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眼睛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怎样用眼睛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近年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先用肉眼观察早产儿有没有健全的眼球,眼球的大小是不是正常的,颜色是不是正常的。眼睑是不是可以睁开闭合。瞳孔是不是正常的。
利用手电筒,用手电筒的光线试探宝宝的眼睛是不是正常的,如果手电筒的光线,宝宝是有反应的,而且瞳孔缩小的,证明宝宝的眼睛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手电筒的光线也不能特别刺眼,一定是柔光。
手电筒的光线,宝宝的视线要是可以追寻光线转动,那就说明宝宝的视力是正常的。新生儿不流泪,泪腺没有发育好,要注意宝宝的眼睛是否有瞳孔黑色白色搭配正常,是否害怕光线,但是光线不可以太强烈。
早产儿视力发育怎么测
1.视力检查
早产宝宝视网膜血管发育往往不成熟,这种情况称为“早产儿视网膜病”,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重要原因。对于在孕34周以下出生,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或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早产宝宝,在生后4—6周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可避免或减轻宝宝日后视力异常的出现或程度。
2.为什么早产儿需要做眼底检查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能导致婴幼儿失明的严重疾病,多发生在孕周少于37周或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中发病率15%~30%,盲童中有1/3为本病所致。它与婴儿的孕周、出生时体重密切相关,孕31周以前出生的婴儿,40%有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越是不成熟,发病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一般体重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发病率在30%至50%之间,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体重在750克以下发病率高达90%,1000克至1200克,发生率为45%左右。尽管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上有了一些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导致婴幼儿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
3.其他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早产、低体重、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因此,早产儿一定要及时到眼科接受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症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发于早产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见于出生后3~6周,而在临床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而这两个时期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也有着十分细致的划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临床表现来判断病情究竟是到 了什么地步,其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被划分为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而这两个时期也有着较为严格的划分。一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为3~5个月,而一般是要经历五个阶段,也很有可能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时期的症状的主要表现。
活动期
1、血管改变阶段:这个阶段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纤维膜形成期: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Ⅰ度: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Ⅱ度: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Ⅲ度: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Ⅳ度: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被遮蔽。
Ⅴ度: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早产儿眼底筛查很重要
对于早产儿的家人而言,关注早产儿存活的身体指标是重点。但眼科专家提醒,体重低于两公斤的早产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进行眼底病筛查,以防因患儿童视网膜病变而致失明。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失明
据乌鲁木齐普瑞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李宏介绍,儿童眼底病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劈裂等疾病,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早产、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有密切关系,用氧是抢救早产儿的重要措施,又是致视网膜病的常见诱发因素。
“现在,许多大型医院都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存活明显提高,但是,一些由于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全和医疗救治措施干预不当引发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国内医疗事故鉴定中已出现此类病案。据统计,我国早产儿中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占21.3%-40%,其中可致盲的占6%-18%。”作为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的李宏介绍说。高压氧治疗不当会诱发视网膜病变
为什么高压氧治疗早产儿,容易损伤其视网膜呢?据了解,其实氧气并没有毒性,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
需要指出的是,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眼底病变,即使视网膜血管有损伤,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通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36周时,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过了这个“门槛”,病情发展较快,可能短期内就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李宏副院长介绍说:“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关键在于预防,若能早期发现,80%~90%可以治愈,不留任何后遗症。卫生部曾公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对于出生体重小于2000克的早产儿必须进行眼底病的筛查。筛查的时间间隔为1-2周,一直到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正常才结束。” 新生儿应进行眼底成像检查
对于足月出生的儿童,眼底病筛查也很重要。李宏副院长提醒说,现在新生儿都有听力筛查,却没有眼底病筛查。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大多时间在睡觉,很多家长也没有重视起来。不过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要及时带孩子前去进行眼底病筛查:1个月的时候,孩子不能看灯光,即灯点亮后眼睛不会朝向光源;3个月的时候,孩子的眼珠子不会跟着在眼前移动的小玩具转;6个月的时候,孩子不会用手抓眼前的小玩具。对于视力发育正常的儿童,李宏建议,最好能够在刚出生和6个月大的时候分别做一次眼底成像检查,以排查儿童眼底病的发生。
科学用氧避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对于早产儿的视力危害巨大,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失明,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那么要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科学用氧是非常重要的。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个度,不是氧气浓度越高越好。过高的氧气浓度,反而可能对早产儿造成伤害。
早产儿的视网膜的发育极不成熟,此时,眼部缺氧,是需要氧气供应的。早产儿出生以后都需要进入保温箱内观察其发育的情况。在保温箱内吸氧是非常常见的对早产儿的治疗措施,但是并非用氧浓度越高或者吸氧时间越长越好。有研究表明,氧气浓度过高,当供氧停止以后,反而会使得机体组织相对缺氧,从而更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另外,早产儿如果吸氧的时间越长,就会导致血液中的动脉血氧分压越高,从而也非常容易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不少研究都显示,在保温箱内的早产儿大多都有过度吸氧史。所以控制吸氧的时间和浓度,对于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医务工作者临床经验的积累。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真的会失明吗
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熟两个意义。与足月份宝宝相比,早产儿面临着更多的艰险,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威胁早产儿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及时发现治疗,爸妈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专家是这么说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
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体重的足月产儿。病变活动期的发病率为早产儿的10%~20%,最后纤维膜有残留者则为早产儿的3%左右。性别无明显差异,双眼受害,但轻重可以不等。
及早治疗效果好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宝宝出生4周至6周时发现,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治疗后,宝宝的眼睛与常人无异。
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而对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患儿预后较好。眼底检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治好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产生受许多因子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早产,目前在流行病学的统计报告中发现,出生当时的体重是最大的危险因子,周产数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罹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也越高。
根据研究统计,出生体重小于1500公克者容易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中出生体重在1000~1250公克者,发展出第三期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率有8.5%,出生体重在750~990公克者为21.9%,出生体重小于750公克者则高至37%。
因此建议所有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是怀孕周数小于32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4~6周时都应接受散瞳视网膜检查。而其他可能的危险因子还包括︰氧气的使用时间长短、氧气的使用浓度、合并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疾病。
早产儿应接受视网膜检查以免影响视力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9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自行改善,若第一次检查时无病变,但血管尚未发育完成,则2~3周后再检查,直到血管发育完成。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则称为第一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须在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施行雷射或冷冻治疗:
(1)第一区出现任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2)第一区出现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是无血管扩张。
(3)第二区出现第二期或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而第四、五期则需进行视网膜剥离手术,成功率约3成,但视力恢复不佳。
过去治疗方式的主流,是使用冷冻或雷射破坏周边未成熟视网膜,以减少不正常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产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对视网膜而言,仍是破坏性治疗,之后容易产生高度近视或斜视。
目前较新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药物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其效果与雷射相当,对视网膜伤害更小,而且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可以避免全身麻醉所要承担的风险。
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药物会使部分不成熟的血管迅速回退,视网膜缺氧的现象改善,近9成病患接受治疗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会缓慢消失,但此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