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茵陈治疗口疮的方法是什么
用茵陈治疗口疮的方法是什么
用茵陈治疗口疮的方法:茵陈30克。用法:用水洗净切碎,放人瓷缸内,加人开 水3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每天取水漱口数次。备注:单纯性口疮。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禁忌
茵陈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关于茵陈有“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治黄痨,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具体传说内容可以网上查询。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是一种具有保肝功效的特色中药材,它除了可以与其他中药材搭配在一起使用以外,还可以直接用来泡水喝,对人类身体也有多种好处。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茵陈的副作用
1、茵陈有时候被有乙肝或者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当做治疗用药,但其实茵陈是否能单独用于乙肝治疗还有待考证,因为目前比较普及的乙肝治疗药物中并没有茵陈,相反,有些乙肝患者由于相信了某些江湖郎中的一面之词,因此将茵陈当做了乙肝治疗中的偏方秘方来使用,这种大剂量的使用茵陈,副作用就很明显,不少患者都出现了病情加重,肝脏功能超负荷的现象,也就是肝功能检查结果超标。
2、大剂量应用可造成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3、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昏、恶心、上腹饱胀、灼热感、腹泻、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严重时出现心律不齐,甚至死亡。
茵陈的禁忌
1、需强调的是,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茵陈,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时机,莫到茵陈“当柴烧”时再用。特别是在做茵陈粥时,应以稀薄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选用。
2、茵陈、红花不可同服。
体质不好的人吃什么补品好 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一般表现为易长痘,面生痤疮,还有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体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的现象。
养生茶:
金银花10克,大青叶12克,茵陈10克,甘草3克。金银花茶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大青叶清热、解毒,治疗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茵陈清湿热,退黄疸。
口腔溃疡吃什么药
米雪的口腔溃疡又犯了,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毛病让她苦恼不已。吃西药吧,总犯总吃肯定对身体不利。人数中药的药性比较温和,那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有哪些呢?
中医看来,复发性口疮属于热毒者占临床绝大多数,导致的病因是风热、胃火,总体的治疗原则要清热泻火。但除热证外,临床还有一部分复发性口疮是因为肾虚、气虚、血虚、阴虚所致。因此,治疗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补气、益肾、养血、滋阴。
临床常用治疗热毒的中成药有:齿痛消炎颗粒、黄连上清丸、口腔溃疡散、青黛散、石膏散、栀子金花丸、口炎清颗粒、牛黄清胃丸等;用于治疗虚证的中成药有:补肾固齿丸、六味地黄汤、补血颗粒等。
栀子花如何运用在医药方面
栀子乃清热解毒之良药也,与豆豉相伍,善于清心除烦,如栀子豉汤;与黄连、黄柏相伍,善于泻火解毒,如黄连解毒汤;与茵陈、大黄相伍,善于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与白茅根、三七相伍善于凉血止血;与银花、连翘相伍善于消散疔疮。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于阳黄者,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余常用《伤寒论》之茵陈蒿汤。
方用
茵陈蒿30克,栀子15克,大黄5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用茵陈蒿利湿退黄,用栀子清热泻火,用大黄导热下行。三药合用,可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湿热得行,郁热得下,则黄疸自退。服用三五剂后,大便通利,余常以黄柏易大黄,以防过利而伤正。尿少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渗湿;胁痛者,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转氨酶高者,加五味子以降酶。随症加减用药,可提高疗效。
治疗口疮,余常用《赤水玄珠》中的加减泻黄散。
方用
山栀子30克,防风30克,藿香20克,生石膏30克,连翘9克,甘草6克,升麻9克。小便短涩,加滑石、木通。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重用山栀子、连翘、生石膏泻肺胃之火,藿香避恶调中,甘草补脾泻热,防风发脾中之伏火,升麻清热解毒,合而用之,疗效卓著。
茵陈晒干好还是阴干好 茵陈需要蒸一下晒干吗
不需要。
茵陈是一种中药材,主要具有轻力湿热和利胆退黄的效果,可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等疾病的缓解治疗。
一般将其制干过程中是不需要蒸一下的,直接将其清洗干净,放在簸箕或者干净的地方晒干即可,将其蒸之后会导致茵陈营养流失,其次会导致茵陈变软,容易发生变质腐烂,所以茵陈是不需要蒸一下再晒干的。
茵陈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
茵陈泡水喝的功效与禁忌
茵陈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茵陈泡水喝的功效
茵陈对人体结核杆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消热利湿,清肝利胆,降血压等作用,对湿热黄疸、黄疸型肝炎、胸胁胀痛、胆囊炎、胆石症以及高血压、心烦失眠,头晕目眩的作用。众所周知,茵陈茶具有显著的保肝的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效果,同时茵陈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及胆红素的排出,而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阳黄”范畴。多因内外合邪,致使湿热蕴结于脾胃,阻滞于肝胆,导致湿热瘀阻,肝胆大于疏泄,湿热郁蒸,胆汁泛溢肌肤而成黄疸。治宜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茜草性味苦寒,是凉血活血,通经止血药,用以疏利肝经之瘀滞,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的恢复,有加速退黄的作用。茵陈能清利湿热,为治黄之专药。
茵陈滋阴补肾,清热解,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等。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等作用。茵陈泡水对肝病有一定的疗效。
茵陈茶的制作
茵陈蒿30克,茵陈加水煎汤,去渣取汁。
茵陈泡水喝的禁忌
茵陈是一种清热利湿退黄的药物。如果身体没什么异常,长期炮水喝的话肯定会对体质有所影响,毕竟是药三分毒。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最好不要长期泡水喝。
茵陈基本情况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芳香;根茎斜生,其节上具纤细的须根,多少木质。茎直立或近基部伏地,通常高25-60厘米,多少带紫色,四稜形,具倒向或微蜷曲的短柔毛,多数,从根茎发出,中上部各节有具花的分枝,下部各节有不育的短枝,近基部常无叶。叶具柄,柄长2-7毫米,腹面具槽,背面近圆形,被柔毛,叶片卵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4厘米,宽0.4-1.5厘米,先端钝或稍钝,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有远离的小锯齿,上面亮绿色,常带紫晕,具不明显的柔毛及凹陷的腺点,下面淡绿色,明显被柔毛及凹陷的腺点,侧脉3-5对,与中脉在上面不显著,下面多少突出;苞叶大多无柄,常带紫色。花序呈伞房状圆锥花序,开张,多花密集,由多数长圆状在果时多少伸长的小穗状花序所组成;苞片长圆状倒卵形至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锐尖,绿色或带紫晕,长约5毫米,具平行脉,全缘。花萼钟状,连齿长3毫米,外面被小硬毛或近无毛,内面在喉部有白色柔毛环,13脉,多少显著,萼齿5,三角形,等大,长0.5毫米。花冠紫红、淡红至白色,管状钟形,长7毫米,两性花冠筒长5毫米,显著超出花萼,而雌性花冠筒短于花萼,长约3毫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内面在喉部被疏短柔毛,冠檐明显二唇形,上唇直立,卵圆形,长1.5毫米,先端2浅裂,下唇开张,长2毫米,3裂,中裂片较大,侧裂片较小,均长圆状卵圆形。雄蕊4,在两性花中,后对短于上唇,前对略伸出花冠,在雌性花中,前后对近相等,内藏,花丝丝状,扁平,无毛,花药卵圆形,2室,两性花由三角状楔形的药隔分隔,室叉开,而雌性花中药隔退化雄蕊的药室近于平行。花盘平顶。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不相等2浅裂,裂片钻形。小坚果卵圆形,长约0.6毫米,先端圆,基部骤狭,微具稜,褐色,无毛。花期7-9月,果期10-12月。[1]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商品通称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生长习性编辑
生于路旁、山坡、林下及草地,海拔500-3600米。[1] 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
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
地理分布编辑
茵陈
茵陈(3张)
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河南,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及西藏;[1]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称绵茵陈,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最佳。除供应本省外,并运销南方诸省。其他种省、区产者,多自产自销。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1]
药用价值编辑
全草入药,可预防流感,治中暑、感冒、头痛身重、腹痛、呕吐、胸膈胀满、气阻食滞、小儿食积腹胀、腹泻、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皮肤搔痒及水肿等症,其散热发表功用,尤胜于薄荷。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作香薷收购及使用。全草又可提芳香油,鲜茎叶含油0.07-0.2%,干茎叶含油0.15-4%,油的比重(15℃)0.868-0.910,旋光度(20℃)-20°-70°,含醇量(以香草醇计)2-3%,含酚量(以麝香草酚计)约含7%,除供调配香精外,亦用作酒曲配料。此外它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1]
药材简介:
茵陈英文名: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其他别名:芦蒿,白蒿,松毛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用法用量:6~15克。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中国药典》
食疗汤水:以茵陈、煎好的鲫鱼,用猛火煲一小时饮用,可有效的疏肝、清肝热,是广东人常用的食疗汤水。
茵陈主要功效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
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1、茵陈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50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2、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3、茵陈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 张仲景茵陈蒿汤)[2]
4、茵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100克,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75克。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5、茵陈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茵陈治疬疡风病(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7、遍身典疸:用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每日擦胸前和四肢。
8、眼热红肿:用茵陈蒿、车前子等分,煎汤,以细茶调服数次。
9、大热黄疸:用茵陈切细煮汤服。生食亦可,亦治伤寒头痛、风热痒疟,利小便。此方名茵陈羹。
10、风疾挛急(按:指手足不能自由伸缩):用茵陈蒿一斤、秫米一石、面三斤,和匀照常法酿酒,每日饮服。
11、茵陈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12、茵陈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50克,荷叶25克。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4]
痤疮怎么治疗可以不留疤
激光治疗:
但是如果严重的患者建议及时的去当地有权威的皮肤专科医院先进行一下全面的检查,如果不是太严重的话可以吃一些药和洗液来进行治疗就可以了,但是严重的患者就需要采用激光治疗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
痤疮以油性皮肤多见。丘疹呈红色,或有痒痛,多分布于鼻周。可有口干,舌红,苔薄黄、便黄,大便干燥,脉浮数。痤疮方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野菊花,白茅根,黄连,赤芍,生槐米,金银花,当归,苦参。
面部、胸背部或臀部皮疹较多。表现为结节及多数大小脓疱,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皮疹红肿疼痛。伴口臭口苦,大便黏滞不爽,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痤疮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
一般治疗:
有痤疮皮肤病时最好不要用化妆品,因为化妆品中含有痤疮源性物质,它们会使痤疮加重,病程延长。痤疮患者更不能用油性大的化妆品,用些化妆'水或凝胶剂等油性小的化妆品。还要澄清一点化妆品不能治疗痤疮,也就是说化妆品不能治病。
茵陈泡水每天能喝多少
看情况而定。
茵陈又称绵茵陈、茵陈蒿,性微寒,昧苦、辛,具有清热利尿、利胆护肝的功效,可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症状,茵陈可以煎服,或煎汤熏洗,用茵陈泡水喝,可以反复冲泡2~3次,若用茵陈治疗不适症状,建议根据医生诊断对症用药,并且按疗程服药,这样才能有效改善病症。
茵陈泡水喝的功效 清热利湿
茵陈性寒,味辛、苦,入肝、脾经,用茵陈泡水喝,有很好的清热利湿功效。
平时生活中身体如果出现了肝火旺盛、小便不利以及湿疮瘙痒的情况,都可以通过将茵陈泡水喝来进行治疗。
芒硝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
1、芒硝可以治疗肠胃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不通,与大黄同用以通便泻热、如积滞较甚、腹胀腹痛,可加配枳实、厚朴;
2、若大便结久不通而体质较弱者,用芒硝加鲜萝卜同煮,待熟捞出,再加鲜萝卜同煮,如此3~5次,服其药汁,有通便而不伤正之优点。
3、现代有人以本品配莱菔子治粘连性肠梗阻,配金钱草治胆结石,配茵陈治阻塞性黄疸等。
茵陈怎么泡水喝 茵陈泡水喝的功效
利湿退黄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可用于黄疸、小便短赤、湿疮瘙痒等症状,为治黄疸之要药,可配伍大黄、栀子等同用。
解毒疗疮
茵陈中含有香豆素、黄酮类物质及多种挥发油,有利胆、护肝、解热镇痛等作用,中医认为,茵陈可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所致的湿疮、湿疹,可单味煎汤外洗或内服,也可配伍黄柏、苦参等同用。
去黄疸的用量 小孩用茵陈去黄疸要注意什么
1、控制茵陈的使用量。茵陈性寒,宝宝抵抗力很弱,如果食用过多,会加重肠道肠道的滑利性,很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因此不可以食用过多。
2、茵陈是一种中药,不建议自行添加给宝宝使用去黄疸,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药效过强伤害宝宝身体。
3、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黄疸都可以用茵陈治疗,因此需要先看医生,确定宝宝黄疸的情况之后在用茵陈治疗。
4、小孩生理性黄疸使用茵陈治疗的话,最好搭配晒太阳,多喝水,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代谢。
5、发霉的茵陈不能给宝宝食用去黄疸,因为容易有很多细菌代谢产物,食用会加重身体的不适。
茵陈熬水一次多少
6-15克。
茵陈又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等,是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一般来说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而秋季采收的则被称为“茵陈蒿”。
用茵陈来熬水喝的话对人体来说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常常被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疮瘙痒、暑热水肿等症,一般来说每次泡水用6-15克左右就可以了。
中药去胎毒
确诊为胎毒后,要及时治疗,治疗方法以中药治疗法为主。常用中药方有具有泻火解毒功效凉膈散,具有温中祛寒解毒功效的四逆汤,具有镇惊通络解毒功效的牛黄八宝散,具有泄热利湿功效的茵陈蒿汤加减。
1.凉膈散:薄荷、黄芩、连翘、大黄、朴硝、甘草、山栀仁等。主治症见头部有脓疮、呼吸气热、小便短赤、咽喉肿痛、气急喘满者。
2.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等。主治症见面色苍白或者灰青、呼吸气冷、食欲不振、口噤不开、四肢发冷、身有脓疮者。
3.牛黄八宝散:浙贝母、黄连、羌活、雄黄、 牛黄、羚羊角、水牛角、珍珠粉、没药、青黛、紫花地丁、金银花、菊花、紫草、甘草、乳香等。主治症见痰多气逆、面色发青、哭闹不停、牙关紧要、腰直身僵、频频抽搐者。
4.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等。主治症见面色发青,身有脓疮、哭闹不停、食欲不振、低热、尿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