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一定需要配合胃药使用吗
吃药一定需要配合胃药使用吗
在一般人的传统观念中吃西药一定会伤胃,所以吃任何药品时一定要配着胃药吃才不会对胃造成伤害。其实胃药即是我们所谓的制酸剂,其作用只是在中和分泌过多的胃酸,减缓胃酸对胃部产生的不适感,并不是万灵丹,且不是每个有使用药品的病人都需要并用胃药,应该依据疾病状况决定是否应该使用。
长期使用制酸剂可能会造成下列的问题发生:(1)胃酸的酸碱值(pH=2)很低属于强酸,可有效的杀死细菌,故胃酸为食物进入体内后杀死细菌的防线之一,若长期使用制酸剂会使胃酸的酸碱值升高,使细菌无法被消灭造成过度生长产生感染的问题。(2)任何一个药品都会有副作用当然也包刮制酸剂在内,制酸剂的主要成分多为铝及镁等金属离子,长期使用铝会造成便秘及磷酸吸收降低,而镁摄取过多反而会造成腹泻;另外在老年人及肾功能不佳者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不平衡及结石,都需特别注意。(3)降低其他药品吸收或是改变胃酸碱值进而影响药品在体内吸收的位置:某些抗生素在与制酸剂并用时,制酸剂的金属离子会与抗生素产生螯合,进而影响抗生素的吸收,影响其疗效;而某些药品因其在肠道吸收较好或是较容易伤胃,药厂在制造时会将其制成在肠道才会崩解的「肠溶剂型」,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药品在酸碱值较高的肠道崩解吸收,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在使用制酸剂的情况下,胃部酸碱值较高就会提早在胃部崩解反而增加胃部的伤害。
大部分药品在正常使用下都是不会伤胃的,故不需要长期并用胃药来预防胃部伤害。而常见会使用胃药的状况包括:年纪大、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吃药容易产生不适者或是服用一些比较容易伤害胃部的药品(例如:类固醇、止痛消炎类药品)时才会建议使用。但制酸剂的作用只是中和胃酸减轻症状,并无法抑制胃酸分泌,所以太严重的消化性溃疡使用制酸剂是没有明显效果的,需经医生诊断后使用其他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品(例如:氢离子阻断剂等)治疗才会有效。
结石患者须谨慎服胃药
因病情需要长期服用胃药的结石患者,吃药前要留意查看胃药的成分说明,确定里面是否含有高钙。
在泌尿系统结石中,80%以上结石的主要成分是不溶性钙盐。因此,这类患者服用胃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有些胃药含有高量的钙,长期服用会造成钙摄入过量,加重结石病症。
因病情需要长期服用胃药的结石患者,吃药前要留意查看胃药的成分说明,确定里面是否含有高钙。如果含有高钙,应改用其他药物治疗胃病,如中成药温胃舒、养胃颗粒等。
此外,胃药中的胃舒平、三硅酸镁也可能导致结石发生,因为这类药物会使尿中钙量增加,尿液呈碱性,进而引起磷酸钙结石形成。
如果胃药仅是偶尔或短期服用,药物含钙量的高低,对病情影响不大。但是如果长期服用胃药,最好避免用含钙量较高的胃药。此外,结石的形成和血钙、尿钙含量增高有关,如果尿路通畅,钙含量的多少与结石没有必然联系。因此,结石患者要多喝水,保持尿路通畅。
为什么会长牛皮癣
中医认为,牛皮癣多由于风邪外侵,伏于营血,血热毒盛,或因情志内伤,气血郁滞,郁而化热,风热相搏,发于皮肤而成红斑鳞屑,或因饮食失节,脾胃失和,更受风热毒邪而发病,病程迁延日久,耗阴伤血,而致阴虚血燥。肌肤失其养,血燥生风而起层层白屑,更因气血郁滞,渐至皮肤,皮疹可大如地图斑片。此外,肝肾亏损、内分泌与代谢障碍、遗传、外伤感染、感冒发烧、自体免疫力低等也是其发病的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牛皮癣实质是一种基因病变,其根源则是人体内产生了“碱性异常粘液质”(碱毒复合体),碱性异常粘液质在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后,刺激皮肤,就形成牛皮癣。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建议你用传统中药麻黄,防风,龙戟草,荆芥,乌梢蛇,全虫,蜈蚣,白芷,薄荷,细辛,蛇床子,高丽参,沉香,金精草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可以彻底根治不复发.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清血热,除血燥,攻血毒,补内虚,养胃健脾,疏肝理气,尤其排除牛皮癣毒素疗效独特.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从牛皮癣的源头入手,在清除血毒的同时,对血毒的源头--内脏进行深层排毒和治疗,调节内部脏腑的功能,杜绝血毒的持续产生,让牛皮癣患者不再复发。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彻底破坏“碱性异常粘液质”的DNA复制密码,进行彻底清除,提高免疫力,彻底杜绝银屑病复发。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促进皮肤细胞代谢,修复受损皮肤细胞,减缓皮肤细胞的衰老,恢复皮肤活力与弹性。总之,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彻底清除碱性异常粘液质,迅速改善奇痒症状,提高免疫力,恢复皮肤活力,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牛皮癣的目的。
祛疤药物之药物配合使用说明
对于化学作用型的药物,为了防止不同的药物的有效成分互相冲撞作用,这类型的药不适合同时使用,但是可以轮流使用一段时间,以克服疤痕对这些有效成分的耐药性。
对于物理作用性的药物,由于这类型的药物主要成分都是硅酮,因此如果同时使用这些药物,比如涂上芭克,再贴上美皮护,并不能得到叠加效果的,其实用一样就可以。但是也可以算作双保险,避免药物脱落或者贴膜松掉,因为硅胶药物必须坚持每天20个小时以上疤痕被硅膜覆盖,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从我们自身体会,还有别人家的经验看来,化学作用与物理作用的药物是可以配合操作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同时使用。比如康瑞保和美皮护是可以配合使用的,但是不能擦好康瑞保就马上贴美皮护,一个是可能贴不住,最重要是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此外,无论用哪一种药物,一旦发生疤痕皮肤起疹子、出水泡,甚至破损,就必须马上停用一切药物及物理治疗,耐心等待皮肤正常才能再继续用药,进行抗疤治疗。
对于刚刚愈合的伤口,由于新生皮肤比较娇嫩,马上用药很可能导致新生皮肤破损。所以通常建议在愈合1-2周后,感觉新生皮肤长得比较结实点了,再用药物进行抗疤。初次用药时间短一点,逐步增加。
五类清热药清热解毒凉血各不同
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五类,即: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退虚热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
主要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主要药:青箱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主要药: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叶、玄参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热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这些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主要药: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主要药: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癫痫如何合理使用药物
1、治疗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必需向患者和家属说明药物治疗的意义、留意事项、服药方法、大致的疗程、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并向他们说明要公道地安排病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消除病人的精神负担和自卑心理。癫痫病的治疗。
2、单一药物治疗即只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抗癫痫药传统的使用方法是常先用一种药物,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若继续发作,就加用种药物,逐渐增量。有的甚至一开始即采用两种药物,以希望达到协同作用,或希望两种药物小剂量使用可较一种药物大剂量使用更少产生中毒反应。
3、遵医嘱坚持治疗病人在有效的医学监督下坚持长期服药,同时也将自己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副反应等有关情况不断地向医生反应,如有必要由医生根据病情加减或更换药物或调整服药时间。病人或家属切不可轻易自行停药、换药,以免诱发病情恶化,或使已经取得酌某些疗效化为乌有。
4、寻找发病的原因在条件同意的情况下应利用检查手段努力找出癫痫发作的原因.如颅内炎症、肿瘤、寄生虫、外伤、脑血管病等,并积极地进行发病的原因治疗。对发病的原因一时弄不清者,为了控制发作先可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5、根据发作类型选用药物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各有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发作疗效也不一样。在明确癫痫发作类型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药物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6、何时开始治疗癫痫的诊断一经确定,一般就应马上开始治疗,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发作并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在开始抗癫痫药物的治疗前,必需有正确的诊断,一定要区别癫痫或非癫痫发作,因为并非每个发作事件都是癫痫。如果一旦给病人下了癫痫的诊断,会给病人带来一系列治疗和社会问题,因此治疗前,一定要明确诊断。癫痫病程短治疗效果好,病程越长药物控制作用越差,所以治疗应尽早开始。
金钱草的功效与作用 利湿退黄
主要适用于湿热黄疸所致的各种病症。金钱草不仅能够清肝胆之火,还能除下焦湿热,在清热利湿退黄方面确有良效。在临床运用时,也可与其他中药配合使用,比如在治疗湿热黄疸时,可与茵陈蒿、栀子、虎杖等中药配合使用。
脚脱皮用什么药 使用天然配方
天然配方是消除足部裂痕的最好方法。用适宜的草药和软膏混合,不出几天就能解决足部裂痕问题。如果你无法找到合适的草药,可以用苹果代替。只需将中等大小的苹果用板擦擦成细丝敷于足部30分钟即可。
合理使用止痛药
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声明,称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大都有潜在的心血管事件隐患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其中包括人们常用的芬必得、扶他林等。我国对此极为重视,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大了监测力度。为此,笔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解放军304医院药剂科姜玲敏主任。
止痛药是把“双刃剑”
姜主任说,在人的一生中,或许都曾经用过止痛药。疼痛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遭遇的症状,如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牙痛、腰痛……人们到医院看病时,常以“痛不欲生”来形容自己对疼痛的感觉。自从1898年阿司匹林首次合成以来,100多年间有数十种、数百个品牌的止痛消炎药问世。止痛药使人们对疼痛的感觉大大减轻,因此,各种止痛药就成为家庭药箱必备的药品。其实这样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止痛药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可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止痛药种类多如何使用有讲究
据姜主任介绍,止痛药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如布洛芬、消炎痛、扑热息痛、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用于一般常见的疼痛,不具有成瘾性。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目前非甾体抗炎止痛药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全世界大约每天有3000万人在使用。随着使用的增多,这类药物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临床上报告的不良反应,大多是这一类止痛药造成的。第二类是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列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为麻醉止痛药代表性药物———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第三类是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杜冷丁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但长期使用会成瘾。国家对这类药物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不能随便使用,主要用于晚期癌症病人。
除上述三类止痛药外,还有其他一些止痛药,如中药复方止痛药,肠痉挛腹部疼痛使用的山莨菪碱等。
这么多止痛药,病人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姜主任说,使用止痛药的病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类是生活中常见的颈肩腰腿痛。这些病人应该首选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芬必得、扶他林等;发热伴有头痛或牙痛等,可选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选用对胃肠道少刺激的非甾体类药物,只有在非甾体类药物使用无效时才考虑使用中枢止痛药。对于这些病人是不能选用阿片类止痛药的。另一类是晚期癌症病人,这些病人止痛应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从非甾体类药物到中枢止痛药,最后才选用阿片类药物。
滥用止痛药可能给身体带来12大危害
姜主任说,所谓滥用止痛药,是指不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长期地、超剂量地、或不严格掌握使用指征而不合理地使用止痛药,这样可能产生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危害:
1、掩盖病情。如果在未经医生诊治之前滥用止痛药,虽然暂时疼痛的感觉可以减轻,但有可能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而贻误病情。
2、容易成瘾。一些止痛药尤其是高效止痛药,长期应用成瘾,即对此种药物产生依赖性。尤其应注意的是以曲马多为代表的中枢性止痛药,以二类精神药品上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认为很安全。但近几年来临床研究证明,不合理使用也会成瘾,因此,在使用时应予注意。
3、引起过敏反应。许多止痛药可引起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特异体质者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4、损害造血系统。一些止痛药长期或过量服用,可对造血系统及白细胞造成损害,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障碍等疾病。
5、胃黏膜损害。长期或大量服用止痛药,尤其是空腹使用后,可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饱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的可致胃黏膜损害,引起胃出血。有资料显示,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大约有10%~25%的病人发生消化性溃疡,其中有小于1%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
6、引起中毒性肝炎。在治疗剂量下,能导致10%的患者出现肝脏轻度受损,长期或大量服用扑热息痛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
7、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长期或大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的解热止痛合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及肾间质炎性改变性肾病。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因服用止痛药发生肾毒性作用的报道,其中主要是止痛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目前止痛药引起的肾功能不全已占药物引起的肾功能不全的37%,而且服药长达3个月就可引发,其中消炎痛制剂引起的肾损害占大多数。
8、诱发肿瘤。一些止痛药长期服用可诱发肾乳头癌、肾盂癌、膀胱癌等。
9、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弱视、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等。有些症状不常见,如多动、兴奋、幻觉、震颤等,发生率一般小于5%。
10、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研究发现,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能明显干扰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上升。另有报道,服用罗非昔布18个月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相对危险性增加。
11、妊娠期的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被认为是诱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潜在因素;孕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产前、产后和分娩时出血;吲哚美辛可能会引起某些胎儿短肢畸形、**发育不全。
12、损害听力。长期服用止痛药可致听力下降。
10项注意减轻止痛药不良反应
姜主任说,非甾体抗炎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有百余年历史,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声明是为了指导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合理使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而不是禁用这些药。同任何事物一样,止痛药也具有其两面性,既可治病,也可致病,是一把双刃剑。让患者了解更多不良反应信息,为的是选择更适合自身的药物,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必要的治疗。只要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用药安全问题,就可以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筑起一道安全用药的屏障。
1、不要随意自行服用止痛药。有疼痛不适症状时,不要自己到药店买药服用,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用药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掩盖真正的病症而耽误治疗。有人认为中药止痛药比较安全,没有毒副作用。其实,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有副作用,一些复方中药止痛剂中含有的如关木通等,容易引起肝、肾的损害,在使用中也要谨慎。
2、针对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强度,正确选用镇痛药。只有晚期癌症患者在剧烈疼痛时或内脏绞痛时,才选用吗啡类药物。特别注意不能盲目按广告用药。上市不久的新药,选用时更应谨慎。
3、同一种止痛药使用时间太长。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止痛药物会产生耐药性,不应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应及时改用其它化学结构类型的止痛药物代替。需要长期用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损害。
4、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止痛药。同时使用多种止痛药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特别注意一药多名、同一种化学成分的药物可能以不同的商品名出现,避免重复用药。
5、服用止痛药期间不要饮酒。酒精可以增加止痛药物的毒性,加重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哪怕是常规剂量也可引起肝脏及肾脏的损害。不宜与抗凝药(如华法林)合用,因为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6、不要空腹服用止痛药。尤其是阿司匹林类的消炎止痛药,要在饭后服用,避免引起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甚至胃出血。
7、严格遵照医嘱或按照说明书服药。在使用非处方品种时,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使用剂量和疗程用药。若是处方药则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有些病人为了快点缓解疼痛症状而超剂量服用止痛药,这样会增加不良反应的机会。在不能确定用药剂量是否合适时,要向临床医生、药师进行咨询。
8、要及时清理家庭药箱中的止痛药。除及时清理那些过期的药品外,还要注意及时清理被淘汰的或被禁用的药品。家中存放的止痛药物不要放在小孩能够拿到的地方;不同的药物不要放在一起;药名、剂量、用法都要在瓶签上写清楚。
9、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对策。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可疑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咨询医师或药师后决定是否继续用药,必要时立即到医院对不良反应给予适当的处理。
10、下列情况应禁服或慎服止痛药: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药物过敏者,肝功能不全者,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细胞减少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退烧药的合理使用
体温38.5摄氏度需服药
专家说,用退烧药前、使用后要注意监测体温,该用才用、见好就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体温高于38.5摄氏度才有必要使用退烧药,因为发烧是人体的一种有利防御反应,可以杀灭入侵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因此贸然降温会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但是,当体温高于38.5摄氏度时,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引发各种不适,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肝肾功能损伤,儿童还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了。当体温降至38.5摄氏度以下,即可停用退烧药。
常规意义上的退烧药只起降温作用,并不针对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进行治疗。比如细菌性肺炎引起高热时,首先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从而达到彻底消炎降温的效果。如果仅使用解热药,体温只能暂时性地降下来,一会儿又升上去了,导致反复用退烧药,这种盲目降温还会导致病人因出汗太多而虚脱,反而不利于治疗。
退烧药有4种剂型
卫生部中日医院急诊科郭施东副主任医师介绍,常用退烧药有4种剂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口服片剂或者溶液,还有经肛门使用栓剂,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选择最适合的一种。
1、口服退烧药。是目前最常用、最安全的一类药,包括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除孕妇外,各个年龄段都可以服用。
2、静脉和肌肉注射用药。适用于意识不清、进食差、不能配合口服用药的患者,此类药物作用快、体温下降迅速,患者出汗较多,使用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液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白开水或果菜汁,不能进食者可以输液,补充生理盐水等。
3、栓剂。如果发烧的患者昏迷不醒,或是没有足够的吞咽能力来口服药物怎么办?可以考虑用制成栓剂的药物,比如消炎痛栓、阿司匹林栓等。消炎痛栓的主要成分是吲哚美辛,它是比阿司匹林起效更快的一种解热退烧药,但是对胃的副作用也更强。如果把吲哚美辛通过特殊的工艺制成栓剂,从肛门给药,通过直肠黏膜直接吸收入血,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反应。但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还是需要慎用这类药物,而且它也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
用退烧药别超过3天
有些退烧药存在一定的肝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郭施东医师说,多年前他曾有过一个12岁的小患者,因为老发烧经常口服退烧药,最后出现了肝脏功能衰竭。所以,用退烧药时要注意安全剂量,一般来说,连续使用不要超过3天,各种药物还要注意最大用量,以免产生毒性。药物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体温不可能、也不应该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下来,所以重复使用退烧药,最好间隔4个小时以上。
如果患者连续3天服用退烧药物,但仍无明显好转,就需要前往医院,因为这意味着病情较为严重和复杂,需要做进一步的详细检查和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