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很多,但往往由于症状不明显,容易被人忽视。然而如有一些典型症状,则可据此而进行自我检查。
1。进食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2。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返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3。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4。常在饭后2小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返酸现象。在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憩室。
5。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6。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烈疼痛,可能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坐卧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上中腹有硬块但不能摸、可在1-2小时后自行缓解,可能是胃痉挛。肚子板硬不能碰者可能是溃疡病急性穿孔。
7。行走或跑步时一侧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后缓解,局部或有包块,不痛时包块消失,这可能是结肠痉挛或肝脾曲综合征。
8。吃东西不当心或受了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可能是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
9。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吃东西不当心就发作,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为水样,便秘时粘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并未见消瘦,则慢性过敏性肠炎可能性大。
10。腹部隐痛或胀痛,以左侧为多,过去可能有便秘,近来经常腹痛,大便常带粘液和脓血;或过去大便正常,现在经常腹泻,消瘦明显,面色苍白,要考虑直肠或结肠癌的可能。
夏季六类消化道疾病高发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消化道疾病也进入多发季节,因为气温上升之后,引起消化道疾病的细菌、病毒都开始活跃,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健康。下面谈谈如何在夏季预防消化道疾病。
夏天常见六类消化道疾病
在夏季,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细菌性食物中毒。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具有潜伏期短、来势凶猛、共同进食者多数人相继发病等特点。据统计,该病85%以上发生在5月—9月。主要病因是食品在加工、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忽视了食品卫生,引起交叉污染。
二是胃病复发。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的人,受到时冷时热气候的侵袭,胃酸分泌常会异常增多,易引起复发而加重病情。如果感到胃部疼痛、胀满难受、呕吐反酸,多是胃病发作的症状。
三是细菌性痢疾。该病主要是饮食、饮水受到污染所致,还可通过手、苍蝇接触食物而传播。菌痢潜伏期为1天至两天,通常起病急骤,先是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然后腹痛腹泻。
四是急性肠胃炎。随着气温回升,各种病原微生物开始繁殖活跃,如果吃了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发热、浑身不适等症状。
五是胃肠型感冒。消化道功能较弱的人受到病毒感染后,易发生胃肠型感冒。患者除了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外,还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拉肚子等临床表现。
六是消化不良。夏天不少人喜欢吃烧烤,致使消化功能紊乱,引起打饱嗝、腹部胀满不适、厌食、腹痛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空腹吃巧克力会怎样 消化道疾病
吃巧克力对我们健康是有好处的,但是在空腹下吃巧克力对我们健康影响就很大了,特别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带来很大的伤害,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多种消化道疾病。原因是,在空腹的情况下,人的胃肠道处于干瘪的状态下,这是食用巧克力,会使得胃肠会不断地分泌出消化液,这些消化液很可能刺激到胃肠壁,使得胃肠道发生溃疡,从而引起消化道疾病,所以我们在平时就不推荐大家这样吃巧克力,需要我们小心。
小孩大便有血怎么回事 消化道疾病
由于生活方面的问题,如饮食方面、排便方面等等,经常性地吃些辛辣等带有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消化道,使得消化道出现出血的情况。消化道疾病一般出血颜色为柏油色和黑褐色,出血量不多。需请医生处理。
肝胆疾病会恶心吗 消化道疾病
当肝炎释放时,胆汁分泌下降,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重大的影响。肝脏的炎症也可能引起肝窦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道充血和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接收。因此,肝脏疾病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上腹不适和腹胀等。
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分析
一、腹泻
婴幼儿期生长快速,很需要营养的补给,若时常发生腹泻,则可能因为消化吸收不良而影响生长。
急性肠炎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其致病菌最多是滤过性病毒,预后(注)一般良好。但是,有少数病儿在急性腹泻时,因处理不当。造成脱水现象。或遗留下肠黏膜的伤害,转成,凄性腹泻,就会导致营养不良。所以。急性腹泻时的处理必须非当慎重,应先让病儿停止一般食物,改为摄取电解质水,以补充自粪便中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此法至少需维持8~24小时,视病儿腹泻改善的情形,再喂食母奶或短期食用稀释的牛奶。无论如何。及早延医诊治是最上策。
另有慢性的、非特异性腹泻,它的症状是每天三、四次稀软大便,虽然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体重增加良好,这种不影响生长的慢性腹泻,比较不需要担心。
婴幼儿长牙时期,若同时遇上发烧、腹泻,长辈们常会告诉我们那是因为长芽的缘故,这种传统的说法不只流传于中国,西方国家也有此一说。然而。此说至今仍末获得学理的支持。我们只能解释为:婴儿一般是在5~6个月大以后长牙,而这时期也正是母亲给幼儿的抗体逐渐消失的时候。婴幼儿在此时期较容易感染肠炎或感冒,因而引起腹泻和发烧的现象。
二、呕吐
婴儿呕吐是常见的现象。有些情况比较严重,有些则只是轻微的回奶。婴儿因胃与食道间偾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吐奶。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十八个月以后),体奶的现象就减少多了,但若呕吐次数频繁、体重不增加,甚或胃酸侵蚀食道,导致食道炎而吐血等并发症时,就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此外,消化道之全部或部分阻塞的时候,呕吐亦为常见的现象,必须尽速请医师诊治。
三、寄生虫感染
这也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消化到问题。近年来,国内的蛔虫与钩虫寄主已较过去减少许多,不过,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大,蛲虫的感染仍相当普遍。幼儿若经常在半夜抱怨肛门痒,家长要注意,可能就是蛲虫感染﹔有少数遭感染的幼儿也会有阴部红痒的症状。一旦经医师检查,证实幼儿感染了蛲虫,应全家接受检查,然后一起治疗,才有根断的效果,否则很可能治愈后又被家人传染。
养成吃东西前洗手的习惯,是避免寄生虫感染的秘诀。因为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多半是在不洁净的手取食时,附着于手上的寄生虫卵随着食物进入肠胃,而引起感染的。
四、腹痛
3、4岁以上会说话的幼儿经常会说他肚子痛,尤其肚脐周围的痛更是多见;他们若是偶尔说说,不一定会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但若经常喊肚子痛,就不得不让人担心了。
如果腹痛的位置在肚脐周围,时间很短(少于十分钟),痛的程度也不严重。仍可继续玩耍,很可能只是功能性腹痛。比较没有关系。但若是腹痛部位在上腹,或肚脐附近以外的地方。且每次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程度不轻,如再伴随呕吐、饥饿痛、白色大便或血便、黄喧等症状者,应提高警觉。早点请医师诊治。若腹痛已超过了三个月以上,虽然没有上述症状。最好还是请医师诊治比较安全。
消化道是孩子获取成长所需养分的重要生理组织,若是发生病变,应该尽速请医师诊治,以维健康。
人体消化道疾病症状大全
1.进食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2.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返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3.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史可以多年,常在秋季发作,疼痛可能有节律性,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可诱发,可能是胃溃疡。
4.常在饭后2小时开始胃痛,或半夜痛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返酸现象。在秋冬易发,疼痛在上腹偏右,常有节律性,要想到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憩室。
5.饭后腹部胀痛,常有恶心、呕吐,偶可呕血,过去有胃病史近来加重,或过去无胃病史近期才发,且伴有贫血、消瘦、不思饮食、在脐上或心口处摸到硬块,则考虑为胃癌。
6.突然发作的上腹剧烈疼痛,可能有饮食不洁或受凉史,坐卧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冷,上中腹有硬块但不能摸、可在1-2小时后自行缓解,可能是胃痉挛。肚子板硬不能碰者可能是溃疡病急性穿孔。
7.行走或跑步时一侧肚子痛,被迫停下,常在放屁或揉腹后缓解,局部或有包块,不痛时包块消失,这可能是结肠痉挛或肝脾曲综合征。
大便出血是什么原因 消化道疾病
大便出血意味着消化道出血,造成消化道出血又意味着消化道出现了疾病病症。比如患有消化性溃疡出血,血液离开血管后存留在肠腔的时间过长,导致排出体外的大便呈潜血阳性。这种情况有属于消化道高位出血。
不吃早餐的危害 易患消化道疾病
经常不吃早餐的人,胃部仍然在不停的蠕动,这会导致胃部分泌出更多的胃酸,大量的胃酸会破坏胃黏膜,使胃部出现不适,影响胃部的消化,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
预防老年人消化道疾病
老年人冬季养生之——防治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病症是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它们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缺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脘腹痛、腹胀、胃部灼热感、嗳气、吞酸,或有恶心、呕吐、纳食减少等。这两种病都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胀、嘈杂、痞满、心痛、吐酸”等范畴。老年人慢性胃炎特点是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十二指肠溃疡则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发病原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目前还未明确。过去多认为是一种多因素损伤造成的病变,如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进食过冷、过热、过粗糙的食物,嗜烟酒及刺激性食品,或是服用了损害胃黏膜的药物,以及自身免疫因素攻击引起的胃黏膜损伤,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发生慢性胃炎。现多数学者认为它的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老年人体弱或久病体虚,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使黏膜防御及修复能力减弱,也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原因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主要与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胃排空过快有关。此外,与药物、吸烟、精神紧张刺激、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也有关。中医则认为,十二指肠溃疡是脾胃虚弱、饮食所伤和情志所伤等因素所导致。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与下列四个因素有关 1. 老年体衰,脾胃虚弱; 2.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3. 情志不和,肝气犯胃;4. 痛久入络,血淤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