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血是什么原因 梅克尔憩室与肠重复畸形
小儿便血是什么原因 梅克尔憩室与肠重复畸形
梅克尔憩室为胚胎时期卵黄管的残留,多数位于回肠末段对系膜缘距离回盲部150cm以内,多数无症状,仅4%-6%的憩室出现症状,肠重复畸形位于消化道系膜侧,具有肠管结构的球状或管状畸形,以回肠末段最多见。便血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发作,量较大,柏油样。其他还包括肠结核、内痔、流行性出血热、伤寒等病,也会导致便血。一般情况下,小儿便血量并不太多,但是由于小儿对失血的耐受力较差,出血危险性较成人大,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因此,对小儿不明原因的便血,及时明确出血的病因及部位,早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改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婴儿肠套叠是怎么引起的
肠套叠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95%为原发,多见于婴儿,是因为婴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是容易引起肠套叠的结构上因素。5%的继发性病例,多为年长儿,年长儿发生肠套叠的肠管多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肠息肉、肠肿瘤、肠重复畸形、腹型紫癜,致肠壁肿胀增厚可以引发肠套叠。另外有些促进因素,可以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诱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可以诱发肠套叠的发生。
儿童大便出血有哪些原因
1.急性肠套叠:这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也是引起便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患儿的症状主要是大便带血,呈果酱样大便,同时因伴有腹痛所致的哭闹和呕吐,腹部检查时可在腹部扪到腊肠形、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多位于脐右上方。
2.肠息肉:这是小儿便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3-6岁儿童。便血特点是排便终了出现鲜血,量小,无痛,不与大便混杂。这种儿童大便出血的原因,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粘液脓血便。儿童肠息肉多为幼年性息肉,实际上是一种错构瘤,极少恶变,息肉通常如蚕豆和黄豆大小,位置低时可脱出肛门。
3.急性坏死性肠炎:这是一种局限于小肠的急性出血坏死性炎症,病变主要在空肠或回肠。此病常发病于夏秋季,可有不洁饮食史,发病急骤,表现为急性腹痛,多由脐周或上中腹开始,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血便以赤豆汤或洗肉水样,有腥臭味,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休克。
4.肛裂:多见于2岁左右婴幼儿,便血特点为少量点滴鲜血,大便干硬,同时伴有排便痛,因此患儿不愿排便,从而加重症状。这类儿童大便出血的原因在治疗上主要是保持局部清洁,口服缓泻剂,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及改变大便习惯。
5.美克尔氏憩室出血:此憩室多位于回肠下端,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血便,先黑后红,并常伴有呕吐及腹痛。憩室因可能含有异位的胃粘膜或胰腺组织,所以可发生溃疡出血,若出血量大可引起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
6.其他:消化性溃疡、肠旋转不良与重复畸形、胃食管返流、食管裂孔疝、门静脉高压等疾病,均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而产生便血。
小儿便血常见原因是什么
肛裂
是小儿便血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2岁左右的幼儿,便血特点为肛门有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孩子大便时哭闹不安,大便干硬。引起肛裂的原因有许多种,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肛门损伤或感染。孩子出现肛裂,家长若没有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患儿很容易产生肛瘘。在预防治疗方面,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清洗肛门,保持肛周清洁并涂搽润滑药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木瓜,香蕉,也可以冲调蜂蜜效果更好。
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多发于3-6 岁儿童。便血特点为排便终了时出现鲜血,量少,不与粪便混杂。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好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通常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犹如一个红色 “ 肉球 ” 。如果患儿为单发性直肠息肉,可采用直肠镜手术摘除而治愈,若为多枚息肉,则应分次手术治疗。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以4-10 个月婴儿多见。便血特点为 “ 果酱样 ” 大便,同时伴有因腹痛所致的阵发性哭闹、呕吐及腹部肿块。早期( 12小时内)发现的患儿一般采用空气灌肠复位治愈,晚期病例则需手术治疗。
美克尔氏憩室
美克尔氏憩室以2 岁以内小儿多见。此憩室多位于回肠下端(距回盲部约 30 厘米 -60 厘米),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便血特点为突然大量便血,先黑后红,并伴呕吐及腹痛。憩室因为可能含有异位的胃黏膜或胰腺组织,所以可发生溃疡出血及穿孔,若出血量大可引起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一般需手术或腹腔镜下治疗。
小儿肠道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梅克尔憩室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病的时候,人是最需要的照顾的。尤其是梅克尔憩室患者,这时候是最需要别人的热情关怀,
一、治疗
小儿梅克尔憩室多因肠梗阻、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而就诊。一旦明确诊断,即应外科手术治疗,而且绝大多数是在急症情况下手术。但术前明确梅克尔憩室诊断者甚少,因此手术常常带有剖腹探查性质。
1、术前准备:梅克尔憩室并发症是小儿外科较常见急腹症病因之一。患儿大多有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有炎症病灶的存在。病儿全身状态差,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对完全机械性肠梗阻或腹膜炎的病例,力争在入院后2~4h行急症手术。
(1)憩室并发肠梗阻: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肠梗阻,且易出现肠管梗死坏死的绞窄性肠梗阻。大多病儿有脱水、酸中毒表现,故术前给补液、纠酸,对有贫血、血压偏低者,术前可按10~20ml/kg体重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术前安置胃肠减压管,静脉滴注抗生素。
(2)憩室并发大出血:首先要控制憩室溃疡的进行性出血。临床上要注意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应用止血药物,输血及血液代用品,以补充血容量,预防和矫治失血性休克。待一般情况有所改善,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血压正常平稳后,行急症手术治疗。对明确诊断而临床上又难以矫治的进行性出血,可考虑在积极抗休克同时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消除出血。
(3)憩室炎及穿孔腹膜炎:由于严重感染患儿病情多较严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术前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静点。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及酸中毒,输血。若有高热应予以物理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0℃以下;若有呼吸急促,给予吸氧。术前准备力争在入院4h内完成,然后进行手术。
2、手术原则:凡憩室伴有外科急腹症者皆应手术切除憩室,解除梗阻,消除炎症及出血病灶。
(1)有下列情况者应切除病变憩室,同时行回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①憩室基底部病变区累及回肠,如局部回肠肥厚、瘢痕狭窄及回肠受累并有迷生组织存在者;②憩室基底部穿孔或连接回肠段壁有明显炎症浸润、水肿者;③憩室及相应的回肠段发生血运障碍、缺血性坏死或出血者;④憩室引起的肠套叠或肠扭转,虽在整复后无肠坏死改变,但局部肠管已出现明显缺血与挤压性损害,若保留该肠段则恐有肠穿孔坏死疑虑者;⑤憩室基底开口宽大直径超过肠腔者。
(2)有症状的憩室和脐肠瘘:施行憩室切除、瘘剔除术。
(3)其他原因开腹手术发现憩室存在:无论有无病变或临床症状,应切除憩室,以防后患。
(4)行各种憩室并发症手术:在条件允许、患儿又能耐受的情况下,若回盲部无明显炎症、水肿及粘连,可同时行阑尾切除。
3、手术方法:麦克尔憩室必须全部切除,否则残留病变及异位迷生组织,可引起并发症的再发。
憩室切除的几种方法:
(1)憩室单纯切除术:憩室呈指状,形似阑尾或带蒂息肉状,可采用切除阑尾的方法切除此型憩室,然后荷包缝合埋入残端。但在回肠缝合埋入有2个缺点:其一,必定残存憩室基底部分组织,这就有可能尚存迷生组织引起溃疡出血并发症;其二,埋入缝合后可致回肠管腔狭窄,也可成为日后肠套叠的发生病源。因此,目前多数学者不主张用此法。
(2)憩室斜行切除吻合术:适用于憩室基底部较宽,病变又局限于憩室本身者。用两肠钳在憩室基底部斜行钳夹,紧贴钳缘切除憩室。断面用3%碘酊或苯酚(石炭酸)消毒处理后,做全层间断结节缝合,然后浆肌层埋入。此法简单易行,为本病较常选用方法(图3)。
(3)憩室楔状切除术:选用两把肠钳分别夹住憩室两侧端的回肠,肠钳尖端置于系缘,钳柄置于系膜对侧缘呈V形,将憩室基底及邻近的小肠部分肠壁完整切除,以免遗留憩室异位组织以后再发溃疡出血或穿孔。两切面靠拢对合行全层结节缝合,再行浆肌层埋入。此手术方法为多数学者所推荐。
(4)腹腔镜下切除术:在做腹腔镜检查的同时,若发现有单纯麦克尔憩室者,在有条件及医生操作技术熟练的情况下,可行此手术。
(5)憩室、肠切除术:憩室并发症累及邻近肠段,如发生粘连肠管坏死、重度炎症水肿、异位胃黏膜致憩室出血波及到回肠段时,应果断行憩室肠切除术、一期肠端端吻合术。
4、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
(1)憩室残株综合征:憩室切除不完全、残留部分憩室基底部组织,形成术后憩室残株综合征。表现为局部不适、疼痛感。此外,遗留部分憩室迷生胃黏膜组织,造成术后憩室残株或溃疡症状复发时,皆应再次根治手术。
(2)吻合部肠腔狭窄:未严格按斜行或楔形切除憩室,保证肠道的通畅性,而引起吻合部位肠腔狭窄,影响肠内容通过。轻者保守治疗,肠梗阻表现严重者应行狭窄段切除、对端肠吻合术。
(3)吻合技术错误:一方面切除憩室后未按“纵切横缝”原则吻合,造成肠腔狭窄;另一方面,肠壁两层缝合法,全层结节缝合组织过多,浆肌层埋入又深,形成向肠腔突入组织太多,影响肠管的通畅。
(4)吻合口漏:术者未能正确掌握手术原则,在有严重感染、组织水肿或血运不佳的憩室基底部或肠段行切除吻合,易引起吻合口漏,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术中应准确判定肠管的病理改变及生机状态,要远离病变严重的肠管行肠切除吻合术。
(5)腹腔残余感染:因术中肠内容物污染腹腔,或憩室穿孔,腹腔内脓液清洗不净,术后残留腹腔炎症,如膈下感染、盆腔脓肿等所致。手术中应用温盐水抗生素彻底清洗腹腔。如有疑虑可安放腹腔引流。
(6)肠梗阻:手术操作粗糙,广泛激惹牵拉肠管造成肠管浆膜充血损伤,或关腹之前没能很好理顺肠管方位,造成术后肠管扭曲、成角出现肠梗阻时,应按粘连性肠梗阻方法解决。
二、预后
有并发症者预后差,且多见于婴幼儿,必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病死率在10%~15%,近年已下降至1%~2%。
梅克尔憩室是痛苦的,所以认真对待身边生病的人,这样有助于病人早日痊愈。
肠套叠可以由哪些疾病诱发
肠套叠最常容易被肠系膜淋巴结炎(近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所诱发、其次是腹泻病、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宝宝夏季拉肚子怎么办 夏季宝宝腹泻什么情况要去医院
1.宝宝有脱水,但是还能够自己通过口服补液来纠正脱水的,我们可以先在家里观察一下,如果情况出现变化,如腹泻的次数增加,或是量增加了,要及时就医的。
2.宝宝不能进行常规的饮食,食欲很差,营养不够,可能会出现低血糖。
3.宝宝出现频繁的呕吐,不能通过口服补液来治疗的。
4.宝宝出现明显的口渴,且不能纠正。
5.宝宝大便带血也需紧急就医。我们知道大便带血有很多种原因,如果是急性的,除了考虑感染,如痢疾杆菌、寄生虫、沙门氏菌等,还要和一些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鉴别,如肠套叠、梅克尔憩室出血等。
肠套叠的病因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我儿子今天拉大便拉出红色的血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原因一: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肛裂和痔疮。
2、直肠疾病肛门、直肠损伤,直肠息肉,直肠肿瘤等。
3、结肠和小肠疾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局限性肠炎,肠套叠,肠结核,肠伤寒,回肠远端憩室炎,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病,肠重复畸形,小肠血管瘤,小肠肿瘤,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原因二:血液疾病
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患者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
原因三: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
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等,新生儿吞入母亲产道血或乳头破裂的血,鼻、咽、齿龈出血的吞入等,都会引起儿童便血。
原因四:食物或药物的影响
某些食物和药物也可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有时容易与便血混淆。如夏天吃大量西瓜和西红柿后可以使大便颜色变红,贫血小儿服用铁剂后大便可发黑,食用动物血后大便颜色也可发黑,这些由于食物和药物引起大便颜色的变化不属于便血。
建议:
儿童便血应在咨询医生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就诊,下述检查仅供参考:
(1)纤维结肠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除了明确的肛裂、痔疮出血以外,其他部位的出血病灶,一般都需要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来确诊。对于肠腔粘膜表面的病变,诊断率很高。
(2)粪便检查。
(3)血及骨髓检查。
(4)腹部检查
注意: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阑尾炎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1、卵巢囊肿扭转
学龄期女童出现剧烈下腹痛伴呕吐应首要考虑排除此病。此病患儿多表现体温正常,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肛查可触及患侧肿物伴触痛,B超检查科明确诊断。
2、梅克尔憩室炎
常见小儿消化道畸形,常无症状,当出现炎症、坏死穿孔、肠梗阻和出血等并发症时,引起外科急腹症才来就诊。憩室炎并穿孔症状与阑尾炎相似,不易鉴别。出血时表现无痛性血便,主因憩室内壁可及异位胃粘膜。术前与急性阑尾炎不易区别,有经验的B超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但常在术中探查时,行常规检查距回盲瓣100cm以内的回肠末端,以明确有无梅克尔憩室炎存在。
3、回盲部结核
约占肠结核的80-90%,全是血行播散性结合的一部分,多见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病多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腹泻和便秘相交替、脓血便等。重症可见营养不良,局部查体可及压痛和轻反跳痛,慢性增殖型病例可及回盲部包块。行PPD皮试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同时消化道造影及纤维镜检可明确诊断。
4、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起病急骤,高热、腹痛、呕吐及有中毒症状,伴有腹痛和血便。腹部检查可发现全腹胀,压痛不固定,无肌紧张。影像学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5、原发性腹膜炎
此病多见于5-10岁女童,感染途径多为血行,也可通过淋巴系统、肠壁的细菌移位和女性生殖器上行进入腹腔而感染,腹腔内无原发病灶。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继而出现频繁呕吐,并中毒症状严重,体温高热达39-40℃,面色苍白,神志模糊甚至出现谵妄。查体出现全腹压痛和肌紧张,腹水并肠鸣音消失。保守治疗多可治愈,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引流冲洗等。