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天养生就吃这三种薯
中伏天养生就吃这三种薯
一、紫薯——护血管抗过敏
夏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过敏等问题是很多读者朋友都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从饮食的角度不妨吃点紫薯。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它能够保护人体免受一种叫做自由基的有害物质的损伤。花青素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紫薯苦瓜圈
原料:苦瓜一个、紫薯一个、蜂蜜适量。
做法:1、紫薯去皮切小块。2、紫薯块放保鲜袋里,撒入一点水,高火微波炉转3分钟。3、微波炉转熟的紫薯块用勺子按碎。4、然后淋入蜂蜜,搅拌均匀成泥。5、苦瓜洗净去两头,中间切两段,去瓤。6、水烧开,焯一下苦瓜。7、焯水后苦瓜放到凉水里冰一下,会保持苦瓜的绿色和脆的口感。8、往苦瓜里填满紫薯泥,压紧实即可。
二、蓣薯(山药)——保湿护肤健脾胃
这个季节,应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山药。山药学名蓣薯,其中含有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那就是薯蓣皂,被称为是天然的DHEA(又名青春素),其中含有各种荷尔蒙基本物质,有荷尔蒙之母的称谓,它能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作用,能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并对改善体质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夏季饮食不节、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有帮助。
山药老鸭汤
材料:老鸭1只、山药4小节、生姜1块、小葱3-4根。盐适量、胡椒粉少许、料酒。
做法:1、将斩件老鸭洗净沥水备用;生姜分做两份,刀背拍松,小葱洗净挽成两个葱结备用;大锅坐水加热,放入生姜1份葱结1个,大火煮沸后淋入料酒小勺,下鸭块氽烫至血腥浮沫泛起捞出冲洗干净,沥干水备用;2、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滚刀块状,清水浸泡备用;3、将氽水后的鸭块放入汤煲中,一次性加入足量清水,汤煲内投入生姜1份葱结1个,中大火煮开,将汤滚后泛起的浮沫再次撇清;4、去皮山药控干水分投入汤煲内,再次滚开锅后,转小火煲至山药软糯鸭块肉可用筷头戳透(约2个钟),调入精盐,少许胡椒粉即可熄火。
三、马铃薯——预防情绪中暑
三伏天高温酷热,人们很容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这就是“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情绪障碍会使他们心肌缺血、心率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猝死。预防“情绪中暑”不妨吃点马铃薯。
马铃薯含有维生素C,而且发热量高。“情绪中暑”的人,最容易受到抑郁、灰心丧气、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困扰,马铃薯含有的矿物质和营养元素能作用于人体,改善精神状态。
土豆沙拉
材料:土豆、青豆、甜玉米、胡萝卜、黄瓜、紫甘蓝各适量。调料:盐、沙拉酱各少许。
做法:1、把土豆洗净去皮,切成片蒸熟,再用擀面杖搅拌成土豆泥备用。取干净的锅把清水烧开,青豆、玉米粒汆熟,胡萝卜切成丁也汆一下捞起备用。2、把青豆、玉米粒、胡萝卜捞起后用凉水淋至冷却,再把黄瓜切成丁混合一起。土豆泥和所有蔬菜混合,加入少许盐,再加入少许沙拉酱搅拌匀。3、把紫甘蓝洗净,修整成自己想要的大小一片,把混合好的土豆沙拉放在紫甘蓝上即可。
初伏吃什么 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冬病夏治为什么三伏天要治寒湿呢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顺应三伏天的时间即可。
冬病夏治也就是说在三伏天期间进行身体理疗,顺应三伏天的时间进行即可。
三伏天是一段高温炎热的日子,在三伏天的时候进行冬病夏治调理,可以明显的改善体质,起到健康养生的作用,冬病夏治一般是在三伏天的初伏、中伏和末伏进行的,围绕这个日期进行养生理疗即可。
2019年三伏天是几月几号 2019年中伏是几月几日
2019年的中伏是7月22日。
中伏,又称二伏,是三伏天的高潮期,此时高温少雨、昼夜皆热,要注意做好避暑工作,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要做三伏贴养生的人群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伏贴贴哪里去湿气 三伏贴一共贴几次
一般一个三伏天会贴5次三伏贴。
三伏贴是围绕着三伏天进行的,三伏天有三个伏天,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一个伏天都可以进行敷贴,并且通常为了更好的效果,还会在初伏前贴一次做伏前加强,末伏后也贴一次做伏后加强,因此,三伏天一般会贴5次三伏贴进行养生保健。
三伏天后还热吗 三伏天什么时候最热
中伏。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三伏天,而三伏天又分为初伏天、中伏天、末伏天三种,其中中伏天是最热的,也是太阳最接近直射的时候,这时的地表吸收的热量较多,积累的热量也最为丰富,而一般来说,三伏在每年的7月份到8月份之间,中伏多在7月末到8月中旬,也就是这个时间段是最热的。
中伏天养生吃什么
北方(包括东北地区和北京)都是“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方人入伏时吃的东西不象北方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不同,略举一二:上海“头伏馄饨二伏茶”,杭州“头伏火腿二伏鸡”,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
二伏吃面
二伏吃什么面?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二伏喝茶
二伏借茶消暑又成了人们的首选。专家指出,夏季喝茶不但可以驱暑消夏,还有很多保健效果。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不但有解除油腻,帮助消化,减肥作用,而且还对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夏季最宜喝绿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一年四季要根据茶的品种来选择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绿茶属性凉而微寒,味道略苦,但它的营养成分较之其它茶类高,适合胃热者饮用。另外青年人和经常接触有毒害物质的人、脑力劳动者、军人、驾驶员、运动员、歌唱家、广播员、演员等宜多喝绿茶。
喝茶虽好,但也有讲究。夏日饮茶尤其要讲究科学性,否则对身体有害无益。喝茶最好不要空腹喝,两餐之间或餐后一两小时最佳。不要饮用过热的茶。温度过高的水,对口腔、咽部、食管及胃的黏膜都会产生烫伤而致充血,久而久之可导致炎症。
需要注意的是,浓茶并不能解酒,反而对身体有害。很多人睡前饮茶后,入睡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严重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尤应注意。另外,对于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的病人都不适合饮茶,哺乳期及怀孕妇女和婴幼儿也不宜饮茶。
二伏吃鸡鸭
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又是人体消耗最多的阶段,有些人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出现疰夏、苦夏症状,所以,老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因此,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故三伏天也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之一。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烧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
其实二伏吃鸭比鸡更好,因为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鸭属水禽,性寒凉,特别适宜体内有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能从鸭肉中获得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营养,而且能防治疾病,老话说得好:“防苦夏,吃吃鸭”。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三伏天怎么计算
三伏天主要分有初伏、中伏以及末伏三种,通常来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入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出伏。
其中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年份会出现三伏天30天,有些年份三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贴夏天贴几次
5次。
三伏贴是围绕着三伏天进行的,三伏天有三个伏天,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一个伏天都可以进行敷贴,并且通常为了更好的效果,还会在初伏前贴一次做伏前加强,末伏后也贴一次做伏后加强,因此,三伏天一般会贴5次三伏贴进行养生保健,如2020年三伏贴敷时间是从7月16日开始至8月24日结束,期间需在初伏、中伏和末伏以及初伏前、末伏后5个时间段进行贴敷。
三伏天养生吃三薯
1、吃马铃薯
预防情绪中暑。马铃薯含有维生素C,而且发热量高。“情绪中暑”的人,最容易受到抑郁、灰心丧气、不安等负面情绪的困扰。马铃薯可以帮你补充维生素A和C,代替由于过多食用肉类而引起的食物酸碱度失衡,让你远离坏情绪。
2、吃紫薯
护血管抗过敏。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是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还能够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3、吃蓣薯(山药)
保湿皮肤健脾胃。山药学名蓣薯,其中含有薯蓣皂,能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能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改善体质。此外,夏季偏食生冷极易导致肠胃不适,吃些山药也有帮助。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性温,味甘平、无毒,可健脾胃,益肺肾,适量食用能帮助消化,解毒解酒。
夏至是入伏的第一天吗 三伏天最热的是哪一伏
第二伏天,也就是中伏最热。
三伏天主要分为初伏、中伏以及末伏三种,民间有句俗话叫“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由此可以知道,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时候,此时地面温度会比较高,因为中伏太阳比较强地面吸收的温度也会比较高,热量散发的少,自然就会热。
其实整个三伏天都是比较热的,三伏天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这是因为三伏天发生在轻微和严重中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潮湿和闷热的日子。
夏至过几天算一伏
25天。
三伏天主要包括初伏、中伏以及末伏三种,其中初伏是按照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进行计算的,也就是说,每年的入伏日就是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为进入初伏,第4个庚日为进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进入末伏;今年是2022年,夏至是6月21日,而入伏这天是7月16日,由此可以知道,夏至过后25天算是入伏。
从多年的日历可以看出,每年的入伏时间都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只要是7月17日之前入伏,中伏都是20天,伏天的长度为40天。
三伏天养生攻略
三伏天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养生一族。长久以来,人们在三伏天降温防暑、跟着节气养生治病。但三伏天养生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补三伏;三是科学的饮食。
“三伏天”科普知识:
初伏或头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或二伏 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 则中伏为20天;
末伏或终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关于“冬病夏治”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
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
专家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应于冬至日到医院复诊。
“夏练三伏”好吗?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
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中,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见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
但是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医生提醒:这种锻炼方法对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别是年老体衰之人,或长时间生存于适宜温度环境的人和孩子,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所以,这些人在伏天中还是避暑气微妙。
当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应当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伏天慎进补重调养
暑邪耗气伤津,于是有人认为三伏天更应进补。中医专家认为,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三伏天应慎进补、重调养。
三伏天的特点是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在这种环境中,人会相对晚睡早起、休息时间减少;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的大量消耗;爱喝清凉饮料,食欲不振;活动减少、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故不少人夏季体重下降。
但即使如此,也不适宜大量进补。因为夏季多食稀食饮品,胃消化液稀释,消化功能减退,此时进补,难以消化,还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畅。而且老百姓常用的补药多属性温热,夏季进食会引起上火。夏季汗多,代谢加快,进补的养分也多浪费。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医生建议,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
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