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腿型会变O型
为什么腿型会变O型
1、小腿肌肉外扩
O型腿的人,平时站立和走路时,都是腿外侧肌肉用力,内侧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发育不匀称,往往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形成的腿部肌肉轮廓线就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骨头弯曲了。其实并不全部是骨头弯了,只有少数是真正骨头弯了。
2、骨头弯了
只有少数人的O型腿属于这一类,主要是因为在生长发育期的时候身体的营养没有跟上或者是走姿坐姿不当引起的,如果想判断骨头是否弯了,最直接的方法是拍X线正位片。
O型腿X型腿是否遗传
都说近视到一定度数会遗传没那么O型腿,X型腿会不会遗传?很多人往往会马上给出否定的答案,但事实好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通过致病“元凶”可判断是否遗传】
因此,在判断O型腿和X型腿是否会遗传宝宝之前,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就是导致O型腿和X型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从医学角度来说,大体可归为两类原因:
1.如果准妈妈的O型腿或X型腿是由于后天性疾病所致,如外伤、维生素缺乏或小儿麻痹症等,那么在准妈妈的细胞核内就不存在遗传畸形的致病基因存在,疾病本生也不会在准妈妈体内产生一个遗传O型腿或X型腿的致病基因,这种就不会遗传。
2.如果准妈妈的O型腿或X型腿本身就是属于遗传疾病,如先天性代谢异常性疾病或遗传性骨发育异常,常见的有软骨发育不全、干骺端软骨发育不良、干骺续连症、多发性内生软骨瘤等,这种就会遗传。
所以,如果父母有O型腿或X型腿,会不会遗传给后代就取决于导致准妈妈O型腿或X型腿的疾病是否为遗传性疾病。
【父母走路姿态也是一种“遗传”】
另外,一个看似与遗传相关的重要原因,是生活习惯。虽然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遗传学范畴,但宝宝们却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很容易学会父母的姿态,如果父母有可能形成O型腿或X型腿的走路外八字脚或内八字脚,那宝宝往往也会效仿,结果最后导致O型腿或X型腿。所以,这种“遗传”还是通过日常习惯起的作用。
o型腿的危害
1、身体两侧的S型曲线被破坏,原本到膝关节应该内收的弧线消失,或者成为向外膨胀的曲线,视觉上就缺乏那种玲珑之美了。
2、由于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导致下肢外轮廓线更加外移。显得胯宽,小腿特别弯。
3、O型腿由于肌肉分布不匀称,显得大小腿都很弯,这样腿失去了笔直曲线,整个人也少了几分挺拔。
4、O型腿的人,两条腿之间巨大的缝隙,在视觉上非常不美观。
5、O型腿的人,由于小腿膝关节下面向外突起比较多,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小腿很短。
6、O型腿的人,由于大腿曲线变化,从正面看,显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调。
7、O型腿的人,由于身体重量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在行走时,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步态难看。
5种走路姿势会让你变成O型腿
1、内八字走法:
很多日本女人都是内八字走法,看起来是不是很可爱啊!可是你知道这种内八字走法长久下来会造成O型腿。
2、外八字走法:
你看过电视上黑道大哥的走法吗?没错,那就是外八字走法。如果你有外八字走法的习惯,那么请你注意,外八字走法会使膝盖向外,感觉就没气质,腿型也会变丑,甚至产生X型腿。
3、踢着走:
有些人因为怕地上的脏水或脏东西弄脏鞋子或裤子,会有一种习惯就是踢着走。踢着走的时候身体会向前倾,走路时只有脚尖踢到地面,然后膝盖就一弯,脚跟就往上一提。所以,走路的时候腰部很少出力,很像走小碎步一般。如果你有踢着走的习惯,那么最好小心,以免使整条腿部变胖。
4、压脚走:
与踢着走很类似,但是这种压脚走的方式却是双脚着地的时间比提脚走的人长。走的时候身体重量会整个压在脚尖上,然后再抬起来。
如果长久如此下去,会导致腿肚的肌肉越来越发达,那就会有讨厌的萝卜腿出现。
5、掂脚尖走:
掂着脚尖走的人,其实本意是为了使步伐更美妙。由于过于在脚尖上用力,会使膝盖因为脚尖用力的关系而太用力于腿肚上,很容易导致萝卜腿。
以上这些就是常见的走路坏姿势,为了确定自己正确的走路姿势,要在每天走路的时候多多注意!但是千万要当心走路的安全,别光顾了自己走路的姿势而忘了看红绿灯啊。
O型腿的矫正
O型腿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法矫正、手术、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
一、手术矫正
手术适应于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经并发骨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手术的好处是被动治疗,矫正立竿见影,不需要恒心和坚持。缺陷是手术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风险大,费用高。
1.外固定器加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这种方法优点主要有:截骨术操作简单、安全、骨愈合快,不容易出现延迟愈合,采用外固定器便于掌握整形矫正时的角度,可使骨愈合角度准确,调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下地活动,下肢肌肉不会出现萎缩。
2.胫骨结节倒U形截骨术,术后管形石膏外固定。
据统计,O型腿畸形完全矫正率可达70%以上。
二、非手术矫正方法
手法矫正通过矫正关节移位来治疗O型腿。绑腿和正O仪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旋,达到矫正目标。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1.微创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原理,主要是松解挛缩失衡的软组织,因为大多数O型腿都是软组织失衡导致下肢力线异常,人体是一个整体,必须整体上来调整,脊柱,骨盆,双膝关节,踝关节。我国针刀医学名医崔清国教授,是针刀矫正O型腿的学科带头人。
2.正夹板、绑腿方式的矫正
这种方式简单易行,通过夹板和捆绑产生的压力使膝关节处的韧带进行调整。优点是不需要手术,容易操作,缺点是需要坚持,而且夹板和捆绑容易使膝关节部位的血管、神经造成损伤,严重者造成神经坏死。
3.仪器矫
仪器也是通过调节膝关节内外侧韧带。缺点是需要主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恒心来决定矫正周期长短,比夹板、捆绑的费用要高很多。优点则是可以避开对膝关节部位血管、神经的损害。
4.矫正鞋垫
矫正鞋垫是外侧高、内侧低,在行走、站立时,可以给小腿一个向外旋转的力量,能预防因走姿不好,导致的O型腿加重和形成。方便使用,但对于轻微O型腿患者有效,不适用于O型腿程度较高的患者。
5.锻炼
“O”型腿通过锻炼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
(1)直立,两脚并拢,两手扶膝做两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运动,做20~3O次。
(2)弯腰,两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绕环运动,做20~30次。
(3)两脚开立稍大,弯腰,两手扶膝做两膝向内相靠停耗练习,每次停耗10秒钟,做5~10次。
(4)两脚平行站立。先以脚跟为轴,做脚尖外展和内旋运动;再以脚尖为轴,做脚跟外展和内旋运动,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尽力用小腿夹住书,坚持一定时间。如果用橡皮带将两膝捆住做,效果更加显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两脚慢慢向外向前移动,腰部随之也逐渐直起来。做15~20次。
(7)下蹲,双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双腿张开15—20厘米,脚尖略微向外,吸气时两膝靠拢慢慢下蹲,尽可能深蹲并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紧绷。呼气时慢慢打开双膝,伸直站立,重复10次。下蹲时膝盖和大腿靠拢,对于矫正O型腿很有效。尽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会更好。
O型腿的预防与防止加重很重要,除了先天以及器质性病变造成的O型腿,其他绝大多数的O型腿都是由于后天的不良习惯(跪坐、盘腿、运动、走路姿势等)造成的。在日常生活要注意这些,避免形成O型腿,即便是通过各种方法矫正好了的患者,也要注意各种不良习惯,避免腿型复发。
o型腿是否会遗传呢
缺钙,确实是O型腿的一个重要成因。在婴幼儿生长期和青春期生长发育最快的时候,如果有比较严重的缺钙,营养失衡,确实可能会引起骨质发育障碍,股骨、胫骨支撑力不足,发生变形弯曲,导致O型腿。而且缺钙状态,人体膝关节软组织韧带群强度也下降,膝关节处,股骨与胫骨的结合角度也容易变形。
O型腿是天生、遗传,想必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这一点,而且深信不疑,因为看到自己父母或是兄弟姐妹,有这种腿型。天生遗传的O型腿几率非常小。遗传性的Blounts病是一种,但在我国基本没有病例,这种遗传病导致的O型腿非常严重,两条腿真得是形成了O型。这种O型腿,通过保守的办法是无法治疗的。遗传与O型腿有关系吗?医学上认为,O型腿是一种可治疗的遗传。有点类似近视,遗传影响的是人的体质。某些基因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后天不良习惯下变成O型腿,但不是必然成为O型腿——只要你没有不良习惯。
另外,一个看似与遗传相关的重要原因,是生活习惯。儿女很容易学会父母的姿态,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在很大程度首先模仿的就父母的姿态,如父母有导致O型腿的外八字脚,那儿女往往也会容易学会,结果最后导致O型腿。所以,遗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日常习惯起的作用。因此,遗传不直接影响O型腿的形成,也不会影响O型腿的治疗。
大部分O型腿并非天生,而是由于后天的行走、运动、站立、坐姿中的不良习惯,如外八字走路、单腿稍息姿势站立、盘腿坐、跪坐、跷二郎腿,还是就是一些体育运动,如足球、武术、乒乓球等,使得膝关节产生变形,股骨和胫骨形成不正常的夹角而成的。其原因不在于骨,而在于牵引和固定膝关节的软组织韧带群。具体来说,走路外八字脚的人,在行走时,腿是有向侧边用的力量,这种力量就等于在将膝关节向外推。这种力量,就会牵拉膝关节外侧固定大腿骨和小腿骨的副韧带,天长日久,这个韧带就会松弛,牵拉大小腿骨的力量减少,内侧韧带就会牵拉小腿内旋,形成O型腿。
O型腿会引发什么疾病
正常的膝关节,压力是平均分布在关节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于膝关节内翻,身体重量就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关节面上。过度的压力和摩擦力,会导致膝关节内侧软骨面磨损,胫骨平台塌陷,继发骨性关节炎。到年龄大了,就容易出现关节痛,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
O型腿影响我们的形体美观
1、身体两侧的S型曲线被破坏,原本到膝关节应该内收的弧线消失,或者成为向外膨胀的曲线,视觉上就缺乏那种玲珑之美了。
2、由于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侧肌肉多,内侧肌肉少,这样导致下肢外轮廓线更加外移。显得胯宽,小腿特别弯。
3、O型腿由于肌肉分布不匀称,显得大小腿都很弯,这样腿失去了笔直曲线,整个人也少了几分挺拔。
4、O型腿的人,两条腿之间巨大的缝隙,在视觉上非常不美观。
5、O型腿的人,由于小腿膝关节下面向外突起比较多,给人的感觉就显得小腿很短。
6、O型腿的人,由于大腿曲线变化,从正面看,显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调。
7、O型腿的人,由于身体重量过多集中于膝关节内侧,在行走时,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摇摆,形成鸭子步,步态难看。
o型腿怎么办
O型腿的矫正方法包括:手术、正O仪器、夹板、绑腿、锻炼、矫正鞋垫等。
手术适应于有骨性畸形的患者。通过手术截骨+内固定矫形,可以马上恢复正常的肢体力线及外观。
严重的膝内翻畸形,一期新截骨+内固定矫形可能会造成神经、血管紧张及牵拉,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故可采用外固定架辅助下截骨矫形,缓慢纠正畸形,避免神经、血管的并发症,手术也较微创。
非手术矫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松弛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恢复膝关节内外侧的稳定结构。从而使胫骨外翻,达到矫正目标。非手术矫正方法,好处是费用低、风险小,缺陷则是主动治疗,见效慢,需要长期坚持。没有恒心就达不到矫正目的。
根据膝距可将O型腿分为3种程度
有人把弓形腿也叫做罗圈腿,弓形腿,箩筐腿,膝内翻。造成罗圈腿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遗传或者缺钙,也有可能是后天的不良坐姿。站姿所引起的。如果经常走外八字,或者长期穿高跟鞋,盘坐,跪坐等都会造成O型腿。一般根据常态膝距和主动膝距两个指标来判断O型腿的轻重程度。常态膝距在三厘米以下的,为轻度O型腿。常态膝距在3到10厘米之间的为中度O型腿。常态膝距大于十厘米的,属于重度O型腿。
O型腿应该如何矫正呢?方法一,小腿外侧翻平踢健子或小沙袋。方法二,两膝间夹一物体,向前走路,物体的薄厚程度可由厚变薄逐渐改变。方法三,两脚开立,双手扶膝关节外侧,身体向前倾,半蹲着,双手用力向外侧推压膝部,然后膝部慢慢还原。坚持做10到15次。以上三种方法O型腿的人可以自行锻炼。O型腿的矫正方法还可以手术、仪器、夹板、绑腿、矫正鞋垫、锻炼等。只要长期坚持,O型腿的症状一定有所改善。
O型腿在走路时不仅不美观,而且还因严重的影响了骨骼的发育,患有O型腿的患者,在年龄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关节疼痛,从而影响到正常的行走活动。O型腿的出现,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腿部的畸形会影响体型的健美,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患有O型腿要及早矫正。
光脚学走路,有助腿型发展吗
很多家长认为,是不是光着脚学走路,可以促进足弓发展、腿型生长漂亮,比较不会变扁平足?
其实宝宝在2岁前没有足弓,各个都是扁平足,到了4周岁后足弓发展才会较成熟,甚至有50%的孩子到10岁以前都还会持续发展足弓。
宝宝是扁平足的原因很多,大部分都是宝宝成长历程的某个阶段,只有小部分来自遗传,可能全家人的脚部韧带都较松,柔软度过高,但这不是疾病,不一定会影响到生活。
此外,有先天疾病(如:唐氏症)、脑性麻痹儿、后脚跟的阿基里斯腱较紧者、脚踝处有附生骨头,皆不容易发展足弓。
至于光脚走路会不会让腿型长得比较漂亮,其实每个宝宝刚出生时都是O型腿,1岁半左右腿型会开始往直的发展。
但在2岁半~3岁又会变成X型腿,至4~5岁才又会慢慢变直,直到6、7岁左右腿型才会定型。这称为下肢钟摆现象,是孩子正常的生理演化,因此跟光脚与否并无关联。
婴儿O型腿怎么辨别 宝宝O型腿怎么辨别
婴儿从出生后到2岁前都是腿部发育期,基本定型要到2岁左右。一般来说,在两岁以前,宝宝的腿型呈现一定角度的内翻,到了3岁左右时宝宝的腿型逐渐外旋而变直。小儿是否为医学上所说的O型腿,要到宝宝能平稳站立、走路后才能判断。将双脚伸直,以脚后跟的内侧站立时,两膝之间可以放进两根以上的手指,就可以判断O型腿了。
O型腿怎么矫正 如何矫正O型腿
目前主要有手术矫正和物理矫正。
物理矫正,适用于轻度O型腿患者,主要分为仪器和锻炼。
仪器有夹板、绑腿、矫正鞋垫等;
锻炼有瑜伽横劈叉、仰卧抬臀、站姿腿屈伸、健身球箭步蹲等等。
自己适合哪种,具体请咨询专业医生。
手术治疗,适用于重度O型腿患者,相比物理矫正见效更快,但也更痛苦,风险更大,费用更高。
不过好在,大多数O型腿患者不会达到重度,采取物理治疗便可。
O型腿的饮食
轻度,通过改善饮食、注意营养即可改善。除了补充维生素D和保证钙质的吸收,还要使各方面的营养均衡,给钙质吸收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度的腿部畸形,则要进行治疗干预,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方法,同时改善饮食营养,多注意户外运动。
重度的腿部畸形,除了注射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注意饮食营养、户外运动,还要定期进行检查,直到发育基本定型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