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判别
肥胖的判别
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的状态称为肥胖。那么什么是标准体重呢?标准体重也叫理想体重,是依大多数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而制定的。不同种族、地区的标准体重也不尽相同。如日本人的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在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中国人实际的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
南方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50)×0.6+48;
北方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50)×0.6+50;
南北方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
例:某×、天津人、身高173厘米。此人的标准体重=(173-150)×0.6+50=63.8公斤
肥胖的检查
1、体重标准:
目前临床用体重指数(BMI)来评价:<18.5 kg·m-2者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2为正常范围,≥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在幼儿园,我们一般是用杠杆秤测量幼儿的体重,然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来判断: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10%——超重儿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轻度肥胖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30%——中度肥胖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50%——重度肥胖
2、肥胖的常规检查
肥胖症确定后可结合病史、体片及实验室资料等,鉴别属单纯性抑继发性肥胖症。如有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紫纹、闭经等伴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偏高者,则应考虑为皮质醇增多症,代谢率偏低者宜进一步检查T3、T4及TSH等甲状腺功能试验。
此外,常须注意有否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痛风、胆石症等伴随病。
怎样测身体脂肪含量
一: 体脂率计算公式
1: 计算公式:体脂% =1.2×BMI+0.23× 年龄-5.4-10.8×性别(男为1,女为0)BMI=体重÷ (身高×身高)
2: 理想的体脂肪率,男性30岁以下为 14-20%,30岁以上为17-23%;女性 30岁以下为17-24%,30岁以上20-27%。男性体脂肪若超过25%,女性若超过30%则可判定为肥胖。
二: 体脂率
1: 达标值:男性15%~20%,女性25%~28%测量方法:有需要的人可以去健身场馆或医院使用专业仪器进行测量。
2: 大部分人会通过体重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其实并不准确。判断是否肥胖更准确的标准应该是体脂率,即身体中脂肪占总体重的百分比。脂肪对人体构成非常重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健康。一般来说,男性体脂高于25%,女性高于30%属于肥胖,会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体脂率过低,即男性低于5%,女性低于13%,可能引起身体功能失调。
老年人为何更易肥胖
一,肥胖可引起消渴、中风、心痛等病症,甚至影响人的寿命,"肉脆则夭",是指身体肥胖则长寿者少。可见肥胖的危害有多大。判别肥胖有许多标准,如身体指数(BMl):即体重÷身高的平方。正常18.5-24.9;超重25-29.9;肥胖≥30。腰臀比:女<0.8;男<0.9为正常。体脂百分比:男14%-23%;女17%-27%为正常,超过就为肥胖。其中BMI是以身高体重来计算,简单但准确性差;腰臀比是近年来西方普遍采用的一个简单实用的标准,多项研究显示其与心血管疾病等发病率有很高的相关性。判别肥胖的真正标准是身体脂肪含量百分比,需要做身体成分的测定。为什么老年人更易肥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的活动量逐渐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机体维持日常生活活动所需能量随之减少,如果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不减少摄入能量和不注意锻炼,则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变为脂肪。从20岁开始,体内脂肪和肌肉组织的比率趋于增加,女子在一般情况下,体内脂肪的比率在20%~35%,而50岁时为26.5%~42%,35岁左右,骨组织的分解超过生长,以后人的身高趋于缩短,但身体宽度变化不明显,给人以发胖的感觉。另外,年龄越大,锻炼越难,肌肉的强度和可塑性从20岁开始下降,到40岁时,心脏和肺的功能逐渐减弱,关节韧带变硬,身体越来越容易受到伤害。
怎样判定肥胖
1、通过BMI判定肥胖
事实上,BMI是最普遍的一种判断肥胖的方法之一,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从18岁到65岁以上的人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判断。它是用体重的公斤数来除以自己的身高米数平方所得到的一个数字,这种方法也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们的胖瘦程度和健康与否的标准。若是大家要分析一个人体的体重在不同的高度下所引起的健康影响时,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2、通过脂肪率测定法判定肥胖
在我们的身体中可以概括的分成脂肪和非脂肪两部分,而人体的体重就是脂肪的重量和非脂肪的治疗所组成的。非脂肪重量是指人体骨骼和内脏以及肌肉等器官组织的重量。除了肌肉上面的组织以外,其他的组织并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此,瘦体重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出肌肉重量的变化。脂肪重量的变动性特别大,一定体脂重超过比例就能判定为肥胖。
3、通过腰围测量判定肥胖
腰围(WC)是中心型肥胖(腹部肥胖)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内地尚没有公认统一的数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的专家认为:中国成年男性腰围应在85厘米以内,80~85厘米之间为超重,85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成年女性的腰围应控制在80厘米以内,75~80厘米之间为超重,80厘米及其以上为肥胖。腰围超标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将显着增加。
测量腰围应该列入常规体检项目,其实这一指标患者是可以自己经常测量的,但一定要注意应用正确的方法。
肥胖和肥胖症如何区别
肥胖有全身性肥胖和局部脂肪堆积两种。但是通常说的肥胖会更注重于分度而不是分型。通常根据身高体重指数(简称BMI)来分。它的定义如下: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w=体重,单位:Kgh=身高,单位:M对于成年人,BMI指数一般代表了体重是否超重或者是否具有肥胖症的可能,而众所周知,肥胖或者超重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人种的区别,各地区人种的具体判断数值有所区别。在中国,BMI数值与腰围可以作为判断超重的依据:体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需要提醒的是,BMI只是简单评价体重身高的关系,只能间接反应脂肪含量的高低,而无法反映具体的比例。例如经常运动健身者由于肌肉发达,其BMI指数也会相应升高。这种情况下,BMI指数无法正确反映超重与肥胖症的关系,当然也不能作为衡量肥胖相关疾病可能性的指标了。
肥胖儿童的标准
衡量肥胖儿童的2项标准:
我国大多数门诊的衡量标准是按照理想的身高体重标准来计算,但这种判断方式极有可能遗漏矮小的肥胖儿童,所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诊断。肥胖病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
3~7岁的体质指数(BMI)指标:
男BMI均值
3岁15.62
4岁15.43
5岁15.52
6~7岁15.58
女BMI均值
3岁15.34
4岁15.02
5岁14.78
6~7岁14.77
体质指数(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对于大人来说体质指数大于24即是肥胖。而3~7岁的儿童仍处于生长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标准,超过BMI均值则可以判断为肥胖儿童。
3~7岁常规的理想身高体重标准:
男体重均值(kg)身高均值(cm)
3岁15.4399.34
4岁17.76106.27
5岁20.40113.86
6~7岁23.46121.06
女体重均值(kg)身高均值(cm)
3岁14.9097.71
4岁17.24105.50
5岁19.37112.54
6~7岁21.99119.11
理想的身高体重判别方式是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理想体重的10%,即是肥胖病。这也是现今大多数门诊的判别方式。
TIPS:肥胖病的2种类型
肥胖病大体上可以分为单纯性与病理性两种。单纯性肥胖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孩子的生活习惯不佳所引起的。病理性肥胖主要指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与病理性肥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孩子属于病理性的肥胖,建议就医检查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腿越细寿命越短吗?
目前,已经得到医学界公认的观点是腹型肥胖有害健康,也叫中心性肥胖。判断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叫做腰臀比——用腰围尺寸除以臀围尺寸,比值越小越健康。如果比值较大,说明腹部脂肪堆积,面临肥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风险;臀围大表明下身肌肉发达,对人的健康有益。因此,腰部较细,臀部和腿围较粗的“梨形身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要小于大腹便便却腿细细的“将军肚”。如果你是一个腿细臀瘦的胖子,那就要当心了。
张彤医生指出,人种不同,脂肪分布特点也不同,白人的脂肪一般堆积在皮下,以臀部居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梨形身材”,皮下脂肪、臀部、腿部容易存脂肪酸,不易发生胰岛素抵抗;黄种人的内脏脂肪比较多,瘦瘦的人也会患有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糖尿病,身材多为“将军肚”。
近年来,专家们对内脏脂肪愈加关注,腹型肥胖被越来越多地提起。目前,我国的腹型肥胖趋势不容乐观,据中华医学会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腹型肥胖总患病率为27.1%,其中男性为29.0%,女性为25.2%。
医生建议,人们最应该减肥的部位是腹部,如果这里积存的脂肪过多,就会在体内器官表面形成有害脂肪层,从而加大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不能简单地看待腿粗或腿细,而要根据个体差异,按照身材比例来考量,腰围正常的人群不用过多为腿粗或腿细而烦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时测量腰围是预测慢病风险的最好办法。
诊断检测肥胖的指标是什么
一、腰围
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的综合指标。WHO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位,两脚分开25-30cm,体重均匀分配,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测量者坐在被测者的一旁,将软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cm。
二、腰臀比
是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臀围是环绕臀部最突出点测出的身体水平周径。
超重和肥胖的判断标准
体重是成正态分布的数据,超重和肥胖症与体重有关,但单纯体重不能充分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一般根据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来判断,其切点的制定是人为的,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依据人群得到的统计数字以及所测指标与健康危险的相关程度定出。现行有下列几种判断标准。
体重指数
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正常范围为18.5-22.9 kg/ m2;小于18.5 kg/ m2为体重过低;等于或超过23.0 kg/ m2为超重;23.0-24.9 kg/ m2为肥胖症前期;25.0-29.9 kg/ m2为I度肥胖症; 等于或超过30.0为kg/ m2为II度肥胖症。鉴于我国人群的肥胖症类型不同于西方,应有自己的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