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病人的术后护理
腹外疝病人的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估计并记录出血量。
(2)体位: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
(3)饮食:病人一般于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及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4)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5)防止腹内压升高: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
(6)预防阴囊水肿:由于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堤}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7)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须严格无菌操作,应用抗生素,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8)尿潴留的处理:手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肌内注射氨甲酰胆碱或针灸,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必要时留置导尿。
得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的人多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占全部腹外疝的 75% ~90%,占腹股沟疝的 85%~95%,所以多数人比较容易患腹股沟斜疝。此外,腹股沟疝在男性占大多数,男女发病比率为 15:1。
腹外疝的根本原因
(1)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因素: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 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 先天发育不全的腹白线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
后天性因素: 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体弱和过度肥胖致肌肉萎缩等,均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原因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
在腹壁强度降低的基础上,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重要原因.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4个部分组成。
按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腹外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到腹腔内;
2.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 其内容物多为大网膜,有些病程长、腹壁缺损大的巨大疝也难以回纳。另有少数病程较长的疝,因内容物不断进入疝囊时,产生的下坠力量将囊颈上方的腹膜逐渐推向疝囊,以至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随之下移而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这种疝称为滑动性疝,也属难复性疝。
3.性疝:被嵌顿的疝内容物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甚至完全被阻断,导致疝内容物发生坏死,引起腹膜炎。按发生的部位常见的腹外疝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卧位:术后平卧3日,膝下垫一软枕,使膝、髋关节微屈,以减小腹内压力和腹部切口张力,减轻切口疼痛有利于愈合,术后不宜过早下床,一般1周后下床活动。
(2)饮食:术后6~12h可进流食或半流食,次日可进普食。
(3)预防术后出血: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股沟斜疝术后切口放置沙袋压迫12~24h,以防止伤口出血发生继发感染。使用阴囊托或丁字带托起阴囊,以防发生阴囊血肿。
(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尤其是婴幼儿更应加强护理,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防治腹内压增高:术后注意保暖,以防因受凉而引起咳嗽,如有咳嗽应及时治疗。并嘱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伤口,减少腹内压增高对伤口愈合的不利影响。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
(6)出院指导:
1)出院后注意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过量活动;
2)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食高纤维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以防发生便秘,若有便秘可用缓泻剂;
3)积极预防和治疗有关疾病,如肺部疾患、前列腺肥大等使腹压增高的疾病。
腹外疝并发症
腹外疝并发症:肠绞窄、肠穿孔。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 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腹外疝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腹外疝的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压迫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部分可在生长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而可自愈。小儿脐疝可用胶布固定法,即将脐疝还纳后,用小块柔软绒布垫住脐部,用5厘米的胶布从一侧腋中线横行紧贴脐部,每l-2周更换一次,半年内可愈,但由于胶布有过敏的可能,也可用5分钱大小的金属片,钻眼穿绳,并用软绒布包裹后,按压在脐部,并将绳子绕腰后打结。对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压迫于内环,日间缠带,休息时解除。
对早期嵌顿性疝,应在医院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应观察24小时,注意腹病是否好转。
②手术治疗:对各类腹外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
腹外疝并发症
腹外疝并发症:肠绞窄、肠穿孔。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 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腹外疝的病因
(1) 腹壁强度降低: 先天性因素: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 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 先天发育不全的腹白线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后天性因素: 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或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体弱和过度肥胖致肌肉萎缩等,均导致腹壁强度降低。
(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原因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
疝气是怎么引起的
疝气,又叫「疝」,是人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部位,通过先天性或后天性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个部分。
疝气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主,就是肚子里的肠管、脂肪等连同腹膜,经过腹壁的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外突出所形成的。与腹外疝相对的是腹内疝,是由脏器或组织进入腹腔内的间隙囊内而形成,如网膜孔疝,这种疝往往从体表无法看到,诊断比较困难。
腹外疝要注意些什么
1、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需加以妥善有效的维护。随着日常行走、活动形成习惯性下坠。一旦卡在环口处,能复位会造成肠坏死。要防微杜渐。
2、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切莫做蹦、跳、抻、拉、持重等剧烈活动。这对疝气的正常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3、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保持大便畅是防疝,护疝的关键。老年腹壁薄弱,由于便秘。排便用力,加大腹压促使疝体下行。这对腹外疝的正常维护是难以把握的。
4、预防腹外疝加重,患者们注意保暖和尽量减少二手烟的吸入,以免引发呼吸道感染、咳嗽而导致腹外疝;注意多吃蔬菜,预防便秘,适当运动,增强体质。腹外疝患者注意治疗各种生殖病症。
腹外疝诊断鉴别
腹外疝的诊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为腹外疝;位于什么部位;属何种病理类型;是否继发于其他疾病。
腹外疝的特点是疝块必然位于疝环处,于平卧或休息时可回纳消失。即使疝内容物被嵌顿或绞窄,追问病史以往也应有疝块回纳史。如疝块较小或尚未突出体表,用手指按住疝环,使病人咳嗽局部有冲击感。其次要确定疝环的解剖位置,明确腹外疝的部位以决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
确诊腹外疝后,还应判断疝内容物有无嵌顿或绞窄,否则会贻误嵌顿或绞窄性疝的手术时机。嵌顿性与绞窄性疝的鉴别在于确定疝内容物的活力。
此外,如果确诊腹外疝合并或继发于前列腺肥大、慢性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或其他腹腔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则尚应适当治疗原发疾病,方可进行手术,尤其继发于肝硬变腹水或腹腔内肿瘤者,更忌作手术治疗。如忽视这一点,则必将导致治疗失败。
腹外疝治疗
腹外疝西医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1岁以内的腹股沟疝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线束带压迫内环处,防止疝块突出,部分可在生长发育中,腹肌逐渐强壮而可自愈。小儿脐疝可用胶布固定法,即将脐疝还纳后,用小块柔软绒布垫住脐部,用5厘米的胶布从一侧腋中线横行紧贴脐部,每l-2周更换一次,半年内可愈,但由于胶布有过敏的可能,也可用5分钱大小的金属片,钻眼穿绳,并用软绒布包裹后,按压在脐部,并将绳子绕腰后打结。对老年体弱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压迫于内环,日间缠带,休息时解除。
对早期嵌顿性疝,应在医院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应观察24小时,注意腹病是否好转。
②手术治疗:对各类腹外疝原则上均应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很多,但总的原则是疝囊颈高位结扎、疝修补和疝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