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O型腿怎么形成的 注意事项
婴儿O型腿怎么形成的 注意事项
有些正常情况容易被误认为O型腿。由于胎儿在子宫里全身盘曲,形成特殊姿态,出生后两条小腿无法伸直,看上去有点”O“型状,医学上称为生理性弯曲,这是正常现象,6个月到1岁时就会逐渐变直。一些家长用捆绑法试图让孩子腿变直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不但不能矫正腿形,还可能影响孩子髋关节的正常发育。1岁左右小儿刚开始学走路,下肢还不能很好地负重,出现了暂时性的小腿弯曲,但临床上没有佝偻病的表现,也是正常的,一般到2-3岁即能恢复正常。当然,婴儿小腿严重弯曲则是病态,需到医院检查矫正。
小腿弯曲要怎么矫正
一、腿型判断方法
正常腿型:双足并拢,双膝贴近
O型腿:双足跟、双足掌并拢,放松双腿直立,两膝存在距离。双膝距离若小于3厘米,为轻度O型腿,双膝距离在3~10厘米为中度O型腿,双膝距离大于10厘米为重度O型腿。
X型腿:双足并拢时,膝盖比双足先触碰。当双膝触碰时,双足跟无法并拢。平时走路,膝盖会相互碰撞。
二、不良腿型形成原因
0型腿形成原因
除了遗传和缺钙原因外,失衡性因素是导致O型腿的最常见原因。在身体发育时期,不注重站姿坐姿,如走路是脚跟外翻等不良用力习惯使得支配关节的肌肉力学失衡,导致关节发生移位,最终形成O型腿。
X型腿形成原因:
形成x型腿的原因有多种。首先会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腿型自生下便是x型。其次是营养摄取失衡,缺乏维生素D,导致发育期患佝偻病,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致使腿型变形。再者,长期不良姿势也会使得腿型变形。三、XO型腿的矫正方法
(一)O型腿矫正法
“内八”姿势站立
1.左右脚打开至与肩同宽,脚掌稍稍往内侧转向,以“内八”的姿势站立,膝盖尽量绷直,此时股关节往内转向,双手叉腰,两肩下压,肩胛骨往后仰,令胸廓打开。
2.左右膝盖同时往内弯曲,拉动小腿与大腿往中央靠拢,令膝盖以上的大腿前侧互相触碰,期间保持内八的双脚姿势,骨盆始终立起来,上身切勿往前倾侧,保持笔直地垂直地面,保持姿势10秒,并重复3次.双腿屈膝打开,膝盖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与肩同宽。
3.左右膝盖同时往内弯曲,拉动小腿与大腿往中央靠拢,令膝盖以上的大腿前侧互相触碰,期间保持“内八”的双脚姿势,骨盆始终立起来,上身切勿往前倾侧,保持笔直地垂直地面,保持姿势10秒,并重复3次。
浅坐扭腿
1.浅坐于椅子的1/2处,双腿屈膝打开,膝盖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与肩同宽,而左右脚再稍稍往外侧打开,腰板挺直,令上身垂直于椅子,尽量不要往后挨着靠背,两肩放松,肩胛骨下压并适度后仰,两手分别放在大腿靠近膝盖的位置上。
2.全身躺平在地上,双腿往前伸直并拢,骨盆水平地躺着,全身的背部充分与地面相贴,两手放于身旁,然后往上屈膝抬起左腿,用左手扶着膝盖以固定.再用右手扶着左侧小腿,慢慢地将屈膝的左腿往右压,令左侧的股关节往中央拉伸,保持10秒后松开,左右各重复3次.
躺卧压腿
1.全身躺平在地上,双腿往前伸直并拢,骨盆水平地躺着,全身的背部充分与地面相贴,两手放于身旁,然后往上屈膝抬起左腿,用左手扶着膝盖以固定。
2.再用右手扶着左侧小腿,慢慢地将屈膝的左腿往右压,令左侧的股关节往中央拉伸,保持10秒后松开,左右各重复3次。(二)X型腿矫正法
外扩双膝
1.脚掌往左右两侧以“一”字形站立,膝盖绷直,从大腿根部、膝盖内侧、小腿肚、脚跟4点连成直线,令双腿并拢站直。手臂屈肘,两手叉腰,肩胛骨下压并后仰,令全身挺直,处于同一平面内。
2.左右膝盖分别往外侧弯曲,令大小腿形成菱形,骨盆垂直下沉,上身切勿往前后倾侧,保持上身挺直的姿势,左右脚跟不要松开哦,屈膝保持10秒后,再次站直,重复3次。
3双腿屈膝浅坐于椅子的3分之二处,双膝稍稍往左右打开,间距稍大于肩宽,腰背挺直,但注意不要挨在椅子靠背上,屈膝翘起左腿,将左脚架在右侧大腿上,两手分别放在膝盖与左脚上.右手缓缓将脚腕往自己的方向压10秒,左右各做3次.
浅坐压腿
双腿屈膝浅坐于椅子的2/3处,双膝稍稍往左右打开,间距稍大于肩宽,腰背挺直,但注意不要挨在椅子靠背上,屈膝翘起左腿,将左脚架在右侧大腿上,两手分别放在膝盖与左脚上。右手缓缓将脚腕往自己的方向压10秒,左右各做3次。
前俯拉伸
往前俯身,手臂在前方撑直并支撑身体,收起腹部与臀部的肌肉,尽量往前拉伸上身,左右膝盖着地,往两侧打开双腿,保持这个姿势10秒,并重复3次。
注意上身切勿往上仰起,尽量往前拉伸,骨盆与大腿要浮起,仅用双手、膝盖及小腿着地,左右脚也尽量打开哦!
婴儿O型腿怎么辨别 宝宝O型腿怎么辨别
婴儿从出生后到2岁前都是腿部发育期,基本定型要到2岁左右。一般来说,在两岁以前,宝宝的腿型呈现一定角度的内翻,到了3岁左右时宝宝的腿型逐渐外旋而变直。小儿是否为医学上所说的O型腿,要到宝宝能平稳站立、走路后才能判断。将双脚伸直,以脚后跟的内侧站立时,两膝之间可以放进两根以上的手指,就可以判断O型腿了。
0形腿的发病机理
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
走路外八字脚、稍息姿势站立、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蹲马步等等,会给膝关节向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副韧带,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松弛。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内外侧角度的稳定结构。当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情况下,内侧副韧带偏大的力量就会牵拉小腿胫骨向内侧旋转,形成膝内翻。
由此可见,认为膝内翻都是骨头弯了,是一种误解。
婴儿O型腿如何判断
判断的方法为: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如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则属正常情况;如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尽早发现一些下肢发育的问题。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O型腿了。此时,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罗圈腿是怎么回事
正常的膝关节,压力是平均分布在关节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于膝关节内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关节面上。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到年龄大了,就容易出现关节痛,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缺钙和遗传是O型腿形成的两个基础,但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运动。
新生儿O型腿不用担心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长朋友发现长到几个月的宝宝腿总是伸不直,很担心孩子将来是否会成为O型腿,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下面编者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X型或O型腿,是否能预防,新生儿O型腿是否正常。
专家:O形腿医学上称为膝内翻,俗称“罗圈腿”,是在膝关节处,小腿的胫骨向内旋转了一个角度,故此称为“膝内翻”。X形腿医学上称为膝外翻,指两足并立时,两侧膝关节碰在一起,而两足内踝无法靠拢。
在胎儿时期,正常胎位的胎儿在子宫内全身盘曲,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紧缩交叉于胸腹前,胎儿以尽可能小的体积来适应子宫的狭小空间。由于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这种特殊姿势,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大多数都是“O”形腿。
在孩子学会走路的6个月内,由于下肢承重全身的重量,所以在外观看起来“O”形腿更为严重,在1岁半左右达到高峰。随后因为受到生长发育、负重与姿势改变等因素等的影响直到3—4岁又逐渐发展成“X”形腿,过了4岁开始矫正,到了6—7岁已接近正常,要到10岁左右才比较稳定,大约有95%的X形腿可在外观上恢复正常。因此根据这种情况,大多数婴幼儿看似“O”或“X”形腿,其实都是属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家长大可不必担忧。
新生宝宝的腿随着慢慢发育,一般都会变得正常的,家长朋友见到宝宝腿伸不直的现象不用再担心了。不过还是建议家长朋友要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如果学会走路后长时间腿不直,可以视情况进行矫正,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幼儿o型腿怎么办
宝宝过小,很多矫正的方法还不能配合,所以只能采取补钙和绑腿的方法,平时宝宝平躺时,妈妈也可以多进行宝宝腿外侧肌的按摩,也可选择一些矫正的鞋垫,随着宝宝的慢慢长大,能配合时,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20~3O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
(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15~20次。
另外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方法: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15—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10次。
如果实在矫正不过来,又影响美观的情况下,可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O型腿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术、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手术适应于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不需要恒心和坚持。缺陷是手术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风险大,费用高。
1.外固定器加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这种方法优点主要有:截骨术操作简单、安全、骨愈合快,不容易出现延迟愈合,采用外固定器便于掌握整形矫正时的角度,可使骨愈合角度准确,调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下地活动,下肢肌肉不会出现萎缩。
2.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
据统计,O型腿畸形完全矫正率可达96%以上。所以爸爸妈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这是有数据可以看的,是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的,只要用上了最合适的方法。我相信你们的宝宝会没事的,在此希望你们的宝宝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婴儿O型腿的患病原因
1岁以下婴儿,因为内侧小腿肌肉是瘦,小腿外侧肌肉较厚,因此站在两条腿看起来有点“0”,但事实上,年轻1岁左右的孩子,两腿微微弯曲,但没有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我们称为生理弯曲,这是因为1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下肢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腿弯曲。通常等到你2到3岁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当父母不必过于担心走路和有组织的婴儿。
O腿通常是孩子们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在骨骼系统的变化引起的下肢畸形,看到孩子们开始走后,由于骨软化和放松肌肉和关节,两下肢通常是由负载和弯曲的腿。下肢弯曲发展的胫骨(在附近的长骨)中下游交界处第三。检查,让孩子们站起来,腿啊,两脚跟,两个膝盖之间的距离在3厘米温和,温和的3 - 6厘米,6厘米以上是严重的。如果O腿的症状比较严重,应尽快有效的纠正,必要时要做手术,否则一旦病人如骨头形状,及时手术也容易遗留O腿不同程度的症状。
防止宝宝O腿,睡觉时用尿布,不要保持一个姿势很久了;根据宝宝的成长阶段不同的需求选择尿布;平均每3次小便将取代尿布;选择适合东方婴儿尿布;不宜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避免传统婴儿紧身裤,避免引起O型腿,父母应该注重平衡营养,钙和维生素D补充剂,在阳光下带宝宝去户外。如果因为姿势不对或其他外力,或其他不平衡的力造成的O型腿,父母应该教孩子去正确的矫正。所以为让我们的宝宝不会形成一个O型腿,在平时的照顾中我们就要多加的注意,同时加强饮食,这样你们的宝宝就可以远离O型腿了。
纸尿裤会导致宝宝O型腿吗
近来,有关婴幼儿纸尿裤会导致宝宝O型腿的话题引起家长们的关注。婴幼儿患O型腿的原因到底有哪些?纸尿裤过宽究竟会不会诱发宝宝O型腿?对此,厂家连忙辟谣,而育儿专家却提出质疑,令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生产商辟谣:
不可能导致O型腿
在致电多家纸尿裤生产厂商之后,一位姓陈的先生说:纸尿裤不可能导致婴幼儿O型腿。他首先从纸尿裤的芯体结构出发进行说明:纸尿裤的吸收芯体主要是由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绒毛浆组成。其中,高分子吸水树脂(SAP)也就是剪开纸尿裤后能看到的白色粉粒,能吸收比自身重几百甚至上千倍的尿液,吸尿后成凝胶状,受外力压迫会滚动变形。绒毛浆则是用作吸水介质的纸浆,纸尿裤吸尿后会膨胀,但由于原材料的特点,芯体也会随着宝宝的大腿、臀部动作而变形,所以对宝宝大腿的压力实际不大。
其次,陈先生提及现在的纸尿裤在设计理念、生产技术方面已相当完善。关于纸尿裤引发婴幼儿O型腿的可能性,国外并没有临床案例留存。
育儿专家:
质疑确有造成O型腿隐患
就生产商关于芯体结构的说明,某医院的专家给笔者看了一张1岁左右、正处于学步期的孩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包着纸尿裤站立,大腿根部呈现不自然地分开。为确认这种现象是否由纸尿裤导致,专家现场做了实验,原本较薄的裆部在倒入水后迅速膨胀起来,拿尺子量后发现宽度上也有所增加。而专家认为这种横向膨胀确实会对宝宝大腿根部形成压迫,生产厂商应该告诉消费者这种压迫作用到底有多大,而不该以“压力实际不大”轻松带过。
另外,专家指出婴幼儿在成长初期,骨骼较软,设计过宽、吸尿后更宽的纸尿裤,使宝宝长期受到不良的外界压力,容易引起骨骼生长变形。对于正在学站和学步的宝宝而言,纸尿裤吸尿后的重量尤其加重了宝宝的腿部负重,导致腿部关节受力不均,同样也会影响骨骼发育。这两种因素都说明为了加强吸水性能,盲目加宽裆部设计的纸尿裤确实存在导致宝宝O型腿的风险。
最后,专家还提醒家长,单片纸尿裤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即便一片普通的L码纸尿裤可以吸收200ml左右的尿液,家长也最好在宝宝3次尿尿——也就是纸尿裤吸收120ml左右的尿液后就及时更换,以免纸尿裤裆部膨胀过宽造成宝宝腿部不适。
纸尿裤会导致宝宝O型腿吗
生产商辟谣:
不可能导致O型腿
在致电多家纸尿裤生产厂商之后,一位姓陈的先生说:纸尿裤不可能导致婴幼儿O型腿。他首先从纸尿裤的芯体结构出发进行说明:纸尿裤的吸收芯体主要是由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绒毛浆组成。其中,高分子吸水树脂(SAP)也就是剪开纸尿裤后能看到的白色粉粒,能吸收比自身重几百甚至上千倍的尿液,吸尿后成凝胶状,受外力压迫会滚动变形。绒毛浆则是用作吸水介质的纸浆,纸尿裤吸尿后会膨胀,但由于原材料的特点,芯体也会随着宝宝的大腿、臀部动作而变形,所以对宝宝大腿的压力实际不大。
其次,陈先生提及现在的纸尿裤在设计理念、生产技术方面已相当完善。关于纸尿裤引发婴幼儿O型腿的可能性,国外并没有临床案例留存。
育儿专家:
质疑确有造成O型腿隐患
就生产商关于芯体结构的说明,某医院的专家给笔者看了一张1岁左右、正处于学步期的孩子的照片。照片上的孩子包着纸尿裤站立,大腿根部呈现不自然地分开。为确认这种现象是否由纸尿裤导致,专家现场做了实验,原本较薄的裆部在倒入水后迅速膨胀起来,拿尺子量后发现宽度上也有所增加。而专家认为这种横向膨胀确实会对宝宝大腿根部形成压迫,生产厂商应该告诉消费者这种压迫作用到底有多大,而不该以“压力实际不大”轻松带过。
另外,专家指出婴幼儿在成长初期,骨骼较软,设计过宽、吸尿后更宽的纸尿裤,使宝宝长期受到不良的外界压力,容易引起骨骼生长变形。对于正在学站和学步的宝宝而言,纸尿裤吸尿后的重量尤其加重了宝宝的腿部负重,导致腿部关节受力不均,同样也会影响骨骼发育。这两种因素都说明为了加强吸水性能,盲目加宽裆部设计的纸尿裤确实存在导致宝宝O型腿的风险。
最后,专家还提醒家长,单片纸尿裤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即便一片普通的L码纸尿裤可以吸收200ml左右的尿液,家长也最好在宝宝3次尿尿——也就是纸尿裤吸收120ml左右的尿液后就及时更换,以免纸尿裤裆部膨胀过宽造成宝宝腿部不适。
婴儿O型腿如何判断 注意事项
家长要以科学的养育方法预防小儿O型腿的发生。合理喂养,多去户外活动,适当晒太阳。由于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腿部力量常不能过度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引起腿的变形, 因此不要过早、过久地站立和学步,少用学步车。不要过早穿较硬的皮鞋,因为婴幼儿腿部力量较弱,学行走时穿硬质的鞋,会影响下肢正常发育。
6个月以内的婴儿两下肢的胫骨朝外侧弯曲是正常生理现象,6个月到1岁时就会逐渐变直。一些家长用捆绑法试图让孩子腿变直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不但不能矫正腿形,还可能影响孩子髋关节的正常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