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艾灸哪个部位
降血脂艾灸哪个部位
血脂高艾灸调理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是通过在体表穴位或穴位上空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具体可以艾灸以下穴位: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
神阙:位于腹部中,脐中央。
悬钟: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肝俞:位于背部,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位于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艾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神阙,足三里,脾俞,肝俞,悬钟,三阴交,地机,丰隆,肝俞,内关。让患者取合适体味,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在距皮肤3-5厘米高度施灸,神阙灸10-20分钟,足三里灸305分钟,脾俞灸10-15分钟,悬钟,三阴交,地机,丰隆,肝俞每穴灸5-15分钟,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
2.回旋灸中脘,命门,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中脘每日灸2-3次,每次10-20分钟,命门每周灸1-2次,每次10-15分钟。
月经干净几天可以艾灸
在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艾灸。
经期时艾灸容易使月经过多,而月经过后也不宜立刻艾灸,因为经期过后身体血液流失,抵抗力降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恢复。
经期过早艾灸的影响
容易经期回潮
艾灸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经期艾灸会使月经量增多,而月经结束后立即开始艾灸有可能引起月经回潮。
容易晕灸
经期后体质较虚弱,容易出现“晕灸”:出现头晕眼花、大汗淋漓、恶心欲吐甚至晕厥等症状。
经期后艾灸调理穴位
1.暖宫止痛
穴位方:神阙(肚脐),关元(小腹),脾俞、次髎(背部),足三里、三阴交(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姜灸均可;
功效:益气养血,散寒止痛。
2.美容美白
穴位方:颊车、下关、印堂(面部),合谷(手部),关元(小腹),足三里、三阴交(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蒜灸,一次选取4个穴位;
功效:润肤美容,延缓衰老。
3.减肥塑身
穴位方:曲池(手部),天枢、中脘、关元(腹部),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阴陵泉(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姜灸,一次选取3-5个穴位。
功效:调理脏腑,加速脂肪代谢。
高血脂艾灸哪里降血脂
高血脂艾灸常用穴位
神阙穴
肚脐的正中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灸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5分钟。
功效:温经祛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足三里
位于膝盖下方凹陷约横指宽的地方,左右各一。患者自执点燃的艾灸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cm,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3-5分钟。
功效:抢庄和保健集体,改善集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增强免疫力。
悬钟穴
从脚踝外侧的中央最高处,往正上方横指宽,在小腿外侧的腓骨中央可以摸到一个小凹陷的位置,即是悬钟穴。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cm,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一次,每次灸5-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调和气血
高血脂辩证艾灸穴位
痰浊内阻
症状:血脂高出正常范围,患者形体肥胖,心悸眩晕,胸脘痞满,乏力倦怠,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水,舌淡体胖苔腻,舌边有齿痕。
治法
1.选穴:丰隆中脘三焦俞阳池
2.定位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向上数8寸,距胫骨前缘2寸。
中脘: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三焦俞:在背部,第一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阳池:在腕背横纹上,两骨之间凹陷处。
3.方法
曼法艾炷隔姜灸,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每日或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施灸。
脾胃湿热
症状:食多容易饥饿,形体偏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口苦口干,心烦头昏,舌红苔黄腻。
治法
1.选穴:公孙、内关、中脘、足三里
2.定位
公孙: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即足大趾后方与其相连的最长的一段骨头)基底前下方。
内关:在前臂内侧,腕横纹f二2寸,两骨之间凹陷处。
巾脘: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
3.方法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穴位红润灼痛为度,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肝肾亏虚
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胁肋疼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
治法
1.选穴:肝俞、肾俞、足三里、悬钟
2.定位
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肾俞: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
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与肌腱之间凹陷处。
3.方法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用黄豆大艾炷,每穴10壮,灸至局部温热红晕不起水泡为度,每日l次,20次为1个疗程。
高血脂对症艾灸穴位
高脂血病常伴有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胸闷心悸
1.选穴:膻中、心俞
2.定位
膻中:在胸部,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心俞: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
3.方法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日1次,症状消失即止。
乏力
1.选穴:气海、百会
2.定位
气海: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中点,或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3.方法: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为度,每口1次,连续灸至乏力消失为止。
血脂高艾灸调理有用吗 降血脂艾灸穴位
地机: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
神阙:位于腹部中,脐中央。
悬钟: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肝俞:位于背部,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位于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位于腰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丰隆: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艾灸要注意什么 选择合适的场所以及姿势
在进行艾灸的时候应当保持体位平整舒适,并且方便艾灸操作。注意防止艾柱靠近皮肤太近,灼伤皮肤和避免发生碰撞动摇艾灸部位,以免发生艾火脱落引起烧伤甚至烧坏衣服、被褥。
降血脂艾灸哪个部位 血脂高艾灸调理有用吗
血脂高艾灸调理有一定的效果。
艾灸是通过在体表穴位或穴位上空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降血脂艾灸哪个部位 降血脂艾灸方法
1.艾条温和灸神阙,足三里,脾俞,肝俞,悬钟,三阴交,地机,丰隆,肝俞,内关。让患者取合适体味,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在距皮肤3-5厘米高度施灸,神阙灸10-20分钟,足三里灸305分钟,脾俞灸10-15分钟,悬钟,三阴交,地机,丰隆,肝俞每穴灸5-15分钟,灸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
2.回旋灸中脘,命门,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3厘米,左右方向平行往复或反复旋转施灸,中脘每日灸2-3次,每次10-20分钟,命门每周灸1-2次,每次10-15分钟。
艾灸的基本方法
艾灸的基本用具
艾炷:由艾绒制成,呈圆锥状。在艾灸疗法中,可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相应大小的艾炷。通常来说,较大的艾柱用来灸大面积的身体部位,如背部、腹部。较小的艾炷用来灸四肢或头面部。另外儿童宜用较小的艾炷。
使用艾炷灸时,将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
艾条:由艾绒卷材的棒状灸具。判断艾条的好坏主要依据艾绒的纯度。一般艾条的包装上会表明艾绒的等级,如艾绒等级为1:6,表明制成1千克艾绒,所需艾叶为6千克。等级越高,纯度越高,品质也越好。
使用艾条灸时,点燃艾条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烤。
艾灸的辅助器具及使用步骤
艾灸盒:艾灸盒是艾灸的首选辅助器具,通常为木制或竹制。
艾灸盒的使用步骤:
①点燃艾条,让艾条充分燃烧。
②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灸盒盖上的卡子里。插入长度要小于艾灸盒的高度,又要和盒子保持一定距离。
③将艾灸盒盖按照正确的方向改好,艾条要靠近艾灸盒底部且不触及铁丝网。
④用艾灸盒上的绑带绑在需要施灸的身体部位。在艾灸过程中可通过艾灸盒上的孔眼随时观察艾条的燃烧状态,及时舔掉艾灰,并调整艾条的位置。
艾灸罐:艾灸罐可以在全身不同的部位使用,使用起来很方便。
艾灸罐的使用步骤:
①将艾灸罐打开,取出最里面的内罐,并准备一段长短合适的艾条。
②将艾条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留下一个小孔,点燃艾条有孔的一端,将点燃的一端插入内罐中心的铜柱上。
③盖上艾灸罐的盖子,装上艾灸罐的手柄就可以手持艾灸罐施灸。
④也可以用绑带将艾灸罐缚在身上施灸,这种方法需要在施灸部位覆盖毛巾等隔热,避免烫伤。
艾炷的常用艾灸方法
无瘢痕灸:施灸时不烧伤皮肤、不让其化脓、不留瘢痕的灸法。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更换新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轻度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虚寒性疾病的治疗。
瘢痕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称为瘢痕灸,又称为化脓灸。施灸前先在要施灸的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便于艾炷黏着。然后将大小合适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出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施灸。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部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天换敷贴一次。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这种灸法临床上常用于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的治疗。
隔姜灸:将新鲜的生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拨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然后将姜片至于要施灸的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患者微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抬离皮肤片刻,再放下继续施灸,之艾炷燃尽再更换艾炷,每次每穴3~5壮,灸至皮肤潮红为止。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咳的作用,故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呕吐、腹痛、泄泻等。
隔盐灸:又叫神阙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脐部填平,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至患者感觉灼痛,即可更换艾炷。也可在食盐上放置薄姜片,上置艾炷施灸。
隔盐灸多用于治疗急性腹痛、吐泻、痢疾、虚脱等。
艾条的常用艾灸方法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施灸的部位,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烤,使被施灸部位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次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需要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如鸟雀啄食般,一上一下地活动着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2~3厘米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以施灸部位为中心,均匀地想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以穴位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