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怎么吃才够营养
学龄前儿童怎么吃才够营养
对5岁以上的儿童来说,维生素族,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的需求量相较幼儿也大得多,都接近成人标准。但儿童的胃容量比成人小,营养要求 比成人高,为达到此目的,增加餐饮,并使早餐在整日总量的比例中不少于四分之一,同时注意食物的精度和质量以及有良好的进食环境是大原则。
有的营养专家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给学龄前儿童服用合适的制剂,如矿物盐、维生素A及D等。或由专业营养师为孩子配制营养均衡的 午餐,以便这阶段的儿童营养需求能有效保证。主要方法是将一天三顿主食做好而避免零食和偏食,如两顿饭之间的间隔太长时,可以有规律地给予少量小食。糖对 儿童的味觉特别有吸引力,尤其是幼儿(幼儿食品)。在进食量或胃口不理想的情况下,特别需要节制,以免影响正常的食欲。甜品宜放在餐后,而不是餐前。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按照过去的印象,特别是孩子3岁前身高体重增长快的概念来对待7岁前后的孩子,总认为孩子吃少了,于是进食有时是强迫的、被动 的,有时又是连哄带骗的。有时父母不顾食物的营养价值,只要孩子肯吃,特别是零食,一律尽量满足。这可能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孩子挑食和胃肠道消化(消化食 品)能力紊乱,主要食物减少,发育不佳;另一种情况是摄入过多营养,甚至有发生儿童肥胖症的危险,而且坏的饮食习惯一旦形成,需要耐心加以纠正。
学龄前儿童体检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需要体检吗?很多家长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是以保健为主,3岁以后的孩子是以教育为主,以为保健的问题不重要了。其实,孩子到了幼儿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体格检查才能发现。特别是对三至四岁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学龄前儿童体检的作用
1. 学龄前儿童体检能够及时发现智力缺陷,及早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教育与治疗。如果仅是由于教育不当或环境影响引起的智力低下(轻度),可让孩子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共同生活,给以适当的辅导,就能很快与正常儿童不相上下。
2.早期发现儿童的生理陷和某些疾病,以便及时进行矫治,如眼的弱视力,耳朵听力低下,只有尽早发现,才能尽快治疗,又如语言不清和“口吃”等,越早纠正,效果越好。
学龄前儿童如何体检
学龄前儿童体检一半在专业的体检机构进行,但由于体检人较多,排队时间较长,体检场所空气质量较差。因此建议家长两人陪同检查,一人帮宝宝排队,一人带领宝宝到附近的较空旷的地方玩耍。
学龄前儿童体检项目较多,家长要事先排队领取相关表格,帮助宝宝填好后等待。
宝宝在体检时,只需配合医生的指令即可,有许多指令宝宝或许听不懂,需要家长在旁协助,例如脱衣服、抽血时缓解宝宝情绪等。
学龄前健身操的好处及注意事项
1、运动身体,提高体能素质
⑴ 促进肌肉生长。学龄前儿童健身操是一种适度运动。做运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血液流动加快,使新陈代谢变得旺盛,肌肉会因此变得结实强壮。
⑵ 促进骨骼形成和发育。做运动时,覆盖在骨骼上作为肌腱收缩媒介的骨膜会受到刺激,使骨骼的生长更为旺盛和坚固。
⑶ 促进器官发育。做运动时,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心、肺、肝、脾、肾功能变得更为强盛,成长变得更为迅速。
2、刺激感官,促进智能发达
⑴ 活化全身的神经系统。学龄前儿童健身操是一种适度的刺激,可以刺激学龄前儿童的感官、皮肤和经络,从而使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的神经系统与荷尔蒙系统的机能经常处于活化状态。
⑵ 养成良好性格。学龄前儿童健身操能给孩子带来喜悦,让孩子在运动中得到快乐,从而养成性格开朗、生机勃勃和喜欢与人沟通的性格。
⑶ 促进智力的发达。通过做操不断刺激感官、经络和身体,从而不断刺激中枢神经和大脑,增强大脑皮质的活动,使大脑生长速度加快,发育更为完善,使智力更为发达。
3、调节生理,培养良好习惯
⑴ 培养良好的运动姿势。学龄前儿童健身操是一种适度的调节,通过促进学龄前儿童坐起、站立、步行等动作的发展,培养正确的运动姿势。
⑵ 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它通过培养正确的运动预备条件,促使关节完全活动,习惯运动的节奏,最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运动的正确性、灵敏度和持久力。
⑶ 提高整个身体的健康水平。孩子通过健身操得到的喜悦与快乐,经由自律神经和荷尔蒙的作用,对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和各个机能组织产生。
二、学龄前儿童练健身操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
刚开始时,应采取步伐走动的方式,以使身体和下肢有充分时间适应。开始不要做太长时间,以10分钟为宜。在步伐走动之前,先做热身和适当的伸展运动,特别是下肢的适度伸展非常重要。天冷时,热身时间要长,并多穿些衣服。
2.卫生与健康
健身操运动后,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避免着凉,特别是在空调房内运动后应做些伸展运动再行淋浴。
3.适当的服装
做健身操时,应穿合身透汗的健身操服。健身鞋应有较厚的护垫,以减缓足部与地面撞击而造成的震荡。鞋身不宜太软,可采用半高筒式,以保护脚踝。
4.训练前后要饮适当的净水
训练中出汗,会大量损耗体内液体,所以在训练前1-2小时和训练中都要饮用一些净水,在训练后也要有计划地饮用些液体,不要到口渴才喝。
学龄前儿童营养原则和要求
为宝宝准备饭菜时,要特别注意: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每天喝奶,常吃大豆及豆制品。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体重正常增长。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宝宝每天各种食物应该吃多少?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编写的《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宝塔,就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给出了建议范围:谷类(米饭、面条等)每日180~260克;蔬菜类每日200~250克;水果类每日150~300克;鱼虾类每日40~50克;禽畜肉类每日30~40克;蛋类每日60克;奶类每日200~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每日25克;烹调油每日25~30克;糖果等少量。每个孩子的食量也会根据生长速度、每日活动量和体质等不同而有所差别,最重要的是保证他能吃到多种营养食物。
谷物
谷类食物分为全谷物和精制谷物。所有谷类的谷粒都有3个部分:胚乳、胚芽和糠皮。在制作的过程中,不除去胚芽和糠皮,就是全谷类,如糙米、荞麦、燕麦、玉米、全麦面包。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胚芽和糠皮,比如玉米面包、白面包、面条、米饭和饼干等。由于谷类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及油脂大都存在于麸皮和胚芽中,因此,给宝宝吃的谷物不应全部选择精米、精面类食品。
小编提示:谷类食物中含有帮助消化的纤维素和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此外,谷物中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有些强化速食麦片能提供一天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蔬菜
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素、维生素C、维生素A和钾。此外,大多数还含有抗氧化元素,这些抗病物质也许能降低以后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给宝宝做饭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方便孩子咀嚼和吞咽。同时,还要注重蔬菜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从而鼓励孩子多吃蔬菜。
蔬菜根据颜色深浅,可以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的营养价值一般优于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富含胡萝卜素,是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深色蔬菜还含有其他多种色素物质和芳香物质,可以促进食欲。常见的深绿色蔬菜有菠菜、油菜、芹菜叶、空心菜、西兰花等。常见的红色、橘红色蔬菜包括西红柿、胡萝卜、南瓜等。常见的紫红色蔬菜是红苋菜、紫甘蓝等。
水果
水果也能提供大量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A和钾。此外,多数水果还含有抗氧化元素,这些抗病元素可降低以后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水果能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芳香物质比新鲜蔬菜多,而且水果使用前不用加热,其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果汁代替水果,因为果汁是水果经压榨去掉残渣而制成。这些加工过程会使水果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发生一定量的损失。如要喝,最好亲自给宝宝做,并且做完后马上就喝。
电动牙刷儿童可以使用吗
学龄前儿童不宜使用电动牙刷。学龄前的儿童只有一些软垢,很少有牙石等顽固的物质,没有必要使用电动牙刷大力摩擦。而且刷牙的时候,学龄前儿童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很容易损伤牙龈,使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因此建议学龄前儿童最要不要选择电动牙刷。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吗
婴儿也会患心理疾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或在婴儿阶段已埋下隐患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
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儿童心理专家说,临床中儿童心理厌食症、挑食症很多,而“祸首”就是自己的父母。如为了减肥而节食的母亲常常成为孩子的“榜样”,儿童就很容易产生厌食;再如经常带儿童吃油炸类的食物,久而久之会引发儿童心理性挑食。
学龄前的心理疾患应及早治疗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时期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心理学家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科学地对待孩子生活与学习,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家庭缺陷对婴儿心理的影响
父母感情不和,他们养育的婴儿也总显得很忧郁。这说明刚出生的婴儿虽不明白父母间的微妙关系,但是他们却能敏感地警觉周围发生的微妙变化。如果夫妇每天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当然,婴儿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吵架,吵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从中学会憎恨和仇视。他们的神情也很忧郁,这是一种非语言信息交流。
非言语信息交流包括人的表情、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的高低等等。这种信息作为言语信息的补充而存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来说,他们还不懂许多道理,他们很容易在情绪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说,非言语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父母在家中经常无故发火,常给孩子脸色看,这容易使孩子性格变得胆小、内向。
哪些人不适合吃开心果 儿童
由于坚果呈大颗粒状,不易一下嚼碎,幼儿食用时有可能因为呛咳、说笑等滑入器官,引起严重安全事故。故而学龄前儿童吃坚果类食品应有大人照顾,特别是5岁以下幼儿吞咽控制能力尚未发育成熟,最好将坚果切碎食用,避免发生危险。
学龄前体检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期,每年一次的学龄前体检可以及时地检查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以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发育程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不理想的检查结果可以及时就医。
学龄前体检的作用就是给与学龄前宝宝一个安全的保障,让最脆弱的宝宝每年能够身体健康。
学龄前儿童一天所需要营养
学龄前儿童膳食可以和成人基本相同,与家人共餐。但营养需要量仍相对较高。以每天来计算,具体如下:
热量:每日每公斤体重需90千卡,每日需要1300~1700千卡;蛋白质:,每日每公斤体重需要2.5~3g,一般每日供给量45~55克,占总热能的10%~15%;脂肪:主要供给热能和脂溶性维生素,供给量应占总热能25%~30%。
碳水化合物:需要量应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5克以上,约占总热能的60%~70%;维生素A:供给量为每日500~600微克视黄醇当量维生素B1:每日0.6~0.7毫克;维生素B2:每日供0.6~0.7毫克;维生素C:每日需要60~70毫克;
维生素D:每天需要10微克
无机盐:其中的钙、磷、铁及碘、锌、铜等微量元素均应摄入足够,以保证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学龄前儿童与性教育
1)“贞洁”是性教育的核心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婚姻忠实的品格,必须遵守的准则,并能对婚前性行为进行控制。另外要让孩子懂得,任何不正当的性行为、关系、同性恋、婚外情,不仅是不道德的,还会对自身及他人健康产生危害。
2)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父母首先要自我建立正确的观念,使孩子明白性是自然的,异性之间的吸引力是正常的。纯洁的、正当的性关系是美好的。性是生命之源,是参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只能与爱、与履行责任连在一起,决不能随便。只有不正当的、婚姻以外的性关系才是肮脏的、不道德的。
3)父母的责任
当父母本身未能做到婚前保持贞洁,及由于对婚姻不忠实而尝到的痛苦,可以自身的体验引导孩子,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在双亲家庭中父母对婚姻忠实,稳定的婚姻与家庭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安全感。可以向孩子讲解如何履行对婚姻的责任,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如同一体不可分。除彼此之外,不需要任何别人介入。
至于单亲家庭,特别是由于婚姻破裂的单亲家庭,可用孩子心理上所受的冲击来做反面教材。此外,在单亲走向再婚的过程中,要为孩子树立与异性交往的典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无时不在模仿我们。父母不要等着学校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能在孩子第一次提问:“我是怎样生出来的?”时,就能正面引入性教育的话,整个性教育的过程,将会是再自然不过了。
电动牙刷儿童可以使用吗
学龄前儿童不宜使用电动牙刷。
学龄前的儿童只有一些软垢,很少有牙石等顽固的物质,没有必要使用电动牙刷大力摩擦。而且刷牙的时候,学龄前儿童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很容易损伤牙龈,使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因此建议学龄前儿童最要不要选择电动牙刷。
学龄前儿童需要的营养
维生素是人体内含量很少的一类低分子有机物质。它不能提供热能,一般也不作为机体构成成分,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维生素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依靠食物来提供。
1.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和鱼类的肝脏、脂肪、乳汁及蛋黄内。有色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菠菜、杏、柿子等含胡萝卜素较多,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维生素A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耐热、耐酸、耐碱,不溶于水,在油脂内稳定,故受一般烹饪过程的影响小。
维生素A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保护上皮组织,防止眼结膜、口腔、鼻咽及呼吸道的干燥损害,有间接增加抵抗呼吸道感染的能力。还可维持正常视力,防止夜盲症的发生。但过多服用维生素A制剂可造成体内积蓄,导致中毒。
2.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蛋黄等食物中。植物中的麦角固醇及人体皮肤、脂肪组织中的7-脱氢胆固醇通过暴露于阳光下的紫外线作用,可形成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帮助钙的吸收,促进钙沉着于新骨形成部位。儿童如果缺乏维生素D,容易发生佝偻症及手足抽搐症。
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的需要可由食物提供,通过户外阳光照射,也可产生维生素D。为了预防维生素D缺乏,应让孩子多晒太阳。
3.维生素B1
维生素B1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缺乏维生素B1时,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出现神经炎、脚气病(皮肤感觉过敏或迟钝、肌肉运动功能减退、心慌气短、全身水肿或急性心力衰竭)等。
学龄前儿童需要每天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B1。谷物的胚和糠麸、酵母、硬果、豆类、瘦肉等,都是维生素B1的良好来源,尤其是粮食的表皮含维生素B1丰富。
4.维生素B2
维生素B2对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过程及热能代谢极为重要。缺乏维生素B2时儿童生长发育受阻,易患皮肤病、口角炎、唇炎等。
学龄前儿童需要每天从食物中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B2可从动物肝脏、奶类、蛋黄、绿叶蔬菜中获取。
5.维生素B6
维生素B6对于维持细胞免疫功能,调节大脑兴奋性有重要作用。维生素B6可从肉、鱼、奶类、蛋黄、酵母、动物肝脏、全谷、豆类、花生等食物摄入。
6.维生素C
维生素C具有氧化还原能力,参与多种生物效应。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牙质发育良等。维生素C可从新鲜蔬菜和水果中摄取。
此外,学龄前儿童对钙、铁、锌、碘等也有程度不同的需要,在饮食营养中应予重视。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奶类、大豆制品、海带、芝麻酱、绿叶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