,而血液中CD4 细胞是预测免疫缺陷和肺部机会性感染发生可能性、感染类型及其病原谱的重要指标。
HIV/AIDS患者CD4 细胞数量与肺部感染病原体类型密切相关,如鸟-胞内复合分枝杆菌主要见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CD4 计数<50/μl。
HIV呼吸道感染是怎样引起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毒。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最终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极高。HIV并发肺部感染可出现发热、心动过速、发绀。胸片可以为HIV肺部感染的诊断提供线索,并为诊断步骤选择提供参考。
HIV/AIDS者中肺部感染发病率高,究其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来研究发现肺泡巨噬细胞亦是HIV攻击的靶细胞之一,细胞数量未见减少但功能(抗原呈递等)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4H/TS比例降低,Ts升高。HIV病毒负荷量与CD4细胞耗竭呈线形相关,而血液中CD4细胞是预测免疫缺陷和肺部机会性感染发生可能性、感染类型及其病原谱的重要指标。
上呼吸道感染的辅助检查
一、血象
病毒性感染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
视需要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和鉴定,以判断病毒的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和药敏试验。
呼吸道感染病因
病毒感染(35%):
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由细菌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最常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为革兰阴性细菌。
外界因素(30%):
各种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气候突变、过度疲劳等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从而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HIV相关呼吸道感染怎样传播的
V/AIDS 流行现状 估计目前全球HIV 感染者约600 万,至今有1400 万AIDS 病亡。1998 年约有580 万新发HIV 感染者,较1997 年增长约10%。在南部非洲的某些地区,成人中HIV 感染者比例高达20%。我国自1985 年发现第1 例AIDS 以来,开始HIV 感染率呈较低水平,近5 年来HIV 传播速度呈现明显增长,1997 年全国HIV 感染9333 例,其中AIDS 281 例。HIV 感染后未予治疗或干预,则约有50%HIV 感染者在10 年内发展成为AIDS。由HIV/AIDS 所带来的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极为严重的。1998 年全球HIV 及其感染的流行情况见表1。
2.HIV 传播途径 HIV 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①性传播:同性恋和异性恋性交均可传播HIV;②血液传播:使用不洁的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③母婴传播:孕妇HIV 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后哺育过程中将HIV 垂直传播给婴儿;④其他:如医护人员护理HIV/AIDS 患者;实验操作人员或医务人员不慎被HIV/AIDS 患者血液等标本污染的锐器刺伤等。
3.HIV/AIDS 相关呼吸道感染的病谱及其变迁 1984 年Murray 分析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主持的多中心研究。6 家医院1064 例HIV/AIDS 中441 例(41%)出现肺部并发症,感染占92%,其中卡氏肺孢子虫(PCP)达85%。1981 年作者又报道除PCP 外的其他病原体感染增加,包括化脓性细菌性肺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美国推荐SMZco 和喷他脒气雾吸入预防PCP 获得良效。感染的病谱发生变化,虽然PCP 在构成比上仍属首位,但细菌性感染显着增加
上呼吸道感染的检查
白细胞偏低,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增高。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肺部疾病;
3、鉴别诊断注意与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肺炎、肾综合征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等前驱症状鉴别;
4、病因诊断有赖于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
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何区分
呼吸道感染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何区分?
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下呼吸道感染两种,上那么,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何区分?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冬春季节多发,临床表现局部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干咳;有时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酸痛等。体征亦为上呼吸道各器官的炎症表现。常见病因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
而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患,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以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包括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临床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痰等。听诊可有肺部哕音。x线检查可发现下呼吸道炎症。
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痰液容易咳出,下呼吸道感染咳嗽痰液不易咳出,症状严重,需要先口服抗生素和镇咳化痰药物治疗。
无论是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生活中一旦出现就应该积极治疗,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上呼吸道感染
(1)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解热镇痛(发热头痛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咽痛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口服)、减充血剂(鼻塞使用盐酸伪麻黄 碱)、抗组胺药(打喷嚏、流鼻涕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镇咳剂(咳嗽症状较明显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
(2)病因治疗: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病毒 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
2、下呼吸道感染
(1)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
(2)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如氟罗沙星、罗米沙星及司巴沙星等对肺炎球菌有较高活性,比环丙沙星等对肺炎球菌有较高活性。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广泛,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单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
(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最多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肺部感染,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各种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
以上就是关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如何区分”的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另祝大家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