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科普
雾霾科普
雾霾科普
面对雾霾的环境,传递一个科普小知识:
我们一个肺有3亿个肺泡,80个Pm2.5微粒可以堵死一个肺泡,我们生活的环境Pm2.5是1155单位,一年堵死三千万个肺泡!3年堵死三分之一个肺!所以预测几年后中国将会肺癌井喷,并不是耸人听闻!
目前人为无力解决,我们自己要保护好自己!记得要防Pm2.5的!幸亏俺懂得早,早早防护,否则真心换不起肺啊!
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中国工程院钟南山
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污染空气致癌
文/崔筝 王玲 刘虹桥 张霞 杨洁
一位亚洲面孔的妇女骑在自行车上,白口罩之上露出的眉头微蹙着。在她身后,滚滚车流和路边的建筑都模糊在漫天的灰色雾霾之中,让人无法分辨出这街景究竟属于哪座城市。这是一本名为《空气污染与癌症》的英文电子书封面,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下设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下称IARC)于2013年10月17日出版。与这本电子书先后问世的,还有2013年10月24日发表的IARC专题论文项目(IARC Monograph Programme)的109号报告。这些出版物宣布了IARC回顾大量科学研究之后做出的一项重要结论——室外空气污染是对人体致癌的一类致癌物。
最新发布的109号报告得出结论:有充分证据证明,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肺癌;还有证据显示,空气污染也会增加膀胱癌的风险。在新闻稿中,IARC更称,空气污染已经是“最广泛传播的环境致癌物”。
一类致癌物是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的物质。“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已经被致癌物质所污染。” IARC专题论文部门主管库尔特·斯特莱夫(Kurt Straif)博士在新闻稿中表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室外空气污染已经不仅是整体健康的主要威胁,也是癌症死亡的重要环境因素。”
报告结论没有直接提到中国,但IARC表示,该结论适用于世界上的所有地区。
在上述结论宣布后,财新记者联系了多位中国环境健康学者。受访学者普遍对IARC的结论表示认可,并强调其权威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前副主任杨功焕指出,IARC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研究最权威的机构之一,其研究结果在全球认同度很高。IARC宣布空气污染为一类致癌物,意味着空气污染致癌的风险已经提高到非常高的级别:“如果归结为一类致癌物,则说明致癌的证据非常强,有人体研究的证据。”
多年研究空气质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强调,要辩证地看IARC的报告——空气颗粒物作为一个复合污染体,确实可能增加了致癌的风险,但中国公众不必盲目恐慌。他说,IARC报告虽指出颗粒物和癌症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指出这是小概率事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认为,在中国,近年来空气污染引发公众焦虑,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研究正在成为学界热点。IARC的报告非常及时,其对空气污染致癌给予了明确的定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IARC的报告提供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最新依据和参照,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政府应该会重视起来。” 潘小川说。
空气为何致癌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又称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空气污染是如何让人生病甚至得癌症?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衡量空气污染的通用指标有PM2.5、PM10、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等。除了PM2.5、PM10,其他指标都较单一,主要衡量空气中的单个或少部分污染物。颗粒物指标PM2.5、PM10则是混合物,更适合衡量整体的空气污染。
粒径小于2.5微米的PM2.5,因为人的鼻毛和普通口罩都无法阻挡,可以经呼吸道顺利进入人体。一般认为,PM2.5是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近年,王跃思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呼吸道疾病(包括肺部疾病)的死亡率,与PM2.5浓度呈现正相关,而与粒径大于2.5微米的PM10不相关。
王跃思将PM2.5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从物理特性上讲,即不论细微颗粒物是什么以及有毒或无毒,它们进入人体就都对人体有害。“什么粒子也好,沙子也好,煤、粉尘也好,塞在呼吸道里都不行,进入了人的肺部就可能造成阻塞。”
生物学特性是指,PM2.5作为一种载体,有可能携带病毒细菌,如流感细菌甚至是传染病细菌。SARS和H7N9就有可能夹杂在雾霾中传播。
PM2.5的化学特性最为复杂,对人的伤害也最大。“通俗地说,吸入人体的气体,除氧气外其余都没什么作用。而吸入的所有化学物质,对人体都有可能造成伤害。”
身为中科院一项空气污染物溯源项目的负责人,王跃思解释,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可能达数万种之多。在北京的PM2.5中,仅简单分析就能分析出100种左右的化学物质,如果仔细分析,可能会有3万种。
王跃思按化学特性将PM2.5划分为硫酸盐、铵盐等七类。
他认为, PM2.5中的化学成分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水溶性化学物质和脂溶性化学物质,原因是它们可以溶解在人体中。
水溶性物质以无机盐为主,如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进入肺就难以排出,致癌物质亚硝酸钠即属于此类。脂溶性即可溶于脂肪,主要是有机物,比如近年被全球关注的致癌物质多环芳烃。
此外,空气污染中还有激素类物质,大多数是雌激素类的,这可能对人的生育能力有影响。
潘小川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空气污染中致癌的物质主要分为重金属、多环芳烃和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三类。在中国,大量的燃煤、低劣的油品产生的尾气和监管不佳的工业排放等多方面污染,导致了这些危险的致癌因子在大气中一再累积。
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包括致肺癌的砷和致鼻咽癌的六价铬等,其他一些致癌性虽不明确的重金属元素如汞,也被证明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魏复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他的课题组对广州等四城市的数千名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空气中PM2.5和PM10与儿童呼吸系统的患病发生率正相关,其影响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更密切。而哮喘明显受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综合作用影响。
雾霾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1、诱发呼吸道疾病
雾霾的组成十分复杂,大小有数百种颗粒物,这些颗粒物通过人体呼吸,进入呼吸道,会引发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2、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雾霾天气,空气含氧量低,会使心脏跳动加速,使人胸闷、气短。尤其是对老年人危害更大。
3、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
因为雾霾天气阳光照射不到大地,或者阳光微弱。这样会使地表面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快速繁殖,引起过敏等疾病。
4、患癌症的风险增高
众所周知,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60%,而雾霾里含有的有害颗粒物更多,所以雾霾比吸烟更易致癌。
5、使人心情压抑烦躁
人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雾霾天气阴沉昏暗,空气污浊,人的情绪也会变的低落,心情烦躁。做起事来缺乏活力。
6、易发生交通事故
雾霾天气会让可见度降低,严重的只能看清几米的距离。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十分危险。
对于雾霾的十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到底是雾还是霾?
误区:自从“雾霾”这个词出现后,每当出现能见度降低的天气时,人们就分不清是雾还是霾了。
真相:没错,把雾和霾分开是科学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雾和霾其实是两种东西。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主要由水汽组成,是一种自然现象,霾则由包含PM2.5在内的大量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对健康危害更大。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说,以2014年十一期间的雾霾为例,北京的雾霾刚形成时湿度比较大,以雾为主。但由于没有风,也就没有扩散条件,污染物基本处于静止稳定的状态,当污染物浓度累积到比较高的值时,就由雾变成了霾。所以,污染物也是霾。不过北京密云水库、延庆等郊区,因这些地区本身污染物不多,湿度较大,因此以雾为主。
误区二:北京秋天的霾是烧秸秆造成的?
误区:有媒体报道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除了气象原因外,北京周边地区农田燃烧秸秆也是主要原因。
真相:从2014年9月份环保部关于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来看,河北、山西、内蒙等多个地区确实是燃烧秸秆比较厉害的区域。但是彭应登表示,雾霾是多方面组成的,因为某一个特殊的污染排放源直接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情况是极其罕见的。燃烧秸秆绝对不是雾霾污染的直接原因或唯一原因,只是会在现有雾霾天气的基础上加重污染程度而已。
其实每年秋冬季节北京基本都会有雾霾,最首要的原因是秋冬季节北京容易出现静风强逆温天气,这是一种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同时由于近几年华北地区污染物排放的大气污染总量居高不下,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不利天气,污染物累积会上升很快,这是北京污染的规律。所以说,秸秆燃烧只是助纣为虐,并不是首要原因。
误区三:雾霾天不能运动?
误区:遭遇雾霾天要停止锻炼。
真相:雾霾会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容易引起气道的炎症反应。但若是因为雾霾严重而取消全部锻炼也是一个误区。健身锻炼并不只有跑步、打篮球、踢足球。在不能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时,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方面的锻炼。这些素质都是身体所需要的,但同时锻炼又不会明显增加呼吸量。
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居住环境,打造一个小型的健身区域,只需要借助有限的家具、哑铃、瑜伽垫等就可以进行力量锻炼和有氧锻炼。原地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柔力球、健美操踏板都是适合雾霾天健身的项目。若空间足够大,可以充分进行有氧锻炼,可以选择的有氧型器械包括动感单车、椭圆机、跑步机、划船器等,可以锻炼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等。而早晚和下午六七点污染比较严重,建议不要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运动,尽量安排在下午。
误区四:雾霾会大幅缩短人类寿命?
误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进行的联合调研报告称,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平均预期寿命将缩短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几乎都是通过增加心肺疾病导致的。按照北方地区总悬浮颗粒物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寿命。
真相:环保部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全表示,“这个结论缺乏大量样本的实际证明,这个说法没有充分依据,且有争议。”他说,要得出煤烟污染影响寿命的结论,需要大量样本的取得,并经过长期观察、充分科学论证后才能得出结论。虽然燃煤可排放出重金属、细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但是,其是否影响人的寿命,目前还没有充分证据,且国际上对这一问题也有争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清洁空气中心副主任朱怡芳表示,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显著影响不容置疑,但人均寿命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可这份研究结论是把其他所有因素全部剔除,只考虑了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这一个因素影响下的减寿数值。事实上,根据《2010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在中国导致民众减寿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第二是高血压,第三是吸烟,第四才是大气污染。
误区五:雾霾天不能戴隐形眼镜?
误区:“赶紧转!雾霾天别戴隐形眼镜!此时隐形眼镜=吸尘器!”按照这一说法,隐形眼镜会像吸尘器一样吸附更多的粉尘、颗粒和有害物质。
真相:网上流传的说法忽略了人眼的自我保护能力,那就是:泪液的冲刷作用。实际上,人眼哪怕进入一个极其细小的颗粒,都会有不适的感觉,随即启动自我保护功能——涌出泪液进行冲刷。此外,正规的隐形眼镜产品往往是用吸附性较弱的材料制成的,在泪液的冲刷下,并不会轻易粘上脏东西。
如果使用者不放心,建议适当增加清洗镜片的次数。比如,上班途中眼部接触到了重度污染空气,进入室内后可以先用眼镜护理液将镜片清洗一下再戴。或者,用正规的洗眼液清洗一下眼部。此外,戴隐形眼镜者一定要注意使用时间,抛弃型镜片每天戴的时间不要超过10小时。
误区六:食物具有抵御雾霾的作用?
误区:近期,微博、微信上流传着这一类消息,认为某些食物可以达到清除肺部沉积物的效果。白萝卜治痰多咳嗽;雪梨炖百合、银耳莲子羹润肺抗病毒;罗汉果茶清肺降火;木耳、葡萄、紫甘蓝滋阴润肺。特别推荐鸭血和猪血,清肺效果最棒!
真相:空气中的粉尘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比较大的粉尘颗粒会被鼻腔内的纤毛拦截,更小的颗粒会通过鼻腔、咽部、喉部,而小于2.5微米的颗粒会进入肺部,沉积在那里。而我们吃的食物是通过消化道进入胃肠道中,然后被分解。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两个系统,想让进入呼吸道的东西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带出来”,这是说不通的。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作清表示,进入肺里面的粉尘,人体可以通过咳嗽,以咳痰的方式“排”出一部分,但有一部分是咳不出来的。粉尘对肺是一个刺激,短期可能没事,长期沉积可能导致肺组织发生结构性变化。目前医学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洗肺,这只针对于尘肺病人,普通人不适用。
误区七:空气净化器不能24小时连续开?
误区:长时间开空气净化器会令空气污染更严重,这样的说法总是不绝于耳。
真相:市场上绝大部分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原理是非常相似的,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新技术。从测试结果看,市场上常见的空气净化器是可以净化PM2.5的,但一些厂家说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达99%是不确切的。在选择空气净化器的时候,不用过分追求价格高的产品。
洁净空气量应根据自己的房间大小和性价比进行选择,而空气净化器可以持续开,只要风机寿命、磨损、散热没问题就行。有些静电式或等离子放电式原理的净化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臭氧,这可以通过开启较长时间后出风口是否有明显异味产生进行辨别。
误区八:戴普通口罩能抵御雾霾?
误区: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了各种口罩照片,包括纱布口罩、医用一次性口罩、N95口罩等等,还有用围巾捂住口鼻的,觉得捂住口鼻就安全了,至少聊胜于无吧。
真相:纱布口罩对PM2.5几乎没有阻隔作用,活性炭口罩中增加的一层活性炭是吸附气体的材料,可以减除一些异味,但并未明显增加对颗粒物的防护效果。相比而言,N95口罩的防霾效果更理想,但它也不能将细小颗粒物完全“拒之门外”,这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源太多,人们佩戴时又不能保证口罩与脸部完全贴合,降低了其实际防护效果。
而口罩滤除悬浮颗粒效率越高,呼吸越费力气,长时间佩戴容易出现缺氧、胸闷等情况。此外,口罩对空气的阻隔也很大,我们呼出的气体会反复进入呼吸道,对健康也有影响,戴半小时就要摘下来换换气。
误区九:人工消霾各种神器是否有效?
误区:兰州市购置了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可将自来水雾化并喷出600米远,有媒体称其“可有效对抗雾霾、粉尘等”。而西安市新城区市容园林局之后也新购多功能抑尘车投入使用,该“雾炮车”重10吨,能喷洒120米远、70米高的水雾,有喷雾降尘作用,媒体将之称为“治霾神器”。
真相:人工削减雾霾的具体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人工增雨(雪)、人工消雾和人工除霾。但由于雾霾颗粒物的直径等因素,人工增雨包括被称为“治霾水炮”的高射远程风送式喷雾机对细颗粒物也就是霾的冲刷效果不会太明显。而人工消雾和人工除霾的方法目前只适合在封闭或局部范围内运用。
人工消霾是一种不得已的方式。PM2.5是引起雾霾的罪魁祸首,治霾还应把重心放在降低空气中的PM2.5含量上。降低PM2.5含量就要对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反推出到底哪些污染源造成了雾霾污染。这就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源解析技术,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单、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等三类方法。目前影响PM2.5源解析精度和准确性的两大障碍是源成分谱与二次颗粒来源的不确定性。各种源头解析方法结合使用起来,才可能会得出比较客观、更加切合实际的结果。
误区十:古代没有雾霾?
误区:大家普遍认为,雾霾天气是因为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古代应该空气质量优良,应该就没有雾霾天。
真相:历史上称雾霾为“霾灾”“雨霾”“风霾”“土雨”等。《元史》《明实录》和《清实录》等史料中多有记载。古代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治理方式则是“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如果用现代方法分析古代雾霾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焚烧秸秆、木炭、树木等,二是扬尘扬沙,如果遇上静止稳定的天气系统,不利于空气流动和污染物扩散的话,也一样会产生雾霾天气。
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对雾霾的认识极少,对于如何预防“霾灾”,没有什么记载。但是可以看到雾霾确实在很久之前就有,只是现在城市规模变大,经济发达,导致雾霾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人们的关注度升高了而已。
一次性口罩是不是越厚越好 医用口罩可以防雾霾吗
生活中医用口罩的类型是比较多的,有一次性的普通医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
一般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外科口罩是不可以用来防雾霾的,因为它们过滤的效率并不是很高,而医用防护口罩是可以有效的用来防雾霾,例如医用的n95口罩,可以有效的过滤空气当中的一些非油性的颗粒物,对于过滤雾霾微粒,效果很不错。
但医用口罩目前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口罩,对于一次性的普通医用口罩来说,连续佩戴的时间不建议超过4个小时,医用的n95口罩,连续佩戴的时间不建议超过6个小时,要是口罩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有污染、变形、破损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更换。
雾霾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方法/步骤
诱发呼吸道疾病。雾霾的组成十分复杂,大小有数百种颗粒物,这些颗粒物通过人体呼吸,进入呼吸道,会引发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雾霾天气,空气含氧量低,会使心脏跳动加速,使人胸闷、气短。尤其是对老年人危害更大。
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因为雾霾天气阳光照射不到大地,或者阳光微弱。这样会使地表面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快速繁殖,引起过敏等疾病。
患癌症的风险增高。众所周知,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60%,而雾霾里含有的有害颗粒物更多,所以雾霾比吸烟更易致癌。
使人心情压抑烦躁。人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雾霾天气阴沉昏暗,空气污浊,人的情绪也会变的低落,心情烦躁。做起事来缺乏活力。
易发生交通事故。雾霾天气会让可见度降低,严重的只能看清几米的距离。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十分危险。
雾霾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诱发呼吸道疾病。雾霾的组成十分复杂,大小有数百种颗粒物,这些颗粒物通过人体呼吸,进入呼吸道,会引发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雾霾天气,空气含氧量低,会使心脏跳动加速,使人胸闷、气短。尤其是对老年人危害更大。
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因为雾霾天气阳光照射不到大地,或者阳光微弱。这样会使地表面的细菌病毒微生物快速繁殖,引起过敏等疾病。
患癌症的风险增高。众所周知,吸烟的人患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60%,而雾霾里含有的有害颗粒物更多,所以雾霾比吸烟更易致癌。
使人心情压抑烦躁。人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天气影响,雾霾天气阴沉昏暗,空气污浊,人的情绪也会变的低落,心情烦躁。做起事来缺乏活力。
易发生交通事故。雾霾天气会让可见度降低,严重的只能看清几米的距离。对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十分危险。
雾霾会引发肺癌吗
雾霾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生活在高雾霾地区,都了解吸入雾霾首先伤到的就是肺,还有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下降。也有人会担心,雾霾会不会引发肺癌?
从门诊量的攀升可以透视到连日来雾霾天对健康造成的影响。然而,虽然大家都认可雾霾对身体的危害,但这种危害程度到底多大,是否和日渐高发的肺癌有直接关系?
12月1日,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医院一楼大堂、二楼及三楼的内科等待区域,人满为患。该院服务咨询台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天气转差以来,呼吸科的号相比之前难挂多了。
空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刘一说,从昨天开始,呼吸内科的普通号已经全部挂满,今天一上午又额外加了10个号。
“雾霾中,呼吸道首先受到影响。”刘一说。
她进一步解释:“雾霾天气会对人的肺部造成理化刺激和细菌感染,而且雾霾明显与肺癌相关。”她表示,PM2.5可以进入肺泡,由于雾霾阻碍了紫外线,空气里的病菌也会随之进入肺部,这就容易损伤肺泡。而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是空气和血液的屏障,一旦遭到刺激,屏障被破坏就容易出现炎症,而炎症得不到有效治疗就容易引发癌症。
但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长兼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断中心主任支修益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雾霾和肺癌有关系。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向全球公布,空气污染也是一类致癌物质,既然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定位为一类致癌物质,那肯定在这方面有一定证据。”支修益说,因为雾霾是这三两年扑面而来的,相关研究一直在进行,所以PM2.5在多少浓度的情况下,多长时间才能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应该都有个数值。“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数值。”
支修益告诉记者,PM2.5只是颗粒大小的一个总称,在不同地区,PM2.5搭载污染颗粒的性质是不同的。PM2.5有什么危害,取决于它搭载的是什么物质。
比如在石油地区,它搭载的就是石油里面的有害成分;在钢铁地区,带的就是重金属。
一到重度雾霾天气,刘一最担心的还是孩子。她说,小孩的肺泡清除能力较差,PM2.5颗粒会吸附在肺泡上,破坏其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给病毒细菌入侵人体带来机会。“儿童的抵抗力更弱一些,在重度污染天气下,学校应该停止户外活动,课间操、体育课都应该暂停。”
刘一告诉记者,除了孩子,老人也是易感人群:雾霾中含有二氧化硫等刺激呼吸道粘膜的有害成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化刺激,可以通过支气管,刺激血管、肺泡、气道上皮等。这些微细颗粒还可能诱发炎症,导致机体发生各种感染。
“因雾霾严重,紫外线明显减少,杀菌作用减弱,细菌病毒的传播导致人们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引起气道性过敏反应、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的老病、慢性病复发。由于毒性物质刺激,还会出现胸闷、气喘、咳嗽、咳痰等不适症状。” 刘一说。
如何挑选防霾口罩 针对不同情况如何挑选口罩
空气污染的治理未见显著成效,生命活力的维持又离不开呼吸,多数人选择经济实用的口罩以降低雾霾等对人体的伤害,但口罩种类繁多,品质不一,如何挑选?
在制作过程中不一定消毒或灭菌,仅适合在一般场合使用,常见于食品加工、餐饮、美容、保健行业、以及明星们脸上……只有出门时应付小寒小风用得上 。
都会经过“消毒”或“灭菌”,适用于医疗机构的一般环境,但国家并没有规定其必须做细菌过滤率 (BFE) 、颗粒过滤效率 (PFE) 、喷溅试验的测试和参数界定,只能参考一些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长相和前两者一样,但只要叫这个名字的口罩,则必须符合其行业标准,即: PFE>30%,BFE>95%,无菌级。它们可以用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活动和外科手术。
常见的纱布、纺布、皮质等材质类型的口罩,可起到保暖作用,但都达不到防霾的效果。
雾霾污染的主要成份都属于非油性颗粒物,日常出行选普通的防尘霾口罩即可 (标有“N”和“KN”的这一类)。合格的“KN90”口罩对PM2.5实际过滤率一定显著高于90%,因此在普通的雾霾天气中,其防护已经完全足够。
雾霾天别迷信防霾产品
市民不要过于迷信所谓“护霾护肺”,面对环境污染,首先应该是做出保护预防措施,而不是在事后吃药。“例如雾霾天气出门可以戴口罩,平时多喝水把机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同时做到有规律休息及饮食清淡,还有适当的运动就可以了。当然,也建议在太阳出来之前,最好不要出去运动,因为早晨的雾霾量很大。”许浦生表示,现在很多市民喜欢戴一些医疗用的口罩,实际上这是不需要的,普通的三层或五层的口罩就有防护雾霾的作用。
市面上所谓“清心明目”的食品或药品,实际上对雾霾防护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如果雾霾中的化学物质或有形颗粒进入眼中,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用水清洗干净,“例如在雾霾天中活动后,回来用清水清洗一下就可以的了。”
市面在雾霾天中出门会戴眼镜或太阳眼镜,实际上这些眼镜对雾霾防护作用有限,他还表示,目前能最大限度防护雾霾侵袭的“眼镜”是用于保护干眼症患者的“湿房镜”,这种眼镜与游泳护目镜类似,能避免眼睛与雾霾的直接接触,但是这种眼镜目前在市面上没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