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人都存在哪些心理疾病呢
当代国人都存在哪些心理疾病呢
国人们都有什么心理问题?日前,某网站发起了一个题目为“你‘压’还好吗?“的调查,在接近7000人的调查投票中,接近98%的人,都存在因为压力大导致的各种不同症状,如失眠、多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心情郁闷、想逃避,甚至有将近10%的网友有胸闷等其他身体不适状况出现。
其中,7成左右的网友是20-40岁的男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状况呢?有接近7成网友选择是由于工作、生活、感情这三大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压力过大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会导致各种身体和心理的疾病。而调查中的网友们这些表现背后其实隐藏着“心病”,诸如选择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心理疾病中抑郁症是“大部队”,中国抑郁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失眠等心理疾病患者超过5000万人。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7%~10%的老人也患有抑郁症,患躯体疾病的老人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0%。许多老人沉默少语,不愿诉说内心的痛苦,有意避免与人交流,症状类似认知障碍症,而抑郁症状往往被掩盖,容易造成自杀等严重后果。
除了老人和女性群体,孩子也是易患“心病”群体。甚至从“宝宝一小步,人生一大步”的跨入幼儿园起,就有每天都吵着不要去,甚至不愿意跟人说话,原本活泼却变沉默了的孩子。据悉,儿童焦虑症的一种是我国儿童心理门诊常见心理障碍之一,除了精神紧张,同时还伴有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
短时间的失眠、焦虑、抑郁等只是心理疾病中的轻者,只影响到患病者个人的健康,重者则是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影响本身的生活,更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危及其他人的人身安全。富士康跳楼、明星自杀、大学生投毒、因嫉妒杀死同学、真实版“灰太狼烤喜羊羊”、中学生长期上网成瘾离家出走……在这些令人震惊的真实案件背后,可以看出心理不健康的危害已经不容小觑。
令人遗憾的是,不仅产后抑郁、老年抑郁、儿童焦虑等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大量睡不着、吃不下、易焦躁的白领的心理健康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在调查中,超过8成网友没有正确地应对自己出现的各种症状,更是有4成的网友选择“不太在意,觉得忍忍就好了”可见:全社会都欠缺对心理健康的教育。
其实,心理健康远比物质、学业等更重要,正确的心理疏导需全社会重视,很多器质性疾病,也是有心理疾病因素的。只有当心病被当做“病”,寻医才能成为共识,最终能找到靠谱的、可以提供心理服务的人或机构来治愈“脆弱的心”。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区别都有哪些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一种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长期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使人产生精神病变。
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而且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以前都没有注意到,或已经合理化(不认为是心理疾病)。随着时代变化新发现的心理疾病也不少。
焦虑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焦虑症引起的“并发症”并不是并发症
在心理疾病中,并没有“并发症”这种情况,只有泛化。
并发症是针对躯体疾病所说,即某一种躯体疾病A随病情变化会引发其他躯体疾病B,B则被称为是A的并发症,但却可以是两种分离开的疾病。
但是在心理疾病当中,不论如何泛化,躯体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关系,就如同感冒的表现中流鼻涕与打喷嚏的关系。
心理问题是感冒状态,而躯体症状是各种感冒的体现。有的人只流鼻涕,有的人会流鼻涕打喷嚏,有的人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等等。
所以,只要治根,所谓的“并发症”自然简单。
磨牙症 潜意识中情绪紧张
口腔生理学与心理学认为,口腔是人体首先兴奋的源点,是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且口腔具有表示紧张、悲观等情绪的功能。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人都试图驱散生活或工作中的种种压力,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体力运动和精神转移,而有些人则表现为磨牙。
成人磨牙患者应当注意休息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偶尔磨牙对健康影响很小,但长期磨牙,或每次入睡后磨牙的时间太长,则可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障碍。因为夜间磨牙时,口中没有食物,唾液的分泌量也相应减少,牙齿得不到润滑,这样就形成了像推空磨一样的“干磨牙”。“干磨牙”对于牙齿的磨损相当严重。时间一久,受磨损的牙齿就会不同程度地发酸或疼痛,有时还会形成下颌关节紊乱症。因此,有磨牙症的成年人应积极就医,不可马虎对待。在排除生理疾病引起的磨牙后,应注意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存在心理障碍,则应该进行自我调适,或找心理医生治疗。
为什么青年人也会出现自闭症
很多人都以为自闭症是一种儿童才会患上的心理疾病,专家表示,其实自闭症的发病人群非常广泛,除了儿童以外,就连青年人也会容易产生自闭症的症状,由于自闭症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性格,所以,希望患有自闭症的青年能够及时接受治疗。
青年人患自闭症的原因
1、自闭症可由先天性的遗传所导致而成,根据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自闭症患者是因为父母或者家人存在精神疾病,使得后代受到一定影响。
2、当孕妇在怀孕期间,要是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受到疾病的侵害。那么就会使得胎儿受到极大的影响,可导致自闭症的出现。
3、当新陈代谢功能存在障碍的时候,那么就会使得脑神经的信息传递受到影响,可导致自闭症的出现。
4、青年自闭症的原因也可以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过不去的砍儿,所导致的心理逃避,出现自闭症。
心理压力会导致哪些疾病
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疾病按照其系统划分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Raynaud disease)等;呼吸系统的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消化系统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皮肤系统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肌肉骨骼系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过敏性膀胱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性欲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艾迪生病(Addison'sdisease)等;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征、功能性子官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等;外科心身疾病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肠粘连症等;儿科的心身疾病遗尿症、夜惊、口吃等;眼科的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梅尼埃病、咽部异物感等;口腔科的心身疾病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与心理压力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疾病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生理障碍等疾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紧张、担心、失眠、食欲改变、体重变化,从而影响工作、学习、人际关系。
心理压力导致的生理心理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但往往是合并存在的,也就是说,患者在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同时出现生理障碍的临床表现,也会出现心理障碍的一系列症状,但患者与医务人员能够注重生理障碍的表现,而往往忽视了心理障碍的存在,更忽视了这所有表现背后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
摆脱磨牙的小偏方
摆脱心理压力是治疗磨牙的“良药”
成人偶尔磨牙对健康影响不大,应注意休息和调整心态;但长期磨牙,或每次入睡后磨牙的时间太长,则可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障碍。有磨牙症的成年人应及早就医。在排除生理疾病引起的磨牙后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存在心理障碍,则应该进行自我调适,或找心理医生治疗。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方式摆脱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是治疗磨牙症的一剂“良药”。
摆脱磨牙试试小偏方
除了通过多种方式摆脱心理压力、稳定情绪外,还可试用以下的简单方法:
①将橘皮洗净,放入白糖水中浸泡5天,每晚睡前吃1个橘子皮,连续3~4天即可见效;②每晚睡前吃一块约5厘米见方的生橘皮,用红糖水送下,连吃2~3天;③每天取芦根5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可有效缓解成人磨牙症。王敏
春季心理疾病高发需及时调整
春天给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满眼翠绿,让人赏心悦目。可是这样大好的季节,却会让很多人忧虑,所以,专家告诉我们春季要警惕心理病。因为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时期。
春季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也是肝火旺盛的时节,加上现在的都市人每天都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非常容易情绪出现波动,很容易发脾气,也非常容易导致有压抑感或者孤独感,可能会出现心情不好、做什么事情提不起精神,晚上也会失眠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如果不及时的进行调理,就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而现在心理疾病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其原因很多,过大的压力和生活习惯的不好以及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都会导致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导致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
为什么总睡不着觉 存在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常出现失眠问题。
这时的失眠本身就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常常会在疾病潜伏期或初期就表现出来失眠,而失眠有时也会成为这些疾病治疗效果的一个风向标,一旦治疗有效,失眠常常会随之好转。 不过也恰恰因为失眠本身的普遍性,人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常常会忽视失眠背后的疾病因而只关注失眠症状,因此延误精神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