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祛湿明目穴位按摩

祛湿明目穴位按摩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大椎穴

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神阙穴

位置: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按摩方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涌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阴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5穴位常按摩可清肝明目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穴。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保护眼睛按摩手法 按摩睛明穴泄热明目

睛明穴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阴跷脉及阳跷脉五脉的交会穴,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所以按揉这个穴位,能使眼睛分泌泪液,从而让眼睛保持湿润,起到泄热明目,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目翳,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等多种眼部疾病。

按摩取穴:位于目内眦,旁开0.1寸,正坐合眼,拇指指端置于内侧眼角稍上方,轻轻按压可感到有一处凹陷处即为该穴。

按摩手法:闭眼,用双手手指指腹端,点按睛明穴约1分钟;或闭眼,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按摩睛明穴,一挤一按为一次,每组做10-15次,可随时做,以产生酸胀感为度,睁眼后觉得眼前明亮为佳。

祛湿的食物 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肝、脾、肺经,具有清热祛湿、明目解毒、利尿凉血的功效。由于苦瓜中含奎宁,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之功。可用于治疗热毒、疖疮、痱子、湿疹等病症。

内藏果的功效与作用 和胃消食

内藏果可以用来蒸煮、烧烤、红烧,风味与板栗相似,用各种肉类一齐烹调食用,有养胃、清肠道、清热祛湿、明目等功效,特别适合南方气候食用。

祛湿按什么穴位

1、祛湿按摩曲池穴

屈起肘部时出现横纹的外侧段为曲池穴,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汇集到这里。对这个穴位进行按摩,能够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

2、祛湿按摩委中穴

委中穴在膝窝的中心点上。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

3、祛湿按摩阴陵泉

阴陵泉穴,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其主要功能是排渗脾湿。它有运中焦、化湿滞的功效,适当按摩,可以利小便,让体内的湿邪从小便而出,从而有利于脾的气机运行恢复。

4、祛湿按摩丰隆穴

位置: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凤眼果的功效与作用 和胃消食

凤眼果一般可以用来蒸煮、烧烤、红烧,风味与板栗相似。用各种肉类一齐烹调食用,有养胃、清肠道、清热祛湿、明目等功效,特别适合南方气候食用。

去湿气的食物 苦瓜

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肝、脾、肺经,具有清热祛湿、明目解毒、利尿凉血的功效。

由于苦瓜中含奎宁,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之功。可用于治疗热毒、疖疮、痱子、湿疹等病症。

相关推荐

按摩穴位祛除色斑

对于出现面斑的朋友来说,还需要按摩长斑的地方。中医上有“阿是穴”的说法,就是哪里有病哪里就有穴位,对于色斑也是这样。产生色斑的地方往往血液循环不好,按摩就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淡化色斑。如果配合针灸效果会更好。 如何找到这9个穴位?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10厘米,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地机:位于阴陵泉穴下10厘米。 膻中:胸前第四肋间隙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取穴。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0厘米。 气海:

按摩哪个部位对眼睛好 按摩承泣穴明目止痛

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腧穴,可以将胃经的物质营养和能源输送给头面部,所以该穴对于治疗眼,口,鼻,舌,牙等头面部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眼疾。主治包括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夜盲症,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色盲,睑缘炎,视神经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等症。 按摩取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按摩手法:将两手食指伸直,以食指指腹按揉左右两侧的承泣穴,每日3-5次,每次1-3分钟,此法不但能缓解日常的视力疲劳,改善和调节眼部不适,更能够作为治疗

祛痘按摩哪些穴位

1、额头痘 集中额头,且呈现细密点点型的小痘痘,原因与运动量少,心肺功能不足等有关,要养成温和的运动习惯,避免烟酒。按摩穴道可增加免疫功能、清热润燥,并改善肌肤出油长痘。 (1)曲池穴:手肘弯曲,位于肘关节外侧出现的横纹顶端,手指按压会有酸麻感。 (2)鱼际穴:4指向内弯曲,大拇指根部有块肌肉明显突起,穴位在突起肌肉的中间。 2、眉心痘 长在眉心的痘痘通常很大颗,与心脏活动力减弱有关,例如作息不规律、日夜颠倒、用脑过度、长期熬夜、心事烦躁等,最好晚上10点前就寝,12点前睡着,让肝脏获得休息;按摩穴道能调

保护眼睛推拿手法 小儿保护视力推拿穴位解析

睛明降温除浊,明目安神;攒竹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瞳子髎降浊祛湿,养肝明目;承泣明目定神,舒经活络;四白祛风明目,通经活络;光明疏肝明目,活络消肿。六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清肝明目,缓解眼睛疲劳,防止视力下降。

痰湿体质的表现症状 中药调理

如果自身痰湿症状比较严重,此时可以选择中药调理,痰湿体质需要化痰祛湿,可以选择参苓、白术等药物调理,同时可以自己进行穴位按摩,一般常用的穴位是丰隆、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

体胖或是湿气重按摩穴位祛湿

丰隆穴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所以说,梅雨季节里多揉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 中脘穴 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我们可以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也可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钟。 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

睡觉打鼾不要不当回事

中医认为打呼噜,是肺气不宣、痰堵气道造成的,止鼾当从宣肺祛痰入手。每天坚持按摩中脘、阴陵泉、天枢、丰隆这4个养生穴位,可有效缓解打鼾症状。由于睡眠时咽部软腭、悬雍垂(即小舌头)、舌根等处的软组织在呼吸气流的推动下,发生颤动而产生的一种有规律的声音。想有效止鼾,按揉穴位效果很好。每天早晚各1次,每个养生穴位按摩5分钟,可以按照阴陵泉—丰隆—中脘—天枢的顺序来做。 阴陵泉穴 此养生穴位是脾经的五输穴里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脏的功能。脾主运化,利水渗湿,湿生痰,所以阴陵泉也具有很好的强身、祛痰作用。阴陵泉在小腿内侧

湿气重怎么办

按摩祛湿 对于湿气比较重的人群,正常体内的肝脏、脾脏、肾脏的功能都不是很好,因为这三个器官主导人体的排泄、排毒、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这些功能比较低下的话,就非常容易受到湿气的侵袭,人体也无法及时有效的排除这些湿气,长久之下,就很容易导致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选择按摩这个器官相对的穴位,促进加强这三个器官的功能,来达到祛湿的目的,对于祛湿就可以着重按摩承山穴、三阴穴、阴陵泉穴这三个穴位,在闲暇空余的时间都可以选择多按摩下这个三个穴位,不仅能达到祛湿的效果,还能很好的加强器官机体的功能,

眼疲劳按摩哪里

点揉太阳穴 定位:颞部,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与一横拇指远凹陷处。 功效主治:祛风止痛,主治眼疲劳,头痛,偏头痛,目疾,牙痛,面痛等症。 按摩方法:用两手食指,中指指腹同时环形点揉两侧太阳穴,其余四指轻放在前额处,也可用拇指指尖进行点揉,点揉时寻找穴位周围明显酸胀的凹陷处进行点揉,效果更好。 点揉攒竹穴 定位:在面部,眉毛内侧端凹陷处。 功效主治:降逆止痛,清热明目,主治近视,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跳动,眉棱骨疼。 按摩方法:用两手食指指尖同时环形点揉两侧攒竹穴,点揉时寻找眉头明显酸

脚底的保健穴位有哪些

1、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2、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