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色盲与后天色盲的区别
先天色盲与后天色盲的区别
色盲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它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危害与困扰。因此,患有色盲者应及时治疗。同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则是对症治疗。因此,在治疗色盲时应先了解色盲的一些常识。比如:色盲的分类及如何对它们进行区别。
色盲可分为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那如何来区别先天性色盲和后天性色盲?
女性只有从父母双方接受到遗传特性才会表现为色盲。色盲父亲与正常母亲所生的女儿,其色觉均正常,但为色盲携带者,即她们可以生色盲儿子和携带者女儿。
色盲父亲与正常母亲所生的儿子,其色觉正常,而且不能把色盲特性传给后代。正常父亲和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儿子可以上色盲,女儿可以是携带者。因此,先天色盲有隔代遗传的倾向,且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20倍。先天色盲目前尚无法医治。
后天色盲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如视网膜疾病、大脑枕叶皮层视觉中枢病变、脑损伤、视神经障碍、药物或污染物中毒、某些精神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一些因受到环境污染侵害所造成的色盲者,在经过适当的治疗(常常包括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a)以后,至少能部分恢复其色觉。
色盲色弱你了解吗
众所周知,“色盲”是一种眼疾。色盲在英语里称作“道尔顿”,这是国际医学界的决定。这种称谓已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学界的认可。
道尔顿是第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记述这种视力缺陷的人。其实道尔顿并非医学家,而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全名叫约翰·道尔顿(1766~1844),只因道尔顿是最早将“色盲”一词写进书里的人.故国际医学界为了表彰他对医学的突出贡献,而做出上述决定。
据《应天杂记》载,朱元璋曾将徐达“视色不明”是否为眼疾之事告知并求证于太医曹春民,遗憾的是,朱元璋所言并没引起曹春民的重视。否则,世界上第一个将“色盲”写入书中的将不是“道尔顿”,而是“曹春民”。
色盲在男人中更流行
南美洲的灵长类,大约在那个时间从非洲大陆上分离出来,只有一个关于红绿基因的功能性拷贝,和色盲的男性很像。但是在欧洲大陆(欧,亚,非三洲)的灵长类---非洲的猴子和猿以及人类的祖先---一个原始的红绿基因很可能经过复制和在序列中轻微分离,导致红和绿有分别不同的感受器。从这一情景出发,NATHANS发现有关红绿感受器的基因的DNA序列仅有2%的不同---这是它们有共同起源而后来再分开的证据。
大约有1千万美国男性---男性人口总数的7%---不能从绿色中辨出红色,或其所看到的红绿色与大多数人看到的不一样。这是色盲中最常见的一种,但它仅仅影响到4%的女性。色盲在男性中更流行的情况表明,它和血友病一样,由X染色体携带,而该染色体在男性仅有一个。(正如在血友病中一样,女性因为她们有两个X染色体而受到保护;一个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可以补偿另一个染色体上有缺陷的基因。)
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色觉障碍的呢?
1、后天性。
眼的各种病变,如屈光间质、视网膜细胞、视神经、视中枢患有疾病,都会引起色盲、色弱,其中以色弱为多。要治好后天性的色觉障碍,前提是要先治好眼病。
2、先天性。
多为隐性遗传,如父亲有色盲可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病因主要是由于视网膜上视锥细胞缺少三种感觉色泽的物质而造成的。如缺少红色的感色物质时,就产生红色盲;缺少绿色的感色物质,则形成绿色盲。
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日本学者发现,印花布工人的色觉辨别力比正常人高200倍,于是认为色弱还与后天各种色泽刺激缺乏有关。国外一学者曾做过动物实验:将一组动物放在黑暗环境里喂养,另一组放在明亮并有各种色光刺激的环境里喂养,待动物长大后测定视力色觉时发现,在黑暗中长大的一组比在明亮环境中长大的相比,视觉和色觉敏感性明显减弱!
所以现在国内外学者认为,过去统计的先天性色盲患病率5.87%是不确切的,真正的先天色盲只有万分之三,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色弱。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这种色觉功能性疾病多可以治疗,并且能够治好的!
色盲色弱可否治好?
拥有一双正常的眼睛,拥有健全的光觉和视觉,便能对大自然艳丽的色彩以尽情的感受和反应。但是,有些孩子外貌虽然正常,却存在色觉障碍。色党障碍的临床分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对颜色辨认能力低,医学上称为色弱;另一类是对颜色完全不能辨认,医学上称为色盲。
色盲与色弱
根据三原色学说,任何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一个孩子能够辨认三原色的,称为“三色视”,辨色力完全正常,为正常人。辨认任何一种颜色能力降低者,称为色弱。色韵患者主要有红色弱与绿色弱两种。如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的,在医学上称为“二色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色盲,临床上主要是红色盲与绿色盲。如三种原色均不能辨别的,称为全色盲。色盲者,看世界总是蒙一层灰色面纱,不但享受不到五彩世界带来的喜悦与快乐,而且在征兵、升学、就业以及生活上,还会受到极大影响。
色盲是遗传病吗 怎么预防色盲遗传
由于色盲和色弱是遗传性疾病,可传给后代,因此避免近亲结婚和婚前调查对方家族遗传病史,及采取措施,减低色盲后代的出生率,不失为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色盲和色弱的区别 色盲和色弱能治疗吗
先天性色盲和色弱因为是具有遗传性的,难以用药物或者手术治疗。但是可以通过佩戴色盲角膜接触镜(一种隐形眼睛),来改善看东西的色觉,比如镜片匹配一定的绿色,可以辅助治疗绿色盲或绿色弱。但是这个需要去专业的眼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检查和色觉匹配,不要盲目相信市场上销售的色盲眼镜。
后天性色盲和色弱主要是由眼部和大脑神经中枢的疾病引起的,只要将病因治疗好就可以改善色觉异常。
遗传性色盲出现的真正原因
具有色盲的人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十分不方便,很多朋友都好奇,色盲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有的人有色盲,而有的人没有色盲呢?其实,这都是基因的问题。
专家解释,色盲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者的发生原因通常与遗传有关,后天性者为视网膜或视神经等疾病所致。
一般认为,红绿色盲决定于X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即红色盲基因和绿色盲基因。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男性性染色体为XY,仅有一条X染色体,所以只需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出色盲;而女性性染色体为XX,所以那一对控制色盲与否的等位基因,必须同时是隐性的才会表现出色盲。
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仅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只需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因此需有一对致病的等位基因,才会表现异常。
人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有红敏色素、蓝;蓝敏色素和绿敏色素,如缺少感红光(或绿光)的视锥细胞,则不能分辨红(或绿)色,为红(或绿)色盲。视锥细胞的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可与一个或多个双极细胞的树突以及水平细胞形成突触。
色盲不是色弱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色盲与色弱都是对于颜色分辨的障碍,因此不少人都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以对颜色的辨识程度的不同来分的,色盲指不能完全不能辨识一种及以上的原色(红、绿、蓝),色弱即是对原色有一定辨识能力,但相对于正常能力较低色盲又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黄色盲等)。
失明的三大分类分别有哪些症状
一、夜盲
夜盲(night blindness):亦称“昼视”、“雀目”、“月光盲”。
夜间视力失常的症状。为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功能紊乱而引起的暗适应障碍。表现为白天视力较好,入夜或于暗处则视力大减,乃至不辨咫尺,见于维生素A缺乏和某些眼底疾病。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遗传性夜盲和后天性夜盲。遗传性夜盲是通过双亲生殖细胞而获得的夜盲症状,治疗往往难以奏效。后天性夜盲是由于后天性全身疾病或眼病所致的夜盲,可针对病因给予不同治疗。
二、色盲
色盲(colour blindness):一种视觉缺陷。
由于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内感光色素异常或不全,以致缺乏辨别某种或某几种颜色的能力。按临床表现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完全不能辨别颜色,视物只有黑白、灰白的感觉称为全色盲或单色视。常伴有高度畏光、瞬目频繁、视力显著减退、中心暗点、昼盲等。失去对某种颜色的辨别能力称为部分色盲。其中,不能辨别红色者称红色盲或第一色盲,在光谱上红色部缩短,绿色看成黄色,紫色看成蓝色。不能辨别绿色者称为绿色盲或第二色盲,在光谱上绿色被看成灰色或暗黑色。不能辨别蓝色者称蓝色盲或第三色盲,整个光谱中只能辨别红绿两色。有时红绿色盲患者可表现出惊人的辨色能力,这是他们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根据红绿的不同饱和度与亮度加以区别,但在颜色混合测定检查时,即显露出色盲的本质。多属先天性,依发生频率排列依次为绿色盲、红色盲、蓝色盲、全色盲。20世纪Wilson提出色盲是通过X一性连锁遗传方式传递,既由女性遗传,其生男孩显性,生女孩则多不表现症状。只有女性为隐性色盲与色盲的男性结合,所生之女才表现色盲。故男性发病率为5%左右,女性约为0.8%。对先天性色盲尚无特殊疗法。后天性色盲多由于视神经疾病和视网膜与脉络膜疾病所致,前者以红绿色盲为主,后者以蓝色盲常见,可针对病因给予不同治疗。
三、目盲
目盲:证名。见《素问·生气通天论》。即失明。俗称瞎眼。指目茫茫无所见。《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凡有致盲倾向的病证,应积极治疗。
什么是色弱
根据三原色学说,任何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一个孩子能够辨认三原色的,称为“三色视”,辨色力完全正常,为正常人。辨认任何一种颜色能力降低者,称为色弱。色韵患者主要有红色弱与绿色弱两种。如有一种原色不能辨认的,在医学上称为“二色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色盲,临床上主要是红色盲与绿色盲。如三种原色均不能辨别的,称为全色盲。色盲者,看世界总是蒙一层灰色面纱,不但享受不到五彩世界带来的喜悦与快乐,而且在征兵、升学、就业以及生活上,还会受到极大影响。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色觉障碍的呢?
一是先天性。多为隐性遗传,如父亲有色盲可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病因主要是由于视网膜上视锥细胞缺少三种感觉色泽的物质而造成的。如缺少红色的感色物质时,就产生红色盲;缺少绿色的感色物质,则形成绿色盲。
二是后天性。眼的各种病变,如屈光间质、视网膜细胞、视神经、视中枢患有疾病,都会引起色盲、色弱,其中以色弱为多。要治好后天性的色觉障碍,前提是要先治好眼病。
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日本学者发现,印花布工人的色觉辨别力比正常人高200倍,于是认为色弱还与后天各种色泽刺激缺乏有关。国外一学者曾做过动物实验:将一组动物放在黑暗环境里喂养,另一组放在明亮并有各种色光刺激的环境里喂养,待动物长大后测定视力色觉时发现,在黑暗中长大的一组比在明亮环境中长大的相比,视觉和色觉敏感性明显减弱!
所以现在国内外学者认为,过去统计的先天性色盲患病率5.87%是不确切的,真正的先天色盲只有万分之三,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色弱。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这种色觉功能性疾病多可以治疗,并且能够治好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色觉障碍
一是先天性。多为隐性遗传,如父亲有色盲可通过女儿传给外孙。病因主要是由于视网膜上视锥细胞缺少三种感觉色泽的物质而造成的。如缺少红色的感色物质时,就产生红色盲;缺少绿色的感色物质,则形成绿色盲。
二是后天性。眼的各种病变,如屈光间质、视网膜细胞、视神经、视中枢患有疾病,都会引起色盲、色弱,其中以色弱为多。要治好后天性的色觉障碍,前提是要先治好眼病。
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日本学者发现,印花布工人的色觉辨别力比正常人高200倍,于是认为色弱还与后天各种色泽刺激缺乏有关。国外一学者曾做过动物实验:将一组动物放在黑暗环境里喂养,另一组放在明亮并有各种色光刺激的环境里喂养,待动物长大后测定视力色觉时发现,在黑暗中长大的一组比在明亮环境中长大的相比,视觉和色觉敏感性明显减弱!
所以现在国内外学者认为,过去统计的先天性色盲患病率5.87%是不确切的,真正的先天色盲只有万分之三,其余的大部分都是色弱。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这种色觉功能性疾病多可以治疗,并且能够治好的!
色盲色弱者眼中世界什么样
1792年的圣诞节,26岁的英国学者约翰·道尔顿买了一双适合老年人穿的棕灰色袜子,送给妈妈作为圣诞礼物。谁知母亲接过袜子, 打开包装一看, 竟然笑着说:我这么大年纪啦,怎么能穿樱桃红色的袜子呢?” 道尔顿争辩说:这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嘛!后来他请了许多人帮忙识别,绝大多数人都说这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不解,为什么自己看上去是棕灰色的而别人看到的却是樱桃红色的呢?最后他经过两年多大量搜集实例, 并对许多人的辨色能力进行了细致的鉴别比较, 终于弄清了色盲症这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于1794年发表了《视觉之异常》的论文,为医学诊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色盲者在黑夜眼睛更明亮
色盲色弱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全色盲、蓝黄色盲(色弱)、红绿色盲(色弱)。
然而,上帝总是公平的,色盲色弱患者的眼中虽然缺失了一些色彩,却也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看到了另一个我们所看不到的奇妙世界。
全色盲患者看七彩世界,就像我们看黑白照片一样,充满了细腻的明暗层次。由于他们观察物体不是通过色彩,而是通过敏锐的明暗差异,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特殊情况下被应征入伍,因为他们更擅长在树林里找出穿着伪装色的敌人。
在西太平洋上的平格拉普(Pingelap)小岛,由于近亲结婚,岛上全色盲的发病率特别高。然而岛上的全色盲们是夜间捕鱼的高手,他们在黑夜中拥有比正常人更明亮的眼睛。岛上最精通织毯艺术的也是一位色盲妇女,她织出的毯子在黑暗中美轮美奂,但一旦拿到阳光下,正常人却再也分辨不出这些图案。他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是正常人从未体验过的。
色盲患者的孩子不一定是色盲
在我们的视网膜里,有两种感光细胞帮助我们看到东西: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敏感性高,主要负责夜间视物,但不能辨别颜色。视锥细胞承担着我们的中心视力及辨色能力。它分为三类细胞,分别识别红、绿、蓝三原色。三原色就像一个调色盘,组合成我们所能看到的13000种不同的颜色。
如果先天带有色盲(色弱)基因,或后天因外伤、疾病引起的损伤,致使视锥细胞功能丧失,或有所降低,则称之为色盲或色弱。
色盲患者的孩子是不是一定是色盲?答案是不一定。而且每种色盲的遗传方式都是不同的。
全色盲:全色盲的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的发病率没有差异。只有父母都携带色盲基因,且后代必须同时从父母双方继承两条全色盲基因,他才会成为全色盲。全色盲的父母通常都是色觉正常的隐性基因携带者。
蓝黄色盲(色弱):蓝色盲的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蓝色盲患者的父母至少有一人肯定也是蓝色盲,但他的后代也有可能不携带此基因而完全正常。
红绿色盲(色弱):作为最常见的色盲人群,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是X-连锁隐性遗传。这种遗传方式通常是女性携带,男性发病。所以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得多。
红绿色盲是最常见的色盲。平常说的色盲,一般就是指红绿色盲,通常的体检也主要是针对红绿色盲的筛查。下面几幅图摘自俞自萍的第五版《色盲检查图》。
全色盲患者出门要随身带墨镜
全色盲患者由于只有视杆细胞工作,而视杆细胞对光线特别敏感,因此暴露在强光下会瞬间暂时性失明,因此出门随身携带一副墨镜是十分必要的。
饮食均衡,避免偏食,不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定期眼科体检,是避免后天继发性色盲的主要方法。
色盲患者怀孕期间也可以在产前通过羊水作基因检测,以确定后代是否携带色盲基因及是否患病。而对于正常人群来说,避免近亲结婚是减少色盲后代出生率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色盲矫正眼镜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无论是哪一种矫正镜,都应该去正规眼镜店选购,因为色盲的种类不同,程度不同,所需要的镜片种类也不同。它需要检测色盲类型,测定光谱曲线,进行个体化调试。如果同时有近视或远视,还需要在色盲镜的基础上加入近视镜片或远视镜片才能收到比较好的视觉效果。但是无论是配戴哪一种矫正镜,都只能起到辅助弥补的作用,并不能治疗色盲色弱。
遗传性的色盲可以治好吗
先天性色盲或色弱是遗传性疾病,且与性别有关。临床调查显示,男性色盲占4.9%,女性色盲仅占0.18%,男性患者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是因为色盲遗传基因存在于性染色体的X染色体上,而且采取伴性隐性遗传方式。通常男性表现为色盲,而女性却为外表正常的色盲基因携带者,因此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先天性色觉障碍终生不变,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可以针对性地戴用红或绿色软接触眼镜来矫正。有人试用针灸或中药治疗,据称有一定效果,但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由于色盲和色弱是遗传性疾病,可传给后代,因此避免近亲结婚和婚前调查对方家族遗传病史,及采取措施,减低色盲后代的出生率,不失为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少数色觉异常亦见于后天性者,如某些眼底病、青光眼等,这类眼病引起的色觉障碍程度较轻,且随着原发性眼病的恢复而消失,所以多未引起患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