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退六腑退烧手法图 六腑的位置

退六腑退烧手法图 六腑的位置

六腑的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腕横纹内侧(阴池)至肘横纹吃侧端成一直线。

婴儿发烧按摩哪里退得快 退六腑

位置: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腹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功效:退六腑主要针对的是实热,这类孩子除了发烧外,大多还会伴有大便干、口臭、胃口差、肚子胀等,也就是说,上面胃里有食积,下面大肠也不通。这时候用退六腑,胃、大肠通了,烧自然就退了。那反过来,如果孩子没有实热,用这种方法来退烧,就容易伤到孩子。

小儿推拿治疗便秘

1、清大肠

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操作时由虎口推向指尖,100~300次。能治疗湿热、饮食、痰饮等停积肠道、气机受阻之便秘、腹中灼痛、黄疸等。

2、退六腑

六腑位于前臂尺侧缘,神门穴至抖肘成一直线。操作时,以中食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100~500次。能通腑泻热,滑肠泻下,用于阳明腑实之痞满燥实坚。

小儿发烧推拿图解 第五步:退六腑

位置:六腑位于前臂尺侧,自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连线的直线上。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者食指、中指指腹螺纹面着力,沿着小儿前臂的尺侧(内侧缘),自肘横纹想腕横纹推300次。

功效:可以清实火,退高热。

小儿口疮怎么推拿

按揉肾经

肾经位于小指末节螺纹面。用拇指指腹按揉肾经100-20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推擦天河水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自腕至肘,成一直线。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自腕推向肘,推擦天河水2-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退六腑

六腑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将中指,食指并拢,用手指指腹自肘推向腕2-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点揉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指腹点揉合谷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推补肾经,推清天河水可清热解表,温养下元;退六腑可清利小便,亦有清热的功效;按揉合谷,可缓解孩子口疮的疼痛,有疏风解表之功。

孩子发烧推拿手法分解图 小儿日常“感冒发热”的调理方法

当宝宝出现感冒症状时,可以先用小儿推拿的“四大经典手法”(近代小儿推拿大家孙重山倡导方法)给宝宝调理,这套手法具有疏风解表、舒缓头疼的作用。无论是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或是流感、病毒性感冒,使用这套手法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当感冒且出现发热症状时,再加上清天河水,甚至退六腑、推三关等手法,则可以实现很好的退热效果。综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位置:天门穴又名攒竹,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额发际处,成一条直线。

手法:施术者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有时宝宝不太配合,或两手操作不太方便,用一个拇指连续上推也可以),如图: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开天门”一般作为小儿推拿起式,含有天人相应、开经穴之意。具有开经络、开穴位、活气血、调阴阳和祛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明目等作用。针对风寒风热引起的风邪外感之恶风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均有良好作用。此外,针对头面诸疾,如头昏、头痛、流涕、鼻塞、迎风流泪、眼屎多、赤眼等也有一定效果。

位置:坎宫(眉弓)是眉头(或印堂/两眉宇中间)至眉梢延伸至太阳穴的一条弧线。

手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正面(拇指肚)从印堂穴沿着眉毛向眉梢太阳穴方向分推。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可疏风解表,止头痛,醒脑明目,适用于风寒感冒,有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头痛等症状者。此外,坎宫是孩子眼睛的卫兵,眼睛相关疾病一般可以推拿坎宫穴,比如预防/调理眼睛虹膜炎、小儿近视等。

位置:两眉梢后凹陷处为太阳穴。

手法:用中指指端“由轻到重”按揉太阳穴(如果高烧且无汗,手法可以略重一点,揉太阳可以发汗退热)。一般不分顺逆时针(但也有专家建议为逆时针方向,向着施术者方向)。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此手法可疏风解表,止头痛,清热明目,适用于外感发热,有头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症状者。

位置:位于两侧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的凹陷中。用手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且上)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一压,即有震动感,这就是此穴。

手法:以两拇指或中指端揉高骨,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50-15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20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100-200下。

功效:此手法可疏风解表,止头痛,兼安神除烦。对外感发热,头痛,神昏烦躁,惊风等具有良好效果。

位置:在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总筋)至肘横纹中点(曲泽)成一直线。

手法:①清天河水(一般38.5度以上再考虑):施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前臂及手腕,使其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或食、中指并拢,用指面向心方向推之,即自总筋穴推至曲泽穴,称清天河水(所有穴向心推为补,唯独天河水向心推为清)。该穴常用清法。

②打马过天河水(一般适用于39度及以上的发烧):打马过天河的方向和位置与天河水一样,不过操作手法是用我们的食指和中指两指蘸水然后从腕到肘方向在皮肤上敲打,其声音就像是马过河发出的响声,有一个技巧大家要特别注意,就是一边敲打,还要一边以同一方向吹气,因为是蘸有清水,所以有清凉的感觉,可以迅速带走体内的高温。一般“打马过天河”比“清天河水”清热力度强,用于一切实热症。

次数:50-10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150-300下/次(0.6-2岁);300-5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50-150下。1岁以下宝宝,可以只推左手一般即可。1岁以上宝宝,且温度超过39度时,则可以推左右两只手。

功效: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润燥结。针对外感发热,口渴,口干,烦躁不安,夜啼,睡眠不宁,口舌生疮,重舌、木舌、伸舌、弄舌,痰喘,咳嗽,小便短涩等一切热证非常有效。

特别说明

①清天河水为泄热手法,所以当宝宝表现为畏冷怕风,神倦易困的虚寒性体质,则不可用此手法。

②中西医对于发烧的认识和理解在基本点其实是相同的,认为发烧本身是宝宝体内正邪在交战的表现(或者说宝宝自身免疫力在发挥作用时的外在表现),发烧有利于免疫力的建立和完善。所以,宝宝刚有一点发烧就用“清天河水”手法退烧,其实并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自我发育和抵抗能力的加强。一般38.5度以内,要先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先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耳后高骨这四大手法,先不用清天河水。

③当38.5以上的时候,可以再用清天河水的手法。而当发热39度或以上时,则可以考虑用“清天河水+ 打马过天河”(二者混合用,总体次数比例为3:1或者4:1)。而当宝宝发烧超过39.5度时,则可以用“退六腑+推三关”(此手法退热强度更大,具体手法说明见下)。

位置:小手臂尺侧(手心向上时的里侧),小手臂肘关节内侧(阴池穴)至内侧手腕(少海穴)成一直线。(PS:手小臂有两块长骨,手掌向上,大拇指侧叫桡骨,小拇指侧叫尺骨,即“外桡里尺”)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腑,或退下六腑。(PS:方向与清天河水手法方向相反)。

次数:50-10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100-200下/次(0.6-2岁);200-3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50-100下。1岁以下宝宝,可以只推左手一般即可。1岁以上宝宝,且温度超过39度时,则可以推左右两只手。

功效:退六腑手法泄实火(类似于吃“寒凉性药物”),退高烧,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对于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结等有很好效果。

(退烧时,用来平衡“退六腑”过于耗阳而补阳补气的手法)

位置:前臂挠侧(手心向上时的外侧),小手臂肘关节外侧(阳池穴)至外侧手腕(曲池穴)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挠(外)侧面或食、中指面自手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使小儿弯曲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次数:50-100下/次(0.6个月以内的宝宝);100-200下/次(0.6-2岁);200-300下/次(2岁-12岁),每天2-3次。另外如果感冒程度严重,每次也可以多推50-100下。1岁以下宝宝,可以只推左手一般即可。

功效:补脏腑之气,补虚。适用于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临床一般认为:①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二扇门等穴合用。

特别说明:

“退六腑+推三关”一般多合起来用,并被称为大凉大热”(或者说一阴一阳,一泄一补)之法。个别情况下,也可以单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单用退六腑。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高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关之比为3:1;若以恶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为3:1。若不太会辩证,可以考虑1:1比例。

如果孩子体温到40度了怎么办(在未能及时去医院的前提下),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用针(消毒后)在孩子的耳轮上最高点处扎一针放(挤)2滴血,这个办法是退高热的,用后不久孩子体温就会降下来,扎的时候要先揉一下孩子的耳朵揉发红了再扎,这样会减少疼痛感还会有助于放血,还有扎的时候把耳轮折一下捏住了扎。

小儿呕吐推拿图解 小儿呕吐推拿手法

清脾经:脾经位置为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亦指螺纹面,不屈指推桡侧或拇指正面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清脾经。推300-500次。

清大肠: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大肠,推300-500次。

退六腑:六腑位置为前臂尺侧缘,阴池(神门)至抖肘(少海)成一直线。用中指食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为退六腑,推100-500次。

推天柱骨: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到大椎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为推天柱骨。推3-5分钟、

横纹推向板门:板门位置为手掌大鱼际平面,板门与横门之间推揉100-300次为横纹推向板门。

运内八卦:运内八卦为拇指或中指自乾经坎运至兑为一遍,顺逆运为300-500次。

推下七节骨:七节骨位置在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处。向下推称“下推节骨”,推200-400次,擦至皮肤发红为度。

小孩胃热呕吐怎么办

推拿处方

治则: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推拿处方:清脾经,清大肠,退六腑,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推下七节骨。

推拿方解:清脾经,清大肠,推天柱骨以清中焦积热,配横纹推向板门以降逆止呕;退六腑以加强清热作用;运内八卦以宽胸理气,和胃止吐;推下七节骨以清热通便,使胃气下行。

推拿手法

清脾经:脾经位置为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亦指螺纹面,不屈指推桡侧或拇指正面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清脾经。推300-500次。

清大肠: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由虎口推向指尖为清大肠,推300-500次。

退六腑:六腑位置为前臂尺侧缘,阴池(神门)至抖肘(少海)成一直线。用中指食指指腹,自肘关节推至掌根为退六腑,推100-500次。

推天柱骨: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到大椎成一直线。用拇指或食指指面自上而下直推,为推天柱骨。推3-5分钟、

横纹推向板门:板门位置为手掌大鱼际平面,板门与横门之间推揉100-300次为横纹推向板门。

运内八卦:运内八卦为拇指或中指自乾经坎运至兑为一遍,顺逆运为300-500次。

推下七节骨:七节骨位置在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处。向下推称“下推节骨”,推200-400次,擦至皮肤发红为度。

退六腑退烧怎么做正确

六腑的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腕横纹内侧(阴池)至肘横纹吃侧端成一直线。操作时,用左手握着患者的胳膊,另一只手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操作300次为宜。

退六腑性寒凉,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

退六腑就是通过疏通腑气给身体降火。中医讲脏腑,脏与腑相互协作,五脏藏精,六腑出纳转输,才能以阴阳平衡,其中六腑以通为顺,腑气不通往往是发病的根源,所以只要小儿发热是肠胃实热引发的病症,退六腑就有一定效果。

小儿推拿的六腑在哪里

六腑位于前臂尺侧,腕横纹内侧(阴池)至肘横纹端成一直线。推拿时一手持患儿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100-500次,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退六腑,可以清热凉血解毒。退六腑性寒凉,常用于治疗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中毒等实热证。

退六腑退烧手法图 退六腑的临床应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治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退六腑3遍,推三关1遍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3遍,退六腑1遍之比推之。

小儿推拿六腑位置 小儿推拿六腑注意

六腑穴性寒凉,善清营,血分之热,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慎用本法。

小儿推拿六腑位置 六腑的作用

退六腑,可以清热凉血解毒。退六腑性寒凉,常用于治疗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中毒等实热证。

小儿推拿上火手法图解 退六腑

定位: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操作100-300次,力度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

作用: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发热多汗,惊风,口疮,面肿,咽痛,便秘,腮腺炎等病症。

小儿手足口推拿手法 退六腑300次

位置:在前臂尺侧(小指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推拿手法:推法。以食指,中指指肚,自肘推向腕,推200-300次。

相关推荐

小儿发烧推拿手法

小儿发烧了,竟可以用推拿退烧,并且简简单单用六步,就可以轻轻松松给小儿退烧。 一、开天门100次 1、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2、手法: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50~100次。 4、功用:醒脑、镇惊、安神。 5、要领:用力宜柔和均匀,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为每分钟200~300次。 二、推坎宫100次 1、位置:自眉头沿眉心向眉梢成一横线。 2、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3、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

小孩发烧怎么退烧最快 小儿推拿退

功效:清热解表、发汗、退烧。 适宜对象:适宜100天-6岁儿童。6-12岁儿童发育逐渐完善,小儿推拿已经收效甚微了。 推拿手法: 1.开天门50次左右(从天门到眉心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 2.推坎宫50次左右(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 3.运太阳50次左右(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推动,称运法。此法以顺时针运为补,逆时针运为泻。)。 4.清肺经50次左右(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5.清天河水50次左右(用食

小孩发烧流鼻血怎么办 退

用银花、柴胡、青蒿、黄芩、竹叶、桑叶各30克,煎汤20分钟,洗浴。有清热解表作用,对于小孩风热感冒退烧都有用。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用治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喝咽干等一切热症,是适宜退烧的选择部位。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500次以上。 在天河水的穴位上,沾水后拍打,并用嘴吹气,50次以上。 六腑位置在前臂尺侧缘,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操作时,用左手握孩子的胳膊,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操作300 次为宜。此法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高热、烦渴、

小孩发烧按摩哪个部位退

推摩天河水 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自腕至肘,成一直线。 按摩方法: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自下而上推摩天河水30-50次,以皮肤发红,发热为度。 退六腑 定位: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按摩方法: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推30-50次,力度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 点揉风池 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1-2分钟,力度由轻至重。

快速退烧的办法 小儿发烧推拿效果好

年龄较小的小儿在发烧的时候食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具体推拿方式如下:开天门50次,推坎宫50次,推三关3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清肺经100次,拿捏风池穴5-10次。注意在推拿的时候要手法连贯轻盈,频率保持在每分钟200次左右即可。小儿推拿退

小儿支气管炎按摩 小儿支气管炎随证加减按摩

症见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口微渴,咳嗽气急,痰粘色白量少,胸胁隐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按摩时采用常用手法,加推太阳30次,推三关300次,拿风池,肩井穴各10次。 症见高热面赤,烦渴欲饮,咳嗽痰黄而黏,或夹血丝,或为铁锈色痰,胸闷气粗,胸痛,舌质红,苔黄腻。按摩时采用常用手法,加退六腑300次,清心经100次;加揉丰隆50次,揉中脘3分钟。 症见发热不退,夜间加重,烦躁不安,时而谵语,甚至神志不清,气急,喉中痰鸣,痰中带血,手足抽动,口唇干燥,舌苔焦黄。按摩时常用手法退六腑,清天河水各500次,清心经,肝

小儿拉肚子推拿手法 小儿湿热型拉肚子推拿手法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推拿手法:清大肠,退六腑各300次,清补脾经,清胃经各200次,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 推拿方解:清大肠,退六腑能清泻肠道湿热;清胃经及清补脾经能泻脾胃湿热;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之功。 辩证加减:发烧加清天河水;高热,烦渴引饮,小便短黄者加揉小天心,揉二马,清天河水;呕吐较频者加推天柱骨;腹痛明显者,加分退腹阴阳;腹胀纳差者加运内八卦,揉板门揉按足三里。

小儿口疮的推拿方法 退六腑

六腑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将中指,食指并拢,用手指指腹自肘推向腕2-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小儿消化不良推拿的正确做法

食积夹热型 治则:解热健脾消合。 手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四横纹穴、外劳宫穴、腹阴阳穴、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清脾土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三百下。 ②补脾土穴:先用“清脾土穴”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穴”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 ③分推腕阴阳穴:约一百下。 ④推三关穴:约二百下。 ⑤退六腑穴:约六百下。退六腑穴的次数要比推三关

如何通过自我按摩疗法治疗肺炎

肺炎按摩方法:(1) 固定患者上肢,清肺经、退六腑各300次,推三关100次。(2) 患者俯卧位,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肺腧、大椎各1分钟。(3) 按揉膻中、丰隆穴各2分钟。随证加减:(1) 风热犯肺型: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口微渴,咳嗽气急,痰粘色白 量少,胸胁隐痛,舌边尖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① 推太阳30次,推三关300次。② 拿风池、肩井穴各10次。(2) 痰热壅肺型:高热面赤,倾渴欲饮,咳嗷痰黄而粘,或夹血丝,或为 铁锈色痰,胸闷气粗,胸痛,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① 退六腑300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