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国鲎上火吗
吃中国鲎上火吗
每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中国鲎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根据身体情况去选择能让自己健康的是我,那么吃中国鲎会上火吗?
中国鲎的营养价值
1.清热明目中国鲎的肉可以清热解毒和明目,对于治疗青光眼和脓泡疮有一定作用。 2.祛瘀解毒中国鲎的壳有活血祛瘀和解毒的功效。 3.跌打损伤中国鲎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和疮疖。
吃中国鲎上火吗
不会上火,但是也不建议多吃。
不是每种食物吃起来对身体都是有很多好处,了解吃中国鲎会上火吗之后,我们在饮食中就能特别的注意,这样才能保证身体更加健康。
鲎粿的名称来由
关于鲎粿由来的传说有很多,大多是说潮汕地区以前盛产鲎这种水生动物,于是以鲎为食材做成潮汕特色的粿品,就是所谓的鲎粿。而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说鲎粿是潮阳一位媳妇为孝敬无牙的婆婆而创制出来的。但在这个传说中,主角姓名和发生的年代与地点均语焉不详,这说明要么是年代久远要么是牵强附会。另外有些老人家认为鲎粿的最原始形态应该是淋上鲎酱的粿品,据说传统鲎的做法是将磨成浆的冷糜(稀饭)、薯粉、新鲜鲎卵和鲎肉制成的鲎汁搅匀后注入桃形模,蒸熟后脱模即成。因为是为无牙老人创制的,吃时最忌猛火炸酥,只需浸于文火温油中热透即可,捞起后再淋上自制的鲎酱。在现代,鲎酱已经无法制作了,因此多改用酱油或沙茶酱。
而有30年做经验的店老板则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据他说,以前的鲎是因为以前物资匮乏,杀了鲎后,觉得蓝色的鲎血不可浪费,于是便将之加入了冷糜、薯粉等浆水原料中一起制成了粿品,尝试之后发现品有了一种特殊的鲜味,于是就成为了鲎粿,“以前的鲎粿里面是没有馅料的,是后来食材丰富了,大家才根据自己的口味往里面加虾、肉、蛋等各种馅料。再后来,鲎稀少了,人们不再用鲎血添入制作粿皮,也就演变成现在的鲎。”
中国鲎的繁殖
中华鲎每年的5-8月为繁殖季节,雌雄成对爬到潮间带,通常雄性在雌体背上,6-7月为产卵盛期,雌鲎在产卵前在沙滩上挖穴,将卵产在穴中,每穴产卵100-1000粒,接着雄体把精液洒在其上而受精。袂孵出的幼鲎,体长仅7-8mm,没有剑尾,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故称三叶幼虫。
夏季繁殖,产卵高峰期一般在6-8月,产卵场所通常选择在接近高潮区、退潮时阳光照得到的沙滩上。
雌鲎一生中要蜕皮18次,雄鲎19次,约15年才能成熟,一旦成熟之后,就不再蜕皮。
受精卵和幼鲎的各期特征
受精卵:为球形沉性卵,卵径2.8~3.4mm,外被一层黄色不透明的卵壳。
蜕卵壳期:受精卵约经15天蜕去外层卵壳,卵径2.8~3.4mm。受精卵仍由一层透明的角质膜包裹;此时可见膜内幼体头胸甲隆起,胸中央脊明显,有3对胸肢,能在膜内活动,同时产生第二层角质膜。
蜕卵膜期:约经30天后,蜕出第一层角质膜,卵径为5~5mm,此时幼体的头胸甲中央脊与两颊部的侧脊分界更明显,呈三叶状,腹甲较透明,分左右两叶,尾原基出现在左右腹甲之间,胸肢增至5对。
中华鲎三叶幼体期:蜕去第一层角质膜后约60天左右蜕去第二层角质膜,即为三叶幼体。此时幼体扁平,长轴与横轴几乎相等,为5.9-5.8mm。体白色,头胸甲左右侧前缘有圆弧形深褐色线,复眼一对位于弧形线两端,头胸甲前方中央有一对单眼。腹甲左右愈合,后端6对缺刻,侧缘有1对侧刺。胸肢6对,腹分8节,前旱节各具片状腹肢1对。幼体表现为时伏时游运动,主要呈伏底状态。
后幼体期:幼体呈蜕壳生长,第一次蜕壳前的幼体称为后期幼体,其头胸甲与腹甲边缘逐渐向腹面弯曲,体色加深呈褐色,身体的纵轴增长到6.5mm,横轴的平面长度仅5.0mm,三叶幼体发育轭期幼体约需60天时间。
仔鲎:后期幼体第一次蜕壳后称为仔鲎。蜕壳时先由头胸甲前缘裂开,然后仔鲎由旧壳中向前蜕出。仔鲎的显着特征是腹甲后缘长出长2.4mm的剑形尾。腹甲呈六边形,尾的两侧各具一列缺刻,各缺刻生有刺1枚。此时个体纵轴为10.2mm,横轴为7.7mm。仔鲎在形态上与成体无异,但雌鲎的第二性征(头胸甲前端有两个四刻)尚未出现。
圆尾鲎能吃吗
近年来,不断有人因为误食圆尾鲎而中毒。由于外形与中国鲎极其相似,很多人误将圆尾鲎当成中国鲎食用,造成中毒。食用圆尾鲎后,患者多出现口、手发麻、浑身无力,这是一种导致神经麻痹的中毒症状,与食用河豚中毒的症状相似。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医治。圆尾鲎的各种组织均有毒,故绝对不能食。目前研究表明,中国产的圆尾鲎很可能含有河豚毒素。虽说河豚毒素与碱相作用会失去毒性,有的渔民把圆尾鲎加一定的碱煮2~3小时后进食,但大多数食鲎者很难掌握放碱的多少及煮的时间,为安全起见,还是以不食为好。
圆尾鲎中毒后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不小心误食的圆尾鲎之后,患者会出现口、手发麻、浑身无力等症状。这是一种导致神经麻痹的中毒症状,与食用河豚中毒的症状相似。如果吃过圆尾鲎后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不要擅自用药治疗。
医学专家表示,目前针对这种毒素,尚无特效药可医治,除第一时间催吐、洗胃,就是血液灌流,即将患者血液抽出,通过机器吸附血液中的毒素后,再打回到患者体内,这个过程类似于血液透析。
一般大家食用的多为中国鲎,一般不会中毒,但外形酷似中国鲎的圆尾鲎含剧毒,有致命的危险。而普通民众也不容易区分这两种鲎,所以还是慎食鲎类。
如何分辨圆尾鲎与中国鲎
圆尾鲎和中国鲎外形相似,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一般来说,圆尾鲎比中国鲎要小,分量也较轻,脚爪和侧面都略有不同。有专家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1、中国鲎
体形:体长达60厘米以上。
体重:平均体重约6斤,雄性偏小,平均体重3斤左右。
尾巴:尾剑呈三棱锥形、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靠近身体一段,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与背甲长度大致相等。
从侧面看:头胸背面凸起较高、内凹较深。从侧面看起来比较鼓。
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则呈钩子状。
2、圆尾鲎
体形:体长只有30厘米,分量较轻。
体重:平均体重1斤左右,雄性更小,体重7两左右。
从侧面看:头胸甲背面凸起较低,内凹较浅,从侧面看起来比较扁。
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呈向内弯的钳子状。
尾巴:尾剑呈圆柱形、光滑、上面无小刺、尾剑明显长于背甲。
中国鲎的副作用有哪些
日常生活中饮食的种类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我们也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去搭配食物,才能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哪些人不适合吃中国鲎。
副作用
中国鲎属于中药类食物都有一定副作用,要适量吃,是药三分毒。
禁忌人群
患有男性疾病和瘀血体质的人不适宜食用中国鲎。
上面就是对哪些人不适合吃中国鲎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挑选适合自己的食物,另外想要身体健康我们平时也要你饮食的多样化和多进行运动锻炼。
生存危机
圆尾鲎面临过度采捕问题,数目已锐减。
圆尾鲎是海鲜市场中的常客。但鲎肉质不多,故多只用于观赏,招徕客人,例如在香港的西贡海鲜街中便常有饲养鲎作观赏,但饲养的鲎多因照顾不当而死亡。
填海及污染等生境恶化问题威胁到圆尾鲎的繁殖和生存。例如香港兴建香港国际机场,破坏圆尾鲎繁殖的地方,而在白泥兴建连接香港和蛇口的深港西部通道亦影响在港繁殖的圆尾鲎。
圆尾鲎和中国鲎区别
1、中国鲎体形:体长达60厘米以上。体重:平均体重约6斤,雄性偏小,平均体重3斤左右。尾巴:尾剑呈三棱锥形、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靠近身体一段,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与背甲长度大致相等。从侧面看:头胸背面凸起较高、内凹较深。从侧面看起来比较鼓。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则呈钩子状。2、圆尾鲎体形:体长只有30厘米,分量较轻。体重:平均体重1斤左右,雄性更小,体重7两左右。从侧面看:头胸甲背面凸起较低,内凹较浅,从侧面看起来比较扁。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呈向内弯的钳子状。尾巴:尾剑呈圆柱形、光滑、上面无小刺、尾剑明显长于背甲。
圆尾鲎是什么
圆尾鲎也常称作马蹄蟹及鲎,其形态已维持不变五亿年,是在香港发现的三种鲎中,仅存的两种之一(另一种为中国鲎)。圆尾鲎被发现于东亚与东南亚各沿海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沿岸等地区。
圆尾鲎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圆尾鲎是鲎的现存种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
国际学术界历来认为我国只有一种鲎—中国鲎,而圆尾鲎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以南的海区。不过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也发现了圆尾鲎。
圆尾鲎含有剧毒,切勿食用。但由于圆尾鲎和中国鲎外形极为形似,很多人会误食并且中毒。之前我国原以为食鲎中毒是食中国鲎引起的中毒,其实很可能是食圆尾鲎中毒。有毒成分很可能是河豚毒素样特性的物质(因中毒症状与河豚毒素中毒症状非常相似)。
夏季,正是鲎爬上沙滩繁殖的季节,容易被渔民捕获,也正因为此,吃鲎中毒这时成为一年中的最高峰。
鲎粿的历史
潮阳何时开始有鲎粿,未有查考,据现今八、九十岁的老人说,幼年时就有鲎粿了。可见鲎粿是潮阳“历史悠久”的小食品之一。
《潮阳县志》载:“潮邑鲎粿乃粉粿中之精品,清康熙年间也以奉客。而粉粿则唐乃有之。”棉城先民用粥浆或薯粉以及鲎肉、鲎汁为料,蒸制成形似蟠桃的粿品,用油文火煎熬,再蘸以辣椒酱或酱油,而成美味食品鲎粿。今日的潮阳鲎粿,馅料用鲜虾或碎肉,有的加香菇、鲽脯、花生仁一起调制,气味更加芳香可口,为群众所喜爱。侨胞归里,常专点品尝。
【菜名】鲎粿
【配料】鲜虾、南乳肉、鲜肉碎、鲜鱿、厚菇、盐、味精
【做法】生粉、粘米粉、开成糊状待用,将鲎粿印先刷油然后每个印先下半印粉糊,再下配料,后再下粉糊至满即为止。蒸熟后从粿印中倒出,放入盛热油盆即可。吃时在鲎粿上纵横切几刀,浇上适量辣椒酱
【特点】外带点酥,内嫩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