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提防四个危险时段
老人提防四个危险时段
一、6~10点:脑卒中高发
晨起后到上午的时间段,常被认为是心梗的“魔鬼时段”。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心肌梗死28%发生在早上6~10点。不只心梗,脑卒中的急性发作也容易出现在此时段,主要因为清晨时分,身体会出现固有的节律变化,如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
对本就身体脆弱,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晨峰现象”可能会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诱使疾病发作。此外,体内儿茶酚胺水平的提高,以及血小板聚集力的增加,也会使血栓可能性加大。
对策:有基础病的老人,如服用长效药,可考虑在晚上睡前吃,可保证清晨时体内血药浓度,能预防疾病发作;如服用短效药(比如降压药),最好一清醒就服药,然后再起床。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自行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必须咨询医生意见。此外,早上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应遵循3个半分钟原则,即醒了躺半分钟,活动胳膊腿;坐在床上等半分钟;在床沿坐半分钟。
二、7~10点:受骗风险大
老年人一直是上当受骗的高危人群。有媒体在调查360名老人后发现,其中250名老人有被骗经历,130位发生在7~10点,占受骗老人一半以上。有83.8%的老人表示,他们在“买菜时,被卖保健品和保险的人搭讪过”。上千名受访老人中,超过七成在上午买菜时、儿女上班后被骗子盯上。
这只能是一个数据调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仅仅由于出行频率比较高,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遭遇骗子的几率也就相对升高。
对策:骗子找老人下手通常会挑没有子女陪伴的时间,这是老人心理上比较脆弱的时间。老人心里最好能有一根弦,只有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才是真实的,其他人的亲密称呼都可能是陷阱。这种想法虽有些极端,但却能防骗。一旦遇到推销,只要不是生活必需品,要打电话给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助判断,还要提醒自己,小便宜贪不得。
三、11~14点:内心最孤单
在媒体对老人进行的“一天中哪个时间段感觉最孤单”调查中,超过66%的人选择了“11~14点”,约28%的老人认为“18~21点”时最孤独,而选择早上和下午的只有约3%和2%。山东济南一名74岁的老人说:“一到中午我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吃完饭看着电视睡着,醒来又心疼浪费了电。”早晨和晚上家人有一定的共处时间,而中午,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吃饭,最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子女最好在午饭时间给爸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午饭吃了什么,这会大大缓解老人中午的孤独感。老人也应多走出家门,跟邻里联络感情,如有同样独居或空巢的老人,不妨跟他们凑在一起吃午饭。社区则应尽可能给老人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可组织小区内孤寡老人一同用餐。
四、18~20点:容易出意外
浙江金华近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176位发生交通意外的老人中,有61.36%的意外出在17~20点。2013年济南因交通意外死亡的中老年人中,死亡时间多集中在18~20点和6~8点。
临床中确实发现老人外伤急诊呈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早上七八点和傍晚,傍晚比早上更多些。这可能和老人早晚出门较多,需户外锻炼或接送孙辈等原因有关。傍晚时,天色渐黑,视线不佳,也加大了意外风险。
对策:如外出锻炼,最好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远离公路,且要量力而行,当身体不佳时不要强求,以免发生意外。如确实需要出门,建议穿上鲜艳的衣服,有一定警示作用。
健康码黄码变绿码要几天 哪都没去为什么是黄码
一般情况下来说,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过的重点场所附近区域活动并停留过,并且和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接触,这样健康码就会被纳入黄码的范围。
因此可以知道,即使哪里都没去,但如果家里周围被判定为重点区域,那么也会被纳入黄码的范围。
但是在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过的风险时段之后,出入这些重点场所的人员不会被判定为黄码,具体场所和风险时段由各有关地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判定。
什么细节不利于老人健康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用力排便要避免。“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看报打牌不宜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起床太猛伤血管。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狼吞虎咽伤心伤胃。“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老人养生保健的最佳四个时段
老年人需提防四个危险时段
无论身体或心理,老年人都要比年轻人脆弱许多。《生命时报》采访多位专家,他们指出,一天中,老年人需要提防4个危险时段。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专家提出了详细对策,有助于老年人提早预防,防患于未然。
1、6~10点:脑卒中高发
晨起后到上午的时间段,常被认为是心梗的“魔鬼时段”。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心肌梗死28%发生在早上6~10点。专家说,不只心梗,脑卒中的急性发作也容易出现在此时段,主要因为清晨时分,身体会出现固有的节律变化,如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对本就身体脆弱,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晨峰现象”可能会使心脏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脑血管负担,诱使疾病发作。此外,体内儿茶酚胺水平的提高,以及血小板聚集力的增加,也会使血栓可能性加大。
对策:有基础病的老人,如服用长效药,可考虑在晚上睡前吃,可保证清晨时体内血药浓度,能预防疾病发作;如服用短效药(比如降压药),最好一清醒就服药,然后再起床。需要提醒的是,不要自行调整服药时间和剂量,必须咨询医生意见。此外,早上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应遵循3个半分钟原则,即醒了躺半分钟,活动胳膊腿;坐在床上等半分钟;在床沿坐半分钟。
2、7~10点:受骗风险大
老年人一直是上当受骗的高危人群。有媒体在调查360名老人后发现,其中250名老人有被骗经历,130位发生在7~10点,占受骗老人一半以上。有83.8%的老人表示,他们在“买菜时,被卖保健品和保险的人搭讪过”。专家调查发现,上千名受访老人中,超过七成在上午买菜时、儿女上班后被骗子盯上。仅仅由于出行频率比较高,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加,遭遇骗子的几率也就相对升高。
对策:骗子找老人下手通常会挑没有子女陪伴的时间,这是老人心理上比较脆弱的时间。专家提醒,老人心里最好能有一根弦,只有与子女的亲密关系才是真实的,其他人的亲密称呼都可能是陷阱。这种想法虽有些极端,但却能防骗。一旦遇到推销,只要不是生活必需品,要打电话给子女或社区工作人员,请他们帮助判断,还要提醒自己,小便宜贪不得。
3、11~14点:内心最孤单
老人一到中午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吃完饭看着电视睡着,醒来又心疼浪费了电。”对此,杨萍分析说,早晨和晚上家人有一定的共处时间,而中午,很多老人只能自己吃饭,最容易产生孤独感。
对策:子女最好在午饭时间给爸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午饭吃了什么,这会大大缓解老人中午的孤独感。老人也应多走出家门,跟邻里联络感情,如有同样独居或空巢的老人,不妨跟他们凑在一起吃午饭。社区则应尽可能给老人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可组织小区内孤寡老人一同用餐。
4、18~20点:容易出意外
老人发生意外主要集中在早上七八点和傍晚,傍晚比早上更多些。这可能和老人早晚出门较多,需户外锻炼或接送孙辈等原因有关。傍晚时,天色渐黑,视线不佳,也加大了意外风险。
对策:如外出锻炼,最好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远离公路,且要量力而行,当身体不佳时不要强求,以免发生意外。如确实需要出门,建议穿上鲜艳的衣服,有一定警示作用。
老年人出行如何才能保证安全
出行时间
早九午三较安全
老年人习惯早起出门遛弯、晨练,殊不知,这个时间点可是老人健康的“潜在杀手”。
高芳堃指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出现老化现象,晨起后短时间内肌肉、四肢等运动器官还处于松弛状态,心跳和呼吸缓慢,代谢水平较低,肢体反应慢,灵活性差。这时无论是遛弯还是晨练都很容易发生摔、碰、扭伤等意外。“尤其到了冬天,更不提倡老人清晨出门,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庄平告诉记者,冬天早晨的气温低,如果老人不注意,很容易导致血管剧烈收缩、心律失常,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危及健康和生命。临床医学研究发现,上午8时,心脏病发作的几率比下午1时要高出3倍,早晨起床后的几小时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从环境因素考虑,无论是秋冬还是夏季,早上的空气并非你想象得那般清新。相反,清晨大气相对静止,各种废气不易扩散,是一天中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
因此,两位专家共同提醒,老年人出门最好选在太阳出来后的九十点钟,这段时间少了空气污染、疾病高发这两个危险因素,为出行加了一道“健康保险”。高芳堃指出,九十点钟出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躲开了上班高峰期,坐车不挤,可减少跌倒、摔碰等意外发生。
“如果不是紧急事情,尽量不要外出,如果有事需要早晨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护。”高芳堃说,冬天戴上口罩和帽子,穿暖和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吃完饭别马上出门,否则容易因大脑、心脏供血不足而引发疾病。下午三四点钟同样具有以上所说的所有优势,也是老人外出的首选时间。
女人衰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抗衰老20-25岁
20至25岁时期的皮肤细腻,能以正常的速度再生,其水脂性状况良好,皮肤能承受任何外来的诸如太阳光和污浊空气的侵袭,不用怎么保护,只需要每天做好洁面的工作,再用洗面奶清洁后,使用清淡的润肤乳液和保湿霜即可。
第二阶段:抗衰老25-35岁
25岁至35岁是皱纹初现的时期,但在休息状态时便消失,这个时期皱纹形成的原因可能来自在太阳下眯眼睛或笑容等面部表情,以及忧虑、悲伤等情绪的影响。这一年龄阶段开始就很需要眼霜以避免眼皮出现皱纹,因为眼皮部位的皮肤比其他部皮肤细嫩,且这里没有脂肪,因此容易失去水分并很快脱水,加上肌肉活动频繁和微循环的减弱,眼部周围的轮廓首先会抵挡不住时间的摧残。
第三阶段:抗衰老35-45岁
35岁至45岁这个年龄段,皱纹显而易见,皮肤变得粗糙晦暗,早上起床面色难见红润,原因是来自太阳光长期对皮肤的侵袭,加速了皮肤的老化,使细胞微循环和再生速度开始放慢,应持积极的态度强化深层护理,使用含有营养素和平衡皮肤水份能力的化妆品。此时眼霜成为保护眼部皮肤的基本护肤品,以防和消除眼袋和黑眼圈。
第四阶段:抗衰老45岁以后
45岁以上的人表皮细胞再生已不起作用,老化加速,皱纹不退,皮肤干燥,原因是皮肤纤维组织加厚,皮肤的胶原和弹性纤维蛋白减少,所以需要全面的补救护理。供给营养,促进细胞生长和修补细胞,因此,应使用诸如蛋白胶、弹性硬蛋白、网硬脘之类的高蛋白护肤霜。40岁以上的人可以借助用于化妆处理的电子仪器,继续使用以前的护肤措施,不能多晒太阳,应多喝水并减慢紧张的生活节奏,因为紧张的生活节奏会产生更多的皱纹。有一颗快乐的心能有效减少皱纹的产生哦。
老人提防“秋燥” 保健三大注意
秋季是老年人易发生疾病的季节,易出现咽干、咳嗽、关节酸痛、大便干燥等症状,通常称为“秋燥症”。这段时间,前来就诊的老年患者或多或少都与秋燥症有关。李主任提醒道:入秋以后,老年人做好自我保健尤为重要。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注意居室通风。要养成开窗而居、露头而睡的习惯。天凉了也要保持居室经常通风。庭院、室内可养些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
二要适当增强锻炼。秋季日照充分且阳光不强,是户外活动的最好时期。可选择爬山、钓鱼、打太极拳、等运动项目。
三要注意调节饮食。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对刺激性的事物比较敏感,应当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能,增加抗病能力。
提防产后抑郁 四类新妈最危险
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就是母亲,如果没有母亲孕育生命也就没有这个多彩的世界。正是如此,母亲就一定要保持阳光健康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孕育生命。那么到底有哪些女性容易在产后患上抑郁症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职业女性
对于长时间停留在工作岗位的职业女性来说,她们的精神压力往往大于普通女性,长时间的各种工作压力会导致她们在思维上、行动上都有着较大的压力。这些无形的压力都会影响到她们产后的情绪,这也就成为她们患上抑郁症的可怕诱因。因此,职业女性一定要放下心里包袱,保持心情愉快,多想想孩子可爱的样子,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2.是独生女的女性
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与有兄弟姐妺的家庭是不样的,她们自小就享受着父母全部的爱和关心,一旦自己生育孩子之后,家人对她们的关心和爱就会转移一大部分给孩子。她们就会在瞬间觉得大家对她们的爱减少了,从而产生失落心理,也就容易导致患上抑郁症。因此,家人在产妇生产之后要多加关注,关心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呵护。
3.年龄比较大的产妇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在25-35岁之间,如果女性的年龄超出最佳生育年龄之后,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压力都会导致她们在产后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女性生育年龄头胎生育超过33岁以上的就属于高龄产妇,她们相比年轻健康的产妇生产风险更大,产后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因此,女性们最好不做高龄产妇,在最佳生育年龄生育孩子。
4.学历高的产妇
相比学历低的女性,学历高的女性思维更广阔,想问题更加深入,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透彻,因而她们在生育之后容易陷入一些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问题,导致她们过多地思考而出现抑郁症状。高学历的女性最好学一学低学历的女性,就像俗话说的一样:“没心没肺,活着不累。”这也一种很好的心理安慰法,对大部份女性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