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之后体重重了6斤 饮食不规律
爬山之后体重重了6斤 饮食不规律
很多人多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爬山一定会减肥,在爬完山之后就会进行食用补充,再加上爬山过程中已经被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因此有的人开始大量的进食食物,吃一些高热量的东西,饮食不规律,导致人体不能及时将这些食物代谢完全,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婴儿体重的生长规律
先了解宝宝出生时的体重,吃奶的量。我们的处理方式:告诉妈妈医师把宝宝体重增加的情况分成三类:增加得很快、增加的很慢、中度的增加。
计算体重公式:出生体重+ 6 x 0.7+(月龄-6)x 0.5
但这三种均是因人而异,婴儿体重增加得很慢,并不一定表示他有什么问题,出生时的体重约3公斤左右,到5个月-6个月大时约6公斤左右,约出生时的2倍,但出生时如较大的
新生儿体重
宝宝,则在5个月-6个月大时他的体重增加不易到2倍。一般宝宝出生至二个月平均每月约增加0.5公斤,10-12个月每月约增加0.3公斤,2岁后每月约增加0.2公斤左右,这些资料可供妈妈作参考。小儿的体重、身长的增长不是呈直线上升的,有时快有时慢,这是生理现象。
儿童保健专家提议,在小儿出生后的2、4、6、9、12个月应各称一次体重;1-3岁,每隔半年称1次;3-7岁每年称1次。将每次结果标在生长图上,描成体重曲线,然后对小儿体重曲线的形态和趋势进行客观的评价。如果孩子的体重曲线与标准体重曲线平行,表示生长速度正常;如果体重曲线平坦或向下,则表示生长缓慢,应该积极寻找原因。
参考数据:
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500-3999克左右。
最初3个月,宝宝每周体重增长180-200克,4-6个月时每周增长150-180克,6-9个月时每周增长90-120克,9-12个月时每周增长60-90克。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00-3000克。
新生儿生长规律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000克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
不同阶段宝宝体重计算公式:
6个月以内体重=出生体重+月龄×600克
7-12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500克
2-7岁体重=年龄×2+8000克
为什么爬山后体重增加
爬山的时候消耗脂肪减肥的同时,还会提高骨骼密度,增加肌肉质量和体积,加强肌肉的功能,从而提高肌肉在身体成分中的比例,如果减少了脂肪却增加了肌肉的话,因为肌肉的比重是比脂肪高的,相同重量的肌肉和脂肪的体积比在1:3,就会出现爬山后不减反增的情况了,这种情况在刚开始爬山减肥的初期最为明显。
爬山的运动强度不够或是太大都可能无法达到减肥的效果,运动强度不够,爬了十几二十分钟的山后就休息了,是起不到消耗体内脂肪的效果,而肌肉和其他物质却会增加,自然体重就会变重。而强度太大,每天都高强度的爬几个小时,使得身体过度劳累,也无法燃脂减肥。
爬山相对跑步、游泳等运动来,脂肪消耗是比较慢的,如果平时的饮食不合理,导致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像爬山时吃了不少东西,爬完山后暴饮暴食、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现象,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日常的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即使保证了爬山的强度,可能也会影响爬山的锻炼效果,导致体重增加。
减肥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有效果的,如果坚持了一段时间的爬山运动之后,突然停止继续运动,而每天摄入的热量还是一样的话,很快会有反弹或是体重增加情况。
因为爬山过程中会流失大量水分,所以不少人在爬完山之后,会大量的喝水,也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一些。
爬山之后体重重了6斤 作息不规律
人体的体质不仅与饮食和运动相关,还有人体作息规律密不可分,良好的作息有利于减肥,但要是作息不好经常熬夜,那么不仅会影响人体爬山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导致人体体重增加。
体重增长标准基本规律
正常足月的宝宝出生时体重为2.2kg-4.3kg左右。
最初3个月,宝宝每周体重增长0.18kg-0.2kg,4-6个月时每周增长0.15kg-0.18kg,6-9个月时每周增长0.09kg-0.12kg,9-12个月时每周增长0.06kg-0.09kg。
按体重增长倍数来算,宝宝在6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岁时大约是3倍,2岁时大约是4倍,3岁时大约是4.6倍。
在出生第二年,宝宝体重平均增长2.5kg-3kg。
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kg左右,一直到青春发育期。
折叠 不同阶段宝宝体重计算公式:
6个月以内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6kg
7-12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5kg
2-7岁体重(kg)=年龄×2+8kg
贴心小提示
给宝宝测量体重时要先排去大小便。
要减去衣服和尿布的重量。
在一岁以内应该每月测量一次体重。
同龄男宝要比女宝重一些。
4到6岁宝宝的身高体重有什么规律
4—6岁儿童体重增长规律
作为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体重,在这年龄阶段增长的速度与1岁以内相比显得慢了不少,平均每年约增加2千克。无怪乎家长发现小儿的胃口似乎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有的家长甚至还会担忧孩子是否有病而使体重的增长减慢,然而这却是4—6岁小儿体重增长的正常规律。
家长如要粗略地知道怎样衡量不同年龄的小儿体重,这里可介绍常用的体重计算公式如下:
1—10岁体重(千克)=实足年龄(岁)* 2+7(或8)
按照这一公式,4—6岁小儿的正常体重大约在15—20千克左右。4岁小儿的体重是17、10千克(城市),女孩则16、54千克。然而,同一年龄的小儿,体重的个体差异却可以比较大(见下表),这往往与营养、疾病等各种因素有关。此外,体重的增长一年四季也不一样,夏天因小儿消耗大,进食少,体重增加不多,而冬春季节则体重增加要多一些,根据实际测量结果,我国儿童的生长水平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例如从1975年和1985年儿童各年龄体重的均值来看,1985的体重比1975年有所增加,预计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今后儿童的体重将更有所增加。
4—6岁小儿体重正常范围(10省城市儿童)
年龄(岁)男(千克)女(千克)
4 12、 68—18、54 12、 38—18、17
5 14、 05—20、73 13、56—20、49
6—7 15、65—23、99 14、95—23、73
4—6岁儿童身高增长规律
小儿体格生长的另一指标为身高。和体质量增长一样,小儿的身高增长也是有规律的。身高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身高在体格生长指标中也容易测量,同样是反映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但和体质量不同的是,身高的增长是线性的,不会忽高忽低,只会是快一点、慢一点而已。
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质量增长的规律基本一样,也有两个高峰。第一高峰是出生后的第一年,特别是前3个月,第二高峰是青春期。一般来说,身高的增长到2岁就较为稳定,以后每年约增高5~7 cm。身高的增长受遗传、宫内发育的影响比较明显,短期的营养缺乏和一般的疾病不会对身高的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一点和体质量的增长是有区别的。
4—6岁小儿身高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的增长一样,是一个相对稳速增长的阶段,每年约增长6—7厘米。但是在这一年龄阶段,身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大于体重的增加速度(体重每年仅增加约2千克),所以从外表看来,小儿似乎不象过去那样胖乎乎的,而显得比较瘦长了些。
大约估计2—10岁小儿的身高,可以从下面的简单公式推算:
2—10岁小儿身高(厘米)=(实足年龄*7+70)
因此,家长如要知道4—6岁小儿的身高,不妨用以上的公式粗略地推算一下。4岁小儿的身高比刚出生的婴儿增加了2倍,比1岁时增加约30%。
身高有男女差别,4—6岁儿童,男孩顷女孩高出约1厘米。此外,身高也有个体差异,同一年龄的小儿,身高具有一定的正常范围(见表)。
身高除受营养、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遗传的影响。近年来身高也有着逐渐增高的趋势。我国于1975年和1985对6岁以下小儿身高的测量资料,结果表明,近10年各年龄儿童的身高约增加1—2厘米。所以,我国衡量儿童身高的参考值也根据每10年测查的结果进行修正,预计今后儿童的身高比目前的标准更有提高。
儿童体重增加有规律吗
儿童体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新生儿出生后可有一过性的体重下降, 先降后升,降低幅度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8%,大多在出生后3~4天降至 最低点,此后回升,至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早产儿体重恢复较迟。儿 童体重增加为非等速,出生后至12月龄体重约等于出生体重的3倍,这是出 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2岁时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增长减慢,稳速增长,年增长约为2千克;青春期开始体 重又猛增,年增长4~5千克,持续2~3年,系第二个生长高峰。
爬楼梯是最笨的减肥方法
九姑娘答:
要我说啊...
体重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果你习惯了有规律地做某种运动,一旦停止运动就有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爬楼梯是一项比较耗体能的运动,比走路等其他运动消耗的能量要多得多。
住6楼,每天多消耗57大卡
爬上一层楼,大概需要10秒钟,为了方便计算,我们估且把上下楼梯的时间看作相等的。如果一天内上下楼5次的话,也就相当于上下楼所花的时间各是5分钟。
那么一天爬楼梯所消耗的能量也只是(7+4.4)x5=57大卡。如果有拿重物的话,这个数据会稍微加大。
60天加起来就是3420大卡。一斤脂肪相当于3500大卡,所以,刚好够1斤脂肪。(以此类推,住六楼,光靠爬楼梯一年就是6斤肉哦)
PS:不同体重的人做同样的运动消耗的热量是不同的。体重越轻,所需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少。
住1楼,秒胖 5 斤?
我倒是觉得和爬楼梯的关系没有那么大~
最可能的是吃的比以前多,只是你没有发觉而已。比如压力突然增加,然后拿食物当作缓解压力的方式,或者改变了吃饭的地方,导致热量变多。
婴幼儿体重增长的规律
许多家长在婴幼儿生长的过程中,都是看宝宝的体重是否增长来判断孩子的健康。其实,体重增长是衡量婴幼儿营养状态和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过轻、 过重都不是健康的指标。
新生儿出生后可有暂时性的生理性体重下降,在出生后3—4日降至 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回复到出生时体重,但是下降的体重不应 超过出生时体重的7%~ 8%,早产儿体重恢复较迟。婴幼儿体重增加速 度在头一年比较快,上半年平均每月体重增加800克,下半年平均每月增 加250克,总的趋势在2岁前体重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2岁至青春期前 为稳速生长。常用的体重计算公式为:
出生后头半年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月龄×800(克)
7—l2个月体重(克)=出生时体重(克)+6×800+(月龄—6)×250(克)
l~10岁体重(千克)=年龄(岁)×2+7(或8)
习惯上常以出生体重为基数,4—5个月时的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周岁时约为3倍,2周岁时约为4倍。
如果体重不按常规计算方法增加或减少,除患病因素外,大都由于护 理不周,营养质量不高造成的,应及时纠正。发育迟缓者,偶尔与父母的 体质瘦小有关。
体重的变化规律
周一重 周五轻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每天会气温会有变化,每年还有四季的转变。其实我们人体的体重变化也有着类似的规律。
近日欧洲一项新研究揭秘了人体一周体重变化规律,该研究指出,一周工作模式和饮食模式会影响每天体重波动,工作日体重可能会减轻,但周末体重又会增加。简而言之,周一胖,周五瘦。
欧洲食品信息委员会研究人员通过对三组人员为其一周测试,发现体重一周7天的规律波动现象更多是受环境和行为因素的影响,而非生物学原因。比如,一周中每天的睡眠模式、身体活动情况,甚至饮食习惯都可能不尽相同。社交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饮食方式、饮食量及饮食结构。当人们和亲朋好友一道进餐的时候,人越多吃得就越多。与平时工作日相比,周末每餐份量也更大,摄入热量更多,这样,人自然会发胖。
不同季节 体重不同
根据《欧洲临床营养学期刊》相关记载表明,我们人体在秋天的时候热量摄取量会达到峰值,相反春天的热量摄取值是低的。
研究对象的体重在一年的研究中以1磅的幅度在上下波动,但是冬季他们的体重重,这时他们参与的体育锻炼数量也少。研究对象在春季的体育活动水平高。专家认为,人的身体状况在冬天变化大,部分原因是,这是一个假日季节,人们吃高热量的食物比较多。
孕妇体重增长过快怎么办 饮食规律均衡
孕妇体重增长过快怎么办呢?都说女性在怀孕期间很容易有饥饿感,会通过食物进行饱腹,但每天食用量过多会导致体重增长加快。因此,每天保持早餐、午餐和晚餐以及两顿小餐就可以。规律的饮食习惯会让你每天摄取的营养喝食物量足够,以免饮食过量导致增重过快过多。
胆囊息肉规律饮食很重要
怎样才能有个健康合理的饮食、拒绝不良的健康饮食、给我们的身体正能量,患有胆囊息肉的人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食用的,你注意到了,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胆囊息肉的规律饮食?从早餐做起,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
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当胆囊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胆囊息肉患者平时可以多食用一些鲜水果,低脂肪、的瓜果蔬菜。低胆固醇食品有;豆芽、海带鲜豆腐,鸡肉、木耳、香菇、鱼肉等等。
可以多食用像豆类食干及其制品,胆囊息肉患者不能食用动物油、胆囊息肉可以多食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等都是可以的,反之我们,应该少吃辣,激素,啤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如啤酒等。
胆囊息肉患者日常生活上应该喝600-800毫升的水,平时喝水,我们可以放点:沙棘、银杏、水杯中当茶饮用,规律饮食,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储入胆囊内。
老年人饮食规律
1、少食多餐
老年人进餐应定时、定量,防止“饥一顿、饱一顿”或暴饮暴食。高龄老人应少吃多餐,以防止肥胖症的发生。
2、软食为主
有些老年人牙齿松动或脱落,消化功能减退,故应以易咀嚼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牛奶、豆浆、稠稀饭、馄饨等。要少吃油炸食品和干硬食品,如油饼、火烧等。
3、多素菜、少油腻
新鲜蔬菜中含有老年人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油腻食物不仅不易于消化,而且所含脂肪高。为防止老年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最好不食油腻食物。
4、多淡食、少过咸
老年人吃菜不要过咸,以免加重肾脏负担,还能防止高血压等症。
5、饮食尽量多样化
老年人不应偏食,否则将会因某种营养缺乏而导致患病。
6、饮食要热
老年人胃口多喜暖怕凉,故应食热食,不可过多食用冷、凉的食物。
7、适量饮茶、切勿吸烟
适当饮茶能增强血管弹性和渗透性,还能防止高血压。但茶不宜过浓,以防失眠。老年人往往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还须忌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