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切除术
什么是胃切除术
1、胃切除术适应症:在胃切除术中常用的是胃全切除,胃大部份切除、半胃切除和胃窦部切除。
(1)全胃切除用于胃癌源位于胃体范围偏大者。
(2)胃大部切除适用十二指肠溃疡,骨酸分泌高的胃溃疡,胃远端的肿瘤。
(3)半胃切除适用于胃溃疡胃酸不高者。
(4)胃窦部切除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附加手术。
2、手术效果:
切除全胃和部份胃治疗胃、十二指溃疡、胃部良性肿瘤、出血和胃癌被临床广泛采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切除了部份或大部份胃,使其体积变小,原有生理功能受到了损害,有部伤患者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1)复发性溃疡。
(2)直食后出现腹部不适、心慌头昏、出汗、无力、恶心、腹泻等倾倒综合征症状。
(3)胆汁返流性胃炎。
(4)贫血及营养障碍。
(5)癌症复发或和转移。
如有上述并发症出现时,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多能减轻或消除。胃癌病人手术前后尚需用化疗配合,提高手术疗效。
3、禁忌症:胃癌晚期伴有其他脏器广泛性转移体质极差者。
4、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胃癌
饮食因素 是胃癌发生的首要危险因素,日本学者研究了东亚地区胃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如高盐、熏制食物、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 这些刺激因素诱发胃的肠化生,最终导致癌变。熏制食品、腌制食品、烧烤食品是东亚人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这类食品要么含烟硝酸盐量高,要么含有一定量致癌物,如-丙烯酰胺、苯并芘等等,适当摄入可能无大碍,长期偏食确实会对胃造成伤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大约近5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可以引起胃溃疡和胃癌。中国约有六成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据研究跟进食习惯密切相关,容易发现,容易治疗。
萎缩性胃炎 以胃粘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粘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疾病。该疾病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胃切除术史 胃切除术史,尤其胃大部切除术史,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原因尚不清楚,但胃癌术后15~20年左右须提高警惕,临床上有接近3成胃癌患者曾有胃切除术史。
吸烟 长期吸烟作为胃癌单独危险因素,可将胃癌的发生危险性提高1.5倍。
以上危险因素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叠加,一个人存在危险因素越多,胃癌发生可能性越高,另外越是高危人群,如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患者越要注意改变生活方式,预防胃癌的发生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返流性胃炎,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鉴于其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反应与其他胃切除后综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将本病从胃切除后并发症中分出,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症。
【诊断】
胃手术后发现上述特征性症状者,应进行下列检查:
(一)内窥镜检查
可直接看到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胆汁返流虽是胃切除术后常见的情况,如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可以确诊。
(二)胃吸出物测定
插胃管后,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
(三)同位素测定
静脉注射2mCi99mTc-丁亚胺双醋酸,每隔5分钟观察肝及胆道共1小时。1小时病人吸饮100ml水,内含0.3mCi99mTc,以准确测定胃的位置。随后在2小时内,每15分钟检查肝、胆囊及胃区,决定肠胃返流指数。正常值为8.6±6.0;有返流性胃炎者增至86.3±7.1。也可用99mTc标记的溶液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然后描记胃内同位素的含量,用以了解肠胃返流的程度。
胃癌术后警惕并发症的出现
胃切除及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胆囊炎、胆石症的情况,已越来越引起医生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1.胃切除术后,由于缺乏胃酸,细菌有可能进入胆管繁殖,引起胆管炎症。
2.胃切除术后生理解剖关系的改变。胃切除术会造成一个较大范围的创面,这个创面在术后愈合时大多形成瘢痕挛缩或相互粘连牵拉,从而影响胆汁的排泄,造成胆汁潴留。
3.在进行胃切除或胃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胆囊丧失了舒缩功能,导致胆囊内胆汁稀释、浓缩和排泄障碍。
4.胃切除术后的患者,一般都遵医嘱进食易消化的食物,故大多不敢吃富含脂肪、蛋白质类的食物。这样胆囊因缺乏脂类饮食的足够刺激而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便不能排泄胆汁,造成胆囊内胆汁淤积、浓缩、沉淀,形成结石。
胃部切除后要怎么办?
在胃切除术中常用的是胃全切除,胃大部分切除、半胃切除和胃窦部切除。(1)全胃切除用于胃癌源位于胃体范围偏大者。(2)胃大部切除适用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分泌高的胃溃疡,胃远端的肿瘤。(3)半胃切除适用于胃溃疡胃酸不高者。(4)胃窦部切除主要用于十二指肠溃疡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附加手术
切除全胃和部分胃治疗胃、十二指溃疡、胃部良性肿瘤、出血和胃癌被临床广泛采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切除了部分或大部分胃,使其体积变小,原有生理功能受到了损害,有部伤患者会出现以下并发症:
(1)复发性溃疡;
(2)直食后出现腹部不适、心慌头昏、出汗、无力、恶心、腹泻等倾倒综合征症状;
(3)胆汁返流性胃炎;
(4)贫血及营养障碍;
(5)癌症复发或和转移。 如有上述并发症出现时,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多能减轻或消除。胃癌病人手术前后尚需用化疗配合,提高手术疗效。
胃癌晚期伴有其他脏器广泛性转移体质极差者。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麻醉禁忌病重、年老体弱者有一定风险。
以上就是全胃切除手术过后的一些后遗症,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加的可贵的。人们要注意平时的饮食休息方面自己都要好好的调节,饮食准时,吃八分饱就够了,情绪方面自己要懂得控制,大起大落就会造成患病的风险。
胃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
当发生胃肿瘤、胃溃疡大出血,以及较为严重的幽门梗阻时,临床上可能会采取胃切除手术。
胃切除手术后,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往往出现胃纳不佳,餐后饱胀,消化吸收功能紊乱等情况,因此胃切除术后的病人,由于创伤或不能正常进食而消耗了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等,也往往会导致体重下降。有的病人不但不能保持原有体重,还可能发生一些维生素缺乏症及胃切除术后的其他并发症。
胃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十分重要,科学的饮食护理主要包括:供给机体足够的营养以促进创口愈合,帮助机体尽快恢复;增加餐次以增加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机会;改变食物的加工方法和有意识地添加一些营养物质以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较长时间的自我饮食护理既能弥补手术前疾病的慢性消耗,又可弥补手术创伤所造成的损失,同时对机体的恢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胃切除术后的不同时期,饮食护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胃切除手术后,病人在1~3天内肠功能可逐渐恢复,当肠道通气(即放屁)后,就可进食少量清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等,每次饮用100毫升左右,每日餐次为7—8次。3—5天后可改为进食大米稀饭、小米稀饭、蒸蛋羹、鸡蛋汤、鸡蛋面糊等,每日餐次可为6次左右。此阶段,不要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豆芽、洋葱等。
胃切除术后如何保养
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食物经咀嚼通过食道进入胃腔与胃分泌的消化液充分搅拌及消化,形成半液状的食糜,再由胃分段排挤入十二指肠。如果胃因病变已被全部或大部切除,那上述的消化作用就基本丧失了。因此设法补偿其功能,让机体重又获得充分营养便成为当务之急。
在饮食调理方面,要避免各种有害因素的干扰。如抽烟,饮烈酒、浓茶、咖啡等。少吃辛辣和粗糙食物。进食规律,一日三至五餐,每餐不过饱。尽量少服刺激胃肠的药物等。进食前后让精神情绪处于宽松愉悦状态亦至关重要。
日常摄食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宜少宜精。每餐六七成饱,饮水同样亦要控制液量。宜精指食物要选富含营养又经过精加工,少吃粗糙和纤维多的食品。
(2)宜温宜淡。少食冷冻食品和饮料。同样也要少进烫热食物。宜淡指清淡的素食,易于消化,便于吸收。
(3)宜软宜缓。菜肴要求煮得软烂。弃油炸、油煎方式。宜缓指细嚼慢咽。要求将食物在口内加强咀嚼和搅拌,利于刺激唾液分泌,达到与食物更充分地混合,从而代偿因胃切导致的消化缺损。
(4)食品宜多样化和讲究烹调技巧。此两者都是刺激和提高食欲的诀窍。饮食乃后天之本,营养决定体质强弱。
还有,因胃切后胃酸短缺,胃的杀菌能力丧失,故食物的新鲜、洁净和餐具消毒更要注意。
最后还要提醒,胃切术后有一定比例的“残胃癌”和胃癌转移的发病率。故术后无论有无征象出现,定期常规专业医学随访十分重要。防患于未然,以防万一。
盘点3种治疗胃癌常见手术
1、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切除手术有根治性切除和扩大根治性切除两种术式。
(1)根治性切除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连同胃远端的2/3或4/5,全部大、小网膜,十二指肠第一部分和区域淋巴结以及局部受浸润的脏器整块切除,胃或十二指肠断端无癌细胞残癌。
(2)扩大根治性切除范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切除全胃或邻近受侵犯的横结肠、肝左叶、脾脏,胰体尾和贲门左、脾脉管旁的淋巴结等。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直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主要分歧点是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除的范围。
为了提高胃癌治愈率,应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手术式,不能硬性规定。如癌瘤位于胃窦部及远端小弯侧,行根治性胃切除为宜;当病期晚伴有深部淋巴结转移或胃体部癌,弥漫浸润性癌时应考虑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性手术虽然能提高一定的疗效,但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仍较根治术为高。此术式不能取代根治术。
2、姑息性切除术:
凡胃癌已有腹膜或淋巴结广泛转移时,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病人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可以放阡姑息性胃切除术。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消除因癌瘤引起的梗阻、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再辅以化疗、中药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3、短路手术:
适用于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切除,同时伴有梗阻的病人。如幽门窦部癌合并幽门梗阻者可作结肠前或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胃贲门癌伴有梗阻时可作空肠食管侧侧吻合术,后者常需开胸才能完成手术,手术适应证应严于前者。一般捷径手术不能提高疗效,但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手术治疗晚期胃癌的方法
1.胃癌根治性切除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连同胃远端的2/3或4/5,全部大、小网膜,十二指肠第一部分和区域淋巴结以及局部受浸润的脏器整块切除,胃或十二指肠断端无癌细胞残癌。
2.扩大根治性切除范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胃癌切除全胃或邻近受侵犯的横结肠、肝左叶、脾脏,胰体尾和贲门左、脾脉管旁的淋巴结等。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直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主要分歧点是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除的范围。
姑息性切除术:凡胃癌已有腹膜或淋巴结广泛转移时,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病人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可以放阡姑息性胃切除术。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消除因癌瘤引起的梗阻、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再辅以化疗、中药真情散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胃癌的三个常见手术治疗方法
1、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切除手术有根治性切除和扩大根治性切除两种术式。
(1)根治性切除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连同胃远端的2/3或4/5,全部大、小网膜,十二指肠第一部分和区域淋巴结以及局部受浸润的脏器整块切除,胃或十二指肠断端无癌细胞残癌。
(2)扩大根治性切除范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切除全胃或邻近受侵犯的横结肠、肝左叶、脾脏,胰体尾和贲门左、脾脉管旁的淋巴结等。以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直至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主要分歧点是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除的范围。
为了提高胃癌治愈率,应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手术式,不能硬性规定。如癌瘤位于胃窦部及远端小弯侧,行根治性胃切除为宜;当病期晚伴有深部淋巴结转移或胃体部癌,弥漫浸润性癌时应考虑行扩大根治术。扩大根治性手术虽然能提高一定的疗效,但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仍较根治术为高。此术式不能取代根治术。
2、姑息性切除术
凡胃癌已有腹膜或淋巴结广泛转移时,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病人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者,可以放阡姑息性胃切除术。这种手术可以减轻病人中毒症状,消除因癌瘤引起的梗阻、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再辅以化疗、中药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3、短路手术
适用于晚期胃癌不能手术切除,同时伴有梗阻的病人。
如幽门窦部癌合并幽门梗阻者可作结肠前或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胃贲门癌伴有梗阻时可作空肠食管侧侧吻合术,后者常需开胸才能完成手术,手术适应证应严于前者。一般捷径手术不能提高疗效,但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规诊断法
胆汁返流性胃炎,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鉴于其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反应与其他胃切除后综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将本病从胃切除后并发症中分出,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症。
胃手术后发现上述特征性症状者,应进行下列检查:
(一)内窥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胆汁返流虽是胃切除术后常见的情况,如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可以确诊。
(二)胃吸出物测定插胃管后,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
(三)同位素测定静脉注射2mci99mtc-丁亚胺双醋酸,每隔5分钟观察肝及胆道共1小时。1小时病人吸饮100ml水,内含0。3mci99mtc,以准确测定胃的位置。随后在2小时内,每15分钟检查肝、胆囊及胃区,决定肠胃返流指数。正常值为8。6±6。0;有返流性胃炎者增至86。3±7。1。也可用99mtc标记的溶液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然后描记胃内同位素的含量,用以了解肠胃返流的程度。
胃大部切除术后营养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营养调理
胃大部切除术可作为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尾部肿瘤等常见手术方式,但在此类手术治疗结束后,绝大多数患者机体缺乏营养,不仅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甚至可诱发术后食物吸收及消化障碍,诱发不同种类的并发症[1]。
传统的胃大部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的2/3-3/4,包括胃体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由于该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及住院时间长,通过各种有效的营养调理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体重降低 这是胃大部切除术后主要营养缺乏并发症,发生率占胃大部切除术后42%-74%;如胃全切除后发生率更高,主要是能量摄入不足及食物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3]。
目前认为摄入营养素不足是最主要原因。特别是女性和老年患者,常因进食后不舒适而限制进食量,使进食量难以达到目标水平。
此外,有些患者可出现厌食,也可能导致进食不足。胃大部切除术后消化吸收不良主要因素有胃消化不充分,缺乏对肝及胰腺分泌刺激,胃排空与胆胰分泌失调及食糜在肠内通过加快。另外,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和蛋白质丢失,也可能会引起体重降低,术后切口愈合延迟、胃肠吻合口溃疡、残胃炎、营养不良、倾倒综合征等情况。
2. 贫血 胃大部切除术后有缺铁性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前者在排除慢性失血后多与饮食铁缺乏,或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过低,铁剂在十二指肠上端吸收障碍有关。后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偶尔发生,但在全胃切除6年以上者则几乎不可避免。主要是胃切除后内因子分泌减少、盐酸缺乏,使维生素B12吸收发生障碍。
3. 营养不良性骨病 主要是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通常在胃切除1-2年后发生,临床主要表现为周身性骨痛,下肢乏力,少数人不能迈步,肌肉软弱。
4. 负氮平衡 全胃切除术后普遍存在进食后排空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率降低。摄入量减少,能量不足,易引起负氮平衡,导致体重减轻。
此外全胃切除后胃酸、胰液、胆汁分泌降低,因胃酸缺乏,使铁及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起贫血。消化酶缺乏及肠内容物与酶混合较差,使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消化吸收均受到影响。脂肪吸收率降至摄入量的30%,正常应在90%以上。因脂肪吸收率降低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也受到影响,蛋白质未完全吸收即被排出体外,故粪便中脂肪及氮排出量增加,蛋白质代谢表现为负氮平衡,可有消瘦、贫血及体重下降体征。
合理调整饮食,使机体逐渐适应新的饮食、消化、吸收模式,是积极的术后治疗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保健措施,故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胃排空较慢、容易消化、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能、低碳水化合物的流质或软食,烹调时一般采用蒸、烩、煮、炖等方式,不建议采用凉拌、油炸、生煎的方法,否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4]。
备注: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治疗既要补充营养,又要结合患者对饮食耐受情况。术后饮食恢复应视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而定,先禁食,待患者肠蠕动恢复排气通畅才可拔除胃管,应区别对待,切不可强求一律。
1. 长期饮食调节 注意供给高能量、高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食物,少量多餐,开始先给予清流质,以后改为流质饮食。第一日流质补充需注意将液体量控制在70ml/次,并保证6次/日,同时需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无严重不良反应,则可适当增加流质的液体量,每隔3h食用1次[5]。随病情逐渐好转,改为少渣半流质,每餐主食50-100g,每天5-6餐,以后可逐渐加量。定时定量,以利于消化吸收,并可预防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
2. 保证能量供给 总能量摄入是决定切除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通常完全卧床患者所需能量约为基础代谢的1.2倍,起床活动者增加为25%以上,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增加约13%[3]。
胃切除术后早期能量摄入不足,体内脂肪及蛋白质分解以供给能量,尿氮增加,有负氮平衡及体重下降。故胃切除术后早期使用肠外营养,以补充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及维生素等营养素。随着患者肠功能逐步恢复,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3. 适当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吸收,是能量的主要来源。禁食时肝内糖原迅速变为葡萄糖供给能量。因贮存量少,机体很快将贮备糖原消耗净,主要动员脂肪分解和部分蛋白质分解以满足机体需要。而饮食糖类应适当控制,过多可引起高渗性倾倒综合征,碳水化合物每天供给以300g左右为宜[3]。
4. 限制脂肪 脂肪供给视病情而定,如无腹泻,每天可供1-2g/kg,且应供给易于消化吸收的脂肪,如植物油、奶油、蛋黄等。有少数患者胃切除术后,因胆汁和胰液分泌减少或与食物混合较差,使脂肪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可发生脂肪痢,此时应减少饮食脂肪的供给量。
5. 足够蛋白质 胃切除术后因胃酸及胰液分泌相对减少,造成胰蛋白酶缺乏,加之肠蠕动加速,部分蛋白质不能被吸收,易引起血容量及血浆蛋白下降,患者耐受性差,伤口愈合能力减弱,甚至发生手术切口裂开,吻合口易感染,严重时可发生吻合口瘘。故胃大部切除患者应补充高蛋白质饮食,每天供给1.2g/kg,选择易消化、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且种类齐全、生理价值高的食物,如鸡蛋、鱼、虾、瘦肉、豆制品等[3]。
6.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胃切除术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障碍,尤其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C及铁等微量营养素。故饮食均应注意补充这些营养素,以预防贫血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
7. 选择合适饮食 选择粘稠性高、排空较慢及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可延长食物通过小肠时间,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如要进食糖类或饮料,应注意干稀分开,并尽量在餐前或餐后30-45min进食汤类,以预防食物过快排出而影响消化吸收。
另外,进食可采取平卧位,或进餐后侧卧位休息,以延长食物排空时间,使其能完全消化吸收。
8. 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进行口服加强营养补充(ONS) 合理的ONS支持疗法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在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加强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提供均衡的营养素,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6]。且ONS具有简便、易行及符合生理等优点,是肠内营养疗法的首选。ONS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经口进食的量,机体的代谢状态,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同时选择合适的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种类,遵循个体化原则,以使患者最大受益。
9. 纠正贫血 贫血患者可多选择含铁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全血、新鲜深色蔬菜等,也可使用特医食品营养组件进行强化营养。
10. 治疗代谢性骨病 对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代谢性骨病患者,应增加含维生素D丰富和高蛋白质食物及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出现症状者可口服维生素D,同时口服钙剂,通常效果良好。
11. 出院指导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嘱患者禁烟、禁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定期复查,积极预防由于胃肠道吸收功能紊乱或障碍引起的营养性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贫血、脂肪泻及骨质疏松等[7]。
残胃癌的信号
残胃癌是指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良性疾病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剩余下来的小部分胃发生的痛肿.据观察证实,残胃的胃癌发生率比正常胃高3倍.残胃癌早期无特异症状,易误认为是“胃切除后综合症”或“溃疡病复发”等良性病变,而延误治疗.
残胃癌多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13—19年,此时若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为发生残胃癌的信号.
一、突然出现胃病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者,要高度警惕为残胃癌.此点可与良性病变鉴别,如胃切除术后综合症是术后不久就出现症状,并长期存在;溃疡复发也多发生于术后3年之内.
二、上腹部出现无规律的烧灼样疼痛或饱胀感,可伴有消瘦、消化不良,喛气等症状.
三、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大便潜血实试反复阴性,或突然呕血,解柏油样大便者.
四、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或吞咽困难者,要仔细查明原因。因为发生于贲门部的残胃癌早期可出现吞咽困难;发生于吻合口周围的残胃癌则常出现间歇性呕吐胆汁样胃内容物。
治疗残胃癌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所以,有人主张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每年应定期到医院作胃镜检查。特别是出现以上情况时,更应及时诊治,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