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甘草汤功效是什么
附子甘草汤功效是什么
风湿痛: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觉如风,至7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9月4日服此汤1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
寒痹: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均获治愈。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风湿性心脏病: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煎服。1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以骨节疼痛为主症的运动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骨质增生、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结核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腰椎炎、腰椎管狭窄等。
虽然甘草附子汤有这么多的好处,治疗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但是要注意的事,像这种中药药材在服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己随便买一些药回家服用,很有可能会有一些药物中毒的情况,自己要引起重视。
炙甘草与生甘草
生甘草和甘草当然是有一定区别的,甘草不但具有治疗脘腹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帮助祛痰止动,清热解毒,而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能够起到通阳复脉的补气的效果。
1、炙甘草与生甘草
甘草不但具有主治脘腹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的祛痰止咳和清热解毒。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2、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炙甘草熬的汤不仅可以益气滋阴,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治疗通阳复脉的功效。另外还有明显的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炙甘草经常被用于制作成炙甘草汤,这是一种以炙甘草为主要成分所熬制的汤,对人体的好处非常多。
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炙甘草汤“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3、炙甘草的功效
一、补阴为主,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二、补血为主,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 “补血之大剂”。
三、气血双补,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虚劳中医治疗方法
一种治疗虚劳药物组合物:它采用纯中药配制而成,它主要是由炮制附子20-50g,太子参5-20g,川芎10-25g,茯苓10-20g,肉桂8-15g,大黄10-30g,枳实10-25g,山楂5-10g,黄芪10-30g,厚朴10-20g,干姜5-10g,甘草7-15g,白术10-20g,西洋参1-5g,成都方建曲15-30g组成。
肺气虚:治则:补肺益气。方药:补肺汤加减;如气阴两虚,可用黄芪鳖甲散加减。
脾气虚:治则: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如清气下陷,便泻不止,可用补中益气汤。
心血虚:治则:养血安神。方药:养心汤或炙甘草汤加减。
肝血虚:治则:补血养肝。方药:四物汤加味。
心阳虚:治则:温通心阳。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味。
脾阳虚:治则:温中健脾。方药:附子理中汤。
肾阳虚:治则:温补肾阳。方药:右归丸、金贵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味。
肺阴虚:治则:养阴润肺。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心阴虚:治则:滋阴养心。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脾阴虚(胃阴虚):治则:养阴和胃。方药:益胃汤加味。
肝阴虚:治则:滋阴养肝。方药:补肝汤加减。
肾阴虚:治则:滋补肾阴。方药:左归丸。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甘草汤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
现代医学研究:茯苓甘草汤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甘草汤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1、茯苓甘草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到的一款保健汤,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里面,这款汤可以给人清热解毒,缓解一天的劳累,让身心都变得更加的舒畅。
2、茯苓甘草汤,中药名。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3、茯苓甘草汤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甘草汤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甘草汤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但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附子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1.风湿痛: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8月26日始觉如风,至7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9月4日服此汤1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谢映庐医案》高汉章、得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当时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予曰:此风湿为病。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甘草附子汤。1剂如神,服之3剂,诸款悉愈。
2.寒痹:单用本方治疗寒痹2例,西医诊断为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其中1例已有10余年病史。均获治愈。作者认为,凡属风湿寒痹,即使没有汗出恶风、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用本方亦可取效。
3.风湿性心脏病:某女,45岁。素患风湿性心脏病、心悸短气、汗出恶风、关节冷痛、痛有定处、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此为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治宜温脾化湿散寒为主,佐以强心通阳。炙甘草15g、炮附子10g、白术10g、桂枝5g、茯苓15g。煎服。1个月后,心悸短气较前减轻,关节已不疼痛,下肢浮肿消失,小便正常。
确诊脉管炎后该如何治疗
1、解毒活血汤。
准备药材,紫花地丁10克,制乳香7.5克,制没药7.5克,生甘草5克,银花30克,玄参2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蒲公英10克。用水煎服,每天1剂,一天服用2次。这种汤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对脉管炎患者有一定的帮助。
2、温经活血汤。
准备药材,丹参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条,泡附子15克,干姜6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地龙12克,鸡血藤30克,牛膝15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长期服用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3、芪忍归草汤。
准备药材,当归12克,甘草节8克,黄芪(盐水炙)50克,忍冬藤50克,忍冬叶50克。将药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再煎煮,每日1剂,每天服用3次。长期服用可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4、活络通脉清解汤。
准备药材,蒲公英90克,土茯苓90克,甘草30克,元参90克,银花藤90克,当归60克,丹参60克,川芎40克,灵仙20克,路路通20克,皂角刺2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此药还可用于外洗。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5、回阳通脉饮。
准备药材炮姜5克,肉桂5克,附子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黄芪2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熟地20克。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长期服用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
目前随着脉管炎发病率的不断高升,大家对脉管炎的了解也不断的增加。脉管炎是很严重的一类疾病,但是对于脉管炎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方法。
坐骨神经痛偏方介绍
1.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加减:肾虚者,加淫羊藿;疼痛严重者,重用川芎、白芍,加川乌、全蝎;麻木不仁者,加鸡血藤;热盛者,去细辛、肉桂心;寒盛者,加附子;体壮者,减地黄、人参。
2.四物汤加味
组成:赤芍药、熟地黄、穿山甲、当归、川芎、蜈蚣、乌蛇。
加减:痛痹者,加附子、肉桂;行痹者,加独活、秦艽、防风。
3.壮筋束骨丸
组成:当归、炒杜仲、川断、鸡血藤、丹参、地龙等。
用法:每日分早晚口服,每次5克,温黄酒送服,连续服用12天为一疗程,停药3天,继续下一疗程。
4.痹除定痛汤
组成:独活、当归、桑寄生、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川牛膝、杜仲、威灵仙、防己、防风、土鳖虫、细辛、制附子、甘草。
功效:补肾养血活血,温经散寒,祛风利湿,化瘀镇痛。
慢性支气管炎的保养方法有哪些
燕窝粥。
做法:燕窝1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将燕窝放温水中浸软,去污物,放开水碗中再发,人粳米,加3碗水,旺火烧开,改文火慢熬约1小时左右,人冰糖熔化后即可服食。功效是可以用于治疗肺虚久咳患者。
红糖白萝卜姜水。
做法:白萝卜250克洗净切片,生姜7片,红糖30克,加水适量煎汁服用,每日早晚各1次。
蜜枣甘草汤。
做法:蜜枣8枚,生甘草6克。将蜜枣、生甘草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即成。饮服,每日2次。功效是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等症。
除了上述的食疗保养,还可以选择茶疗保养的哦。如:古方甘贝草茶。其组成是天然的本草。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起到补中气,清肺 热的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经常性咳嗽、咳痰等患者的症状都很有疗效。
炙甘草的作用与功效
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是一种功效特别多的中草药,下面就来了解下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炙甘草汤的功效有哪些。
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综合历代医家看法,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有:
一、补阴为主,如清。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
二、补血为主,如以清。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 “补血之大剂”。
三、气血双补,如以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川桂枝药用价值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4、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本品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附子甘草汤的基本资料
【来源】《伤寒论》。
【异名】四物附子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组成】甘草30克(炙) 附子40克(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30克 桂枝60克(去皮)
【用法】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绿豆甘草汤喝多长时间解毒 提高身体免疫力
绿豆甘草汤是用绿豆和甘草一起熬煮加工而成,服用绿豆甘草汤可以为身体补充多种营养素,包括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淀粉、碳水化合物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等,甘草中含有一定的药性,适量的食用一些绿豆甘草汤还具有促进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等功效。
中医祛斑原来这样简单
1、药物中医祛斑;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祛斑目的的治疗方法。有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温阳补肾法之分。
2、药膳食疗:治疗黑斑的处方都以调整体内五脏气血,增加新陈代谢为主要目的。常用药物有:桃仁、莪术、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等。食疗方法:桃红四物汤、黑木耳红枣汤、知柏地黄汤。功效:不伤身体,安全,无刺激,只是见效慢。
3、中药面膜:白术、白果、白蔹等白色中药都具有白肤的作用,因此可以当作从外部进行美白祛斑的美容药,常见方式是制作中药面膜。面膜方:白正30克,白术30克,白附子9克,细辛9克。取少许药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在面部,30分钟后洗去。功效:美白效果较好,性质温和、天然、安全、环保,而且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茯苓甘草汤功效与作用
上面介绍过茯苓甘草汤的做法后,大家是不是对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很感兴趣呢?其实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哦。而且,如果在夏天上火的话,喝上这样的一口汤,能让身体的火熄灭,身体得到能量补充一样的精神。
1、茯苓甘草汤,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2、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3、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4、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黄芪和什么泡酒好 黄芪和钟乳石补肾温阳
取黄芪,当归,石斛各30克,山茱萸,薏苡仁,天冬,丹参,牛膝,杜仲,防风各20克,川芎,附子,肉桂,秦艽,干姜各10克,钟乳石60克,白酒1000毫升,甘草汤,牛乳各适量。
先将钟乳石用甘草汤浸泡3日,取出后进入牛乳中2小时,再蒸约2小时,待乳完全蒸干后,取出用温水淘洗干净,研碎备用,其余15味药材加工弄碎,与钟乳石同入布袋,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每日振摇数下,浸泡14日后去渣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20毫升。
此方可补肾温阳,益气血,祛风风湿,适宜于腰膝冷疼,四肢不温,行走无力等症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