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婴幼儿中暑怎么办呢

婴幼儿中暑怎么办呢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中暑了

同时合并下列现象时,需高度怀疑中暑的可能性:

1、虽然很热,但可能不会流汗。(这是中暑最典型的现象之一)

2、皮肤会发红、发热,而且干燥。

3、烦躁不安及哭闹,呼吸及脉搏加速;接着会显得倦怠、甚至进入抽搐或昏迷状态。

4、较大的小朋友会有头晕、恶心、失去方向感,而且昏昏沉沉的现象。

如何预防孩子中暑

幼儿中暑后家长应该采取紧急措施缓解小儿中暑的情况,而且还需要注意小儿中暑后的饮食禁忌,避免走进小儿中暑的饮食误区,加重小儿中暑的情况。这些都是幼儿中暑的事后处理,同时我们的家长还应该了解事前规避,也就是说学会如何预防幼儿中暑。

预防幼儿中暑可以从避免引起小儿中暑的主要原因来入手,也就是说只要爸妈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适当给宝宝增减衣物、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及让宝宝避免在热环境下活动时间过长,注意纳凉,就能有效预防小儿中暑。

其中预防中暑要合理饮水。预防中暑药鼓励孩子活动多时要鼓励他们多饮水,可以饮用少量淡盐水。如果宝宝不太爱喝水,爸爸妈妈不用过于着急,宝宝体内水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直接饮水,夏季还可以尽量多给宝宝煲一点儿绿豆汤清凉解暑的汤,自然晾晾,让孩子随时饮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大量的水分,含水量高的蔬菜和水果中(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水分占95%,也可以让孩子适当多吃一些含水丰富的青菜和水果。

幼儿中暑的症状

婴幼儿也会中暑!气温越来越高,带宝宝到户外活动,要避开烈日炎炎的晌午。

宝宝中暑常见表现:发热、大汗、脸红、烦躁、闹人、呕吐、拒食、精神差,爱睡觉。所以,夏季宝宝发热不都是感冒,结合其他中暑表现,要想到中暑的可能。

宝宝中暑症状有哪些?

如果宝宝量肛温或耳温超过39甚至40度(不建议量腋温或口温,易低估实际温度),同时合并下列中暑的现象时,需高度怀疑中暑的可能性:

1、宝宝虽然很热,但可能不会流汗。(这是中暑最典型的现象之一)

2、宝宝皮肤会发红、发热,而且干燥。

3、宝宝烦躁不安及哭闹,呼吸及脉搏加速;接着会显得倦怠、甚至进入抽搐或昏迷状态。

4、较大的小朋友会有头晕、恶心、失去方向感,而且昏昏沉沉的现象。

以上就是婴幼儿中暑症状的许多表现,其中表现了自己皮肤上的一些变化,比如皮肤发红,出现了瘙痒,当然有会出现,肠胃上的一些变化,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当然如果您的孩子也出现了这样的变化的时候,应该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

幼儿急疹发烧几天 使用退烧药

幼儿急疹患儿发烧后,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揭秘婴幼儿患阴道炎的原因

大肠杆菌感染:

存在肠道中,通过大便污染而致病。肠道蛲虫爬出肛门侵犯外阴阴道造成感染。

异物污染引起婴幼儿阴道炎:

如花生米、发夹、豆类、小石头等塞入阴道,由于异物造成阴道上皮损伤,而发生继发性感染。

婴幼儿特异性阴道炎:

可能由于婴幼儿的阴道pH呈硷性,不适于霉菌繁殖。滴虫是以糖原为食物,此年龄的阴道糖原很少,不适于滴虫生长。嗜血性阴道炎在婴幼儿中极为少见,滴虫或霉菌性阴道炎,婴幼儿中比较罕见。

蛲虫性外阴阴道炎造成因素:

由肠道蛲虫通过粪便传入阴道或粪便处理不当,通过婴儿母亲或保教人员的手或衣服、玩具等将蛲虫卵污染幼女外阴而引起炎症,一般正常情况下不多见。

婴幼儿继发性外阴、阴道炎:

幼女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泌尿道感染后,细菌通过灰尘直接传入阴道而引起感染造成的婴幼儿阴道炎。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中暑了

同时合并下列现象时,需高度怀疑中暑的可能性:

1、虽然很热,但可能不会流汗。(这是中暑最典型的现象之一)

2、皮肤会发红、发热,而且干燥。

3、烦躁不安及哭闹,呼吸及脉搏加速;接着会显得倦怠、甚至进入抽搐或昏迷状态。

4、较大的小朋友会有头晕、恶心、失去方向感,而且昏昏沉沉的现象。

小儿中暑的原因

1、保暖过度,尤其是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家长怕孩子受凉,一味地给孩子加衣保暖,导致幼儿体液减少,盐成分丢失,细胞脱水,容易发生中暑;

2、幼儿在炎热的环境中饮水量不足;

3、是幼儿在热环境下活动过多。

幼儿中暑的急救方法

1、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服用防暑降温剂:仁丹、十滴水或霍香正气散等。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

2、降低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3、中暑发生循环衰竭者,医疗、护理的重点是纠正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以致脱水和循环衰竭。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等渗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纠正休克。注意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增加心脏负荷发生肺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中暑出现痉挛者,除补充足量的液体外,注意监测血电解质。纠正低钠、低氯、控制痉挛,抽搐频繁者应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ml或用适量的镇静剂如10%水合氯醛10~15ml灌肠,或苯巴比妥纳0.1~0.2g肌肉注射。并注意安全保护、防止坠床,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5、对日射病者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等变化,头置冰供暖或冰帽,以冷水洗面及颈部,以降低体表温度,有意识障碍呈昏迷者,要注意防止因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窒息,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

6、中暑高热者主要是纠正体温功能失调所致高热,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防治并发症。降温措施多主张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联合进行,其方法有头置冰袋或冰帽,大血管区置冰袋,以冰或风扇控制室在22~25℃左右;也可采用将身体(头部除外)置于4℃水中降温法,同时要不断摩擦四肢,防止血液循环停滞,促使热量散发;危重者可采用酒精擦浴或冰水擦浴,静脉输入液体可于降温至4℃左右后输入。

7、降浊时注意防止因降温过快引起虚脱。药物可采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必要时加用异丙嗪25~50mg,以增加药效,滴注可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若血压有下降趋势,应酌情减慢滴速或停止给药。采用解热剂降温可酌情选用阿斯匹林口服,柴胡肌肉注射,消炎痛拴剂肛内应用。也可采用水合氯醛加冰盐水低压灌肠降温。

夏季小儿中暑急救措施

进入夏季,防暑降温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幼儿抵抗力差,又喜好户外运动,一旦中暑令家长备感焦虑。我们就幼儿防暑问题总结了以下一些急救预防措施……

小儿中暑通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1、保暖过度,尤其是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家长怕孩子受凉,一味地给孩子加衣保暖,导致幼儿体液减少,盐成分丢失,细胞脱水,容易发生中暑; 2、幼儿在炎热的环境中饮水量不足; 3、是幼儿在热环境下活动过多。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在什么情况下,妈咪们需怀疑小朋友有中暑的情况呢?如果您的小朋友量肛温或耳温超过39甚至40度(不建议量腋温或口温,易低估实际温度),同时合并下列现象时,需高度怀疑中暑的可能性:

1、虽然很热,但可能不会流汗。(这是中暑最典型的现象之一)

2、 皮肤会发红、发热,而且干燥。

3、 烦躁不安及哭闹,呼吸及脉搏加速;接着会显得倦怠、甚至进入抽搐或昏迷状态。

4、 较大的小朋友会有头晕、恶心、失去方向感,而且昏昏沉沉的现象。

夏季如何预防幼儿中暑

1.护好身体,别贪凉

夏季人体毛孔开泄,尤其是宝宝腠理稀疏,脏腑娇嫩,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夏季空调房音温度过底,风扇直吹身体,形成人为的虚邪贼风,宝宝常因此受凉受寒,所以要特别注意房间温度不要低于22度,风扇不要直吹头面及胸腹、背部,睡觉用“肚兜”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家长还需注意不要让宝宝在家打赤脚,特别是在空调房,以防“寒从脚入”。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体液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局部血管收缩,血流减少,会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局部抵抗力下降。这样,原来潜伏在鼻咽部的细菌、病毒,就会乘机大量繁殖,容易使宝宝患感冒等疾病。

3.开窗通风,防湿气

盛夏来临,气温升高雷雨天气增多,空气湿度大,宝宝经常出汗或淋浴,容易被湿邪所侵袭。湿为阴邪,伤及阳气,尤易伤脾阳,脾胃喜燥而恶湿。宝宝脾常不足,湿邪之性粘滞,患挟湿感冒较一般感冒不易恢复。

为防湿邪,宝宝日常起居要注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干燥、清凉;注意不要出汗过多,衣服汗湿后要及时更换或加块汗巾;饮食要清淡少油腻,保持好自身阳气。

3.调节饮食,少吃冷食

夏季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于表,内里脾胃相对则虚,加之宝宝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因此,体表虽热,内里脏腑反而虚寒,表现在腹部及心口上的皮肤是凉的。这时,不要过度食用生冷之物,如冰水、雪糕、西瓜等。否则腹中过寒,容易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疾病,即使当时未觉不适,入秋季节变化,多会出现秋季腹泻。

宝宝夏季饮食一般以温为宜,这样可助阳,达到“春夏养阳”之目的,因此建议家长养成孩子喝温热水,吃温热粥的习惯,切忌将饮料、西瓜等从冰箱取出即饮即食,少吃冰淇淋等冷食,以免伤及脾胃。

此外,酸味食物可以敛汗止泻、祛暑,预防小朋友们因为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因此,夏季可让孩子适当吃些酸味食物,例如番茄、柠檬、草莓、山楂、菠萝、猕猴桃等。

相关推荐

樟脑丸中毒怎么查出来

一般家用的樟脑丸,只会引起新生儿、婴幼儿中毒,出现疑似樟脑丸中毒的症状后,建议及时就医治疗。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以及近期的饮食、接触的物品判断是否樟脑丸中毒并且采取救治措施。

婴儿房间中最好不要摆放花草

首先,婴幼儿中对花草(特别是某些花粉)过敏者的比例大大高过成年人。诸如广玉兰、绣球、万年青、迎春花等花草的茎、叶、花都可能诱发婴幼儿的皮肤过敏;而仙人掌、仙人球、虎刺梅等浑身长满尖刺,极易刺伤婴幼儿娇嫩的皮肤,甚至引起皮肤、黏膜水肿。 其次,某些花草的茎、叶、花都含有毒素,例如万年青的枝叶含有某种毒素,入口后直接刺激口腔黏膜,严重的还会使喉部粘膜充血、水肿,导致吞咽甚至呼吸困难。要是误食了夹竹桃,婴幼儿即会出现呕吐、腹痛、昏迷等种种急性中毒症状。又如水仙花的球茎很像水果,误食后即可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急

孩子卧室不宜放哪些花草

据有关资料表明,近年来,婴幼儿中对花草(特别是某些花粉)过敏者的比例大大高过成年人。比如玉兰、绣球、万年青、迎春花等花草的茎、叶、花都可能诱发婴幼儿的皮肤过敏。 其次,某些花草的茎、叶、花都含有毒素,例如万年青的枝叶含有某种毒素,被幼儿误食后直接刺激口黏黏膜,严重的还会使喉部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吞咽甚至呼吸困难。而要是误食了夹竹桃,婴幼儿即会出现呕吐、腹痛、昏迷等种种急性中毒症状。又如水仙花的球茎很像水果,儿童误食后即可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炎症状。 许多花草,特别是名花异草,都会散发出浓郁奇香。尤

最易中暑的9种人

老年。老年的皮肤汗腺逐渐萎缩,且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容易中暑。 孕产妇。女性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又多,对散热很不利。 心脏病患者。天气炎热会加重心脏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者,体热不能及时散发,很容易中暑。 糖尿病患者:糖友的身体对温度的变化反应迟钝,尽管热量已经积聚在体内,但自觉症状出现得较晚,因此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会产生内源性致热原,机体还会释放使血管收缩的物质,不利于散热而致中暑

夏季宝宝如何避暑

酷夏就要到来了,盛夏里该怎样给宝贝防暑降温、宝贝中暑后该有何症壮?这些你都了解吗? 中暑是夏天常见的现象,幼儿中暑的原因大体上有以下三点: 一是保暖过度,尤其是新生儿期(从出生到28天),家长怕孩子受凉,一味地给孩子加衣保暖,导致幼儿体液减少,盐成分丢失,细胞脱水,容易发生中暑; 二是幼儿在炎热的环境中饮水量不足; 三是幼儿在热环境下活动过多。 了解了中暑成因,这里针对宝宝热活动过多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外出防暑必备建议。 夏季外出必备 防晒霜:最好随身携带SPF值在15以上的防晒霜。 帽子:最好是帽檐很大可

患上秋季腹泻怎么

秋天患的腹泻就是“秋季腹泻”吗? 秋冬季患腹泻的婴幼儿中,40%~70%都是由轮状病毒(因其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感染引起的,20%左右为其他细菌引起,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发病率高,因此,秋冬季发生的腹泻应多考虑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病者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 宝宝因何感染轮状病毒? 小儿秋季腹泻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隐性感染者及带病毒者,因为急性期患者头2~4天内的大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如果婴幼儿不慎接触并进入消化道内,就会引起急性肠炎,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病从口入”。由于6

幼儿秋季腹泻的预防与护理 宝宝秋季腹泻的原因

秋季患腹泻的婴幼儿中,40%~70%都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20%左右为其他细菌引起,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发病率高。因此,秋冬季发生的腹泻应多考虑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

宝宝老是喜欢憋气几秒

宝宝总是憋气吭哧这在医学上称为发作屏气发作,一般发生在6-18个月的婴幼儿身上,3-4岁以后就很少发生了,原因可能跟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以及个体的身体状况有关,还有研究表明可能跟缺铁性贫血有关,它是一种在婴幼儿时期多见的一种发作性神经官能症,出现痛苦、恐惧、发怒或者受挫折之后就开始出现哭泣,随之出现呼吸加快、加深,并出现呼吸暂时停止,口唇青紫,四肢僵硬等症状,一旦出现屏气发作,应及时中止发作,以减少缺氧对大脑的损害,如果屏气发作频繁,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暑天小儿需防暑热症

暑热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迄今为止,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有关。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暑热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由于婴幼儿自身调节功能差,故3岁前易发生暑热症。 2. 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6~8月,天气最炎热的季节。 3.初夏季节渐有发烧,患儿体温在38~40.5℃。夜间体温升高,白天渐降,热程可达1~2个月,但患儿一般情况尚好。 4.多饮多尿,患儿每日饮水量不少于3升,一昼夜排尿20余次。 5. 少汗或无汗,半数以上患儿不出汗,仅有时在病初

婴儿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婴儿发烧手脚冰凉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