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疼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胃疼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1.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疼乃作。

3.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流鼻涕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中医认为人身体外边有个保护层,叫卫气,这个卫气是由脾胃消化的食物的精华所形成的,在人体外边保护人体。如果脾胃不好的话,就影响到这个保护层也不健康,人就容易受到外界风寒的侵犯。

外界的风寒一侵犯人体,就导致了毛孔的关闭。毛孔一关闭,本来从毛孔中散发出来的水蒸气就不能正常散发,没有办法也要排放,就挤到呼吸道这条道路上,太拥挤了就凝聚成液体。于是在肺里就形成痰,在鼻腔里就形成鼻涕。

这样的混乱也导致肺气不能正常下行,由肺所生的水不能传送到膀胱,反而都郁积到上焦变成痰和鼻涕了,小便反而不多。

这个时候的治疗方式应该是打开毛孔,把水气散出去,痰和鼻涕就能好,这是治标。平常的时候要健脾,调理中焦,脾胃好了,身体外的保护层就强大了,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这是治疗根本。

胃疼中医治疗怎么样

胃疼中医治疗都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供大家参考:

胃疼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疼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选择适合胃疼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最佳。

【饮食停滞型】

(1)加味保和丸:每次6g,一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l/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2)开胃山楂丸:每次l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山楂内消丸:成人每次服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4)山楂丸:每次1丸,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5)木香槟榔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6)沉香化滞丸:每次次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槟榔四消丸:水丸剂每次6g,或大蜜丸每次1丸,均为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8)开胸顺气丸:每次3—9g,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寒凝停滞型】

(1)良附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3—7岁儿童服1/3成人量。

(2)胃气痛片:每次5片,一日2次,早晚或痛时温开水送服。

(3)十香止痛丸:成人每次服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4)丸气拈痛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肝胃不和型】

(1)香砂养胃丸(冲剂、口服液):水丸剂每次9g,或浓缩丸剂每次1.2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或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或口服液每次1支,一日2次。

(2)香砂平胃丸:成人每次服9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每次服6g,3一7岁儿童每次服3g。

(3)舒肝健胃丸:大蜜丸成人每次l丸,或水丸每次3—6g,均为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4)木香顺气丸:大蜜丸成人每次1丸,一日2次;或水丸剂每次6—9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

(5)沉香化气丸:每次3—6g,一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

(6)健胃片:每次6片,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7)舒肝和胃丸:每次1丸,一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8)沉香舒气丸:每次2丸,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9)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肝胃郁热型】

(1)左金丸:每次3—6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加味左金丸:每次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1/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3)胃益胶囊:每次6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脾胃虚寒型】

(1)理中丸:蜜丸剂每次1丸,或水丸剂每次5—9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2)桂附理中丸:每次1丸,一日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3)附子理中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水蜜丸每次6g,或浓缩丸每次8—12丸,均为一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小儿用量酌减。

(4)参桂理中丸:次1—2丸,一日1—2次,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5)健脾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小蜜丸每次9克,或浓缩丸每次8丸,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6)温中健胃丸:每次6克,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7)启脾丸:每次1丸,一日2—3次,用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量的l/2,3—7岁儿童服成人量的1/3。

(8)枳术丸:每次6—12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9)开胃健脾丸:每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10)枳实消痞丸:每次6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11)虚寒胃痛冲剂:每次1—2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小儿用量酌减。

(12)温胃舒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3个月为一疗程。

【胃络瘀血型】

元胡止痛片:每次4—6克,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胃阴亏虚型】

玉竹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特别详解】胃疼中医治疗怎么样?肠胃专家,专家表示:胃疼患者不管如何用药治疗,也要注意日常的饮食,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负担。

老年人经常感觉胃疼怎么治疗好

胃疼中医治疗方法:

1、肝胃热盛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行气止痛。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作痛,舌苔多薄白,脉沉弦。疏肝理气、和中缓急。柴胡疏肝散加减。

3、湿热中阻证:胃脘疼痛,身热不扬,身体困重,口苦而腻,纳呆,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行气止痛。清中汤加减。

4、食滞胃肠证:胃疼,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5、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6、胃阴虚证:胃疼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通络止痛。益胃汤加白芍、百合等。

7、脾胃虚寒证:胃疼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时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补脾胃。黄芪建中汤加良附丸。

胃疼的原因有哪些

胃疼的原因,胃疼的原因有哪些?胃疼是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发作起来对人体的折磨很大。那么胃疼的原因有哪些?胃疼的原因,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说法吧。

胃疼的原因有哪些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饮食不调,情志刺激,脾阳素虚,感受外寒,胃火和降所致。身体一旦出现胃疼的情况,就不是出现一次就会罢手的。胃痛,经常是发作了一次,隔个半小时,或者是一小时,就又会在发作一次,对人体的折磨很大。胃疼的原因有哪些呢?

胃疼的原因_胃疼的原因有哪些

专家表示,胃痛的主要原因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系统的疾病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引起胃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活压力大:压力是胃痛的一大祸首。学习一些松弛身心的方法,可以使体内失去平衡的化学作用,再度恢复平衡。

2、嗜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烟酒等刺激性食物,极易造成胃粘膜损伤,会导致胃疼。

3、暴饮暴食:当胃内食物过多时,胃酸会被迫进入食道。胃内食物愈多,被挤入食道的胃酸愈多。胃痛的原因可能许多,但对那些偶尔患胃痛的人,多半是因为吃太多且吃太快。

4、饮食无规律:饮食不能定时定量、常暴饮饱食,这会加重胃部负担,造成胃痛。

5、不注意卫生:做不好家庭卫生、个人卫生以及不注意饮食卫生等都可能使患者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引发胃痛。

胃疼的原因有哪些

那么在中医理论里,中医是如何解释胃疼的呢?胃痛的中医病因,一起来看看。

胃痛的中医病因

1、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那么胃疼的时候怎么办呢?如何治疗胃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治疗胃痛

1、胃痛的时候可以喝一杯酸奶,酸奶里面的很多有益菌不仅可以起到促进肠道消化还能起到帮助舒缓胃痛的作用。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不然很容易引起胃痛。

2、生姜不仅可以调味也可以起到治疗胃痛的作用。胃痛的时候在嘴里嚼一片生姜,嚼碎后并且咽下可以起到治疗胃痛的作用。生姜还可以起到治疗恶心和消化不良的症状呢。

3、胃痛的时候要学会放松腹部,一些受凉引起的胃痛可以使用热水袋暖一下胃部,揉捏关内和足三里穴道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时候要及时就医。

胃疼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外,饮食也非常重要。胃痛饮食注意事项,一起来看看。

胃痛饮食注意事项

1、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

2、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

3、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4、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

5、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6、平素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7、烹调宜用蒸、煮、熬、烩,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

胃疼胃胀气是怎么回事

导致胃疼胃胀气发生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出现胃疼胃胀气主要是因为饮食不节而导致的,当饮食不节的时候对于脾胃会造成一定的损伤,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虚的运化功能发生了减退的现象,患者在进食之后的食物无法得到及时的消化,从而使肚子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腑气不通则出现了胃疼以及胃胀气的症状,如果经常胃疼的话,患者最好不要吃太甜以及太酸的食物,甜食容易导致胃酸,使胃粘膜受到伤害,而酸的食物少吃的话没关系,如果吃多的话会导致胃酸引起胃炎胃疼胃胀气。

出现胃疼胃胀气的现象还有可能是由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或者是胃溃疡等疾病造成的,经常引起的原因是由于吃了太多的甜食或者是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又或者是在饮食方面没有良好的习惯,饮食不规律或者是暴饮暴食等,这些都会造成胃疼胃胀气症状的发生。

胃疼胃胀气是怎么回事呢?引起胃疼胃胀气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大多数的是因为饮食不节而造成的,还有些患者是因为某些疾病导致的,所以在治疗的时候首先要查明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做出不同的治疗,做到针对性的治疗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关于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方药运用的临床实际是对偏头痛认识的最好途径。主要是在感受风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风阻内动、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致。

感受风邪 在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风为之长,其他邪气都依附于风而令人发病。同时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而头为诸阳之会,位居高巅,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因此风邪易侵袭而致偏头痛。

情志内伤 偏头痛的发生与情志因素也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若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气郁化火,阳亢生风,风阳上扰巅顶,则易发本病。临床常可见到偏头痛患者因情志急愤而致病者,多与瘀血凝滞,阻滞脑窍有关。

饮食不节 偏头痛发生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若素体肥胖或嗜酒肥甘,恣欲无度,饮食不节,则可伤及脾胃,致脾胃虚弱,聚湿生痰。中医认为“百病皆因痰作祟”,痰随气而无处不到,脑为人体真气所聚之处,故痰极易凝滞于经络和脑脏,导致痰蒙脑窍或阻滞经络,引发偏头痛。

忧思劳累 劳则耗气,思则伤脾,如果脾气运化无力,水湿停留必酿变痰浊,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邪害清窍则可引发偏头痛。

久病致瘀 瘀血的产生主要与气有关,血液运行全身的动力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脑为精明之府,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脑府,闭塞脑脉,都会出现神机失畅,络道不通而出现偏头痛等表现。

面肌痉挛的中医病因

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为膝状神经节受到病理性刺激(面神经损伤),精神紧张、疲劳、面部随意主动、用眼过度等。面瘫久治不愈引起本症,为倒错现象。

传统医学认为: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

多见于中年以后女性,不少有明显情绪诱因,故缓肝急、养肝血、息肝风之药不可少。同时要循循诱导,怡养情志,以配合治疗。

1,外风夹痰型:外风诱发面肌痉挛,多兼头痛鼻塞、恶风、肢体疼楚,苔薄白腻,脉浮滑。

2,风阳夹痰型:面肌痉挛,常兼眩晕、头痛、耳鸣、肢麻震颤,舌红苔腻,脉弦细而滑。

3,胆火痰扰型:面肌痉挛,常兼眩晕头痛、耳鸣、口苦、呕恶、烦曝、小便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睾丸炎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1、不洁性交

邪毒循精道传入睾丸,邪毒与正气相搏,气血逆乱,生热肉腐;或治疗邪毒不彻底,饮酒劳累等迫邪循精道进入睾丸。

2、湿热下注

下焦湿热壅结不化,热胜则腐肉为脓,而形成脓肿。

3、跌伤

睾丸络伤血瘀。

失眠的中医病因

中医病因:由于情致所伤,肝气郁结,心火偏亢,气滞血瘀,痰火内扰,胃气不和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循其道,阳气不得入于阴,心神不宁所致者,多为实证失眠。

若因年老体衰,气血不足或久病后气血亏损,阴阳失调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令心失所养,身无所住或血虚胆怯,肝失所养,神无所主或血虚胆怯,肝失所养或心肾不交,虚火上亢所致者,谓虚证失眠

总之,脏腑功能紊乱,邪气阻滞,气血阴阳平衡失调,神志不宁是发生失眠的基本病机。

分类:失眠,中医学上称“不寐”,藏医称为"宁龙病",古时称为“不得卧”或“不得眠”。它有虚实之分。虚证如见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纳减,面色少华(少血色),脉细弱,属心脾两虚,治宜补心健脾为主;若心烦不寐,咽干舌燥,或见梦遗滑精,舌红、脉细数者,属阴虚火旺,治宜滋肝养阴为;若兼见心神不宁、心悸惊惕,入睡后容易惊醒,脉弦细者,属肝胆不和,治宜镇惊安神为主,实证如见食少胸闷、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苔腻、脉滑者,属肠胃不和,治宜和胃、消导、化湿为主。

胃痛的中医病因

1.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相关推荐

肚子疼什么原因 中医病因分析

外感寒邪风冷,侵袭于腹部;或者寒冷积阻碍肠胃;或者嗜食生冷太过导致中阳被遏等因素均可以导致肠胃气机升降失调,阴寒内盛,经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形成肚子疼痛。 暴饮暴食可以损伤胃肠;或者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或者误食馊腐不洁的食物;或者饮食停滞不化,肠胃窒塞,导致气机不畅,腑气通降不利而出现肚子疼痛。 心情抑郁或者郁怒伤肝等导致肝失调达,气机郁滞;或者气滞血瘀;或者肝气横逆,导致脾胃不和,气机不畅等,均可导致腹部疼痛。 脾阳不振,运化水谷的功能降低,脏腑虚而生寒;或因中阳虚衰,寒湿停滞;或者气血不足,脏腑失

十二指肠炎的中医病因

1.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多因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生冷,嗜食辛辣;或长期饮酒,或久病不愈等,而脾胃内伤,寒热互结于中,致使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所致。 2.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使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而成;或饮食不节伤胃,使胃失和降,影响肝之疏泄而致。 3.肝郁化热,郁热乘胃多因禀赋性格抑郁,情志不畅,使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郁热乘肾或素体胃热内盛,复因肝郁化热,横逆犯胃,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而致。 4.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情志不舒,气郁日久,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气虚而运血无力,以致血

黄褐斑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本病与内分泌特别求偶素失调有关,服用避孕药的妇女约20%发生本病,系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联合作用所致。停服后损害可消退,亦可持久存在。妊娠性黄褐斑常从怀孕3-5月开始,分娩后渐消退,有的可因女性生殖器疾病或于绝经期发生本病。某些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肿、慢性乙醇中毒、肝病和恶病质患者以及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嗓(冬眠灵)、苯妥英的患者也可伴发本病。日光则本病的一种促发因素。临床上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且也常见于男性。 中医病因: 由忧思抑郁,血虚不华,火燥津亏而成。 病理: 组织病理示角质形成细

小儿失眠症的中医病因

小儿的发病原因有的与先天禀赋有关。宋代钱乙认为,小儿体质“三有余”(心、肝、阳有余),“四不足”(脾、肺、肾、阴不足),而三有余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其病理变化,以心肝之阳偏亢为主。心阳浮亢则致失寐;肝阳偏亢则好动易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阳互根,守使相依,两者充盛和谐,则机体协调无病。心主血,藏神,为智意之源,人的一切精神意识活动归于心。 小儿心常有余,心火易亢,出现心神不宁,多动不安;肝为刚脏而性动,主筋藏魂,其志怒,

坐月子头疼什么原因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产后头痛应辨证分析,可能与产后失血过多,气血不足,血不养脑;体虚受寒,寒邪侵脑;瘀血入络,阻滞脑络等有关,具体分为血虚、血瘀、寒邪: 生产时失去大量血液,致使气血不足、脑部供血不足、脑髓失氧所引发的头痛。 主要表现为:血气不足所致,引起头痛、头晕、面部萎黄、心悸、身体乏力等不适。舌苔淡而薄,脉象细弱。 产后恶露排出速度过慢致使淤血上冲、血液运行不畅、瘀阻脑络所致。 主要表现为:产后头部有像被劈开或者针扎的痛感、恶露排出不顺、小腹胀痛并且按压有痛感。舌苔薄,颜色发紫,脉象弦涩。 产后调养不当,没注

鼻尖痛什么原因 上火

鼻子疼中医认为鼻为肺之外窍,肺开窍于鼻,肺气充沛则呼吸通利,鼻炎,鼻窦炎其病源在“肺”,由于邪热伏肺,肺热不出或风寒犯肺,导致“水湿”停滞鼻窍,造成鼻甲水肿,通气不畅,鼻腔干燥或鼻涕不断,喷嚏连连等症。鼻尖疼也可能上火,上火中医的理论,西医一直没有明确支持 中医专家谈上火 上火有着更深层次的意思,也就上火的一些广义的症状,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症状,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黄痰等症状,肝火会有一些烦躁、失眠、女性会有乳房胀痛等。人体里本身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所谓的生命之

尿道综合征的中医病因解读

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与湿热有关,肝郁和湿热尿道综合征的始动因素;脉络瘀阻病变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肾虚尿道综合征之顽固不愈的原因所在。脾虚本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病机特点为正虚邪恋,病势缠绵。 在中医,认为它亦属淋证范畴,其病机重点在于: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肝血不足,心神不宁;气阴两虚;并同时兼有下焦湿热郁阻。 1、肝气郁结:以小腹拘急、小便不适、尿频、胸胁胀满、情绪低落、精神抑郁、脉弦为主症。 2、心神不宁:以心烦、失眠、尿频、口干、脉细数为主症。 3、阴虚兼湿热:以手足心热、口干渴、烦躁或

婴儿腹泻的病因 中医病因辨证分析

中医认为腹泻的病因主要有乳食不节,感受外邪和脾胃虚弱三方面原因所导致。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因此一旦内伤乳食或感受外邪,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造成腹泻。

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

艾滋病中医病因,大体有以下五类不同的认识,分析如次。 感染艾毒、艾邪 艾毒、艾邪直接附会西医的称谓,仅仅艾滋病病毒的简称,只有“新味”,不含“原汁”,对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应用没有实际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感染疫毒、毒邪、伏邪、疠气等 疫毒、毒邪、伏邪、疠气等中医温病学对“皆相染易”性质病因的总称、泛称,虽有中医特色,“原汁”不纯,“新味”不含,无论从中医诊断学或者从治疗学上,都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精虚等 这外邪入侵后导致的结果,不原因,可以称为继发性原因,或

性早熟怎么引起的

西医病因: 凡影响下丘脑功能或破坏抑制性腺中枢活动和神经结构的病变如颅内肿瘤、脑炎、脑膜炎、颅脑外伤等均可引致真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由于性腺肿瘤、肾上腺增生或肿瘤产生大量性激素或垂体组织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或黄体生成素所致。也有的因摄入了富含性激素的药物或食物引起。根据发病机理可分为分泌促性腺激素性性早熟、非分泌促性腺激素性性早熟,及组织或器官过敏性性早熟。亦有许多病因不明,可能与窒息、低出生体重、高热惊厥、脑炎等所致脑损伤有关,或肿瘤压迫下丘脑、垂体而引起,另有性腺肿瘤或长期服用性激素而引起者。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