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性肾病的疾病分期
糖尿性肾病的疾病分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
1.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
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2.正常白蛋白尿期
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GBM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病人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3.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升高。经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病人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5.终末期肾衰竭
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
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病人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肾病综合症一般分为哪些种类
也经常觉得很累。有时候,还恶心,有点想吐。有时候还尿频,或者尿很少。医生说我得了肾病.分析肾病的种类有很多
肾病的种类有很多,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炎、过敏性紫癜肾、肾盂肾炎等和各种肾病,如IgA肾病、膜型肾病,肾性高血压、红斑狼疮肾、痛风肾、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以及肾积水、肾囊肿,先天性多囊肾等。后期均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小儿肾病综合症和肾炎的区别
所谓肾病综合征指的是有“三高一低”四种症状:大量蛋白尿,高度浮肿,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未必有血尿。所谓肾炎,大多有血尿,可以有蛋白尿。
总之,肾病综合征必定有大量蛋白尿,没有蛋白尿就不能叫肾病综合征,肾炎多有血尿。
无论是肾病综合征还是肾炎都最好做一个肾穿刺确诊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治疗是 ...
这是两种疾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5种: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症状不完全一样。
肾炎是肾的疾病,而肾病综合症的则是肝、脾、肾,有时患有心脏及造血机能等多种脏器的疾病由肾的疾病状态来表现的一种疾病。肾病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脂质代谢紊乱及免疫力低下所造成的。而肾炎则是病原体的感染造成的。
糖尿性肾病的症状
1、容易疲倦、乏力
一般发生肾病就会有很多的异常情况发生,尤其是患者会容易发生困倦的情况。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有:容易疲倦、乏力。这可能是最早的症状,但是很容易被忽略,因为能够引起疲倦乏力的原因实在太多了。
2、脸色发白
发生疾病,就会变现在脸上,尤其是肾病的发生,就会出现脸色发白的情况。脸色发黄或发白,这是糖尿病肾病的症状。这是由于贫血所致,肾功能受损常常伴随贫血,但是贫血的发展也非常缓慢,一段时间里反差一般不会太大,常常引不起重视。
3、泡沫尿
部分患者尿中出现泡沫与尿蛋白相关。早期主要是运动后蛋白尿,为预测DN提供线索。随病程的发展为持续微量清蛋白尿,以后尿清蛋白及总蛋白均逐渐增加,约1/3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
4、尿量减少
由于肾病发生异常,就会很容易发生尿量的明显变化,因此,就要及时的注意。尿量减少。由于肾脏滤过功能下降,部分病人随病情进展会出现尿量减少。也有很多患者尿量正常,但是随尿液排出的毒素减少,所以不能完全靠尿量来判断肾功能的好坏,这也是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之一。
5、浮肿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有浮肿。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察觉的早期尿毒症症状,是因为肾脏不能及时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所致。早期仅有足踝部和眼睑浮肿,休息后消失。进一步发展到持续性或全身浮肿时,一般已进入典型的尿毒症期。
6、高血压
肾脏受损后不能正常排水排钠,体内出现水和钠的潴留。另外肾脏受损后还会分泌一些升高血压的物质,这是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之一。
7、肾性贫血
大多数患者有轻中度贫血,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呼吸急促。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生成素缺乏,尚可由营养不良及骨髓造血能力减退及红细胞寿命缩短、频繁抽血等共同造成
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表现。疾病的表现是很明显的,但是,生活中由于疾病的发生很突然,就会让很多的患者很不适应。但是,面对肾病的发生,您也不要慌张,采取积极的治疗才是您要紧做的。
糖尿病肾病怎样分期
临床上一般把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和临床糖尿病肾病二期。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尿白蛋白排出量多少,早期就是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为明显白蛋白尿期。近年来根据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长期研究和随访观察,对T1DM肾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肾病做了详细的分期。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由于常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以及缺乏长期随访资料,没有细的分期,现在也参考T1DM的分期法。为T1DM确诊时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厚增大。肾小球和肾脏体积增大是突出的表现。有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消失。肾小球滤过率是高的,治疗后可以降低,但往往不能恢复正常,如果T1DM发病在青春期前,则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糖尿病肾病详细的分期分为五期,各期的特点如下:
Ⅰ期,为T1DM确诊时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厚增大。肾小球和肾脏体积增大是突出的表现。有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消失。肾小球滤过率是高的,治疗后可以降低,但往往不能恢复正常,如果T1DM发病在青春期前,则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Ⅱ期,有肾脏损害,但无临床征象。此期出现在糖尿病发病后二年,有些患者在这一阶段持续很多年,甚至终身。肾小球基底膜通常增厚,系膜区常常增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常为酮症)和运动时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系可逆性。肾小球滤过率依然明显增加。血压正常。
Ⅲ期,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期”,典型者是在患糖尿病10-15年以后。微量白蛋白尿不断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仍然是增高的。血压开始增高。纵向研究显示抗高血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微量白蛋白尿。这一阶段用胰岛素泵治疗或作强化治疗可在血糖明显改善后,尿白蛋白排出量减少或稳定不变。而常规治疗者易发展到明显的肾病阶段。
Ⅳ期,病程在15-25年以上,约40%%的T1DM患者发展到这一阶段。病理上出现典型的改变,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尿蛋白排出量增多(>0.5g//24h),大多数患者出现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可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
V期,为终末期肾衰,特点是普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伴有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球滤过率已很低,氮质潴留,高血压明显。
并不是每个T1DM 患者均会经过上述5个阶段,相反有大多数患者只停留在开始二个阶段,病程20-30年后仍无明显肾脏损害。但是一旦发展到Ⅲ期即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则很有可能继续向Ⅳ期发展,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表现。治疗上应力图使病情停留在Ⅲ期,一旦到了Ⅳ期,病程呈不可逆,绝大多数患者会进入终末期肾衰。
狼疮性肾病疾病的预防方法
指导病人适当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做操、深呼吸等活动,无浮肿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帮助稀释痰液和排出毒素。卧床病人鼓励其在床上活动,护士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以防止或加重肺部感染。发现开放性肺结核的病人应立即转专科病房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嘱咐病人多漱口,常规给予3%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液漱口,2次/日;口腔溃烂严重、影响进食者应行口腔护理,2次/日。
指导病人经常保持疱疹处皮肤的清洁干燥,勤擦、勤换内衣裤,常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疱疹而并发细菌感染。给予1%品红外涂患处,每天2次,使疱疹干燥、结痂。
教育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在医院开膳,不进不洁食物。腹泻病人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补充液体、电解质及维生素。
按医嘱用无环鸟苷等抗病毒药治疗。教育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在医院开膳,不进不洁食物。腹泻病人做好肛周皮肤的护理,补充液体、电解质及维生素。
对狼疮性肾病病人进行卫生宣教,指出病房空气流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病人不要交换使用物品,以防交叉感染。
尿频怎么回事 多尿性尿频
多尿性尿频尿急这种类型的疾病往往是由于排尿的总量增多引起的尿多尿频。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多饮、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都是引起多尿性尿频的主要原因。
iga肾病的病理分级主要有哪些
iga肾病分级:一级
一级时患者会反复出现血尿的症状。并且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出现肉眼血尿,持续两三天就会变成镜下血尿。iga肾病患者在这一阶段一般不会出现水肿及高血压,但常伴有腰痛,等其他症状,这种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
iga肾病分级:二级
二级时,在这个时期,iga肾病患者表现为无症状镜下血尿型,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尿中红细胞以畸形红细胞为主,常常会伴有轻度的蛋白尿,临床多无症状。iga肾病患者多在体检时发现而确诊。
以上两个级别其实如果及时的治疗,病情是能够很快被控制住的。但是下面介绍的三个级别,治疗会更为困难。
iga肾病分级:三级
三级患者表现为肾炎综合症,有持续镜下血尿外,常有轻度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或是慢性肾功能损害,此类病情预后较差。
iga肾病分级:四级:
肾病综合症类型,表现为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和镜下血尿,患者在这一阶段如果出现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就会预后不良。
iga肾病分级:五级:像急进性肾炎综合症,急性肾衰竭等,临床中较为少见。预后也较差。
糖尿性肾病的概述
糖尿病时常合并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肾盂肾炎及肾乳头坏死,小动脉性肾硬化等肾病。但糖尿病性肾病,通常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和肾小球硬化症。它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糖代谢异常有关。糖尿病与血管病变均属遗传缺陷结果,在高血糖导致肾小球高滤过的条件下,与肾某种转换酶的作用下,使肾小球基底膜糖蛋白合成增加并沉积,引起基膜增厚和通透性改变,系膜内基膜样物质增加。于是临床出现蛋白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以及肾功能不全。
近年研究糖尿病肾病要历经间歇性微白蛋白尿期、持续性微白蛋白尿期、临床蛋白尿期及肾功能不全四期。一般认为从糖尿病发病至临床蛋白尿期约有10~15年,尔后再经4~12年进入尿毒症期。本病按其病理损害特征,可分为结节型及弥漫型两型,但两型往往同时并存。据研究在微白蛋白期积极控制糖尿病,肾病可望逆转,至临床蛋白尿期仅能延缓肾病的进展或恶化。在发生尿毒症后应考虑透析疗法或肾移植。
糖尿病肾病分期是什么
根据糖尿病病人肾功能构造和构造癌变的演进及症状,将糖尿病肾毁伤分为5期,该种分发已经被临床医师广泛接收。现将这5个分期和症状讲解一下:
Ⅰ期:肾小球高滤过时。
以肾小球过滤率(GFR)长高和肾体积增长为特征,新诊断的胰岛素依附型糖尿病病人就已有这种改变,与此同时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及内压都长高。这种糠尿病肾脏受累的初期改变与高血糖程度一致,是可逆的,经过胰岛素医治能恢复,但没有必要定能完全恢复正常。这一期无发病原理细胞学的伤害。
这期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正常(<20μg/min或的患者<30mg/24h),活动后UAE长高组休息后可恢复。这一期肾小球已表现出构造改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长,GFR多高于正常并与血糖程度一致,GFR>150mL/min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常>9、5%。GFR>150mL/min和UAE>30μg/min的病人今后更易成长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伤害 Ⅰ、Ⅱ期病人的血压多正常。Ⅰ、Ⅱ期病人GFR长高,UAE正常,故此二期无方法称为糖尿病肾病。
Ⅲ期:前期糖尿病肾病期。
主要表现为UAE持续高于20~200μg/min(相当于30~300m g/24h),初期UAE20~70μg/min时GFR开端降低到接近正常(130mL/min)。高滤过或许是病人持续微量白尿蛋白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经久代谢遏制不好的原因。这一期病人血压轻微长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削减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病人的GBM增厚和系膜基质增长更显,已有肾小球结带型和漫溢型癌变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并已开端表现出肾小球荒废。据一组经久随诊的果,此期的发病率为16%,多产生在病程>5年的糖尿病人,并随病程而上升。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或的患者显性糖尿病肾病期。
这一期的特征是大量白尿蛋白,UAE>200 μg/min或的患者持续尿蛋敖趴日>0、5g,为非挑选性尿蛋白。血压长高。病人的GBM显著增厚,系膜基质增宽,荒废的肾小球增长(平都占 36%),残存肾小球代偿性肥大。漫溢型伤害病人的尿蛋白与肾小球发病原理伤害程度一致,严重的患者每天尿蛋白量>2、0g,往往同时伴有轻微镜下隐血和少量管型,而结节型病人尿蛋白量与其发病原理伤害程度之间无关系。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尿蛋白的特征,不像其他肾脏疾病的尿蛋白,不虻幕颊唑GFR降低而削减。与着大量尿蛋白丧失可表现出低蛋白血症和水肿,但典范的糖尿病肾病“三联征”——大量尿蛋白(>3、0g/24h)、水肿和血压高,只见于约30%的糖尿病肾病病人。糖尿病肾病性水肿多比较严重,对利尿药反响差,其原因除血浆蛋白低外,至少部分是由 于糖尿病肾病的钠潴留比其他原因的肾综严重。这是由 于胰岛素改变了细胞中Na 、K 的运转,无论是Ⅰ型病人打针的胰岛素或的患者Ⅱ期病人本身的高胰岛素血症,经久高胰岛素程度即能改变Na 代谢,使糖尿病病人潴Na ,尤为是在高Na 饮食身体情况下。这一期病人GFR降低,平都每月约降低1mL/min ,但大部分半病人血肌酐(CRE)程度尚不高。
Ⅱ期:正常白尿蛋白期。
糖尿病病人倘若表现出持续性尿蛋鹤成长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由 于肾小球基底膜广泛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继发性狭小和更多的肾小球荒废,肾脏滤过功能继发性降低,致使肾功能减退,最终病人的GFR 多<10mL/ min,血肌酐(CRE)和尿素氮长高,伴严重的血压高、低蛋白血症和水肿。病人广泛有氮质血症致使的胃肠反响,如食欲减退、反胃呕吐,并可继发贫血红细胞变少和严重的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钙搐搦,还可继发尿毒症肌酐高性精神癌变和心肌癌变。这些严重的归并症常是糖尿病肾病尿毒症肌酐高病人致逝世的原因。
Ⅴ期:肾功能减退期。
糖尿病肾病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全身微血管病性合并症之一,因此发生糖尿病肾病时也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微血管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1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多在起病10-15年左右,而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则短,与年龄大、同时合并较多其他基础疾病有关。
根据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和病理生理演变过程,Mogensen曾建议把糖尿病肾病分为以下五期:
1.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脏肥大期
这种初期改变与高血糖水平一致,血糖控制后可以得到部分缓解。本期没有病理组织学损伤。
2.正常白蛋白尿期
GFR高出正常水平。肾脏病理表现为GBM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运动后尿白蛋白排出率(UAE)升高(>20μg/min),休息后恢复正常。如果在这一期能良好的控制血糖,病人可以长期稳定处于该期。
3.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
GFR开始下降到正常。肾脏病理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UAE持续升高至20~200μg/min 从而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本期病人血压升高。经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可减少尿白蛋白排出,延缓肾脏病进展。
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病理上出现典型的K-W结节。持续性大量白蛋白尿(UAE>200μg/min)或蛋白尿大于500mg/d,约30%病人可出现肾病综合征,GFR持续下降。该期的特点是尿蛋白不随GFR下降而减少。病人一旦进入IV期,病情往往进行性发展,如不积极加以控制,GFR将平均每月下降1ml/min。
5.终末期肾衰竭
GFR<10ml/min。尿蛋白量因肾小球硬化而减少。尿毒症症状明显,需要透析治疗。
以上分期主要基于1型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肾病则不明显。
蛋白尿与糖尿病肾病进展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不仅表示肾小球滤过屏障障碍,同时还表示全身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并发现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综合征与一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相比,其水肿程度常更明显,同时常伴有严重高血压。由于本病肾小球内毛细血管跨膜压高,加之肾小球滤过膜蛋白屏障功能严重损害,因此部分终末期肾衰竭病人亦可有大量蛋白尿。
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的区别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慢性肾炎一般又有蛋白尿又有显著的血尿。两者都是症状性诊断,也就是说只代表不同的两组症状集合,而不是肾脏病的最终诊断。因此不是相互独立的。同一种肾病可能有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比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以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可以表现为慢性肾炎。
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使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但如果是膜性肾病的话就完全不同了。肾病综合症的鉴别方法是三高一低,高水肿,高脂血症,高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膜性肾病如果具备了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肾病综合征。
肾病分为两种一种为原发性一种是继发性。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如微小病变性肾病、膜型肾病、膜增殖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等。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多种,比如系统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肾毒性物质、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妊娠毒血症以及肾移植慢性排斥等等。但临床上常见的只有少数几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为多见。 所以考虑您应该是膜性肾病或者系膜增生性肾炎,属于原发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的简称就是肾病。因为无论继发还是原发,有三高一低就可称之为肾病综合征。它是一种症状。不是病实体。所以没有做身穿的病患,是很难区分病理类型的。
心脏病疾病分类
一、先天性心脏病
1. 可能由于母亲在怀孕早期的疾病或服用的药物有关。
2.与遗传有关 。
二、后天性心脏病
1.冠状动脉心脏病:抽烟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血管硬化狭窄,使血流受阻,易使心肌缺氧而受损。
2.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性高血压导致左心室肥大;肺高压症导致右心室肥大。
三、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主要在风湿热感染后,心脏瓣膜逐渐病变所导致之异常。
四、肺性心脏病
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导致肺动脉高血压症,使得右心室肥大或衰竭。
五、心肌病
新陈代谢或荷尔蒙异常的心肌变化等,有时酗酒,药物亦导致心肌变化。
六、心脏肿瘤
大多为良性肿瘤,以黏液瘤为最常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很少见。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分期吗
目前慢性肾小球肾炎还不分期,只有在病情发展为慢性肾衰的时候才分期。慢性肾小球肾炎目前是不分期的,只有发展到慢性肾衰才有具体的分期。目前建议你平时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