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病变的检查
脊髓病变的检查
1.触觉检查
用棉签轻触患者的皮肤或黏膜,让患者回答有无轻痒的感觉或数所触次数。检查四肢时,刺激的走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后都有痛觉、温觉、触觉的丧失或减退。糖尿病性神经病、神经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雷诺病、脊髓空洞症等常出现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
2.脊椎MRI检查
脊椎MRI检查对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明显比CT高,病源显示定位准确,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如果包括病理组织在内,在T1加权成像上亮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骨髓、4~5日的陈旧出血、富含蛋白的液体(如坏死组织)、黏液、黑素、慢血流(如静脉血)、自由基、GDDTPA(MRI增强剂)。在T2加权成像上亮度递减的顺序是肿瘤、胶质化、水肿、l周陈旧出血、液体、椎间盘。在T1与T2加权成像上均呈暗(低)信号者为空气、快速血流(如动脉血)、钙、铁、数日内鲜血、韧带、肌腱及其他对磁敏感物质。
脊髓病变不得不谈的饮食原则
1、脊髓病变的饮食应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的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和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其次,脊髓病变患者不宜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2、脊髓病变的患者饮食要遵医嘱给予饮食,饮食要以稀软开始到体内逐步适应后再增加其它饮食。应注意不要吃过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食物。
3、脊髓病变患者不宜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4、每天都要有谷类、瘦肉、鱼、蛋、乳、各类蔬菜及豆制品,每种量不要过多。这样才能够补充体内所需的各种营养。手术后初期不能正常进食时,应该以静脉补液为主。脊髓病变手术后注意加强护理和饮食营养,以促进病人身体恢复。
5、脊髓病变患者需要摄取足量蛋白质,并可多摄取一些强化身体细胞抵抗自由基,如维他命A、C、E、矿物质硒等,以达到能同时控制体重及维持长期复健治疗所需之能量消耗。
6、脊髓病变患者多吃含植物纤维的食物。例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以及其他粗糙食物,不容易被消化的植物纤维增加了食物残渣,刺激肠壁以促进肠管蠕动,促使粪便及时排出,避免潴留、干结而便秘,并因膳食纤维能缩短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减少胆固醇在肠道内的吸收,对降低血胆固醇有益。
脊髓病变的治疗
目前以中医针灸、西医手术及神经修复技术为主要方式。
中医针灸
上肢截瘫取大椎、肩俞、曲池、外关、颈5~7夹脊穴;下肢瘫痪取命门、环跳、秩边、足三里、阴陵泉、委中、腰1~5夹脊穴;小便不通取关元、气海、阴陵泉、三阴交。病初行泻法,不留针或少留针,每日1次。病久体弱者行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14~20次为一疗程。
神经修复技术
神经修复技术是使细胞能向损伤处迁移,且存活和增殖,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出现神经细胞轴突与髓鞘的再生,建立正确的和功能性的突触连接;并使残存脱髓鞘的神经纤维和新生的神经纤维形成新的髓鞘,保持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恢复受损神经功能;再辅助以系统的康复锻炼,促进移植的神经细胞生长和修复作用,大大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和改善后遗症的状况,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脊髓病变有什么症状
一、脊神经根受压症状:常因一或多条脊神经后根受压而产生烧灼痛、撕裂痛或钻痛,并可放射到相应的皮肤节段,当活动脊柱、咳嗽、喷嚏时可引起疼痛加剧,适当改变体位可获减轻,这种首发的根性疼痛症状常有重要定位诊断意义。硬脊膜炎、髓外肿瘤尤其是神经纤维瘤和各种原历引起的椎管塌陷,根痛常较突出。在根痛部位常可查到感觉过敏或异常区,倘功能受损时,则可引起节段性感觉迟钝。如病灶位于脊髓腹侧时,可刺激和损害脊神经前根,引起节段性肌痉挛和肌萎缩。
二、脊髓受压症状:
(一)运动障碍。脊髓前角受压时可出现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表现为由受损前角支配范围内的肢体或躯干肌肉萎缩、无力、肌肉纤颤。当皮质脊髓束受损时,引起受压平面以下肢体的痉挛性瘫痪一瘫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二)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平面对病灶定位常有较大参考价值。
(三)反射异常。
(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变水平以下皮肤干燥、汗液少,趾(指)甲粗糙,肢体水肿。腰骶髓以上的慢性压迫病变,早期排尿急迫不易控制;如为急剧受损的休克期,则自动排尿和排便功能丧失,以后过渡至大小便失禁。腰骶髓病变则表现为尿、便潴留。
三、脊椎症状:病灶所在部位可有压痛、叩痛、畸形、活动受限等体征。
四、椎管梗阻:压迫性脊髓病可使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发生不全或完全性梗阻。
脊髓型颈椎病检查
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主要表现为:(1)椎管矢状径大多小于正常: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变:病程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因此,在动力性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的梯形变其出现时间较MRI技术检查阳性所见的时间为早同样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椎节不稳)开始。
(3)骨刺形成:约80%左右的病例于患节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可为1~6mm或更长,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变:某些病例可伴有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3~4为多)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2.MRI技术MRI图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纵向剖面解剖图可使局部的病变一目了然,所以每个病例均应争取选用,这不仅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至关重要,且为手术的决定手术部位的判定及术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其他包括CT检查、脊髓造影等对本型的诊断均有作用可酌情选择。
脊髓病变康复训练
保持肢体功能位下肢髋关节保持伸直位,外侧放置枕头或沙袋以防髋外展、外旋。膝关节下可垫一毛巾卷,使膝微屈,踝关节处于90度中间位,可在足下与床架间放一软垫,防止足下垂。
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直,挛缩、畸形根据各关节功能做屈伸或旋转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直至达到最大生理范围,每个关节活动3次~5次,每日2次~3次。
按摩患肢,预防肌萎缩对瘫痪肢体由近向远依次按摩,对弛缓性瘫痪手法宜重,时间宜短;对痉挛性瘫痪手法宜轻,时间宜长,每日2次~3次,每次约15min。
增强肌力训练,促进功能恢复对胸腰段脊髓病变的病人,上肢以主动锻炼为主,提高上肢及躯干肌力,以带动下肢运动,教会病人床上翻身,并进行起坐训练,床与轮椅的转换、扶架站立,扶车行走、逐渐过渡到拄拐行走,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助力运动或抗阻力训练,并注意加强耐力训练。
护理脊髓病变的方法是大家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做好对脊髓病变的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尽快的康复。在此基础上,大家要选择有效的措施来为患者进行治疗。神经组织修复疗法是目前临床上疗效较为显著的方法,该疗法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脊髓病变的病因
1、先天发育异常因本病常并发其它先天性异常如颅底凹陷、小脑扁桃体下疝、脊椎裂、脊柱侧弯畸形等,以及常有家族发病的倾向,故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脑脊液动力异常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工作中常见颅颈交界区的先天性畸形合并脊髓病变(以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最为常见),多见于颈段和上胸段脊髓内。一般认为小脑扁桃体下疝使该部位脑脊液循环不畅,导致脊髓受损。
3、血液循环异常由于供应脊髓的血液特循环异常,如脊前动脉受压或脊髓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脊髓内组织的缺血、坏死、液化,最后导致脊髓病变。总之,在不同情况下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致病因素所造成的一种综合征。
脊髓病变的种类
1、脊髓出血或血肿:指脊髓损伤后脊髓实质内出血,这在血管畸形者更易发生。其程度可从细微的点状出血到血肿形成不等。少量出血者,血肿吸收后其脊髓功能有可能得到部分或大部分恢复;严重的血肿易因瘢痕形成而预后不佳。
2、脊髓挫伤:脊髓挫伤的程度有较大差别,从十分轻微的脊髓水肿、点状或片状出血到脊髓广泛挫裂不等,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神经胶质和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继而导致瘢痕形成、脊髓萎缩以致引起不可逆性后果。
3、脊髓受压:髓外组织,包括骨折片、内陷的韧带、脱出的髓核、血肿及后期的骨刺、骨痂、粘连性束带、瘢痕等以及体外的异物可造成对脊髓组织的直接压迫导致脊髓损伤。这种压迫可引起局部的缺血、缺氧、水肿及淤血等,从而改变且加重了脊髓的受损程度。
4、脊休克:与脊髓震荡不同,脊休克不是暴力直接作用于脊髓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损伤椎节以下肌张力降低,肢体呈弛缓性瘫痪,感觉及骨骼肌反射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大便失禁及小便潴留等。
5、震荡:是最轻的一种脊髓损伤,与脑震荡相似,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是由传导暴力通过脊柱后部传到脊髓,并出现数分钟至数十小时的短暂性功能丧失。这一类型的脊髓损伤在恢复时,一般先从下肢开始。由于脊髓组织形态上无可见的病理改变,因此其生理功能紊乱多可获得恢复,属可逆性。
6、断裂:除火器伤外,脊柱脱位超过一定限度时,脊髓也可出现部分或完全断裂,导致脊髓损伤,以致引起脊髓传导功能的大部或全部丧失,外形上看,硬膜囊大多保持完整;但骨折脱位十分明显的严重型,硬膜囊亦可同时断裂。
脊髓病变的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饮食原则为,以高纤维、低脂肪、低油、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2、饮食摄取上应避免高热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点、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红茶饮料等。
3、煮食烹调时应避免使用猪油,另外应减少蛋黄、内脏类、过量的海鲜等高胆固醇之食物,而应增加的是高纤维类食物如:蔬菜、谷类、水果与足够水分。
4、摄取足量蛋白质,并可多摄取一些强化身体细胞抵抗自由基,如维他命A、C、E、矿物质硒等,以达到能同时控制体重及维持长期复健治疗所需之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