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喝汤进补有哪些常见禁忌和误区
冬季喝汤进补有哪些常见禁忌和误区
1.饭前喝汤能减肥
需要把握好时间点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饭喝汤的习惯。北方人一般习惯饭后喝汤或者边吃饭边喝汤,南方人则习惯饭前来上一小碗例汤。哪种喝汤方式更好历来是被讨论的话题,普遍观点认为,饭前喝汤更好,因为汤会占据胃的一部分空间,产生饱胀感,吃饭就不容易过量。
确实,有相关研究证明,饭前喝汤的确能够减少就餐时食物摄入量的15%左右,同时又不至于影响饱感。不过,有观点认为,餐前什么时间点喝汤似乎更为重要。有研究发现,要想喝汤之后减少正餐的摄入量,最好把喝汤时间安排在进餐前20分钟左右。这是因为液体在胃里排空的速度大约也就十几到二十分钟,如果等到汤水完全排空,胃的膨胀状态消失,就会重新回到饥饿状态,对食欲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
所以,在汤水没有完全排空之前吃下食物,胃的膨胀不仅还没消失,吃下去的食物还会吸收没有排空的一部分水分,从而提高饱胀感。而一边吃饭一边喝汤,胃的膨胀感还没来得及传递到大脑的食欲控制中枢,自然也就不能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而餐后喝汤,则只不过是给已经胀满的胃再增加一些盐和脂肪而已。
2.奶白色的汤
只是看起来滋补
很多人认为,奶白色的汤特别滋补,一厢情愿地认为食材里的蛋白质都溶化在汤里了,才会让汤呈现奶白色,这样的汤才更营养,因而很多产妇坐月子期间都将奶白色的鲫鱼汤作为“催乳”汤。事实上,汤是否呈现奶白色和营养并没有直接关系。汤里的奶白色实际上是脂肪微滴在水中形成的一种乳化现象。鱼汤、肉汤、鸭架汤、猪蹄汤的奶白色都是因为这样的原理,在水中,富含脂肪的原料在煮沸翻滚的作用下,脂肪形成微滴,外部被乳化剂包裹,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均匀地分散在水中。鲫鱼因为脂肪含量较少,直接煮汤一般不会呈现奶白色,只有先将鲫鱼油煎后用小火煲汤,才会得到一锅奶白色的鱼汤。这也就意味着,奶白色的汤往往脂肪含量很高,虽然感觉很美味,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不少脂肪。
3.只喝汤不吃肉
营养精华就被浪费了
“喝汤去渣”在南方人中比较普遍,也就是用鸡肉、鱼肉煮成的汤,只保留汤而把肉去除,支撑这一做法的观点认为,肉煮久了已经软烂得不成形,本身的营养已经全部进入汤汁里了,所以只喝汤就足以摄取肉类食材的营养精华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区。很明确的是,无论用鸡肉、鱼肉还是其他肉类煲汤,汤的蛋白质含量都远远不及肉本身。
这是因为煲汤过程中,肉类食材中虽然会有一部分可溶性营养物质,如肌浆蛋白、肽类会溶入汤汁中,但大部分肌纤维成分还是保留在肉当中。通常,肉汤、鸡汤中蛋白质的含量只能达到1%-2%,而煲汤的肉块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5%至20%。肉块中未能溶出的蛋白质通过胃的消化可以转化为小分子氨基酸,然后进入血液。
对于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人来说,只喝汤不吃肉,摄入的蛋白质远远达不到身体的需要,与其说是“补”,倒不如说是浪费。
不过,对于身体病弱的人来说,虽然完整肉块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因为消化吸收能力和肝肾处理功能都比较弱,会造成肉块中的蛋白质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同时还加重了消化系统和肝肾的负担,因此这类人群可以只喝汤不吃肉。
虽然和肉块相比,汤汁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但其中还是会溶出不少对人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比如游离氨基酸、小肽、谷氨酸、鸡酸、B族维生素等,这些营养物质可以被病弱人群快速吸收利用,而且鸡汤、肉汤的美味也会让人心情愉快,只要没有高尿酸血症,不放太多的盐,享用一下鲜美的鸡汤也是很有好处的。
冬天喝汤进补的误区
汤泡饭。我们咀嚼食物,不但要将食物嚼碎后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湿润,而唾液是不断咀嚼食物产生的,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酶,能帮助消化和吸收,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将饭泡软了,就算不咀嚼也不会影响吞咽,所以吃进去的食物往往还没经过唾液的消化过程就进入胃了,这就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部不适。
喝汤去“渣”。有人做过试验,用鱼、鸡、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质原料的食品煮6小时后,看上去汤已很浓,但蛋白质的溶出率只有6%-15%,还有85%以上的蛋白质仍留在“渣”中。也就是说,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能完成溶解在汤里。所以喝汤后还要吃适量的肉。
喜欢喝刚煲好的热汤。刚煲好的汤往往很烫,而很多人却偏偏喜欢喝这种很烫的汤,认为喝进去更暖胃暖身。其实,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只能忍受60度的温度,超过此温度则会造成黏膜烫伤甚至消化道黏膜恶变,因此50度以下的汤更适宜。
冬季喝汤进补有讲究
选料要得当
选料得当是制好鲜汤的关键。用于制汤的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如鸡、鸭、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但必须鲜味足、异味小、血污少。这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琥珀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家禽肉食中能溶解于水的含氮浸出物,包括肌凝蛋白质、肌酸、肌酐、尿素和氨基酸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它们是汤鲜味的主要来源。
食品要新鲜
新鲜并不是历来所讲究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代所讲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5小时,此时鱼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 脂肪等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人体易于吸收的物质,此时不但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
食用鸡肉的注意事项
鸡汤味美营养高,且具有抗疲劳美容养颜的功效,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大家经济状况好了,所以不管外出就餐还是自家设宴,总是喜欢来个鸡汤。但是你知道鸡汤如何炖最营养美味么?有没有人不适合喝鸡汤呢?
鸡汤进补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喝 ,冬季喝鸡汤进补是我国的传统,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吃鸡进补适宜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季,不仅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调补机体,还可以抵御寒冷,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一说。虽然现在是鸡汤进补的“高峰期”,但一定要因人而异,否则进补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
“虚则补之”,并非人人需要进补。冬季人体合成代谢功能增强,很容易吸收营养,是进补的绝佳时期。对于一些体重偏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适当进补可以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同时储存能量好过冬。
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本身就比较好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可以喝汤吃肉,但是同时需要多锻炼,保持进出平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则不能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身体负担,造成不良后果。
以下五类人群不适合喝鸡汤:
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2.胆囊炎 和胆石症经常发作者。
3.高尿酸血症患者。
4.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
吃鸡肉比喝鸡汤更有营养 ,人们常说炖鸡的营养全在汤里,一定要多喝汤,鸡肉营养价值并不高,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鸡汤的营养价值并不是很高,鸡汤中的鸡肉比汤更容易消化吸收。 鸡汤里的营养物质很有限,其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内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等。即便经过了长时间的文火烧炖,鸡汤里也只含有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除此之外就是油和热量,嘌呤的含量也很高,汤里所含的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客观上来说并不营养。但是,汤也很重要,鸡汤里有从鸡肉里释放出来的氨基酸小分子,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而经过烧炖的鸡肉,含有蛋白质、糖、脂肪等重要的营养物质。
建议:最健康的吃法应该是主要吃鸡肉,汤只是调味。 吃老母鸡还是童子鸡? 不同的人群喝不同的鸡汤。对于体质弱的人,喝老母鸡汤进补,特别有好处,另外,乌骨鸡炖汤可起到补气血、益精气的作用;长身体的小孩,最好还是喝用童子鸡煮的汤。
冬季喝汤进补怎么喝才健康
选料要得当:选料得当是制好鲜汤的关键。用于制汤的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如鸡、鸭、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但必须鲜味足、异味小、血污少。这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琥珀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家禽肉食中能溶解于水的含氮浸出物,包括肌凝蛋白质、肌酸、肌酐、尿素和氨基酸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它们是汤鲜味的主要来源。
食品要新鲜:新鲜并不是历来所讲究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代所讲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5小时,此时鱼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 脂肪等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人体易于吸收的物质,此时不但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
鸡汤进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喝
冬季喝鸡汤进补是我国的传统,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吃鸡进补适宜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季,不仅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调补机体,还可以抵御寒冷,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一说。虽然现在是鸡汤进补的“高峰期”,但一定要因人而异,否则进补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
“虚则补之”,并非人人需要进补。冬季人体合成代谢功能增强,很容易吸收营养,是进补的绝佳时期。对于一些体重偏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适当进补可以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同时储存能量好过冬。
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本身就比较好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可以喝汤吃肉,但是同时需要多锻炼,保持进出平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则不能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身体负担,造成不良后果。
以下五类人群不适合喝鸡汤:
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2.胆囊炎和胆石症经常发作者。
3.高尿酸血症患者。
4.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
5.肾功能不全患者。
冬季白癜风禁忌有什么
首先禁忌错误的饮食习惯:
在冬季白癜风患者往往很容易忽视了饮食的重要性。由于天气的缘故,在这个季节,很多人都喜欢吃火锅、喝烧酒、吃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样可以驱逐身体的寒气。但是对于白癜风患者而言,这些习惯往往会导致白癜风疾病的扩散,甚至出现久治不愈的现象。所以白癜风患者在冬季首先就应该要禁忌错误的饮食习惯。在饮食上应该以补充各类营养素为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疾病的康复。
其次禁忌悲观的情绪:
白癜风是破坏患者容貌的疾病,一旦患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许多的白癜风患者心理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渴望。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患者的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白斑出现更严重的危害。不良的情绪会导致患者的白斑不断地扩散,甚至会蔓延全身。所以白癜风患者在冬季,一定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切不可因此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康复。
最后禁忌错误的皮肤护理:
在冬季很多患者往往会忘记了让白斑部位接受日晒的做法。冬季天气寒冷,更多人喜欢把自己武装的严严实实,不受寒风侵袭。但是对于患有白癜风疾病的人群来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适当的日晒可以有效的促进体内黑色素细胞的滋生,促进疾病的康复。所以白癜风患者在冬季一定要禁忌这类现象的发生。
冬季人参进补进食有禁忌
冬季来进补 人参是首选
说到进补,大家首选的进补佳品肯定是人参。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
人参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贵,主要与它的药用价值有关。在很早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认为,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轻身延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人参极为推崇,认为它能"治男妇一切虚症"。几千年来,中草药中人参都被列为“上品”。
进食人参有禁忌
很多人觉得人参是补品,总是认为吃得多补得多。殊不知,人参作为补品是不能乱用的。过量服用,易引起人参中毒,出现血压升高、鼻出血、精神高度兴奋、烦躁不安、失眠、易激动、神经过敏、眩晕头痛、皮疹、瘙痒,甚至抽搐、惊跳和小儿性早熟等症状,医学上称之为“人参中毒综合征”。
服用人参后有禁忌:
一、是吃萝卜(含白萝卜和绿萝卜)和各种海味。
古医书讲萝卜“下大气,消谷”。现代研究萝卜消食利尿,与古代观点相同,人参大补元气是其最主要的功能。若同时吃萝卜却可破气,此一补一破,人参就起不到滋补作用。因此,萝卜、人参不宜同时服用。此外,大部分的滋补品都有补气作用,故均不宜与萝卜同时服用。
二、要忌饮茶。
茶叶中含有鞣质,与人参皂苷结合,不易被人吸收;再者茶叶含有咖啡因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人参也有类似作用,它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因此,同时服用人参和茶叶会使这种作用大大加强,容易使人出现晚上睡不好觉、烦躁、头痛等现象。特别对于那些有神经过敏或神经衰弱的患者来说更是没有好处,所以吃人参时忌茶,尤其是浓茶。
无论是煎服还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尤其是铜、铁器具。五金炊具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要用此类炊具制作人参,最好使用沙锅等炊具,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品质。
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宜服用人参。患有动脉硬化症,高血液黏度的患者、失眠患者、胃病、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等均不宜服用。
人参最好,也要注意进补的禁忌,科学进步才能让身体更健康。
冬季进补喝鸡汤要注意
一、鸡汤进补,不是人人都能喝
冬季喝鸡汤进补是我国的传统,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吃鸡进补适宜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季,不仅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调补机体,还可以抵御寒冷,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一说。虽然现在是鸡汤进补的“高峰期”,但一定要因人而异,否则进补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
“虚则补之”,并非人人需要进补。冬季人体合成代谢功能增强,很容易吸收营养,是进补的绝佳时期。对于一些体重偏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适当进补可以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同时储存能量好过冬。
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本身就比较好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可以喝汤吃肉,但是同时需要多锻炼,保持进出平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则不能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身体负担,造成不良后果。
.
以下五类人群不适合喝鸡汤
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2、胆囊炎和胆石症经常发作者。
3、高尿酸血症患者。
4、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
5、肾功能不全患者。
二、吃老母鸡还是童子鸡
不同的人群喝不同的鸡汤。对于体质弱的人,喝老母鸡汤进补,特别有好处,另外,乌骨鸡炖汤可起到补气血、益精气的作用;长身体的小孩,最好还是喝用童子鸡煮的汤。
冬季进补喝鸡汤要注意
鸡汤进补,不是人人都能喝
冬季喝鸡汤进补是我国的传统,鸡肉具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的功效。吃鸡进补适宜在秋冬季节,特别是冬季,不仅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调补机体,还可以抵御寒冷,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有“冬季进补,来年打虎”一说。虽然现在是鸡汤进补的“高峰期”,但一定要因人而异,否则进补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
“虚则补之”,并非人人需要进补。冬季人体合成代谢功能增强,很容易吸收营养,是进补的绝佳时期。对于一些体重偏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适当进补可以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同时储存能量好过冬。
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本身就比较好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可以喝汤吃肉,但是同时需要多锻炼,保持进出平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则不能盲目进补,以免加重身体负担,造成不良后果。
冬天喝汤进补的禁忌
盐量易超标。汤的鲜美应该源于原料的新鲜和营养,可许多餐馆为了吸引顾客,常常会加很多盐“提鲜”。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6克。可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一般餐厅的汤,含盐量在1.2%~2%,也就是喝下2碗汤,有可能就吃下了5克盐。食用过多盐可引发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
香精添过量。有一些餐馆里的排骨汤、鸡汤常香味四溢,但实际上汤里却没有几块排骨或者鸡。綦翠华提醒,这些汤很有可能添加了过量的香精。在国家标准下适量食用香精对健康是无害的,但餐厅里的汤完全是大厨凭“感觉”添加的,很容易过量。
油大伤血管。许多餐馆的汤里有不少油,尤其不少是动物油,如猪油、鸡油等,对心脑血管的危害非常大。
味精易多放。餐馆里常会加很多味精提鲜,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少吃。
中药进补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有些人认为中药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冬季进补7误区
误区一:越贵越补
一些人以为东西越贵越好,不惜花高价买燕窝、鱼翅之类的保健食品。其实这些东西进补功效未必就好,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十分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不要以贵贱分高低,关键是看自身哪项功能较差,再根据体质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群体,则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夏季人们常吃冷饮、冷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入冬即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副作用。
误区三:虚实不分
进补要先分清自身体质,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症病人不宜进补,要辨证施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误区四: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如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芝麻、花生、红枣、扁豆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误区五:进补单一
有些人喜欢按照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这么做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对健康是不利的。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如牛羊、狗肉、辛辣食物、酒等,都是偏温热的,会导致体内毒火旺盛,出现口干、口渴、嗓子疼等症状,不宜过多食用。
误区六:凡补必肉
夏季过后,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因此过于油腻的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另外,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以及过多的脂肪、糖类等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但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所以,冬季在适当食用牛肉、羊肉进补的同时,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误区七:重“进”轻“出”
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否则食物代谢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身体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喝汤的禁忌和误区
喝汤的禁忌
感冒的时候不适合煲汤进补,就连品性温和的西洋参也最好不服用,因为这些油腻的汤容易加重感冒症状。
月经前适合补性温和的汤,千万不要因为补得过火导致经血过多。具有食疗作用的汤要经常喝才能起到作用,每周喝2—3次为宜。
喝汤误区
取汤而弃肉:错!一般人认为营养都集中在汤里,所以煲好的汤就只能喝汤,对于里面的肉类,中药就弃之不理了,其实这大错特错了。营养学家们近年来发现,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肉类的营养也不能完全溶解在汤里。所以喝汤后还要吃适量的肉。另外,中药味道比较怪异,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一般人都不会理会。但有些中药价值昂贵,营养丰富,所以应该消灭掉。
煲参汤的时间越长越好:错!老人的习惯通常是将参类早早地放到汤里,一煲就是2、3个小时,认为这样才能将人参的营养都溶于汤中。其实参类中含有一种人参皂甙,如果煮得时间过久,就会分解,失去其营养价值,所以,保参汤的最佳时间是40分钟左右
冬季最适宜喝汤进补
1、选料要得当选料得当是制好鲜汤的关键。用于制汤的原料,一般为动物性原料,如鸡、鸭、猪瘦肉、猪肘子、猪骨、火腿、板鸭、鱼类等,但必须鲜味足、异味小、血污少。这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琥珀酸、氨基酸、核苷酸等,家禽肉食中能溶解于水的含氮浸出物,包括肌凝蛋白质、肌酸、肌酐、尿素和氨基酸等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它们是汤鲜味的主要来源。
2、食品要新鲜新鲜并不是历来所讲究的“肉吃鲜杀鱼吃跳”的“时鲜”。现代所讲的鲜,是指鱼、畜禽杀死后3~5小时,此时鱼或禽肉的各种酶使蛋白质、 脂肪等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等人体易于吸收的物质,此时不但营养最丰富,味道也最好。
3、炊具要选择制鲜汤以陈年瓦罐煨的效果最佳。
瓦罐是由不易传热的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通气性、吸附性好,还具有传热均匀、散热缓慢等特点。煨制鲜汤时,瓦罐能均衡而持久地把外界热能传递给内部原料,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子与食物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香成分溢出得越多,煨出的汤的滋味就越鲜醇,被煨食品的质地就越酥烂。
4、火候要适当煨汤的要诀是:旺火烧沸,小火慢煨。这样才能使食品内的蛋白质浸出物等鲜香物质尽可能地溶解出来,以便达到鲜醇味美的目的。只有文火才能使浸出物溶解得更多,既清澈,又浓醇。
5、配水要合理
水既是鲜香食品的溶剂,又是食品传热的介质。
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用水量一般是煨汤的主要食品重量的3倍,同时应使食品与冷水共同受热,既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中途加冷水,以使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缓慢地溢出,最终达到汤色清澈的效果。
6、搭配要适宜许多食物之间已有固定的搭配模式,使营养素起到互补作用,即餐桌上的“黄金搭配”。
例如,海带炖肉汤,酸性食品肉与碱性食品海带起“组合效应”,这是日本的长寿区(冲绳地区)的“长寿食品”。为了使汤的口味比较纯正,一般不用很多品种的动物食品同煨。
7、操作要精细注意调味用料的投放顺序。特别注意熬汤时不宜先放盐,因盐具有渗透作用,会使原料中水分排出,蛋白质凝固,鲜味不足。一般地说,60℃~80℃的温度易引起部分维生素破坏,而煲汤使食物温度长时间维持在85℃~100℃。因此,若在汤中加蔬菜应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C的破坏。汤中适量放入味精、香油、胡椒、姜、葱、蒜等调味品,使其别具特色,但注意用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汤的原味。
8、喝汤时间要讲究常言道:“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上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顺利下咽,吃饭中途不时喝点汤水有助食物的稀释和搅拌,有益于胃肠道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同时,吃饭前先喝汤,让胃部分充盈,可减少主食的纳入,从而避免热量摄入过多。而饭后喝汤,容易使营养过剩,造成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