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液会传播乙肝吗
汗液会传播乙肝吗
经过研究发现,乙肝病毒的感染者的体液中(汗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均可检测到乙肝病毒,以前人们从未注意到汗液也会传播乙肝病毒。但是土耳其科学家S.ereket-Yucel博士抽取了70名摔教运动员的血液和汗液样品,对这些样品做了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分析,结果发现了乙肝病毒。
一般情况下,乙肝病毒是不会通过汗液进行传播的,但是不能排除特殊情况的发生,只是这个可能性十分低,不用过于担心。比如没有皮肤破裂的情况,沾到乙肝小三阳的汗液是不会感染乙肝。而且成年人具有成熟的免疫系统,若注射乙肝疫苗会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也就不用担心乙肝病毒通过汗液传染。尽管也有人从乙肝感染者汗液中检测到病毒,但检测到的病毒量极低,明显低于感染者血液、精液等体液中的病毒量,这么微量的病毒很难造成他人感染。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经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器针头及针炙、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纹身、纹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
2.母婴传播: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
3.性接触传播:男女性生活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
4.密切接触传播:家庭日常生活可造成传播的情况主要有:HBsAg阳性人的创伤出血、月经血、痔疮血污染家庭环境;与HBsAg阳性人共用牙刷、口杯、毛巾和剃刀;HBsAg阳性人同乳幼儿密切接触,尤其是口喂小儿。
所以,老年人、长期嗜酒者、性生活不检点的人、小孩等是乙肝的高发群体就要做好预防措施,比如打乙肝疫苗、性生活时注意性卫生等,避免乙肝的侵袭。
哪些行为不会传播乙肝
1、一起就餐。消化道是不能传播乙肝的,和乙肝带毒者共同进餐肯定不能传播乙肝病毒。可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人“怕”,如果知道谁是乙肝带毒者,便将其排斥在外。
2、相互握手。尽管在乙肝带毒者的汗液中可能检测到乙肝病毒标志物,但握手仍是安全的。实际上,健康人的手上可以沾染很多种微生物,有人研究发现,手上的病菌、病毒多达成千上万,他却不会发病。这些病菌、病毒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不是病菌、病毒落到手上就一定发病,人体还有自己的抗病能力,汗水中也含有一种酸类。不利于病菌、病毒的生长。你要注意洗手、就更不成问题了。
3、礼仪性接吻。乙肝带毒者的唾液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但礼仪性接吻不沾染唾液,属于“干接吻”,即使口唇相互接触也没有问题。爱人间、相恋者的双方唾液混合可能有一定传播作用,但实际意义也不大。因为从口腔感染乙肝病毒的机率是不大的,不少学者试验,都证明乙肝病毒在口腔难于传播成功。
4、相互拥抱。这是一种常用的礼节性行为,因为没有实质性接触,不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只是有的人总感到对方是一名乙肝带毒者,心理上难于接纳而已。
5、跳舞。在一起跳舞时可能有手拉手的动作,这都不足以构成乙肝病毒的传播。其实在舞池中,谁也不知道谁的底细,说不定你的舞伴就是一位乙肝带毒者。但是,只要知道了对方是乙肝带毒者,就再也不愿意和人家跳舞去了。这纯粹是精神作用。
6、共同游戏、旅游。在野外进餐、相互掺扶、说笑谈话都不能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道理非常简单,乙肝带毒者体内的病毒和对方没有传播的渠道,只是一般的接触,怎能使乙肝病毒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呢。大自然界的环境,绝不是传播乙肝病毒的场所。
7、同室居住。同学们在一个集体宿舍里,其中有乙肝带毒者,是不会发生彼此传播的,乙肝病毒不能在空气中存活和复制。每一种病菌和病毒,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渠道,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这一渠道传播,不会从呼吸道侵人人体,即使对方打喷嚏,或咳嗽,都不能构成感染。
8、同一教室上课。这也是很安全的,不会传播乙肝。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肝病,具有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预防乙肝传播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特别是家里有乙肝患者的家庭,消毒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传播的方式和艾滋病是一样的,它主要是通过血液的途径来感染。所以乙肝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是不会感染的,比如说一起工作、吃饭,使用游泳池等。主要是通过血液、性交、母婴途径传播。
所以对于乙肝患者来讲,应该注意这些传播方式,比如说夫妻双方,如果一方是没有携带乙肝病毒的,最好要注射乙肝疫苗,等自己产生了抗体,一般的性生活方式就不一定会传播。另外也可以采取像使用安全套等方式。所以一般日常生活里是不会传播乙肝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通过性生活传染吗
肝病专家指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性生活中其实是会传染的,性生活时双方亲密接触,性接触,肌肤接触,热吻,这些都是有可能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过性生活时要注意,因为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血液中,而且可随着血液到达人体所有的体液中去,如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而性生活时双方有亲密接触,性接触、肌肤接触和热吻这些都是会接触到对方的体液的。
不过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因此禁欲,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之后就不用担心传染的问题了。
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播乙肝病毒的途径比较多,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传播: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
2.医源性传播: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它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另外,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4.性接触传播: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通过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引起感染。
“大三阳”的母亲能哺乳吗
喂奶真能传播乙肝病毒吗?
近年的研究解除了这一顾虑:母乳中曾偶尔检出过乙肝病毒,但经口喂给大猩猩未引发感染。调查许多“大三阳”妈妈,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并无明显差别。国内也有报告“大三阳”的妈妈用母乳或人工喂养,对接种乙肝疫苗新生儿的抗体产生率也无明显差别(Wang JS, et al. Int J Clin Pract, 2003;57:100)。
总之,迄今尚无事实证明:乙肝病毒可以通过乳汁传播。
母乳喂养为什么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1、乳汁中检出乙肝病毒的机率很低;含量也非常小。
2、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染病,乙肝病毒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3、新生儿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体内已经有了保护性抗体。
乳汁中罕能检出传染性病毒颗粒,只要新生儿免疫成功,即使“大三阳”的携带者母亲,喂乳传播的可能性非常非常的小,迄今尚未发现过。
乙肝是怎么引起的
乙肝发病原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规律,或饮食的不规律,长期的吸烟饮酒,饮食辛辣食物导致肝脏受损,使身体的免疫能力减弱,很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的病因
日常接触一般不会传播乙肝,日常的生活中不规律,使身体的免疫能力减弱,很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后,不知道症状,容易急性变为慢性。
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完全没必要谈肝色变。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对方应该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女性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母婴传播。
超薄避孕套容易破吗
安全套会让男性性快感降低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因此在选购产品时,很多人最看重的就是其材质,希望越薄越好。其实,如今安全套的主要设计理念之一就是强调没有异物感,让双方的感觉愈接近自然愈好,戴了套和没戴带套差不多。超薄避孕套容易破吗?
超薄避孕套容易破吗
乙肝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很低,戴避孕套可以预防乙肝。乙肝传播可能存在以下误区:
1、乙肝病毒不经正常消化道传播。
2、一般生活、工作场所和交通工具不会传染乙肝。握手、拥抱、共同进餐不会传染乙肝。乙肝病毒不经空气或动物传播,蚊虫叮咬也不传播乙肝病毒。
3、多数情况下,接吻并不传播。但是双方有口腔黏膜破损或者牙周疾病时,可能导致感染。
4、乙肝传播途径和乙肝病发作不发作无关。换言之,乙肝病情发作时,日常接触仍不会传染别人。
5、采取及时正确的阻断措施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6、目前认为蚊虫叮咬不传染乙肝病毒,在传染病医院被蚊虫叮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乙肝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三个: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但要注意不要与人公用毛巾、牙刷、碗筷、杯子等生活用品,如果双方有口腔溃疡或皮肤破损,则有可能发生传染。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如何传播
1.经血传播: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未发现吸血昆虫(蚊、臭虫)能传播乙肝病毒。卵子和精子不会传播乙肝病毒。易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为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伙伴和静脉药瘾者等。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的意外暴露、公用剃须刀和牙刷也可传播。
预防: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对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纹身等器具严格的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任何人公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2.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率为9.1%~36.7%。宫内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增强引起母血渗漏造成,与母亲血中的乙肝病毒 DNA浓度有关,主要发生于妊娠末期,妊娠中期甚至早期也可发生,不过可能性非常小。患有乙肝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可用于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如想新生儿绝对不受感染者,最好妊娠前开始,至乙肝病毒DNA阴转后再怀孕。
生产过程也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胎儿通过产道时吞咽含乙肝病毒DNA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破裂,母血漏入胎儿血循环。若母亲乙肝抗体为阳性,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最好在出生后12 h内,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在1个月和6个月分别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母婴传播的途径还有哺乳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建议新生儿不母乳喂养。
3.性接触传播: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其在性交时用安全套。
乙肝疫苗需要打吗 乙肝传播的错误认识
很多人对乙肝的传播途径有误解。事实上,共饮共餐、一起工作学习、握手等日常接触、接触泪液或尿液、拥抱或接吻、打喷嚏、咳嗽、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乙肝。
乙肝的传播主要通过母婴、医源性、输血、性生活等方式传播的。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几种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居住同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或共用厕所等,没有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乙肝能经过昆虫传播。
小三阳会传染吗
当我们在听到乙肝病毒携带者提到小三阳时,我们就应该去了解一下它了,因为乙肝小三阳是属于一种传染病,了解它为了做到能够预防,并且在最坏结果来临时做到早知道早治疗,所以在平时我们就要小心预防了。
我们可以先大概了解一下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学指标:即乙肝表面(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乙肝小接三阳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一种。
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有三: 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触传播。 乙肝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 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完全没必要谈肝色变。 但如果有亲密接触,会有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另一人的危险。
肝炎唾液可以传播吗
1、乙肝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乙肝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染。
2、乙肝胎源性传播:如乙肝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乙肝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近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乙肝传播几率。
3、乙肝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乙肝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乙肝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4、乙肝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这种乙肝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乙肝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乙肝。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5、乙肝昆虫叮咬传播: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型肝炎传播起一定作用。如由于蚊虫叮咬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皮肤粘膜破损口被乙肝病毒感染(如因被蚊子叮咬后的痛痒采取的抓挠)。据国内外多年研究,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根本无法复制繁殖,而且乙肝病毒随血液被蚊子吸食后一般在14小时内就会被消化。即使没有被消化,乙肝病毒在蚊子体内也不会活过48小时,而蚊子的吸血间隔在72小时左右。还有证据表明,蚊子在吸食血液时并不会把前一次吸入的血液吐出到被吸食者体内,它只是吐出一些自己的唾液产生一些润滑和麻痹效果而已。所以蚊虫本身并不会传播乙肝。
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乙肝: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乙型肝炎。
避免乙肝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乙肝疫苗,与乙肝患者接触应注意避免皮肤、粘膜的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