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卒中为什么会发病

脑卒中为什么会发病

一、动脉的损害:凡是引起脑动脉病变的因素,都可成为脑卒中的病因:

1、高血压(血压食品),动脉硬化性血栓栓塞。

2、颅内小血管病变: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3、全身动脉炎性病变影响脑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病),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Buerger病),结节性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horton 综合症),系统红斑狼疮。

4、感染性动脉炎:钩端螺旋体性,梅毒螺旋体性,真菌、念珠菌或继发于化脓性脑炎。

5、动脉夹层病变:外伤性夹层动脉瘤,马凡综合症,假黄色瘤夹层组织病等。

6、先天性脑血管病变:烟雾病(moyamoya),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先天性动脉瘤。

7、外伤性脑血管病变。

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浓缩。

三、血液动力学异常:低血压,放射病。

四、血液成分异常:各种栓子(如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附壁血栓脱落,减压病,长骨骨折脂肪血栓,气栓子,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异常(血小板积聚度增高,血小板增多症),白细胞异常(白血病),凝血因子异常(DIC,高凝状态)。

五、一些继发因素:肿瘤(癌栓子,肿瘤坏死或侵袭动脉出血)。

如何避免患上脑梗塞

1.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症状性外周动脉病变等。针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可以同时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高血压病:降低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可以减少脑梗塞和脑出血的发病率。一般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糖尿病患者130/80以下)。注意降压治疗引起低灌流性脑梗塞的危险,对于长期高血压、长期糖尿病、及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分阶段逐步降压的方案更为稳妥。

3.生活方式:(1)饮食一般应多进食蔬菜和水果,减少钠盐的摄入(<=2.3g/日)。进食低脂乳制品,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等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2)运动休闲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每日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3)减低体重可以降低血压,因而可能有力于脑卒中的预防。

4.饮酒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呈所谓“J”型曲线,即少量适度饮酒,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病,而大量饮酒则增加发病几率。所谓适度,可以参照如下标准: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克,非孕期女性不超过12克。

5.口服避孕药物(OCs):早期OCs与脑卒中关系的报告主要与第一代OCs有关,2代后OCs含雌激素量较低,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商不肯定,鉴于少数相关报告提示可能的风险,建议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偏头痛病史及血栓栓塞疾病的的女性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

6.睡眠呼吸暂停:可以增加高血压病的风险。可能直接增加脑卒中的危险。对于抗药性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腹部脂肪增多者,建议筛查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空腹Hcy超过16μmol/L。血浆Hcy含量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服用叶酸及B族维生素可能有助于脑卒中的预防。

脑中风的相关知识普及

专家指出,“轻型卒中之于脑卒中的意义,就像地震前的一些‘鸡飞狗跳’等动物异常举动,预示可能发生大地震,如果我 们及时留意到这些蛛丝马迹,及时作出应对,死里逃生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

专家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 ,关良主任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 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关良主任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 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 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中风发生前的“小信号”

“整个大脑对于我们的身体都是一个中枢,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关良主任指出,脑卒中的重要特点是突发性,且多 数是偏侧为主的,部分可以为双侧性。脑卒中的症状有很多,包括:头痛;感觉异常,偏侧的麻木、乏力;意识障碍,神志模糊,反应迟钝,语 言障碍,说话说不清楚;突然吞咽功能不好或者耳鸣、听力下降;突发视物模糊,单眼的视力下降或缺失等。

脑卒中的上述有些症状,在轻型卒中时也会出现

何为轻型卒中?济南脑科医院的专家关良主任介绍,轻型卒中也被成为“小中风”,多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有统计显示约1/3 甚至更多的脑卒中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是因为输送到脑部的血液和氧气暂时中断所致。轻型卒中的症状表现通常发生时间非常短( 如2-3分钟),产生半身麻木,一侧手和胳膊麻木和发沉,行走不便,还可能出现语言不利、口齿不清的症状。但是这种反应都具有一过性,在发作后24小时之内自行缓解。然而它却是有力的预兆,如不积极预防,真正的脑卒中将会在短期内发生。

有估算,轻型卒中的病人在我国约有1700万之众,部分病人开始发作时会很轻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会在7天之内发 生中风,每3个人中有1人会在之后发生中风,每3个人中有1人会在之后发生心肌梗死。“正如中国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南指出,卒中的二级预防应 该尽早进行,权威研究提示尽早的卒中二级预防可以明显减少卒中的复发、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的费用,同时可以降低残疾。”所以这些小信号切勿忽视。

脑卒中对身体的危害

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增长率达8.7%。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会设定的基础,过去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防控脑卒中的策略主要有三方面:首先要在策略上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第二是提高素质、教育先行;第三是高危筛查、目标干预。三高症、房颤和吸烟是导致脑卒中的大部分因素,还有被医药卫生界忽略的大危险因素是颈动脉狭窄和高血压。2009年6月,卫生部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这个工程“牵住”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牛鼻子”,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抓住了慢性病防控的龙头。

400亿的经济负担。据测算,每年因为脑卒中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达到400个亿,对社会和家庭都是灾难性地破坏。我国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约有600万— 700万,其中3/4都要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重度致残约占40%以上。患者一旦得病,或生命不保,或瘫痪在床。自己不能再工作不说,常常还要陪上一个人护理。时间一长,患者本人感到痛苦,家属也被经济和精神上两副重担压得受不了,对于贫困家庭更是天大的灾难。我们经常能在农村见到一些辍学的孩子,辍学的原因很多是为了服侍家里的瘫痪病人。

虽然脑卒中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时并不会对我们造成大的危害,而且症状也不会很明显,但是大家也不能因此就不重视,它发病的机率是非常大的,一旦发病的话将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千万不可以小瞧了脑卒中的危害。

秋冬脑卒中高发

秋冬季如何防脑卒中

30-40岁患者不在少数

康复医学会脑卒中防治与康复分会会长、神经内科副主任洪华教授介绍,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脑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700万脑卒中患者,每年有将近两百万的新发病例。“脑卒中发病率递增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相关的”,洪华表示,脑卒中发病人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为主,但由于吸烟饮酒、高盐高糖,暴饮暴食、肥胖、生活不规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脑卒中的患者日趋年轻化,30-40岁的患者不在少数。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们常说的“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导致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洪华表示,曾有脑卒中病史的、缺乏运动、吸烟、肥胖或超重、房颤等都是常见的危险因素。这八大因素中有三个以上的,我们都把他定为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另外,气候本身也是一个诱因。可以明显看到,冬天发生脑卒中的病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发生几率明显也比南方高很多。

许多病人患脑卒中后,会留下偏瘫、失语、麻木及手脚运动不灵活、反应迟钝、痴呆等后遗症。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压力。

脑卒中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脑卒中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脑卒中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脑卒中必须的首要检查。

1、缺血性脑卒中

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脑卒中

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脑卒中分为三级。

这五种人最易猝死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发病与高血压相关。亚太研究团队(APCSC)研究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脑卒中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

长期血压高于生理水平,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从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变窄变硬,形成血栓。而血栓、血管变窄等正是诱发脑卒中的关键因素。

糖尿病。

近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患病率增加了近20倍,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0%以上。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更低,不同年龄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也显著增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糖和脂类代谢障碍以及小血管损伤等都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同时由于凝血机制异常易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这些都可能间接诱发脑卒中。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包括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水平异常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研究发现,亚洲人群总胆固醇每升高1摩尔/升,脑卒中发生率增加25%。降低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认为药物治疗是降脂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烟酸、树脂、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使首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降低20%左右。同时,应注意日常饮食,坚持低油脂、低热量摄入,以粗粮代替精加工粮,多食用新鲜蔬菜。

心脏病。

研究显示,约1/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心源性血栓造成的。相比非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在临床中总结发现,心脏病引起脑卒中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进而发生脑血栓。

颈动脉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呈现正相关。经检查后证实颈动脉狭窄程度为中至重度(5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他们每年脑卒中风险为1%~3.4%。药物治疗可使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降至1%以下。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确诊颈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项目。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1、外伤:外伤性脑出血和脑梗塞在中青年人中占的比重较大,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大多发生在青年人,这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因素。

2、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酒精可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TX-A2)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形成,强烈的脑血管舒缩 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促发A型性格外露,都对脑卒中形成有影响。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者较老年人明显多,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一 个原因。

3、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没有高血压人的4-7倍。从血压115/75毫米汞柱开始,血压每增高20/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就增加1倍,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以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

4、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所谓“苹果型体形”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易发因素。腰围男性≥90厘 米(2.7尺),女性≥80厘米(2.4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我国大约有30人超重,其中 60-72集中在年轻人,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5、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脑卒中的四大高发原因:

心率不正常加快或者不规律则会导致早搏、心悸,甚至发展为房颤、室颤——房颤会造成脑中风和晕厥;室颤会造成心脏骤停,导致心源性猝死。“从2008年的抽样调查中看,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病死因,发病死亡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高于泰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专家透露,脑卒中在35—64岁的人群中30%在第一次发病时就失去了生命,死亡率是心梗的4—6倍,而且致残率非常高,复发率也非常高。

脑卒中的早期表现主要有突发面部或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眩晕和头痛等,按脑卒中的类型和卒中部位,上述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存在。

1、外伤:外伤性脑出血和脑梗塞在中青年人中占的比重较大,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大多发生在青年人,这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因素。

2、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酒精可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TX-A2)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形成,强烈的脑血管舒缩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促发A型性格外露,都对脑卒中形成有影响。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者较老年人明显多,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一个原因。

3、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没有高血压人的4-7倍。从血压115/75毫米汞柱开始,血压每增高20/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就增加1倍,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以增加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危险。

4、超重与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所谓“苹果型体形”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脑卒中和心脏病的易发因素。腰围男性≥90厘米(2.7尺),女性≥80厘米(2.4尺),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我国大约有30人超重,其中60-72集中在年轻人,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5、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如果你是高血压患者,那么,一定要注意观察自身血压变化,按时服用药物,把血压控制在一个理想范围之内。如果你的血脂较高,那更要注意饮食,控制好血脂,防止血栓形成。无论你是患有疾病,还是拥有健康的体魄,都一定要记住坚持锻炼,增强体质,远离疾病的威胁。

中年人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中国脑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中年人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40岁以上人群中约15%属于高风险人群(《中国卒中项目人群筛查数据分析》);而血脂当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又称“坏胆固醇”,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水平开始。

第六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红梅博士从“坏胆固醇”在导致脑卒中的重要作用讲起,倡导预防脑卒中须从控制血脂开始。她指出,脑卒中分为两种,一种是出血性脑卒中,另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其中70%为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沉积在血管内壁的由“坏”胆固醇组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血管,造成局部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这些“坏”胆固醇组成的斑块就像潜藏在血管内壁的不稳定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生破裂,使动脉迅速被堵塞,引发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而‘坏’胆固醇恰恰是这场‘血管保卫战’的关键所在”。王红梅表示,控制血脂,特别是“坏”胆固醇水平,对于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至关重要。她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血脂检测,根据自身所处的风险等级,从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谨记“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医嘱药物治疗是原则,进而有效预防脑卒中的新发和复发。

仁济医院徐群副教授介绍说,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近一半死亡;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的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全国每年治疗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费用约为100-200亿元。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由于许多患者出院6个月后自行停药,因此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率达到16%,5年内复发率高达50%,并且脑卒中的危害会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加重。”徐群强调,充分认识脑中风的严重性,提高脑中风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脑卒中病人的存活时间

脑卒中病人存活时间与其一般情况(年龄大小等)、起病情况(有无tia病史等)、临床表现和过程(神志状况、病灶部位和范围、有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住院时间长短等)、脑卒中的类型(出血、梗死)、是否复发等因素有关。

国内外脑卒中发病后存活时间资料显示:急性短期观察,发病第一天病死率约为10%-30%,第一周为20%,第三周为30%,以后死亡速度减慢。一般30天内脑卒中病死率,脑出血为40%-80%,脑梗死为10%-30%。意大利罗马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第一天男性为25.3%,女性为27.8%,28天内病死率男性为44.2%,51.0%,原因是1/3的脑卒中发生在家里无任何健康照顾。瑞典monica方案研究脑卒中病人生存1年后1993"1994年与1985-1986年死亡比男性为0.70(95%c10.55-0.88),女性为0.69(95%c10.53-0.90),脑梗死病人1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monica方案我国16省市28天年龄调整病死率为23.8%-68.1%,南方省市病死率高于北方,多数省市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北京地区人群1984-1999年共登记脑卒中病例13297例,发病后第一天内约有15.7%患者死亡,3天内约有20.9%死亡,1周内24.7%死亡,3周内29.2%死亡,28天内34.1%死亡。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和许多国家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相关推荐

脑出血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所有脑卒中的80%。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脑中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级预防 “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我们把其中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级预防 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其为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所谓早期治疗则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如对缺

如何避免患上脑卒中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 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残废率均显著上升,因此,这部分人应该注意自己有否下列危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相加,脑卒中更高。 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可高于

脑中风最大的两个危害是什么

1、每12秒有1人发病。2008年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公布——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2、增长率达8.7%。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年增长率达8.7%。中国的慢性病防控目标要考虑国际社设定的基础,过去40年脑卒中发生率在发达国家降低了42%,但在发展中国家翻了一番。防

四误区让脑卒中酿成大祸

误区一:脑卒中是老年人“专利” 范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中层领导,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加上临近年底,应酬增多,近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一天晚上回家时,他突然觉得下肢乏力,连上楼梯也十分费劲,家人劝他去医院检查,可范先生却认为自己还年轻,好好睡一觉就好转。 第二天一早,范先生刚想起床,突然发现下肢完全无法活动。家人赶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范先生前一天晚上的症状就是脑梗死的表现,拖了一晚才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近来随着天气转冷,突发性脑梗死、脑出血的急诊患者有所增多,其中不乏一些工作繁忙的中年人。这主要是

10类人最易患中风

1.高血压:高血压可谓脑卒中最“喜爱”的危险因素,血压的突然飙升可以直接导致卒中的发生,长期高血压也增加卒中及其他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降血压控制到140/90mmHg以下,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2.高血脂: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脉窄了,就容易发生堵塞,血流被堵住可直接引发脑卒中。因此,降脂+定期血脂检查很必要。 3.糖尿病:糖尿病人容易合并高血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几率也比较高。因此,控糖+控血压,在强调血糖控制的同时,要全面综合防治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尤

脑溢血脑卒中是什么?

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 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血管炎、瘤卒中等。用力过猛、气候变化、饮酒、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为:运动和语言障碍、呕吐、意识障碍、眼部症状、

脑卒中发作别摇晃患者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一旦身边有人怀疑是脑卒中的症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院,其间千万不要摇晃患者,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北京市急救中心专家李坚韧指出,脑卒中多数在家中发病,经常在患者过于用力、激动或活动中发病,也有人早晨醒来手脚不能动或不能说话。有的还表现为突发头昏、头痛,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专家还提醒,掌握正确的应急措施对减少脑卒中引起的合并症很重要,因此拨打急救电话后,要让患者仰卧,头肩部稍垫高,让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

脑中风祸起颈动脉亚健康

数九寒冬,脑卒中的高发期来临。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脑功能障碍,轻者肢体偏瘫,感觉异常;重者意识障碍、生命垂危。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是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塞,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例约150万-200万人,其中近40%的病人遗留重度残疾,80%病例又在2-5年内复发。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卒中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家庭和社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认识到颈动脉粥样

酗酒与脑卒中

正常人大约有140亿个脑细胞,到大脑发育成熟后,每天要死亡1 000个左右。酒精是一种亲神经物质,有神经毒性作用。它能直接杀伤脑细胞,使之溶解、消亡、减少。长期饮酒者脑细胞死亡速度加快,脑萎缩亦将越来越严重。伴随脑血流量的减少,脑内葡萄糖代谢率下降,脑神经细胞活性减低,大脑功能便随之消退。 酒精中毒不仅是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饮酒不仅升高血压,还可以改变血液中某些成分(如血小板、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原),促使脑卒中的发生。中等量(乙醇60克/天)饮酒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