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脊灰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前一段时间据报道,新疆多地出现脊灰病毒携带者。截至目前,新疆累计报告的脊灰确诊病例17例,其中1例死亡。此外,在北京就读的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学生中也发现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携带者。
新疆发生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打破了我国11年“无脊灰”病例局面。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我国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来源于巴基斯坦。不仅如此,北京也发现来自于新疆的脊灰野病毒的隐性感染者,这让人们广泛关注。
脊灰对儿童的危害最大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被感染后的典型表现是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咽痛、咳嗽、流涕、腹泻等,几天后出现肌肉疼痛和瘫痪。这是因为脊灰病毒有时会“钻进”人的脑脊髓中,使脊髓神经受到感染,引起肌肉瘫痪甚至呼吸肌麻痹。但并不是所有被脊灰病毒感染者都会发病、瘫痪,大多数为无任何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者,而发病者中又有80%~90%为没有瘫痪表现的轻症患者。
脊灰感染后是否发病或出现瘫痪,与年龄和抵抗力有关。年龄越大、抵抗力较强者,越容易是隐性感染者或轻症无瘫痪患者;年龄越小,或抵抗力较弱者感染后,越容易出现瘫痪症状,发生瘫痪90%以上的是5岁以下的儿童。所以,脊髓灰质炎对儿童的危害最大。
隐性感染者是发病者的百倍
脊灰的隐性感染率大约为99%。按照这个比例估算,新疆和田如果发生了17例脊髓灰质炎病例,至少应该有1700名隐性感染者。而患病者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为无瘫痪的轻症病例。但这些隐性感染者、轻症患者与发生瘫痪的病人相同,大便中都有大量病毒。因此,所报告的十几例脊灰病例只是脊灰感染者中的冰山一角,99%的隐性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常常会到处流动;轻症患者又往往被漏诊。于是,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便成为脊灰的重要传染源。如果漏服疫苗的儿童与他们接触,就有可能被感染。
脊灰病毒感染人体后排毒时间很长,发病前3~5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咽部,可通过飞沫传播;而粪便中排出病毒不仅时间早(病前10天)、量多,且可持续2~6周,甚至长达3~4个月,因此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被污染的双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饮水污染常引起暴发流行。在这么长的排毒时间里,隐性感染者和轻症病人可能会去很多地方,接触很多人,因此很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接种疫苗是最佳预防方法
脊灰疫苗能够有效控制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和传播。口服3剂脊灰减毒疫苗或注射3剂灭活脊灰疫苗后,保护率可达95%~99%。随着脊灰疫苗在全球的广泛应用,脊灰发病率明显降低。上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6万以上的儿童患病;到了2004年,发病人数减少到1255例。我国从2000年起,已11年无脊灰病例报告,达到了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的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但是,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主任申英秀先生曾经说过,脊灰病毒是一个危险的敌人,它可以通过飞机、汽车、船只或徒步旅行的方式远途传播,任何人都可能是携带者。只要还有一名儿童身染脊灰,世界各国的儿童都面临感染的风险。
我国面临着脊灰的严峻考验:4个有本土病例的国家中,3个国家与我国相邻;与我国相邻的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塔吉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近几年也都有输入性病例的发生。他们都有可能把脊灰输入我国。今年新疆的病例就是巴基斯坦输入我国的。因此,我们对脊灰的预防,绝不能放松警惕。
森林脑炎的常识
1、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森林地带,因多发生在春夏季节,又名春夏脑炎。感染者以男性为主,多为森林地区的作业人员或外地到林区放养蜜蜂者。
2、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啮齿动物如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媒介传播。当人们进入有本病存在的森林地区时,被感染性蜱咬后,就可能受染,但大部分病入呈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微症状,只有一小部分出现明显症状。
3、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
4、本病有严格的地区性,进入疫区前必须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在生活地区周围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鼠、灭蜂工作。初次进入疫区的人应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在疫区工作时应穿戴防护服,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脚口以防止蜱的叮咬。
登革热是怎么回事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手足口病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手足口病患儿应休至症状消失后两周
手足口病通过接触传染,控制传染源至关重要。湖北省卫生厅日前公布的《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建议对手足口病患儿及与其密切接触过的儿童采取休假的方式,进行必要隔离。
方案规定,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建议休假直至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后两周。7岁以下的密切接触者建议休假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一周。
据介绍,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天-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这种疾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从咽部排出病毒。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
勤洗手能有效防止肠病毒传播。方案规定: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及时洗手。
流行感冒属于哪类传染病 传染源
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其次是隐性感染者。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可传染,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体温正常后很少带毒,排毒时间可长达病后7天。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中,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由于部分免疫,有些入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者,其排毒时间短(迄今尚未让实有长期带毒者),排毒量不大,是次要传染源。
此外动物如猪、马、狗、禽类答,亦可能为重要贮存宿土和中间宿土。猪可能是人流感病毒的一个贮存宿主,也可能成为人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组的场所。
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发病原因
1、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2、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3、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登革热传染源
登革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各种类型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其中登革热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较强,此期易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大量的登革各型病毒。如果此时媒介伊蚊吸患者血液即可导致传播。此外灵长类动物也可作为该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如黑猩猩、长臂猿、猕猴、沸拂等经感染后可产生病毒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